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畫素說
-
2 # 向陽願景
三年前的9月3日,天安門廣場,當威武雄壯的人民解放軍挺著筆直的脊樑邁著鏗鏘的步伐接受祖國和人民檢閱的時候,那時的你是否在心底為祖國吶喊?
今天,又到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當我們回想三年前勝利日大閱兵並自豪、鼓舞的時候,你是否會想起這場大閱兵背後,那些我們應該為之珍惜、為之警醒的過去。
3分鐘帶你重溫抗戰70週年閱兵精彩瞬間
紀念中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閱兵式(簡稱9·3閱兵,或抗戰勝利日閱兵),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為紀念中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而開展的眾多紀念活動中的一項重要活動。
閱兵於2015年9月3日在北京天安門地區組織實施,這是新中國歷史上第15次大閱兵,是進入21世紀以來第2次大閱兵,同時也是第一次在非國慶節舉行的大閱兵。
參閱部隊從中國7大軍區,海軍、空軍、第二炮兵、武警部隊,解放軍四總部直屬單位抽組。閱兵裝備方隊展示的裝備為中國產現役主戰裝備,84%為首次展示。同時,這次閱兵還邀請有關國家軍隊派代表和方隊參加。
閱兵共編50個方(梯)隊。其中,徒步方隊11個,抗戰老同志乘車方隊2個、裝備方隊27個、空中梯隊10個,正式受閱約1.2萬人,動用40多種型號裝備500多件、20多種型號飛機近200架。
“狼牙山五壯士”、“平型關大戰突擊連”、百團大戰“白刃格鬥英雄連”……9月3日參閱的10個英模部隊的番號悉數披露。據悉,此次參閱是曾經老番號的首次集中展示,而安排50多名將軍領隊受閱,無疑也是本次閱兵的亮點之一。
這些老番號背後有什麼含義?見證了抗戰歲月中的何種情懷和氣節?又有哪些可歌可泣的故事?今天,我們為你揭曉。
“狼牙山五壯士”英模部隊
1941年9月25日,晉察冀軍區一分割槽一團七連六班戰士馬寶玉、胡德林、胡福才、葛振林、宋學義為掩護主力轉移,在狼牙山頂峰棋盤坨與日偽軍浴血奮戰,殲敵100多人,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英勇跳崖。為此,1943年晉察冀軍區授予五名戰士“狼牙山五壯士”榮譽稱號,連隊被譽為“狼牙山五壯士連”。
“狼牙山五壯士”英模部隊的官兵習慣自稱“紅一師”。這支部隊的前身是由毛主席親自締造和領導的紅一方面軍第一軍團第一師,曾參加建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第一個敵後抗日根據地——晉察冀抗日根據地。革命戰爭年代,該部隊曾參加過5次反“圍剿”、兩渡烏江、四渡赤水等戰役戰鬥,除“狼牙山五壯士”還曾誕生“大渡河十七勇士”。
在此次閱兵中,“狼牙山五壯士”英模方隊隊員馬國昌,曾多次在偵察兵比武和大項軍事活動中摘金奪銀,被表彰為“全軍優秀指揮員”。閱兵訓練期間,妻子患病,孩子中考,一家人分住3地,為了不耽誤訓練,他把愛人、孩子託給親人照顧,本來只做管理工作的他,又主動兼任普通隊員,成為徒步方隊受閱隊員中年齡最大的隊員。
