-
1 # zwK我愛中國
-
2 # 獵人與自然
中國山水畫講究的意境與詩歌的意境不完全一樣,個人認為既有相同點又有相異點。具體說:
一、相同點有三
1、境由心生。這點基礎相同,與作者寫作品時的情懷密切相關。應該說無論是做畫還作詩,作者的心情都決定了畫和詩的意境。同樣一個山水湖亭,如果作者心情愉快,慷慨激昂,那麼畫一定色調明快,結構流暢;詩則文字悠揚、結奏歡樂。反之,畫就可能色憂鬱景冷清,詩就字間夾傷感。
2、互襯互融。這點表現相通,畫詩可交融應襯,畫中有詩,詩中有畫,將兩者完美結合。兩者的意相同境,透過文字與圖色完美結合,表達意境情懷高度統一。
3、兩者都涵蓋全部意境。同一意境無論在畫家還是詩人都能透過自已的表現手法充分展示,影響讀者觀者。沒有不能作詩作畫的意境。
二、不同點有三
1、意境產生不同。山水畫講真實,很多時侯借景喻懷,畫因心境取景。而詩歌可以天馬行空,以懷釋景,詩因情寫情,很多時侯先有驚再結合景。而畫常因同一景,因不同人或不同時間而描繪不同畫作。
2、表現手法不同。畫用形色空間,相對形象具體;而詩用文字氣息,相對模糊抽像。畫重色重構圖,從排列和色彩去體現境界;而詩常以詞句語調情緒去表現,相對抽像,同一首寫因閱讀者的不同,可能感覺差異也很大。
3、意境影響不同。同一意境,畫可盡覽其中多角度多層次,影響讀者深,每一個作者的影響獨立唯一;而詩則相對簡約,影響讀者淺,同一讀者對同一情感的表達可有多首詩表達,影響相對多選。
總之,從宏觀角度說,詩畫意境相融相同,但從微觀角度講,各自有表現手法、受眾喜好、影響形式。
-
3 # 塗之人995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影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王 維《鹿柴》,載其《輞川集》。不合五絕格律,應入古絕。《鹿柴》之美,美在畫意。
五十年前,我在清溪溝參火炬化工廠建設會戰。早上列隊,唱歌進山,中午在工地吃飯、午休,下午下班各自走回宿舍。那天午飯後沒看書,獨自沿廠區邊上小路往深山走。路邊古樹沖天,棘草叢生,時有蟲聲鳥鳴,沒有別的行人。越往上走,涼意越深。再走,竟有寒意。遠處傳來砍伐聲音——詩人曰“樵聲”,不見人影,沒有人言。我停下腳步,四下凝望,耳際風語、聲吟、樵聲,眼中高樹、荊棘、矮草。我轉身,慢慢往回走。
後來讀《鹿柴》,深感右丞高明:“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我在山裡不聞人語,但有樵聲。那天費時約一個鐘頭,返影未見,青苔多多,畫意十足。山水詩講究詩中有畫。蘇軾說:“觀摩詰之詩,詩中有畫。”
王 維也畫畫,據說是北派山水之祖,東坡先生看過他的作品。他評價道:“看摩詰之畫,畫中有詩。”有宋以來,“畫中有詩”比畫得逼真更進一等,甚至成了最優山水的標準。
意境者,境界、情調也。
“畫中有詩”,情調豐沛。“詩中有畫”,境界全出。
-
4 # 竹林堡芝
山水畫與詩歌的立體意境,應該有所異同。
一首好的詩歌,同樣能達到韻味中的意境和效果。一幅美麗的山水畫,從直觀上就有了意境,但畫作裡詩興中的韻味,兼有兩者情景相宜,可作為畫裡的題款,既是用詩句添趣和抒發情感,正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精神。
因山水畫,多以峭壁蒼翠,江河流水,雲飛霧鎖,氣勢浩瀚,綜合多變的情景和生靈氣息,詩畫意境情景相融,使觀者深讀並陶醉於佳境。
-
5 # 國畫大叔
可以說是一種東西的兩種表現形式。個人情感透過山水畫去表現,還是用詩歌文字表現的區別。
意境用專業詞彙解釋會比較抽象,還是用白話說:從山水中看到了自己。把山水景色中某種形狀、顏色、氛圍替換成了自己。
而把山水景色和自己連線起來的就是人的情感,透過人類大腦中獨有的抽象思維進行了翻譯,感覺某些景緻在為自己向宇宙說話。
