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倚天劍2213
-
2 # 吉祥如意
精神可嘉!自不量力。
從五十出頭能堅持考到七十二歲,其精神確實是廣大年輕學子們應該學習的榜樣。但從另一方面說屢考屢敗是不是思維已經固化,難以突破瓶徑?也就是說會的東西仍然會,而不會的知識仍然不會。
年逾七旬,作為普通百姓,也該是人生怡養天年的最後一段路程。有所愛好,消磨時光未償不可。但和十八九歲的年輕人一比高下,決勝於考場之上,就是考上了大學,長達四年的煎熬,無論精力、體力能吃得消嗎?
人的一生從年令段上來劃分,每一階段都有那一段的主要任務。以目前形勢而言,六至十八歲就是上學打基礎。十八歲左右考大學,考上了繼續深造,考不上充其量延後再復讀三至五次也就該說再見了。
如果說為了學得一門技藝,不參加高考自學難道不可以?並且現在的廣播電視大學就是敞開大門,來者不拒為成人所開設的沒有圍牆的大學。還有各地所開辦的老年大學,都是為廣大退休人員求學求知所提供的的好的選擇。為什麼放著已有光明大道不走,偏偏要擠千軍萬馬都要過的高考這一獨木橋?是否由堅持變成了固執或偏執?有沒有沽名釣譽之嫌?
總之,人無論做什麼事要有自知之明,並且要量力而行。以免落下讓人恥笑的話柄。(2019/06/30)
-
3 # 從林開史
首先,你問題裡的瘋子兩個字是打了引號的,所以這就只是表示對他特殊的稱謂,而不是真正的瘋子。其次,是高考第19次,說明的主人對目標的執著,結果是落榜,說明不標還沒有實現,還需繼續努力。最後,72歲老人,說明主人的年事已高,身體的各項機能已不如年輕一時候。綜上所述,老人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瘋子,而是我們應當學習的榜樣。學習他積極進取,勇於攀登的勇氣,學習他鍥而不捨,不達目的不止的精神,發揚他活到老學到老作風。這些都是我們國民所應該學習和發揚的。所以他不是瘋子-?…
-
4 # 小草90757
我認為一個人能堅持高考十九次,這種執著的精神到是值得年輕人學習,對幹老年人來說,到了六十歲就沒必要再堅持了,因為一般人到了六十歲身體也不如年輕人,記意力也不如年輕人,己經盡力了也對自己有個交待了,可以好好享受生活,你才會發現原來生活如此美妙。
-
5 # 老黃牛96444921
年年高考年年落榜年年考,精神可嘉!但是作為一家之長老婆駭子如何去帶領家庭生活?難道有人資助他家庭生活費?一家鹽油柴米誰去找?靠老婆孩子去找?不明白!
-
6 # 古榕逢春GRHC080320
72歲老人19次高考落榜。也就是說,他從53歲起考到72歲,連考19年都沒有考上大學,那怕是本三也沒沾邊。時間從2000年起至2019止。這是一則令人不易理解的奇特新聞。這其中可能有故事。因此,在未了解前,請慢褒貶,以免誤導或傷了老人。如有知情者,請詳細說說。比如,這位老者是哪裡人士、原來學歷、年青時是否參加過高考?,子女是否有大學生?他為什麼53歲了還參加高考?而且連續不斷、大有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執著和抱負?…謝謝!
-
7 # 夏雨風
中華文明養育了好讀書的人,儒林外史中的范進,屢考屢敗,考到中年中了舉。
宋朝蘇氏兩代大詩人,其實父親也是屢考屢敗,差不多陪著長子中舉了。
有人說一72老人考了十九回仍未成,老淚縱橫,淚灑教堂。更有人說其瘋子。很不尊重長者、尊重讀書人!
報上也登載,一母親陪孩參加高考,女兒落榜,母親卻考上。女兒奮起直追,第二年就考上了。後來母女考研究生,女兒這下可不讓了…
還有登載一苦工,退休了,想起年輕也想讀書,想報孝一黃埔十期,因為不識字,大名就是五顥心,被當場拒考。他早有準備,大哭大鬧,結果也來了副校長,苦工也是慷慨激昂,誓掃倭寇。但校副一看大名,猶豫半天沒有答應,怕柒紅啊!
老人年邁考進老年大學學畫畫,僅一年遇到大畫家老爺爺,原來是副校長,兩人激動萬分。老爺爺哭了:當年你起個阿狗阿貓,我也送你進黃埔,說不定旅長團副的乾乾!
我不要旅團,我只要畫畫。
兩人相,相視一笑。
-
8 # 閒言碎語不逾矩
尊重他的選擇,不必故意扭曲他的形象。因為他是“72歲老人”,在高考人群裡“獨一無二”,是媒體能捕捉到的新鮮新聞話題。如果72歲的“老人”每年在考生裡成千上萬,那麼他還有特別的“新聞意義”和“新聞價值”嗎?
說他是“瘋子”的人顯然是愚蠢無知的。說他是“瘋子”的人可能絕對沒有他如此堅持的毅力,缺乏他“永不言敗”的精神。
前幾天看“新聞”,說這位高齡考生已經“喪失信心”,自言明年可能不報名參加高考了;該“新聞”說今年關注他的媒體已經很少很少,他已經備受“冷落”。看刊登出的他騎腳踏車獨行的背影照片,就知道他永遠不會像沈巍一樣被晉封為“大師”,他僅僅是媒體獵奇的短暫“話題”而已。
他即使是“瘋子”,但他的恆久堅持、追求和嚮往總能令人怦然心動,被人尊敬!他的選擇和堅持非每個人都能隨便輕易做到啊!