“平型關大戰突擊連”英模部隊
記者在“平型關大戰突擊連”英模部隊方隊駐地見到的隊標——黃色的圓環內由漢字、拼音寫成“‘平型關大戰突擊連’英模部隊方隊”字樣,圓環內一杆步槍與一面飄揚的旗幟構成了一個“7”,一把彎曲的軍號構成了“0”,下方是一幅平型關的地形圖,圖下有“1945-2015”字樣。別緻的隊標寓意深刻,將記者的思緒引向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
1937年9月25日,八路軍第115師運用平型關地域有利地形,將日軍精銳第5師團第21旅團1000餘人裝入了埋伏圈,並最終擊斃。戰中,685團2營5連作為突擊隊,與敵展開慘烈白刃戰,經過6個多小時浴血奮戰,5連殲敵100餘人,炸燬汽車20餘輛,出色完成了突擊任務。戰後,連隊被343旅授予“平型關大戰突擊連”榮譽稱號,也是平型關戰鬥中唯一一個被授予榮譽稱號的連隊。
“平型關大戰突擊連”英模部隊方隊的組成班底是瀋陽軍區第16集團軍某紅軍師九連,其前身是在平型關大戰中立下赫赫戰功的八路軍115師343旅685團2營5連。5連是誕生於“八一”南昌起義的紅軍連隊,曾參加過一至五次反“圍剿”,屢立戰功。
夜襲陽明堡“戰鬥模範連”英模部隊
此次參閱的夜襲陽明堡“戰鬥模範連”英模部隊方隊的組成班底——31集團軍某團2營4連,前身即是八路軍129師769團10連。
1937年10月16日,八路軍129師769團經偵查獲知陽明堡西南約3公里處有一個日軍飛機場,敵機由此起飛轟炸、偵察忻口、太原。769團第10連和第11連兩個步兵連組成突擊隊,利用黑夜祕密潛入日軍機場。夜襲陽明堡一舉擊毀敵機24架,重創了日軍在晉北戰場上的空中突擊力量,創造了步兵擊毀飛機的戰鬥範例。
戰後,蔣介石不但頒發了嘉獎令,還發了2萬元獎金獎勵參加陽明堡戰鬥的部隊。劉伯承在接到電報後連聲稱讚:769團首戰告捷!打得漂亮!戰後,由於官兵在戰鬥中表現英勇,10連被八路軍129師授予“戰鬥模範連”榮譽稱號。
夜襲陽明堡“戰鬥模範連”英模部隊方隊隊員魯冀,父親病逝未能守靈,他說:“自古忠孝難兩全,等受閱完,再到父親墳上磕幾個頭。”
“劉老莊連”英模部隊
8月4日上午,“劉老莊連”英模部隊方隊整齊列隊,官兵們向連旗莊嚴宣誓。記者看到,連旗上“劉老莊連”四個大字赫然入目,還留著不少彈孔。方隊政委張華介紹,“劉老莊連”前身為新四軍第三師七旅十九團四連,現為濟南軍區某團二營四連。
1943年春,侵華日軍對江蘇北部淮海抗日根據地進行大規模殘酷“掃蕩”。3月17日,日偽軍1000餘人,分兵11路合圍駐六塘河北岸的淮海區黨政領導機關。
4連官兵負責阻擊,在強敵面前,浴血奮戰,連續打退日偽軍5次進攻。在日偽軍第三次在劉老莊地區合圍時,4連全連82人英勇抗擊日偽軍攻擊,使主力部隊和黨政機關安全轉移,但自身卻陷入日偽軍重圍。最後全連82位戰士全部壯烈殉國,戰後,新四軍重新組建第4連,命名該連為“劉老莊連”,並授予連旗一面。
時光流逝,70多年過去,這面光榮的連旗早已泛黃破舊,但對於“劉老莊連”的官兵來說,部隊走到哪裡,都會將它帶到哪裡;任務在哪裡,連旗就飄揚在哪裡。
和平時期,在這面旗幟的指引下,“劉老莊連”官兵先後完成了1998年長江抗洪、汶川抗震救災,以及一系列重大軍事演習任務。此次參加紀念抗戰勝利70週年閱兵,連旗再次隨隊出征。
