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訊音文娛

    儘管《少年班》本身存在著很多問題,但裡面還是有一點深深觸動了我——關於鯰魚和金槍魚的論述。 這不是一個新鮮的故事,從小學開始就在各類作文素材上見到這個老生常談的話題:漁夫在把捕撈的金槍魚運到岸邊的途中,為了保證它們能夠順利的活下來,便在它們身邊放上一些鯰魚。在好動的鯰魚的攪動下,金槍魚不得不跟著活動起來。透過這種方法,金槍魚活著送到了對岸。 直到今天我才徹底讀懂這個故事的寓意。 故事的主人公吳未就是這樣一條可憐的鯰魚。在母親望子成龍的心態壓迫下,吳未被招進了某重點大學的少年班——一個平均年齡在15歲以下的天才班級。可無奈智力的差距,無論怎麼努力,他始終在這個班級的最底層苦苦掙扎。就像他自己所說,如同一隻被扔進狼群的小羊,不能被識破,還要堅強的活下來。他不明白班主任周知庸為什麼招他進來,於是周知庸告訴了他鯰魚和金槍魚的故事。吳未憤怒又悲傷的問道:“那我就是給他們保鮮唄?!‘’班主任嚴肅認真的回答:“不是保鮮,是保護。” 這是一段非常殘忍的對話,他把我們大多數人都是鯰魚這個的殘酷的事實冷靜深刻的剖析開來。對,這就叫“鯰魚效應”。以前我始終認為這個“鯰魚效應”講的是競爭問題,但現在看來它的含義遠遠大於競爭,這不得不使我把焦點投射到“鯰魚”這個角色上。如果按照智力劃分人類,大致可分為天才、人才和普通人。天才是站在金字塔頂端的人,它們生來就含著一塊別人沒有的玉,身上貼滿了“人類中的佼佼者”的標籤。這類人畢竟是少數,大多數只是普通人,而普通人中的佼佼者又被稱為“人才”。照吳未的說法,自己智力中等偏上,又刻苦努力,他應該算是一個人才。他拼命努力想要想要達到周圍天才同學的高度,可是一字之差,便隔了一道無法逾越的高牆,把他們劃分為兩個世界中的人。為了保證天才們順利扮演他們的命中註定的角色,有人想出了一種辦法——把一部分人才混到他們之中,使他們始終保持緊張的競爭狀態。這種“競爭”又再次肯定了他們的優勢——只要稍稍努力便可與他人拉開差距。天才們是金槍魚,人才就成了鯰魚。而鯰魚就淪為了這種競爭機制的犧牲品,它們生來就是為天才的順利登頂保駕護航的。不甘於成為“人下人”的意識刺激了人上人的自尊,這些人才最終還是淪為了天才的附庸。更不必提我們這些普通人了。在這場殘酷的遊戲裡,我們都是鯰魚,在這個混亂的魚塘中不斷攪動,讓金槍魚始終保持興奮狀態,用我們的暗淡來凸顯他們的光輝。 吳未一開始無意與別人競爭,可進入這個群體就淪陷了。可清楚自己的實力,可他不甘於別人在智商上的碾壓,於是展開了笨拙的奮起直追。從小到大,我們聽了太多遍“龜兔賽跑”的故事,它告訴我們只要肯努力,爬行緩慢的烏龜可以追上驕傲的兔子。可驕傲的兔子自然有他引以為傲的資本,最根本的是烏龜不可能追的上兔子,那次失敗純屬意外。可就是這樣一個幼稚的童話不斷流傳下來,不斷激勵人們拿自己的弱勢去追趕別人的天賦。 面對那枚象徵著“天才”“成功”的獎牌,吳未太渴望拿到了。可接到手裡的時候,心裡卻是五味雜陳——這不是為了表彰他的天才成就,而是對他一直努力的鼓勵。哦,有時鯰魚也是需要鼓勵的,否則在金槍魚的用力拍打下就越來越不起勁了。這種獎勵不只是一種寬慰還是諷刺,就像是用一種溫和的口氣告訴他:“謝謝你為少年班所做的一切。”這不禁讓我想到了小學時發的一張叫做“希望之星”“潛力之星”的獎狀,專門獎勵給那些成績落後又不斷努力的學生。但不管怎樣,都是一個獎。 “少年班”早已退出了高校的歷史舞臺,可這種競爭機制遺留下來的產物依然存在。最明顯的就是把高中劃分為“重點高中”和“普通高中”,把班級劃分的“尖子班”和“普通班”。當然,這不是在選拔天才,而是為了保護人才。或者是想要成為人才的芸芸眾生。我見過身邊有太多的父母像片中吳未的母親那樣卯足了勁把他們送到此類“少年班”,渴望鯰魚有一天變成金槍魚。可他們不知道,這被拍打的生疼的鯰魚也有他們自己的魚塘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平時比別人吃鹽吃肉少的多,還經常運動,為什麼別人血壓不高我血壓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