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農村王瘦瘦

    立 夏

    立夏,為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7個節氣,也是夏天的第一個節氣。在天文學上,立夏表示即將告別春天,表示孟夏時節的正式開始。為了先給“立夏”一個確切定位,我先查了《辭海》:“《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字見解春。夏,假也,物至此時皆假大也。’中國習慣將立夏作夏天開始。但氣候學常用候平均氣溫穩定在22℃以上作為夏天開始的標準。”每年過了“立夏”之後,似乎沒有夏天的感覺,彷彿還處在晚春的時節。不過,這個時候的氣候已沒了寒意,“風”和“Sunny”都是暖暖的,“立夏”過後,迎著初升的太陽,走向郊野、走向山巒、走向村莊,隱隱的感覺就不一樣,這是“立夏”過後大自然帶來的溫情。

    “立夏”的“夏”在過去表示“大”的意思,春天播種的植物已經直立長大了,所以叫“立夏”。現實的農村生活正是這樣,立夏過後,農作物生長漸漸旺盛起來,眼見著農作物開始長了,鄉民們就開始日益繁忙起來,這就是田間精管細作的重要時節。在農村常流行的一句諺語叫:“立夏三朝遍地鋤。”實際就是說,過了“立夏”三個晌後,農作物都開始鋤了,這也是鋤地的關鍵時候,這個時候鋤地,既可使土地鬆土,防止水分蒸發,又可鋤掉田間剛剛長出來的雜草。因而有人說:“一天不鋤草,三天鋤不了。”立夏過後,田間地頭往往都會呈現出一派忙碌的景象。不過,現在大多都用除草劑除掉雜草,“立夏”前後似乎不像以前那麼忙碌了。

    過了“立夏”,再有一個多月就要收麥了,小麥似乎心有靈犀,在鉚著勁地長。起初三兩天一個樣,後來就會一天一個樣。呲牙咧嘴地露出了笑臉,在告訴人們,快成熟了,期待著收穫,這大概是夏季莊稼地裡唯一的收穫吧。

    小 滿

    小滿,這是夏天的第二個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小滿者,物至於此小得盈滿。”含義是夏熟作物的籽粒開始灌漿飽滿,但還沒有成熟,只是小滿,還沒有大滿。這個時候,正是中國北方小麥進入乳熟期,籽粒漸漸飽滿,大概因而得名。

    昨天,從微信朋友圈裡看到:“小滿,地下升起的陽氣充滿地面,是全年最‘接地氣’的時候。”其實,從小在農村長大的我,對“小滿”有了質的感受,就說小麥灌漿已達到“小滿”的程度了,還沒有完全灌漿。小滿未滿,所以欣欣向榮。兒時見微風吹拂著一片片小麥,就像大海的波浪,不,這是翻滾著一道道的麥浪,麥田發出“沙沙”的聲響,這是無數的小麥在歡樂的歌唱;麥穗在不住地點頭致意,感謝上蒼的惠顧,感謝人們的照顧,它終於長成了這樣;田野裡翻滾著一片片金黃,空氣中飄蕩著一陣陣麥香,這就是小麥成熟的季節,這就是小滿的時節。

    農曆“二十四節氣”中唯獨把“小滿”說的這樣生動傳神,讓人從字裡行間就能進入大自然的美麗畫卷。

    芒 種

    “芒種”是夏天的第三個節氣。我記得最清楚的是,當年教過我的是一位上過私塾的老教師,他整天教我們背“春雨驚春清谷天”。他對“芒種”是這樣解釋的:“你要記‘芒種’,你就記著‘忙著種’就行了。”因而,我對“芒種”這個節氣記憶猶新。

    其實,讓我記住的是它字面上的意思,而讓我體驗深刻的是現實中的意義。那時到了“芒種”這個時候,小麥已經成熟,低下了昂貴的頭,等待人們去宰割,玉米、穀子等各種夏播作物就要開始播種,正是播種最忙的時節,也就是剛提到的“忙種”字眼的真實體驗。這個時候,鄉民們都流行著一句話叫:“春爭日,夏爭時。”從這句民諺就感受出有多忙。那時,每到“芒種”前後,正是“三夏”大忙季節,即:搞好夏收、夏種和春播作物的夏管,真是“樣樣都忙”。記得那時叫喊的一句口號叫“虎口奪糧”,形象地說明了麥收季節的緊張氣氛,要求學生們都放“伏假”,搞好夏收夏種,顆粒歸倉。