“華南遊擊隊”英模部隊
與前述英模方隊的老番號不同,“華南遊擊隊”並非是某個單一連隊,而是包括東江縱隊、瓊崖縱隊、珠江縱隊、韓江縱隊、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南路人民抗日解放軍等6支武裝力量。
在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堅持在華南抗戰的人民革命武裝被統稱為華南遊擊隊。其中最主要的是東江縱隊和瓊崖縱隊。東江縱隊在抗戰時期曾從日本人眼皮底下的香港營救出何香凝、柳亞子、胡蝶、鄒韜奮等800多名愛國民主人士,還將上百名國際人士安全護送到大後方,救護美軍飛行8人,開闢了著名的“飛行員安全通道”。
另一隻重要的華南遊擊隊——瓊崖紅軍游擊隊是以1927年9月海南島農民起義隊伍為基礎組建的,1938年改編為廣東省民眾抗日自衛團第十四區獨立隊,日軍登陸海南島時,剛改編的獨立隊在國民黨軍撤退的情況下,在重要渡口潭口冒著敵機的猛烈轟炸,構築工事,阻擊日軍渡江。此次參閱的海南省軍區某海防團機槍連是瓊崖縱隊唯一保留下來的紅軍連隊。
“白刃格鬥英雄連”英雄部隊
“白刃格鬥英雄連”是中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4集團軍40師118團8連的榮譽稱號。抗日戰爭時期,該連在與日軍的交戰中,子彈打光,與敵人展開激烈的白刃格鬥,消滅敵人30名,完成了保衛團機關的任務。戰後,該連被上級授予“白刃格鬥英雄連”稱號。
“白刃格鬥英雄連”前身是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第1縱隊25團8連,組建於1938年1月,“白刃格鬥英雄連”的稱號來自75年前的大洛坡反偷襲白刃大戰。
1940年8月,百團大戰打響。8連所在的1縱隊25團擔負破襲正太路,斷敵交通命脈的任務。8月20日20時,25團發起全線攻擊,猛攻馬首車站,日軍為解馬首之危於8月21日夜派50餘人意圖偷襲25團指揮部。日軍行至大洛坡東南側被發現,8連發起反偷襲作戰,以犧牲30多人的代價,肉搏取得最後勝利,共擊斃日軍小隊長以下40多人,打破了八路軍拼刺刀拼不贏日軍的神話。戰後,129師師長劉伯承、政委鄧小平授予8連“英勇頑強”錦旗一面。
“雁門關伏擊戰英雄連”英模部隊
“雁門關伏擊戰英雄連”現在為南京軍區某機步團“尖刀七連”。“雁門關伏擊”也是一次切斷敵人交通補給的著名戰役。
1937年10月17至18日,該連當時隸屬的八路軍第120師第358旅第716團在山西省代縣雁門關地區對日軍汽車運輸隊進行的兩次伏擊戰鬥中,共斃傷日軍500餘人,擊毀汽車30餘輛,一度切斷繁峙至忻口間交通,配合了國民黨軍的忻口防禦作戰。
為此,南京國民政府特別對716團進行傳令嘉獎,海內外報紙也大力宣傳雁門關伏擊的戰果,稱之為“雁門關大捷”。特務連在戰鬥中戰績突出,被授予“雁門關伏擊戰英雄連”榮譽稱號。
“攻堅英雄連”英模部隊
“攻堅英雄連”的組成班底為陸軍第21集團軍某旅特偵一連,抗日戰爭中其前身為新四軍第四師三十一團一連。曾在宿南戰役中擔負主攻任務,創造了以一個連的兵力沉重打擊日偽軍一個團兵力的輝煌戰績。
宿南戰役歷時40天,是我軍“攻點打援”的經典戰例之一。此役共殲偽十五師特務三團、五十七團全部,五十八團、五十九團大部,繳獲大量槍支彈藥,擴大根據地420平方公里,從此,豫皖蘇地區日偽軍無力對我根據地發動大規模進攻。
