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師明禮閒聊中國歷史

    現在我們經常說“我是個華人”,可是你知道嗎,在過去,可不是什麼人都能這樣稱呼自己的,那是要看你是什麼地方的人,在古代可是有赤裸裸的地域歧視的喲。

    就說“中國”這個詞語吧,是什麼意思?

    中央之國的意思,那這個中央之國在哪裡呢?

    在河南洛陽一帶。

    當時呢,洛陽是西周的政治文化中心,周人自認為自己處於世界的中心之地,因而認為這片區域是“中國”,與之相對的,在洛陽周邊住的被稱為蠻夷戎狄。

    這些蠻夷戎狄一般是哪裡呢?

    蠻:這個詞語包含的地方變化非常大,早期主要指黃河中下游南方一帶,以及百越百濮等。

    百越:江蘇南部直到東南沿海的浙江,福建,廣東,海南,廣西一帶。

    百濮:重慶,四川,貴州,雲南一帶。

    夷:山東,安徽,浙江,蘇北一帶。

    戎:河北,遼寧一帶(北戎,山戎),甘肅(姜戎,陸渾之戎),陝西,寧西部分地區。

    狄:陝西,山西等部分地區。春秋戰國之後,主要代指匈奴,鮮卑族等少數民族。

    特別有趣的是,蠻這個詞語的含義變化。

    隨著歷史的演變,蠻夷戎狄只剩下了蠻,在晉朝,南北朝,唐朝多指越南等南方地區,到了元朝,南宋領土的範圍(杭州一帶)被稱為“蠻子國”,明代的時候,滿族人稱漢族人“蠻子”,清朝的時候,準格爾部又稱清朝人為“蠻子”。

    早先漢族稱呼一些少數民族為蠻,後來自己被少數民族稱為蠻,清朝稱呼漢族為蠻子,自己又被別人稱為蠻子,真是“蠻子輪流轉,明年到我家。”

    當然,西周之前還有黃帝炎帝,夏商等朝代,所以中國一詞應該出現的更早,不過目前來說,發現最早的文字記載是在中國的國寶何尊銘文上的一句話:“隹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於天曰:餘其宅茲中國,自茲乂民。”

    (圖片:中國國寶何尊銘文,禁止出國展覽的無價之寶)

    在《尚書•周書•梓材》記載了周成王的一段話:“皇天既付中國民,越厥疆土於先王。”在這裡也出現了中國一詞。

    由於西周的強大,自認為是中國正統,自然也引來他人對這個詞語的覬覦。在春秋戰國的時候,周王室衰落,各個諸侯國爭霸天下,有些比較強大的諸侯國就把自己的都城稱為“中國”。

    在《戰國策》一書裡,對中國的含義做了非常華美的描寫,說中國是聰明人住的地方,是富有的地方,是有文化的地方,是詩書禮樂的地方,是四方效仿的物件,這些話,放在今天看,可以說一句:“老鐵 ,沒毛病。”(原文:“中國者,聰明叡知之所居也,萬物財用之所聚也,賢聖之所教也,仁義之所施也,詩書禮樂之所用也,異敏技藝之試也,遠方之所觀赴也,蠻楚之所義行也。”)

    注意,此時的“中國”只是指代中原地區,但是當時的中國一詞的含義廣義性比較強,排他性也不強,例如孟子非常明確的把夏商周等稱為中國,同時又認為舜和周文王等是夷人,並沒有將所謂的夷人排除在中國之外。(原文:“舜生於諸馮,遷於負夏,卒於鳴條,東夷之人也。文王生於岐周,卒於畢郢,西夷之人也。地之相去也,千有餘裡,世之相後也,千有餘歲,得志行乎中國,若合符節。先聖後聖,其揆一也。”)

    在春秋戰國時代,有哪些政權被認為是中國呢?