    鐮刀,割著的是滿滿的收穫;耬鬥播下的是秋天的希望。“芒種”裡演繹著的“一收一種”是多麼匆忙。

    夏 至

    夏至,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一個很重要的節氣,也是最早被確定的節日。《辭海》中解釋說:“夏,假也,至,極也,萬物於此皆假大而至極也。”天文學家稱,夏至是太陽的轉折點,“夏至”過後,將走“回頭路”,太陽直射點漸漸向南移動,北半球白晝日漸縮短,兒時經常聽到:“冬至餃子夏至面,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和“冬至長、夏至短。”的說法,是說“夏至”是一年中天氣長短的分界線,夏至過後,一天比一天短。

    “夏至”過後,因南方暖溼空氣勢力較強,與北方漸漸南下的冷空氣交匯於江淮流域,形成梅雨帶。這個時候易暴發洪澇災害。夏至時節,農作物生長很旺盛,雜草、病蟲之類的也迅速生長、繁衍,也是田間管理的關鍵時期。因此,俗語說:“夏至不鋤根邊草,如同養下毒蛇咬。”形象地說明了夏至期間田間管理的重要。

    過去,在農村還常聽說“不過夏至不熱”“過了夏至熱死人”的口頭禪,說的是“夏至”過後,雖還不是最熱的時候,但氣溫就像攀比似的,一天比一天高,表示炎熱的夏天即將到來。人們普遍“苦夏”,不愛吃飯。因而,自古以來人們便從夏天開始改變飲食,“夏至面”也叫“入伏面”就開了頭炮,在民間很有講究。

    小 暑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小也。”說的是,暑,表示炎熱的意思,小暑為小熱,大地上不再有涼風,所有的風都帶著熱浪,還不是十分熱,還沒到最熱的時候。因而稱為“小暑”。在民間常流傳著:“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的說法,說的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即將到來。

    根據近年來的判斷,小暑前後,中國許多地區都進入暴雨季節,常有山洪暴發,甚而引起泥石流,這是防洪的關鍵時期。小暑前後,正是全國的農作物進入迅速成長階段,而這個時候,隨著高溫的持續攀升,也是病蟲害盛發的時節,也是田間防病蟲害的關鍵環節。

    大 暑

    大暑,是夏天裡的最後一個節氣,是夏天的收尾,也是夏季最熱的一個節氣,就是因最熱而得名。大暑,每年正值“中伏”前後,氣溫最高,農作物生長最快,中國大部分地區的旱、澇、風災最為頻繁,也是搶收的關鍵時期。

    在炎熱的大暑裡,大自然用生花妙筆安排的非常妥帖,為炎熱的酷暑天帶來清涼。每年酷暑來臨的時候,我就會攜帶相機,徜徉在小城荷花橋畔,只見一池池高潔的荷花,不畏烈日暴曬,晨開暮斂,生機勃勃,正是“映日荷花別樣紅”,特別招人喜歡。我一邊觀賞著荷花,一邊拍攝著荷花,暑熱的煩惱早已拋之腦後。我想,荷花是上帝派來的天使,專來人間消暑納涼的。

    生活在夏天的節氣裡,感受著氣象的變化,物象的不同,品味著五千年的農耕文明

  • 2 # 平凡的農村輝哥

    中國二十四節氣是根據氣候變化而得來的。農民對冷暖的變化,透過節氣就能推斷七七八八,再就是,播種和收割,都離不開節氣。穀雨前後,點瓜種豆。穀雨的棉花,小滿的芝麻。立夏見麥王,芒種種玉米花生。立秋種白菜。過了秋分沒生田(就是地裡的莊稼都熟了)