一連在此戰中一舉成名。他們以一個連的兵力沉重打擊了偽軍一個團的兵力,為後續部隊掃清了障礙。但一連也付出了巨大代價,全連參戰106人,僅16人生還。因在戰鬥中敢打硬拼,威震敵膽,戰後新四軍第四師授予該連“攻堅英雄連”榮譽稱號,授予王連生“一等戰鬥英雄”稱號。
“東北抗聯”英模部隊
東北抗聯的全稱是東北抗日聯軍,前身是東北抗日義勇軍餘部、東北反日遊擊隊和東北人民革命軍,是中國共產黨建立最早、堅持抗日時間最長、條件最為艱苦的一支人民抗日軍隊。楊靖宇、趙一曼、趙尚志這些局友熟悉的名字都出自東北抗聯,據統計,這隻部隊曾獨立堅持游擊戰爭14年,出擊20多萬次,牽制了數十萬日偽軍。
東北抗聯現今是陸軍第38集團軍某機步師。解放戰爭時期,這個師參加了四戰四平、三下江南、遼瀋戰役、平津戰役等。在抗美援朝二次戰役中,一夜急行軍145華里,雙腿賽過敵人的車輪,穿插三所裡、阻擊龍源裡,為扭轉北韓戰局作出重大貢獻。八一電影製片廠以這次戰役為題材,拍攝了電影《飛虎》,由此,這個師被譽為“飛虎師”。
“東北抗聯”英模部隊方隊指導組組長、某師副政委張崢說,方隊組建後,他們蒐集整理了百部紅色影視、百個英模故事、百句戰鬥格言等“七個一百”學習教育資料,通過舉辦“講英模故事、當英雄傳人”故事會,追憶緬懷“東北抗聯”的英雄事蹟,激發受閱官兵的戰鬥豪情。
武警部隊抗戰英模部隊
武警部隊抗戰英模部隊方隊,由武警北京市總隊某支隊為主抽組。在戰爭年代湧現出“殺敵英雄連”“血戰磨河灘鋼鐵連”“戰鬥模範連”“勇如猛虎連”“攻守兼備連”等英雄群體。
其中,“血戰磨河灘鋼鐵連”現為武警8651部隊二連,前身為晉察冀軍區第四軍分割槽五團一連。1940年8月,“百團大戰”打響,20日夜,一連官兵冒著槍林彈雨率先登上城頭,激戰一夜,攻城部隊將紅旗插上娘子關城頭。戰後,一連參戰的145名指戰員,僅17人生還。為此當年8月28日,晉察冀軍區授予一連“血戰磨河灘鋼鐵連”榮譽稱號。朱德總司令親切接見了全連官兵,並親筆題詞:“多打勝仗,再立戰功”。轉隸武警後,該連先後參與汶川抗震救災、奧運聖火傳遞安保及重大演訓任務。
-
3 # 歷史知事
解放軍的頭號王牌軍,當然是來自於第四野戰軍的38軍。
可是,少有人知道,解放軍建軍歷史上,可不是隻有一個38軍。
今天我們來好好聊聊,到底有多少個38軍。
一般來說,38軍指的是解放戰爭時期的第四野戰軍第13兵團的38軍。這支部隊,歷史非常悠久,聽我給你一一道來。
38軍成立於1948年11月,由東北野戰軍第一縱隊改編而來,下轄三個師分別是112師,113師和114師。後來遼北獨立第10師也劃入了38軍指揮,就是151師。這支部隊總兵力5萬人,並組建了炮兵,工兵和汽車部隊。
38軍從祖國最北的松花江邊一直打到雲南中緬邊境,縱橫5000公里,轉戰11個省市,殲敵16餘萬,攻佔大小城市100餘座,解放了半個中國。其中最為精彩的戰役,當屬天津戰役。
38軍奉命入朝作戰,參加抗美援朝戰爭,在樑興初將軍指揮下,鬆骨峰一戰共殲敵1.1萬餘人,繳獲坦克14輛,大炮200餘門,汽車300餘輛。一舉扭轉了整個北韓戰局。這場戰爭後,38軍擁有了“萬歲軍”的美譽。
改革開放後,38軍下屬的112師,成為了中國第一支機械化部隊,可見38軍在解放軍中的超然地位。1985年38軍改編為第38集團軍,是中國第一個集團軍。2017年,第38集團軍改編為中部戰區陸軍第82集團軍,