    中國:周、衛、齊、魯、晉(韓、趙、魏)、宋、鄭等。

    蠻夷戎狄:秦、楚、吳、越等。

    請注意,秦在那個時候還被認為是蠻夷戎狄的一支,但是到了秦始皇一統六國之後,自以為合法取代周政權,自此成為“中國”的正統合法政權,據多名學者考證,china一詞即為秦的音譯。

    (圖片:公元前210年秦朝的疆域)

    秦政權是中國一詞含義變化的一個關鍵點。

    為什麼呢?

    因為在秦朝之前,一直都是部落民族戰爭不斷,到了春秋戰國也是戰亂紛紛,中國這個詞語的含義是比較模糊的,主要指周朝都城一帶,後來又被許多諸侯國佔有,大家各說一詞,因而使中國這個詞語有地域,政治,政權,民族的融雜在一起很難嚴格區分的含義。

    從秦大一統之後,乃至漢唐,中國一詞就逐漸成為了中原地區合法政權和合法統治的代表性詞語。

    例如,在《史記》裡,“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蠻夷,五在中國”“猾夏,侵亂中國也。”在《後漢書》裡“安息國居 ,其人民皆長大平正,有類中國,故謂之大秦”“王莽篡位,貶易侯王,由是西域怨叛,與中國遂絕”,多處出現“中國”這個詞語,全部指代的都是中原地區的漢政權。

    例如在三國時期,諸葛亮在蜀國,孫權在吳國,他們並不認為自己是“中國”,仍然認為中國是指曹操所統治的地區。

    諸葛亮在赤壁之戰前夕,曾經對孫權說“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三國志》)

    周瑜說曹操的軍隊“舍鞍馬,仗舟楫,與吳越爭衡,本非中國所長。又今盛寒,馬無藁草,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不習水土,必生疾病。”(《三國志》)

    (圖片:《三國志》東晉抄本)

    在諸葛亮和周瑜等看來,中國即為當時的中國北方中原地區,當然,這個中國只是地理上面的意思。

    在後世,對三國時代誰代表中國正統政權是有爭論的,有相當一部分學者認為劉備的蜀漢是正統政權,這就是從中國的政治含義上來講了。

    在兩晉十六國時期,南北朝時期,中國的的含義再次混亂,很多政權自稱為“中國”,畢竟,中國是合法政權的象徵嘛。

    五代十國的時候,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政權自稱“中國”,而吳越、楚、南漢等政權則沒有發現有史料自稱為“中國”的記載。

    在宋遼夏金時代,中國一詞逐漸被塗抹上濃厚的政治色彩,所有的王朝都稱自己是中國,以此來宣告自己的政權合法性。

    最好玩的是南宋和金朝對峙的時候,當時金朝佔了中原,所以開心的稱自己是“中國”,而南宋因為全部是漢人統治,行的儒家文化,也理所當然的自稱為“中國”,雙方各取中國一詞的政治,地理,文化含義來宣告自己是“中國”。

    (圖片:金和宋都稱自己是中國)

    蒙古帝國時期,忽必烈正式建立大元,以北京為首都,也自稱是中國的合法繼承者,例如大臣劉宣勸忽必烈不要攻打日本,因為“日本僻在海隅,與中國相懸萬里。”(《元史》)

    忽必烈給日本的國書中稱:“日本密邇高麗,開國以來,時通中國,至於朕躬,而無一乘之使以通和好。”(《元史》)

    不過,當時以漢族為主體構成的南宋並不承認元朝是“中國”,是以朱元璋後來提出“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明朝之後,自稱大明為“中國”,現存史料中有明朝給日本的國書,例如:“朕本中國之舊家,恥前王辱,興師振旅,掃蕩胡番。”“諮爾豐臣平秀吉,崛起海邦,知尊中國。”

    從秦朝至明朝,中國一詞主要是地理,文化和民族上的含義,而從清朝開始,中國一詞的含義才最接近今天我們所說的意思。

    這是什麼意思呢?