比如:看到瀑布,感受到了雄渾與浪漫。李白就寫: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這種能量與浩瀚的意境呼之欲出。
但如果作者心情不佳,可能會寫瀑布飛落,如我心沉淪。
詩歌意境通常因外部對內心的刺激造成藝術創作。是輸入式的。好比是:照相機。
#帝壹文化# #在家看好書#
-
6 # 陳萬里建築設計
意境是中國藝術追求與天地精神合一的“姑射山”,是在園林、繪畫、詩歌、戲曲、舞蹈等及日常休閒生活中必有的追求。繪畫與詩歌有三個層面:非物質、高尚精神、意境(禪那),一般而言,意境就是“言外之意,像外之像”。
意境在東方田園生活中表達得最為豐富、綜合、立體。
-
7 # 林慶逢358
中國山水畫講究意境,與詩歌的立體意境是一個意思嗎?是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是詩人與畫家的共同追求。詩人筆下的山水畫境:"清泉石上流",讓讀者有身臨其境,進入畫圖。"泛舟一葉江吞天",畫家胸中自有詩,讓賞畫者萌發詩意。詩與畫相互的跨界豐富加深了詩情和畫意,令詩與畫立體了意境。這正是:有景無情只是畫,有情無景詩不活。
-
8 # 永動機一
一樣表達深淺手法異!各高手妙表達意無窮!敘物抒情表意永主題!文化領域圍繞核心轉!(題;人不自綁侷限各領域形異實同)
-
9 # 樺音軒
兩者是相通的,只是中國山水畫的意境與詩歌的立體意境相比較而言,更具體和直觀,在震撼力和體量上不同。
首先,兩種意境都不是單層次的平面的自然再現,而是一個有境界層級的架構,從直觀描摹到生命傳達,直至最高階的靈魂的啟示,是有三個層級。蔡小石的《拜石山房詞》中:江順貽評之曰,“始境,情勝也。又境,氣勝也。終境,格勝也。”“情”是內心對於客觀物件的直接反映;“氣”是有溫度的生命體驗;“格”是靈魂的高度。例如突出繪畫技巧的寫實性作品以及詩歌的寫實性表達屬於第一個層級;浪漫的、古典主義的、火熱的、奔放的為生命言說的繪畫和詩歌作品屬於第二個層級;表現主義、象徵主義、野獸派、後印象派、波普等是第三個層級。
其次,山水畫境界的層級表現是隨著中國傳統美學思想的發展不斷深化的,明代畫家李日華在《紫桃軒雜綴》裡講到:凡畫有三次。一曰身之所容……,二曰目之所矚……,三曰意之所遊,意思是說畫畫去時,先畫身邊近景,再畫眺矚之景,三畫(無盡遠景)象徵境界或心中之景境。李白有句詩說: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惲南田以此句詩品讀黃子久之筆,是所謂孤蓬自振,驚沙坐飛,畫也而幾乎禪矣!禪境是動中極靜,靜中極動,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動靜不二,直探生命的本源——宗白華。
瑞士思想家阿米爾曾說:“一片自然風景是一個心靈的境界。中國畫家石濤也曾說:“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與予神遇而跡化也。還有英國詩人勃萊克有首詩說的非常好:“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國,君掌盛無邊,剎那含永劫”。山水畫的意境創作表現是從“無限”體悟“有限”﹐把千山萬水內化於一隅之間﹔而欣賞則是從“有限”玩味“無限”﹐於咫尺之間外化到騰踔永珍。
山水畫與詩歌的意境,二者都需要形像和想像才能感悟到意境的美。中國山水畫的意境是指作品中呈現的那種情景交融、虛實相生、活躍著生命律動的韻味無窮的詩意空間。意境就是畫家用所表現形象來表達胸中之意,對山水的情感,畫家把這種情感發於筆端,讓後人欣賞他的作品豐富的內涵。
