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二陽山人
-
2 # 讀破廬
蔡著名為演義,實為史書,就是二十六史中政治軍事篇的通俗版。歷史愛好者,如無通讀《二十四史》的耐心和勇氣,至少要將《東周列國志》和蔡著通讀一至兩遍,這樣對中國歷史就有了一個總體的初淺的瞭解。我初讀蔡著,是在通讀《史記》《通鑑》之後,當時驚為神作。誠如人們推許的那樣,是歷史愛好者必讀之書。之所以沒有《三國演義》那麼火,那是過去,人們還沒有發現它的價值,現在已逐漸火起來了,市面上出現各種版本不下二十種,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人們對歷史的越發關注,這套書必將走進每戶家庭。目前來看,還沒有一套相對完美的版本,這套書至少應附有歷代王朝世系圖,年表,職官表,疆域圖,重要戰爭示意圖。
-
3 # 陳相潮人
俗話說得好:《志書》是七分史實三分演義。《演義》是三分史實七分虛構。志書讀起來味如(同)嚼蠟,枯燥無味。演義讀起來郎郎上口,膾炙人口、借古諷今、嘻笑怒罵。一般文化程度能看懂,志書是知識分子才能看懂。所以《三國演義》才比《三國志》火起來。蔡東藩先生的《中國曆朝通俗演義》是半文言半白話,所以比不上羅貫中先生的《三國演義》白話文,讀起來膾炙人口。
-
4 # 益醫異議
我覺得蔡先生的通俗演義對比三國演義還是不夠通俗,而是對各朝歷史的一種故事版本,人物刻畫的深度和情節的衝突設計都不像三國演義那麼流暢如說書一般。
蔡先生的通俗演義適合喜歡歷史的人來看,能夠大體瞭解各個朝代的哪些知名歷史人物以及比較精彩的故事,歷史性強而文學性要弱一些
-
5 # 中華王爺
很不喜歡蔡東藩的語言風格,估計喜歡的人不是太多。倒是很喜歡民國時期寫歷朝通俗演義的許嘯天先生的語言風格,感覺金庸行文頗有嘯天先生的風格。嘯天先生書的自序,談論皇帝更是千古妙文。很值得閱讀。
-
6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蔡東藩先生的《中國曆朝通俗演義》既是一部歷史鉅著,也是一部文學鉅著,在閱讀過程中既可以瞭解中國歷史,又可以欣賞傳奇故事,可謂是兩全其美。全書共計12部724萬字,上溯秦始皇嬴政出生之時,下迄民國九年(1920年),分別為《前漢演義》、《後漢演義》、《兩晉演義》、《南北史演義》、《唐史演義》、《五代史演義》、《宋史演義》、《元史演義》、《明史演義》、《清史演義》、《民國演義》和《慈禧太后演義》。毛澤東主席曾建議黨的高階幹部好好閱讀此書,不過這本書的在社會上的名氣並不大,在我個人看來導致該書不火的原因主要如下:
《中國曆朝通俗演義》儘管名為演義,其實史學價值遠遠高於一般的演義小說,從某種程度上而言:這就是民國版的《明朝那些事》——屬於介於史書和小說之間的一種文學體例:相比作為正史的二十四史其專業性自然不足;若論娛樂趣味性又不及像《三國演義》這樣的演義小說。《中國曆朝通俗演義》不是小說,閱讀它需要一定的文學基礎,讀起來故事性不是特別強,也就是說不夠通俗易懂接地氣,所以不被大眾所熟知和接受。而其通俗性導致其也不被專業人士所看重。
《三國演義》是以三國時代為背景進行演繹加工的小說,《中國曆朝通俗演義》卻是一部系統講述自秦始皇嬴政到民國年間兩千餘年中華通史的通俗講史讀物。閱讀這兩部書的讀者基本都是歷史愛好者,然而大家所關注的歷史時期和歷史事件卻不盡相同:有的人對戰場搏殺感興趣,但對後宮爭鬥則沒興趣;有的人對後宮爭鬥感興趣,卻對文化傳承不甚了了;有的人對文化傳承興趣盎然,卻又不大留心軍事戰爭——《中國曆朝通俗演義》不是簡單幾個軍師和武將鬥智鬥勇,而是系統介紹兩千餘年歷史,這其中有相當部分的篇幅其實是很難吸引讀者的眼球的。