    清朝之前,中國一詞並不是專門指代某一個王朝,也因為戰爭,朝代更迭的原因比較混亂,到了清朝,中國才作為國號正式確立下來。在1689年簽訂的《尼布楚條約》裡面,明確的出現了以“中國”代表大清的文字,這是第一次中國作為國家的意義來使用的。

    自此開始,中國一詞就和日本,俄羅斯,英吉利,米國等意義一樣,指代一個國家。

    (圖片:1889-1912年的大清國旗)

    有趣的是,“天朝”“中國”這兩個詞語曾經同時出自乾隆口中:“夫對遠人頌述朝廷,或稱天朝,或稱中國,乃一定之理。”

    (圖片:1765年的大清)

    德齡公主和慈禧太后說歐洲很多女子都自己賺生活費,慈禧很驚訝:“此種文明,實為奇特。在我中國,父母既亡,為之子者,有撫養未嫁姊妹之天職……中國婦女,苟自出謀生,則人將傳為談助矣。”(《清宮禁二年記》)

    1909年《大清國籍條例》第一次用法律確立什麼人才是“華人”:

    “凡左列人等不論是否生於中國地方均屬中國國籍:生而父華人者;生於父死後而父死時為華人者;母為華人而父無可考或無國籍者。”

    也就是說,不管你在哪裡出生的,只要你老爸老媽其中的一個是華人,你就是華人。

    時至今天,中國政府確立國籍仍然沿用這條“血統”法則,所以,那些赴美產子的想拿雙重國籍,只是在鑽法律漏洞,真正意義上來說,不管你在哪裡生孩子,只要你是華人,孩子就是華人。

    (圖片:清朝時期的時局圖,明確的寫出當時的中國被列強瓜分的局面)

    (圖片:《滿蒙漢合璧教科書》“我中國居亞洲之東,氣候溫和,土地廣博,人民繁多。五千年前,文化已開,地球上最有名之古國也。自我遠祖以來,居於是,衣於是,世世相傳,以及吾身。吾既為中國之人,安可不愛中國也。”)

    (圖片:《南京條約》裡,大清皇帝的英文是“Emperor of China”,大清國的英文是“Chinese Empire”。)

    1912年,《大清國皇帝退位詔書》稱:“總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此後,中國的含義基本與現代所說的逐漸趨同。

    總結

    ①秦朝以前:中國一詞的含義在和今天所說的其實很不一樣,沒有過於強烈的政治含義。

    ②秦至宋:主要代指中原地區的政權,主要是地理含義,也同時指代當時統治中原的政權。

    少數民族為了政權的合法性,也自稱為中國的繼承者。

    ④清:正式的把中國作為國家的含義確立下來,比較接近於現代人所說的“中國”的意思。

  • 2 # 小黑豆

    上圖照片是“五星出東方利中國”彩錦護膊,是漢魏文物(大概時間,考古專家估計是東漢末到魏晉)。出土於1995年新疆。

    這裡的“中國”是星占學分野概念裡的中國,泛指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而“中國”之外,就是“西方”“夷狄”或者“外國”。

  • 3 # 看鑑福州

    中國一詞,有史記載實在<尚書>一書中,當時指的就是在西周時期人們關中平原的稱呼,之後到了東周時期,所指的範圍就更廣了,王都周邊附屬也可稱為中國。

    詩經中有載,中國,京師也。指的是天子直接統治的地方。自古以來,中國的首都都在中原地區,所以後來中國泛指中原地區。

    因此在當時,中國一詞也就成了華夏正統的代名詞。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兼併開疆拓土,都自稱為中國,意圖系統華夏,取周天子而代之。秦一統華夏之後,中國也就成了華夏的代名詞。