王國維認為詩詞創作中的以意勝的“有我之境”和以境勝的“無我之境”是兩種不同的審美規範,在歷代山水畫精品中我們也可以體會到古人所說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莊子曰:“虛室生白”,“唯道集虛”,心中無任何念,就會悟出“道”來,生出智慧;只有大道才能彙集於凝寂虛無的心境。中國的詩詞裡都推崇這空中點染,摶虛成實的表現方式,使詩境裡面有立體空間,有頃波盪漾,和中國畫具有相同的意境結構。
最後說說山水畫和詩歌的意境區別,主要是欣賞者體味兩者的震撼力不同。繪畫有其視覺性表達的特性,一幅尺寸巨大的畫作和一句、一段、一篇、一本詩文放在一起,更震撼觀者的是較大尺幅畫作,繪畫較詩文更直觀、明確。
感受體量不同,例如,2015年 在咸寧市十六潭公園的東南角,詩歌《故鄉》石刻揭幕。《故鄉》作者:施雲~故鄉真小,小得只盛得下,兩個字。這首隻有13個字的短詩,獲得了“咸寧第二屆世界華文詩歌大獎賽”一等獎,獎金10萬元,可謂“一字千金”,這正是作者遷想妙的的非凡結果,這沉甸甸的十三個字,直白清澈,境界高遠,讀來一股鄉愁油然而生。再如畫家北宋畫家張擇端的繪畫作品《清明上河圖》,此圖記錄了北宋末,徽宗時期,首都汴京(今開封)郊區,汴河兩岸的自然風光,城內建築和民生的繁華景象,讓我們直觀感受到了1700多年前汴梁的熱鬧景象,全圖尺寸為縱24.8釐米,橫528.7釐米,有山有水有人物,是記敘文般的寫實性表現,很明顯後者體量更大,更具溫度和厚度,當然境界更高古。
-
10 # 山水弘毅xsy107
中國山水畫講究意境,與詩歌的立體意境是一個意思。
石濤《唐人詩意圖》
一、文人士大夫的介入是山水畫意境產生的主要原因。
中國到了東漢,開始出現業餘文人士大夫畫家,其中又有像王維這樣的大詩人參與其中,所以繪畫意境的加強就更順理成章。五代畫家在此基礎上作了進一步實踐,北宋蘇軾又從理論上推波助瀾,更使“畫中有詩”的意境美成為宋代山水畫的時代特徵,以及後世畫家的審美追求。此後便發展成為中國畫的創作主力,也一直延續至今,如果沒有文人士大夫的介入和創造,中國畫完全或主要掌握在工匠手中,它的樣子就只是傳統民間繪畫的形式,其代表就是歷代道釋壁畫。
王維畫像
二、山水畫的意境產生源於山水詩,所以以詩性意境為主。
意境美早就盛行於宋代,那是因為到了宋代,山水畫的技法已經完備,構造充滿理想美,足以表現客觀自然之外的精神因素。那時的意境就已有詩性與哲理之別,只是一向沒人注意。宋人畫院考試中命題創作的詩句,即可為例。“踏花歸去馬蹄香”、“深山藏古寺”、“竹鎖橋邊賣酒家”、“ 落日樓頭一笛風”等等,都屬於詩性意境的表現範疇。“野渡無人舟自橫”則屬哲理意境,有莊禪意味。
唐 王維《江干雪霽圖卷》區域性 現藏於日本
三、山水畫的意境營造兩種型別。
一種是王維至宋人的“畫中有詩”。即不在畫中題詩,而是透過繪畫視覺效果顯示意境。另一種是元明清至近現代的“畫上題詩”。即以文學形式補述畫中意境。這是詩書畫結合的文人畫形式,畫面視覺性已被削弱,不太符合現代人的西化欣賞習慣。“畫中有詩”是直接體現意境的,而不是在畫上題寫詩句。在突出意境美的山水畫裡,位置和筆墨等等都是為意境營造服務的。然而文人畫在強調筆墨美后,減少和弱化了為塑造詩意氣氛而必須充分施加的渲染,意境難以直接體現,於是改用“畫上題詩”加以提示和補充。
元 倪瓚《容膝齋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典藏
四、結語。
意境是山水畫的靈魂,山水畫家的人生積累,閱歷,觀念,情感決定了山水畫的意境高低。詩詞、書法上的成就最能體現作品的層次和意境,因此畫家必須要加強畫外功夫的學習,否則只能淪為一介畫匠,這是何等的悲哀!
回覆列表
山水畫,是作者在山水風景面前的野生寫照。是心靜如水的。(但也有照著別人作品畫的)
但是在畫完國畫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從內心發出肺腑對山水的讚歎!
畫和詩是兩種不同以意境,一種揮筆作畫,一種內心綻放。但是兩者合一稱為(詩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