  • 3 # 力文923

    最初二十四節氣始於上古,產生於黃河流域。在《尚書·堯典》中就提出了“日中、日永、宵中、日短”的概念,即我們現在所說的春分、夏至、秋分、冬至4個節氣,到戰國後期,又加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4個節氣,確定了八節,到了漢朝,二十四個節氣才完善的。二十四節氣的產生,就是為了更好的指導農業生產。2016年11月30日,中國“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在農村生產中,我認為如下幾個較為重要:

    1.立春: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第一個節氣。立春是中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立”是“開始”的意思,自秦代以來,中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孟春時節的開始。所謂“一年之計在於春”,春是溫暖,鳥語花香;春是生長,耕耘播種。

    2.清明:清明節是中華民族古老的節日,既是一個掃墓祭祖的肅穆節日,也是人們親近自然、踏青遊玩、享受春天樂趣的歡樂節日。

    3.立夏:立夏以後,是中稻大面積栽插的需水關鍵期,大雨來臨的早遲和雨量的多少,與農業生產關係密切。此時如不下較大的雨,那些無水灌溉的農田就無法犁耙栽秧。

    4.冬至:農耕生產與大自然的節律息息相關,中國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講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

    .

  • 4 # 純正農家養蜂人

    關於這個問題,凡是懂得一點農業知識的人都瞭解當地,二十四節的那個節氣最重要。因為中國地域較大,氣候溫差也大,二十四節的重要性在全國的重要時間是不統一的。但是作為二十四節對於農業來說,確實在中國不同地域起著非常的重要性。並且還會用二十四節的名子提醒農民,抓緊種植管理。

    今天我說一下二十四節在河南農業上的幾個重要節氣。象馬上河南進入到小麥收割的工作以後,在小麥收割完的二十四節的第九個節氣芒種,這一聽就知道是怎麼回事,就是提醒農民把小麥收割以後,要抓緊種植秋季作為物,象大豆,玉米,芝麻等秋季作物,要搶時搶種才能夠使秋季農作物得到豐收。可以說在芒種這個節氣中,是農民頂著炎炎的烈日,不分晝夜的在田間進行收割搶種中,在這段時間內可以說農民晚上休息時間是很短的。

    特別是二十四節的第十個節氣夏至,夏至雖然可以用到晝夜之分上,但是也提醒農民到了夏至以後就不要種植秋作物了,特別是對於種植芝麻,我地多年的經驗諺語叫,夏至種芝麻劈頭一枝花,意思是過了夏至再種芝麻到收割的季節時,上下還是花是結不出豐滿的芝麻粒的,所以在二十四節的第十個節氣過後就不要種植芝麻了,和其它秋季作物。

    作為二十四節氣的第十七個節氣,寒露,寒露在我地農民中叫做起寒,可以說寒露是我地所有人都知道的二十四節,如果要是農民不懂啥叫寒露那就說明了他不是農民。

    因為二十四節的第十七個節氣寒露它不完全代表天氣有了寒意,最重要的是關係到我們人類生存的大問題,就是到了種植冬小麥的時間了。在我地種冬小麥有這樣一句諺語,叫起寒種麥,十種九得。意思是也不要過早種植冬小麥,從寒露開始一般在半個月內,種上的冬小麥就是最好的時間,到了第二年的夏季小麥收割時,就可以豐收。從以上情況看,你說二十四節氣對農業重要不重要。

  • 5 # 花一樣甜

    中國24節氣,你瞭解多少?農村生產中哪幾個節氣尤為重要。

    對於農業生產,氣候,物候 ,土壤,管理都很重要,二十四節氣就是反應這些時令都很重要。

    二十四節氣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農耕生產與大自然的節律息息相關,它是祖先順應農時,透過觀察天體執行,認知一歲中時令,氣候,物候,等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二十四節氣表達了人與自然宇宙之間獨特的時間觀念,蘊含著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內涵和歷史積澱,它不僅在農業生產方面起到指導作用,同時還影響著華人的衣食住行,甚至說是文化觀念。二十四節氣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在2016年11月30日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有一首節氣歌我們都知道:

    春雨驚蟄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

    上半年來六是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每年二十四節氣時間表

    下面簡單說一下:

    立春 意味著新的一個輪迴已開啟,乃萬物起始,一切更生之意,古人在立春之日會舉行重大的拜神祭祖,祁年,迎春和農耕慶典,流傳千古。

    驚蟄 是二十四節氣中第三個節氣,代表萬物的復甦,驚蟄過後冬季不會出現的小蟲獸都會重現在我們的生活中“過了驚蟄節,春耕不停歇”

    清明 空氣回升雨量增多是春遊踏春的好時節,是中國重要節日。

    芒種 麥類等農作物成熟的季節

    小暑要數伏,有三伏,初伏中伏末伏。

    大暑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候

    立秋是秋天的開始收穫的季節農民最高興的節

    立冬冬至吃餃子,冬天來了。

    大寒是中國大部分地區一年中最冷的時期。

    二十四節氣將天文,農事和民俗巧妙的結合,衍生了大量與之相關的歲時節令文化,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 6 # 彝家小農人

    “二十四節氣”凝聚著中華文明的歷史文化精華,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在國際氣象界,二十四節氣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每個節氣都表示著時候、氣候、物候,這“三候”的不同變化,是天體運動的自然結果。每年劃分的24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

    1、立春:作為傳統的農業社會,古人相當重視立春,在期間會舉行多種活動。重大的拜神祭祖、祈年、迎春和農耕慶典均安排在立春日及其前後幾天舉行。

    2、雨水:雨水過後,開始植樹。雨水是果樹嫁接的好時間,有“雨水節,把樹接” 的農諺。

    3、驚蟄:驚蟄象徵氣溫上升, 天氣變暖, 地下蟄伏的各種動物開始甦醒、 蠕動,人們會手持清香、艾草,燻家中四角,以香味驅趕蛇、蟲、蚊、鼠和黴味。

    4、春分:春分此後太陽直射點繼續北移,故春分也稱“升分”。在中國嶺南一帶,有習俗叫做“春分吃春菜”,是一種野莧菜,又稱之為“春碧蒿”。

    5、清明:清明這一節氣,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是郊外踏青(春遊)與行清(墓祭)的好時節。

    6、穀雨:穀雨前後,香椿醇香爽口營養價值高,故有“雨前香椿嫩如絲”之說。

    7、立夏:是為夏季之始,小麥齊穗,開始揚花上漿。此時各種候鳥相繼入境,並繼續播種秋作物,是多雨的時節。

    8、小滿:舊時在小滿這一天,水車車水排灌為農村大事。

    9、芒種:是南方養稻與北方收麥之時,人們在耕播種作的空餘,忙裡偷閒,有“送花神”的習俗。

    10、夏至:有慶祝豐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災年豐。

    11、小暑:過去民間有小暑“食新”的習俗,將新打的米、麥等磨成粉,製成各種麵餅、麵條,鄰居鄉親分享來吃,表達對豐收的祈願。

    12、大暑:為一年中氣溫最高的時期,在嶺南都有大暑三伏天飲涼茶(伏茶)的習俗。

    13、立秋:草木開始結果孕子,收穫季節到了,有祭祀土地神,慶祝豐收的習俗。

    14、處暑:炎熱的天氣將結束,農諺有: “過了處署不種秋,就是種上也不收”。

    15、白露:有“收清露”的習俗, “百花上露,令人好顏色”。

    16、秋分:是中秋節,傳統的“祭月節”,拜祭月亮,祈求福佑。

    17、寒露:寒露氣候宜人適合登山。

    18、霜降:霜降節氣是秋冬氣候的轉折點。

    19、立冬:是中國民間非常重視的季節之一,也是享受豐收、休養生息的時節,通過冬季的休養,期待來年的興旺吉祥。

    20、小雪:氣溫急劇下降,天氣變得乾燥,是加工醃製蔬菜的好時候,把多餘的蔬菜用傳統方法儲備起來,等到春節時正好享受美食。

    21、大雪:“小雪醃菜,大雪醃肉”,開始忙著醃肉,一方面是為了過年做準備,另外也便於儲存。

    22、冬至:為冬季的大節日,在古代民間稱冬至為“亞歲”或“小年”。在中國南方沿海部分地區,有冬至祭祖的習俗;在中國北方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

    23、小寒:在民間小寒有吃糯米飯的習俗,也是進補的最佳時節。

    24、大寒:從大寒至立春這段時間,有很多重要的民俗和節慶。

  • 7 # 吉林壹哥

    首先來講,不是那幾個節氣對農業生產重要,而且全部都很重要!