    所以,中國一詞,一直以來都是華夏正統的代名詞,並沒有哪一個朝代以中國為國名。只是在當時對外的時候會自稱中國,是一種天朝上國的姿態,宇宙之中的優越感。

    幸亥革命之後,中國才正式成為國名。因為在近代,國家概念才真正形成,所以取中國之名更適合國際概念。此後便再也沒有朝代年號作為國名。

  • 4 # 今生意難忘

    中國這個名字在清朝以前只是一個模糊的概念,沒有具體的國家定位,只是作為地理位置中央部分的稱謂,一個不斷變大的中心位置,最後形成了國的態勢。所以要把解放前稱為舊中國,後叫新中國。為什麼不一起稱中國呢,顯然不合適。因為之前只是作為一個不斷變大的中心地理位置的模糊概念,以前說中國,並不是指所有華夏,也不是所有56個民族,而只能代表很小一部分的強大中心位置。解放後,為了所有華人的文化得以傳承和延續,形成統一,集中以國的形式代表所有人稱中國。

  • 5 # 董狐筆

    閒話少說,長話短說,翰林院學士為您作答。

    每個人心中,大約都有那麼一點虛榮心。外華人把中國這疙瘩稱為遠東,但在我們自己心裡,我們是位於世界之中,全世界各地圍繞我們分佈,我們的國家理應叫中國。

    這是我對古人心理的冒昧揣測。事實上古人對“中國”這一名稱,和今人說的中國,完全不是一個概念。今天我們所說的中國的概念,是梁啟超在一百多年前提出來的。而之前的所謂“中國”,只是現在以河南省為中心的一部分割槽域。

    此前古人用的最多的形容大一統的名詞,並不是中國,而是“華夏”、“中華”、“神州”、“九州”、“海內”等詞。

    梁啟超先生中國說,將“中國”分為三個階段:

    中國之中國:在先秦時期,中國處於分裂狀態,交流戰爭在各諸侯國之間,不超過中國傳統範圍;

    亞洲之中國:秦漢至清中後期,中國整合為大一統帝國,成為亞洲朝貢體系的中心,交流戰爭在亞洲各國之間;世界之中國:近代以來,東亞朝貢體系瓦解,中國被納入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中。

  • 6 # 集賢院居士

    中國一詞最早見於西周初年的青銅器“何尊”銘文中的“餘其宅茲中國,自之闢民”。最早指西周京畿地區,後演變為黃河流域黃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區。中國以外則稱為四夷,所謂“天子有道,守在四夷”。中國是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國,四夷是居天地之偏者。

  • 7 # 林屋公子

    “中國”這個名詞,現在最早的記錄是陝西寶雞發現的青銅器“何尊”上。其中有這麼一句“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於天,曰:餘其宅茲中國,自茲乂民。”說的是周武王滅商後,對上天禱告說自己要在“中國”定都。

    當時一國就是一城,所以“中國”當時主要是方位概念,指代中原的城池。後來成王定都洛邑,這裡的“中國”即指殷商故地。相應地,“中國”之東被稱為“東國”,之南被稱為“南國”,在西周時期除了大多是東夷的地盤。可見當時“中國”還沒作為政治共同體概念。

    但是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隨著國家對郊野的擴張,國家從點狀形態進化成為片狀。中原大地完全成為華夏勢力範圍,所以“中國”也就逐漸等同於“華夏”,成為政治共同體概念。而相對的勢力就被稱為“四夷”,即東夷、南蠻、西戎、北狄。“中國”有了濃厚的政治概念,而且具有天下之中、天下至尊的含義。

    所以之後歷朝歷代,不管是華夏王朝還是在中原定都的外族,在建立自己國號的同時,往往都喜歡以“中國”自居。

  • 8 # 至樂無如讀書

    中國一詞,最初指京師,之後擴充套件到京畿(周王直接統治區域),再擴充套件到北方漢人居住區,秦漢以後指全中國。那麼,最早的中國指哪裡呢?《詩經.民勞》“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這是西周厲王時代的詩篇,歷代學者都註解“中國”為西周首都豐鎬(京師)。周成王五年,營建雒邑為陪都,,雒邑才成為西周王畿之地,所以《何尊》才有“宅茲中國”一句。有人解釋“宅茲中國”,是最早的中國,這是以偏概全。成王五年營建雒邑,怎麼可能比首都豐鎬最呢?《說文》夏,中國之人也。朱駿聲:“就全地而言,中國在西北一小隅”!武王伐紂滅商後,大肆分封,東方齊魯衛等大國諸侯都是從西方(陝西)遷來,所以稱為諸夏,諸夏即中國。也就是說這時中國已指西周統治的全部區域!即北方中國!