38軍是一支具有悠久歷史的部隊。
112師334團,被授予了平江起義團,紀念彭德懷元帥組織的平江起義,也代表了38軍的悠久歷史。除了334團,338團也被授予了紅軍團的稱號。
說完這些,我來說說我們建軍歷史上的另一支38軍。
去年熱播的抗日神劇《河山》中,主角的原型便是楊虎城將軍手下大將趙壽山。西安事變後,楊虎城第17路軍被瓦解,改編為38軍,孫蔚如為軍長,趙壽山和李興中分別擔任17師和177師師長。
後來,17師擴大為38軍,趙壽山兼任軍長,177師則擴編為96軍。經過多次調整,38軍下轄17師、177師和55師,張耀明和孔從洲分別擔任軍長和副軍長。
因為蔣介石不停在38軍內部摻沙子,大量黃埔系軍官進入,並且堅決執行內戰命令,反對和平。最終,38軍內部的楊虎城趙壽山舊部以民族大局為重,發動反內戰起義,投入瞭解放軍的懷抱。
1945年7月17日,17師在張軍振帶領下發動洛寧起義,1946年5月15日,孔從洲帶領55師在鞏縣起義。這兩個師北渡黃河加入解放軍後,接受和平改編,成了西北民主聯軍第38軍,隸屬於陳賡兵團指揮。
西北民主聯軍第38軍的番號,從1946年到1949年2月,延續了2年多,而四野第38軍則在1948年11月就成立了。所以,在那三四個月中,解放軍實際上有2個38軍。
-
4 # zhu小小老百姓
保留古老番號的團級及以上部隊,全軍一支部隊也沒有。但是營,連級保留古老番號的部隊比比皆是。如"硬骨頭6連″,它的二營6連的番號使用超過80年。所以有些紅軍連隊,北伐軍連隊番號都超過90年。
做為團一級的部隊,長時間名稱沒有改變的有兩支。一支叫中共中央警衛團,自從1953年確定名稱至今沒有改變,有67年的歷史。
另一支部隊叫中中國人民解放軍陸海空儀仗隊,自1956年確定名稱至今沒有改變,有64年的歷史。
回覆列表
我今天要說的這支保留老番號的部隊比較特殊,因為這支部隊是國軍的部隊,卻在建國後保留原部隊的老番號,奔赴在各戰鬥的前沿。
在抗戰時期,我們不分信仰、黨派湧現出一批又一批為了民族復興和崛起的愛國志士,他們全都身先士卒,奔赴在抗日的前緣,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寫下了一篇篇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而抗日戰爭勝利後,因為內戰的原因,那些曾經的合作部隊許多都被撤銷了,自然的,番號也就不存在了。
滇軍的前身為清末編練的新軍第十九鎮,該鎮參加了雲南的“重九起義”,為清朝的“掘墓人”。辛亥革命後改名為滇軍,1915年在蔡鍔的率領下,參與了反對袁世凱稱帝的“護國戰爭”。抗戰爆發後,為了抵禦日寇,時任雲南省主席的龍雲,將滇軍合編為第60軍,盧漢任軍長。下轄3個師,即182、183和184師,總兵力為4萬餘人。
而且,自參與抗戰後,60軍的將士們就不曾回到家鄉,全力奔赴在抵禦日寇的第一線,抗戰結束也是他們代表中國去越南受降。
新編的第50軍除了原有的60軍將士外,還又補充了許多解放軍軍官與戰鬥骨幹,全軍整體素質大大提升,在四野的南下作戰中,他們參加了鄂西戰役,可以說是滇軍的將士們為解放全中國立下了汗馬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