儘管如此,我認為蔡老先生和他這部鉅著乃是我中華歷史文化傳承中的無價之寶:蔡東藩先生寫這本書是抱著民族救亡圖存的目的寫的,意圖是凝結民族意識,發揚中國的偉大優良傳統。在日寇的隆隆炮聲中蔡先生以一己之力創造了這部系統講述中華兩千餘年歷史的通俗讀物,儘管名為演義,其中也收錄了部分野史傳說,也有虛構,特別是人物對話。但作者寫作時很謹慎,力求符合特定歷史環境和特定歷史人物的性格,不敢任意編造,而且蔡先生在每一篇章的末尾加上了自評向讀者指出哪些內容出自野史傳說。迄今為止類似的讀物盡此一部,再無其餘。
-
7 # 風露中宵2
1,《三國》成書較早,明末。至今約700多年,影響深遠。其架構完全按演義形式編排,關鎖聯合,強調故事性、戲劇性,重點人物刻劃、描寫、塑造細膩、生動、傳神,個性鮮明,各具特色。故事情節迭宕起伏,背景波瀾壯闊,令人手不釋卷,欲罷不能。全書以擁劉反曹為主線,符合華人傳統的正朔思想;以"忠""義"貫穿終始,暗合民眾以儒文化為主調的"三觀"。同時,吸收大量成書前在民間廣為流傳的人物傳說、話本、戲曲、說唱等精華,使得《三國》爐火純青,更加成熟。成書後,又由此派生、改編了大量的戲曲、評書等,大大加大了傳播的廣度和深度,真正到了婦乳皆知的地步。
2、反觀東藩先生的《通俗演義》,歷史跨度大,真實性強,主旨是把歷史濃縮化、通俗化,便於讀者學習掌握中華正史。因而在書中剔除、揚棄了缺乏實證資料的民間傳說,"演義"的成分很少。這樣雖然保證了真實性,但也削弱了可讀性。《通俗演義》的讀者群大都是歷史愛好者,一般民眾較少涉獵。但比起《史記》、《資治通鑑》等大牌史籍,蔡作可以說是革命性的進步。文學性、可讀性大大提高,讀者群大幅擴大,對普及歷史知識弘揚傳統文化發揮了應有作用。
3,蔡作影響力不及《三國》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三國》是羅貫中自選的題材,上溯幾百年書中的人物、故事就廣為傳唱,羅作使之更豐富、更生動、更成熟。蔡作則不然。既然寫歷史,就沒的選擇,家喻戶曉的"熱灶"要燒,如三國故事、隋唐故事;鮮為人知的"冷灶"也要寫,如南北朝、元朝。這些對作品的影響力都有一定的影響。另外,蔡作成書晚,迄今不足百年也應該是原因之一。
-
8 # 言者青青
蔡東藩先生的《中國曆朝通俗演義》是一部通俗歷史鉅著。這部書所記述的內容,從秦始皇起,一直寫到民國1920年,共寫了2166年的事情,兩千多年的歷史。
蔡東藩先生的《中國曆朝通俗演義》包括:《前漢通俗演義》、《後漢通俗演義》、《兩晉通俗演義》、《南北史通俗演義》、《唐史通俗演義》、《五代史通俗演義》、《宋史通俗演義》、《元史通俗演義》、《明史通俗演義》、《清史通俗演義》、《民國通俗演義》,共計11部,1040回,約600萬字。
蔡東藩畫像
蔡東藩先生是中國近代演義小說作家、歷史學家,被譽為“一代史家,千秋神筆”。他所寫的《中國曆朝通俗演義》是站在歷史的角度,側重歷史的真實性,用演義的創作手法,但不脫離歷史的真實性,這是《中國曆朝通俗演義》寫作最主要特點。作者在行文中盡力通俗易懂,目的是為讀者都能看懂。這是蔡東藩《中國曆朝通俗演義》與司馬遷《史記》最顯著的不同點。