  • 9 # 吳鉤的鉤沉

    “中國”一詞,其實出現得非常早,西周青銅器上就有“宅茲中國”的銘文。“中國”最早的含義,是指京畿地區,之後又擴充套件為指中原地區,之後又演變為指“中央之國”,含有文明正統的意思。中國曆朝儘管都有自己的國號,但中原王朝有時候也會自稱“中國”,以示自己是居於世界中央的正統之國。

    如果我們去檢索歷史文獻,是可以是古文獻中找出大量“中國”的。這裡僅列舉《宋會要輯稿》出現的幾處“中國”:

    1、禮部言:“佛法自東漢明帝時流入中國,前代以來,非不禁絕,然終不可廢也。”

    2、“天都山本漢唐故地,久陷異域,今復歸中國。林木茂潤,氣象雄偉,神靈所宅,實鎮西土。”

    3、雍熙三年八月六日,帝曰:“萬里長城,豈在於此 自古匈奴、黃河世為中國之患,朕即位以來,疆埸無事則有河堤之役。”

    4、真宗曰:“外蕃遠來貢奉,不知中國條法,若深加刑辟,恐失懷遠之道。”

    隨便說一下,“中國夢”一詞也是古亦有之。南宋遺民鄭思肖,在宋朝滅亡後,隱居不仕,仍用宋恭帝年號紀年。這年元旦,鄭思肖思念故國,寫下詩歌《德佑二年歲旦二首》,詩中有“一心中國夢,萬古下泉詩”之句。這大概就是“中國夢”的最早版本。

  • 10 # 楊小勇老師

    瞭解“中國”的來歷,有必要弄懂“中”和“國”的含義。

    “中”字的發展經歷了由甲骨文到現代楷書的演變,從出土甲骨文看,“中”字形如一面飄動的旗幟,左邊飄動著四條“旗遊”,中間呈現“口”字形狀,表示“中間”之意。在金文中,“中”字發生了微妙變化,四條飄動的“旗遊”偏向了右邊。小篆中的“中”則沒有了“旗遊”,整體呈現出現代漢語“中”字特點,只是在底部呈現彎曲特徵。東漢時期,楷書形成後,“中”字的現代形狀則完全形成,寓意“內”和“裡”,是“中間”的意思。

    “國”字在甲骨文中,整體形狀呈“或”字形,左邊呈“口”字形,右邊呈“戈”字形,意為“以戈衛國”,可見自古以來,“國”離不開“或”。金文中“國”字,左邊圓圈表示國土,圓圈四周線條表示分界線,右邊“戈”字形依舊保留。現代楷書中“國”字繁體字則意將“或”用“口”圍起來,在古代,“口”發音wei,是“圍”的古體字,在“或”周圍加上“口”,強化了其界限的意義,就成了現代“國”的來歷。

    “中”和“國”在一起就成了“中國”,意為“中央之國”,指古代王畿之地,因其地理位置便利又稱為“國中”或“中原”。史書中最早記載“中國”一詞在《尚書》和《詩經》中,在《尚書》中,周公訓導康叔的訓詞中說到,“皇天既付中國民越闕疆土於先王”,意思是:上天將中國及其子民給周代先王治理。但這裡的”中國“僅指關中一帶地區。並不等同於我們現代所說的”中國“版圖。嚴格意義上說,古代“中國”不是一個專有名詞,它也不同於我們現代意義上所說的“中國”,從漢朝開始,人們通常都將漢人建立的中原王朝稱為“中國”,少數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也稱為“中國”,南北朝時期,南朝稱北朝為“索虜”,自己則自稱“中國”。