-
9 # 金牌小書童
十九次高考落榜的72歲老人康連喜,礙著誰了?
有人說這位老人是瘋子,我查了關於老人的相關新聞,從頭到尾也沒有發現,老人“瘋”在哪裡。
老人第一次參加高考還是1978年,那時候他還年輕,因為未達到錄取線,他在村裡做了數學教師,後來因教學過於死板被村裡辭退,從此以拾荒為生。一直到2001年國家放開高考年齡限制,那一年他55歲,開始每年不間斷的高考,持續落榜至今。
我們說一個人瘋,一般認為這個人做事缺乏理智,精神失常,但看康連喜老人的狀態,顯然與瘋沾不上邊。老人無妻無子,沒有家庭的負擔,他去參加高考完全不用擔心拖累家人,一把年紀孑然一身,老人不依賴國家,不倚老賣老,偏偏和年輕人一起去參加高考,想著透過高考改變命運。他的行為不會對任何人造成負面影響,而且行動目標明確,始終如一,這完全就是一個有志且有毅力的不服老的老人,不僅不瘋,而且充滿正能量。
從社會的角度看,他一個人密集的參加高考是從自己五十五歲開始,那時候很多人都已經開始打算自己的退休生活了,他此時去參加高考不僅不瘋,反倒是精神可嘉,頗有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氣概。
說老人是瘋子,其實體現出的還是社會的多重偏見!1.第一重偏見,是對老人生活狀態的偏見!
我們最常想到的老人的歸宿是什麼?含飴弄孫頤養天年?可以!養養花遛遛鳥跳跳廣場舞,也行!沒事刷著免費公交卡到處去超市搶購打折蔬菜?好像大家也能接受!但如果老人偏偏不做這些呢?
一旦老年人的選擇偏離了人們的日常認知,就不容易被人理解,就會有人戴著有色眼鏡來看待老人的行為。比如瞎折騰,比如沒有自知之明。
比如71歲的李佳欣沒有像其他老人一樣跳跳廣場舞打打麻將,而是選擇了一項連年輕人都稍有涉足的極限運動:高空滑翔傘。
很多人包括她的家人最初都不理解,一個老太太身子骨再硬朗,又如何能經得起飛天的折騰!這不是平白讓人為她擔心嗎!
但我們又不是她,單純以旁觀者的眼光,又如何能看到她的幸福?老人們辛苦了一輩子,誰有資格限定他們的老年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呢?夫子都曾說“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只要他們沒有破壞社會的秩序,誰也沒有資格隨意的否定他們的努力!
2.第二重偏見:以成敗論英雄的狹隘成功觀。
關於康連喜老人高考的十九連敗,網上有人這樣評價:
文中的觀點很明確,並不是所有的堅持都能獲得成功,堅持的前提是你得有實力。
這話很有道理,但就算明知失敗,為什麼就不能堅持了呢?
失敗了,就真的一無是處嗎?不可能成功,所以就一定得遭受人們的非議嗎?就得被人嘲笑“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嗎?
82歲的老人王德順還能做模特,因為他成功的在T臺走秀,所以人們能夠接受他,王德順老人甚至成了勵志大師,一系列勵志影片讓無數人感動。
同樣是老年人的非凡人生,我們對成功者頂禮膜拜,對失意者大加嘲諷!但在他們的結果出來之前,又有誰能預料他們的成功與失敗呢?
更重要的是,我們總是以及之心度人之腹,我們如此嚮往成功,所以就把成功當成全部嗎?
對老人們來說,一個晚年的精神寄託,要比結果的成功或失敗重要得多!
如果不是因為連續參加高考,有這麼一種執念的支撐,很難想象一位拾荒老人七十多歲依然精神矍鑠;如果不是因為對學習的熱切,我們也無從想象,一百多歲的趙慕鶴依然可以興致勃勃的攻讀博士學位。
成功還是失敗對他們來說並不是唯一,更重要的是,他們做了。
我們歆羨成功者的努力,但也不該歧視失敗者的付出!
康連喜老人在19年高考中只考了七十多分,他表示明年或許不再參加高考,我其實很未他擔心,當他十九年的堅持一朝放棄,如果未能及時尋找到足以替代高考的精神慰藉,他的日子該如何度過?
高考對他來說,也許已經成了一種生活方式,參加高考,不光是學習,還是養生,還是生存!祝願老人在今後的日子裡依然能夠無畏風言風語,敢於執著自己的追求。
回覆列表
學習也是生活一部分,人與人的樂趣不同,把學習成為一種樂趣有何不可呢?有人喜歡唱歌、有人喜歡舞蹈、有人喜歡上網、有人喜歡麻將……人的興趣不同,才會有這個豐富多彩的世界,本人就喜歡活到老,學到老,與書為伴,與網做朋友,但抽空也走走,偶爾打一下太極,要不唱上幾首歌,總感到時間不夠用,這就是生活樂趣吧?自己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何樂而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