    第一農業生產與季節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早就知道適時播種的重要。他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總結出很多季節與農時關係的經驗,編出許多掌握農時節令的歌訣,在勞動人民中間廣為流傳。一到某個季節,人們就能很熟悉地說出到了該幹什麼農活的時候了。二十四節氣和根據各地不同的氣候特點編制的農時節令歌訣,大大幫助和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公曆在中國雖然使用已經幾十年了,但現在二十四節氣在中國仍然十分流行,對農業生產還在起著有利的指導作用。

    有人說,節氣是屬於陽曆的範疇,這是很對的。但它又是陰陽合曆所特有的產物。以太陽紀年,以月亮紀月,這就是中國古代所用的陰陽合曆的特點,它必須要設定閏月來調整季節的寒暖。由於有閏月,這就使得季節在月份中不十分固定,例如某種物候有時在丹初、出現,有時又在月末出現,二十四節氣就是為了精確地指示氣候的變化而創立的。它是一種純陽曆。古代世界上使用陰陽曆的國家很多,但只有中國才創有二十四節氣,從這點可以證明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以及中國古代農業生產和科學技術的發達。

    我們既要相信古代人民的智慧也要相信現代的科學,要結合科學的天氣預報分析和節氣變化搞好農業生產!

  • 8 # 故黃行

    我所瞭解的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總結出來的反映太陽執行週期的規律,古人依此來進行農事活動。二十四節氣的每個節氣間隔是半個月的時間,分列在十二個月,每個月有兩個節氣,在二十四節氣裡,‘節’指的是一年中的一個節段是一段時間的表示,而‘氣’則是指氣候,是天數變化的概述。是古人根據每個階段特有的氣候或物候現象,農事活動定出的名稱。兩個字合起來就是指一年中某個階段天氣變化,如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十二個節氣。每月第二個節氣為中氣。即:雨水、春風、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東至和大寒十二個節氣。節氣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歷時十五天,現在人們統稱為節氣,即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在全國的不少地方還有留存,不少農諺和俗語,如“立春天漸暖,雨水送肥忙”“清明斷雪,穀雨斷霜”“白露天,帶魚滿船尖”“過了白露節,夜寒白晝熱”“小雪醃菜,大雪醃肉”,還廣泛地指導著我們的生產和生活,就是生動的例證。

    對於二十四節氣,我們要明白兩點:一是二十四節氣既不是陽曆,也不是陰曆,是陰陽曆的結合,是以太陽的四季冷暖變化和月亮的盈虧制定的歷法。二是二十四節氣最適用於黃河流域,因為黃河流域是古人最早活動的區域,並且四季分明。像華南,海南地區和二十四節氣相差較大,農事指導不是特別針對。

    哪些節氣對農業指導作用尤為重要

    我認為,二十四節氣中“清明、芒種、秋分、霜降”對農業生產指導最強,尤為重要。因為民以食為天,古人以生存為根本,這四個節氣直接引導農民進行農業生產。

    清明 此時氣候清爽溫暖,草木始發新枝芽,萬物開始生長,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諺語有“清明前後,栽瓜種豆”,農民依此開始農業活動,種下一年的希望。

    芒種 意思是有芒的農作物開始收穫,像黃河流域種植的冬小麥已經成熟,可以收穫了,關係到農民一年的口糧,直接決定農民是否捱餓,是否這一年能生存下去。芒種諧音“忙種”,收穫冬小麥又要忙著種植夏季農作物,春搶日,夏搶時,意思是夏季作物一刻也不能耽擱種植。

    秋分 此時天氣秋高氣爽,早晚溫差大,利於農作物種子積累養分,農作物種子是否飽滿,收成是否良好,關鍵在秋分這個節氣。“秋分定窮富”,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霜降 此時天氣開始寒冷,空氣中的水分能凝結成霜。所有夏季農作物已經收穫完畢,否則將會出現凍害。冬小麥已經種植結束,開始生長。

