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鄉村車睿涵
-
2 # 生而無畏奮鬥不止
你說這些話該有多無知啊,河南暴雨轉移了多少人?你遇到過幾次城市因為暴雨轉移群眾的?洩洪每次不是往農村洩?糧食減產有多少損失?
-
3 # 地理有意思
這個問題的答案非常簡單,之所以城市暴雨積水,是因為城市在建設過程中,改變了原有的水流自然走向,人為加上了地下管道,所以容易形成“腸梗阻”式內澇。而農村不管怎麼擴大,當前還是遵循山川形便的原則,也就是依託自然地勢,沒有破壞水的流向,暴雨積水可以暢通無阻排到低窪處的江河湖泊。
現代城市與古代城市有一個最大的區別---路面硬化,不管是城市道路還是小區廣場,不是瀝青鋪設,就是水泥地面,城市排水系統已經由地上移到了地下,甚至曾經的地表河流也因為要修建道路,或者因為城市美化,而進行了掩埋覆蓋,這大大降低了自然排水系統的流暢性。即便近些年很多城市提出“海綿城市”的理念,在城市綠道修建過程中,採用新型材料,雨水可以快速滲透到地下,但這種路面在城市的整體普及率並不高,城市排水還是要先在普通道路彙集,然後透過下水道進入地下,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城市在暴雨來臨前,將雨汙井蓋開啟的原因。
農村則不同,農村有限的“硬道路”,往往就是唯一的一條出村道路,當年在村村通工程下修建的,其他地表還是以自然土壤為主,沒有那麼多高樓大廈,更沒有那麼多小區廣場,雨水流向最大限度遵循自然,特別是丘陵、山地型農村,大暴雨或許會引起山體滑坡、洩洪道崩塌,但絕不會出現大面積村莊積水,除非所謂的農村已經是城市邊緣的城中村。
當然了,這與城市選址屬性也有很大關係,縱觀中國中大型城市,幾乎無一例外都是建設在區域性區域的平原當中,即便是南方城市,也會選擇相對平坦的地方建設,畢竟古代人在商貿聚集、農業耕種過程中,肯定會優先選擇平坦易開發地區,最後才慢慢發展為大城市,平坦地形落差地,排水自然慢。而農村則不同,農村在地形選擇上更充滿了隨機性,地形落差比較明顯,依託天然地勢,排水速度更快。
-
4 # 黃二兩
城下水道管網太小,大部分城市不重視地下管網的建設,而重視城市地上擴張,如果將下水道建成能跑汽車的管道,還會堵?
-
5 # 土土的河南博士
感覺是個誤解吧,農村應該也積水,只是媒體報道沒有覆蓋罷了。但是城市和農村不是一個思路。農村沒有城市的下水管網,但更沒有城市的大量土地硬化。所以雨水主要是和在大自然中一樣,透過入滲和行程地表徑流流走。但是,當降雨量大雨入滲能力,又沒有流出途徑的時候,就會出現區域性的積水現象。土壤滲透能力是有限的,所以總有雨強超過滲透能力導致積水。
城市完全是另一個思路。城市的下水管網設計是讓形成的地表徑流最快的匯入下水道,最快的流出,但是受到管網的管徑,水力梯度,糙率等影響,排除速度也有可能小於雨強,就會出現積水,淹沒。現在新的一些想法就是做海綿城市。其實是把自然界中的入滲,滯洪融入到城市排水管網中,一方面可以補給地下水,另一方面,可以消減下水管網的壓力,甚至形成一些水景觀。比如做成下凹式綠地,小型滯洪池,雨洪停車場,透水磚等等。是一個思想方式的變革。
-
6 # 自定義V
我的理解是,城市雖說有排水道,但是路面大部分都是硬化的,水無法滲下去,從而導致路面積水,農村雖說也有積水,但是很快就會滲下去,農村大部分村莊都有坑和河,也會緩解積水帶來的影響,其中田地裡滲水更快
-
7 # 之新
從農村出來的我,也來回答一下。
農村道路,有很多都是凹凸不平的陡坡,
這些坡度會形成間隙,起了引流的效果,
水雨水都往下流,
多數匯聚在一起,都會流進水溝,或者田裡。
在山上,雨水匯聚的多了,會形成泥石流,造成山體滑坡。
城市裡面的道路都是柏油,瀝青,水泥地面,都是平整的,水流不走,也無法分流,聚集在一起,就成了水灘。
下水道比較狹窄,窨井蓋空隙比較小,遇到小雨還好說,要是遇到了暴雨,排水不通,就會湧出地面。
-
8 # 博雅天安物聯網
一方面農村溼地面積大,透過自然滲透路面的雨水較多,但是也容易造成土壤鬆動,山頂滑坡,城市相對都是水泥路,溼地面積小,一般依靠地下排水管網系統將雨水導向河道後流出城市,其實農村其實面積小,人們一般也會選擇地勢高且安全的地區居住,降低了暴雨帶來的風險,城市面積大,承載的雨量多,不可避免的承受全部的降水,一些低窪且排水不暢的地區,比較容易發生積水內澇現象。
回覆列表
城市硬化太多。地表水滲不下去,在農村,大部分都是土地,暴雨的第一波就被土地消化了,即使積水了,滲到也快,城市只能依靠下水道,下水道的流量是有限的,超過這個流量自然就內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