    歷史學強調實證考究,一是依靠史書記載,也就是“信史”,其次是歷代出土文物。但史書記載由於人的主觀性,往往可信程度步入出圖文物那樣具有說服力。1963年於陝西寶雞賈村出土的西周青銅器“何尊”上,就有了記載“中國”的銘文,武王克商後祭告上天說到“餘其宅茲中國,自之薛民”,意思是自己承受上天,要在關中地區營造都城統治這一地區的人民。《史記》也認為,洛邑地區為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里均。此後漫長的歷史發展中,這一地區也多次成為都城選址首選之地。按照王國維“兩重證據法”,可以確認,在周武王時期,“中國”一詞就已經出現存在。

    當然,古代“中國”概念遠不是現代意義的“中國”,它僅僅只指“中央之國”,是王權集中的地區,無論哪朝哪代都沒有將“中國”作為自己的國號,我們常說的“中原”“國中”等詞都可以等同於“中國”這一概念。我們現代所說的“中國”則更多是強調1911年後“中華民國”的簡稱。

    “一玉口中國”,透過“中國”的歷史發展演變,我們可以明顯感受到偉大中華民族歷史的淵博之美。

  • 11 # 綠豆

    “中國”字面意思:中央疆域,本義為天子王畿,也就是天下共主的直轄統治地區。中國一詞最早見於西周初年的青銅器“何尊”銘文中的“餘其宅茲中國”(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於天,曰:餘其宅茲中國,自茲乂民。)說明,至遲在西周武王時,已經有“中國”的官方提法。根據“五服”禮制,西周分封諸侯國,爵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等,均世襲罔替,封地均稱國,在封國內行使統治權。“ 五服”最早見《尚書·禹貢》:

    中邦錫土、姓,祗臺德 先,不距朕行。 五百里甸服:百里賦納總,二百里納銍,三 百里納秸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 五百里侯服:百里採,二百里男邦,三百里 諸侯。 五百里綏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奮武衛。 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 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蠻,二百里流。

    《禮記·王制》:“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西周時的公國有四:宋國、虢國、州國、虞國。按照周朝的禮法,前朝後裔宋公、虢公、虞公等像周天子行賓禮,而齊侯、徐侯、黃侯等行臣禮。

    《禮記•王制篇》:“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之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 12 # 不正經價值觀

    中國用現在含義解釋的話就是中央之國,位於許多國家中間的那個國家,科技,軍事,政治,經濟方方面面優於其他國家,換言之就是天下霸主!例如周天子之於各諸侯國,像秦國也好齊國也罷,他們是沒有資格稱作中國的。隨著時代發展,秦國得天下以後設郡縣制取代分封制,中國一詞對於當時的統治者就沒有了存在的必要了,因為在他們已知的世界裡天底下好地方全成了天子直接統治了,剩下的區域用當時人的眼光看似乎連人類都算不上!以後均以朝代命名國號!但每逢天下大亂,群雄並起的時候,總會有人以中國自居,這更多是一種文化意義上或者說政治意義上的名號了,大概代表自己是正統吧!鴉片戰爭以後,華人的視野打開了,也意識到原來世界除了我們還有許許多多的強國,我們又得把他們當人類來看待啦!中國這個名字也就再度被拿來用啦!這個名字又好聽又霸氣,反正咱家人都挺喜歡的!是不是?

  • 13 # 定額的貓

    其實確切地講是中土之國,後來簡稱為中國。

    中在易經裡面是指代方位的,左青龍,右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四象之所以成立在於有中,青龍五行為木,白虎為金,朱雀為火,玄武為水,而中屬性為土,土居四季,大地之母的載體,可見命名為中國意義非凡!

  • 14 # 翩翩起舞af

    把周天子、諸侯、卿大夫、土這些封建統治者合起來就是,國家的概念,國家是國與家組合而成的產物,同時也指整個天下,形成國家的錐形,周朝認為自己生活在世界的中心又建立了一個屬於自己的國家,因此合起來理解就是世界中心的國家,簡稱中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巴薩最近幾年淘汰賽有梅西沒有進球隊友進球晉級的比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