    二十四節氣2006年11月30日被錄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作錄,是對二十四節氣的充分認可,確定了二十四節氣的國際地位,說明二十四節氣是具有科學性的。在二十四節氣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人們又賦予廣闊的文化內涵,由此衍生了眾多的節日文化,民俗文化,養生文化,極大的豐富了人們的生活,二十四節氣作為華人特有的時間文化體系,早已融入華人們的生活中。

  • 9 # 21世紀的農二代

    說到24節氣,我就想給咱祖先跪下磕頭,古人太聰明瞭,把一年分為24個節氣,以此為農業生產的依據,不知道是哪個牛人發明的,絕對是國寶級人物。

    24節氣複雜的理論這裡就是不說了,因為說了像沒說一樣,網上有非常詳細的介紹,咱們就聊聊在農業生產中,24節氣中的哪幾個節氣最重要。

    24節氣在農業生產中哪幾個最重要?

    1.立春

    24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從立春開始,農民就著手準備春耕生產工作了。俗話說一年之季在於春,立春開始,就種下希望和收穫。

    2.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這是萬物復甦的季節,清明前後的雨水是否充沛,直接影響到莊稼的生長髮育。清明時期有一個充沛的雨水期,才能為農作物生長奠定堅實的基礎,因此,清明時節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尤為重要。

    3.穀雨

    我認為穀雨是24節氣中最重要的,農作物的生長髮育就像一個叛逆期的孩子,需要得到自由,才能茁壯成長。穀雨節氣是農作物生長的關鍵時期,如果這時候發生惡劣天氣,農作物將會遭受滅頂之災,比如說冰雹天氣,就是在穀雨節氣之中發生。

    4.夏至

    農作物生長髮育除了需要充沛的雨水,還需要充足的Sunny進行光合作用才能茁壯成長。夏至節氣是農作物生長髮育期最關鍵的時候,而這個時候的天氣忽溼忽燥,容易發生澇災和旱災,這一年的收成好不好,有時候真的得看老天爺的臉色。

    眾所周知:由於地球氣候變暖,有時候24節氣不一定都準,不過大致還是不變的。現代農業技術開始科學種植管理,大棚就改變了24節氣的規律,只有農村老人才以傳統的24節氣文化為農耕勞作的標準。

    5.立秋

    農民辛苦一年,期盼的收穫到來了,那種秋天收穫的感覺很幸福。立秋節氣是糧食的收穫季節,一個Sunny明媚的天氣是農民最願意看到的。雖然立秋了,雨水量依然不減,很多地方由於在收穫季節遇上多雨天氣,導致糧食減量減產,天氣是沒辦法控制的,所以立秋節氣在農業生產過程中也很重要。

  • 10 # 有故事的劉大媽

    二十四節氣如實的反映了黃河流域的氣候特點,表示溫度的節氣,有小暑大暑除暑小寒大寒5個節氣表示降水的節氣,有雨水,穀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個節氣,大部分在春播和秋播季節強調水分對農業生產的重要作用,雨水節氣表示降水開始和雨量開始增多兩個含義,在這些節氣中,白露寒露和霜降雖是降水現象,但溫度意義更為重要,也可以作為溫度表示降溫程度的節氣表示日落長短的,有二分二制反映日照時數的季節變化,二十四節氣中的這些節氣明顯的表示氣節的季節變化和轉折,其他節氣中驚蟄間接地表示低溫的升高清明小滿透過物象表示氣溫升高芒種,以農事活動表示盛夏到來。

    二十四節氣的創立和發展是和農業生產的發展緊密相連,在人類從事農業生產的早期,由於播種收穫等農事活動,就開始洞察自然與農業生產的聯絡,認識到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規律,到了秦漢時代農業已相當發達,和這種農業生產水平相適應,便有了完整的二十四節氣用於指導農業生產,中國曆代都極為重視農時和季節的應用。東漢四明月令技術按月和節氣安排農事活動,北魏齊民要術闡明以節氣為依據,安排耕種收,後世各代也都以24節氣決定農時的依據,隨著農業生產的進步,24節氣的內容趨向豐富,而且因各地區氣候變化不同,農事活動也有不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不少單位上班管飯,員工會出現工資只存不花的現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