蔡東藩先生的《中國曆朝通俗演義》,是歷史演義,其角度是站在歷史寫實的角度去通俗易懂地介紹歷史。因此,《中國曆朝通俗演義》讀者群,必然會有其侷限性,只有愛好歷史的,才有可能去閱讀。也就是說,《中國曆朝通俗演義》受眾體有一定的侷限性。也許,這就是它沒《三國演義》那樣紅火的最主要的原因。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與蔡東藩《中國曆朝通俗演義》是不同型別的寫作。蔡東藩寫的是通俗歷史,而羅貫中寫的是文學小說。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是標準的小說,而且,還不是通俗小說。因此,羅貫中《三國演義》的受眾體,必然比蔡東藩的《中國曆朝通俗演義》要多得多,在這事上沒什麼好奇的。
蔡東藩《中國曆朝通俗演義》和羅貫中《三國演義》的寫作定位是完全不同的。歷史與小說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愛好的歷史群體歷來不是很多,但是,愛好小說的群體越來越多,尤其是現在,愛好閱讀小說的群體越來越龐大。
如果,我們拿蔡東藩《中國曆朝通俗演義》中的《後漢通俗演義》(附“三國”)與《三國演義》比,的確是索然無味,沒《三國演義》引人入勝。但是,真要講這段“三國”歷史,那麼,《三國演義》遠遠不及《後漢通俗演義》。畢竟《後漢通俗演義》講述的是一段真實的歷史,而不是《三國演義》根據起承轉合的小說創作規律,去圍繞主題,進行人物設計,小說故事情節結構等方面進行取捨。
《三國演義》小說創作給讀者的感覺人物印象深刻,故事情節具有強大的吸引力。而蔡東藩《中國曆朝通俗演義》中的《後漢通俗演義》,雖然使用了演義寫作手法,但歷史的真實性始終在約束著他,受眾體少,也是必然的了。
用演義手法真實地寫歷史,這是一種新的嘗試,也許也是為了吸引更多的讀者閱讀。而用小說體裁來寫歷史這也是比較好的文創嘗試,這類小說往往注重小說誇張地起承轉合的創作藝術,忽視了歷史的真實性。雖然讀者也知道,但是也願意看,同時結合歷史的真實性發表一些自己的看法,比如小說《三國演義》,讀者評論其真實性有很多很多,對俗歷史鉅著《中國曆朝通俗演義》反而真實性卻大家讚賞,這就是史書與小說的最大差別。
事實證明,歷史與小說讀者群數量有很大的差額。引起讀者群多的自然是小說會多些,尤其是像《三國演義》故事情節和人物描寫都很出色的古代小說,更能引起更多讀者的關注與喜愛,它能火起來也就不足為奇了。作為歷史,只有愛好歷史的讀者才關注和喜愛,相對於小說的讀者面自然會窄、會少。
《中國曆朝通俗演義》歷經10年,最早寫的是《清史通俗演義》(出版於公元1916年7月),最晚完稿的是《後漢通俗演義》(出版於公元1926年9月),可見《中國曆朝通俗演義》並不是單純地寫的“三國演義”,而是中國曆朝通俗演義的歷史綜合,比起《三國演義》小說內容含量要廣泛豐富得多。
《三國演義》之所以比《中國曆朝通俗演義》那樣火,這個火主要指讀者和社會影響面,其根本原因《三國演義》是小說,僅僅講了“三國”時期的故事,很容易引起讀者和社會的關注,直到喜愛。而蔡東藩先生的《中國曆朝通俗演義》是歷史書籍,講了從秦朝開始,一直到民國二千多年的中國曆朝的歷史。這部書歷史跨度大,內容浩瀚,很少有讀者耐心讀下去,更別說引起讀者的關注了。
《中國曆朝通俗演義》在讀者中沒引起廣泛關注,但是蔡東藩先生用演義手法書寫的這部書在史學界影響卻很大。“這是一個很偉大的舉措。把真實歷史用演義講給普通老百姓,從蔡東藩先生開始才有”(作家 馬伯庸)。
回覆列表
五年前,我大概花了十一個月時間通讀了蔡先生的大作,感慨蔡先生的偉大,一部貫穿二十五史還加上民國的歷史的大作,加上一些野史佐證,蔡先生自寫自評,古往今來還是第一人。為什麼不像三國那樣火?因為這部書完全忠實正史,加一些野史的穿插,其實說是演義,幾乎沒有作者的杜撰,所以不是小說。二十五史太浩瀚,這部書是其精華,而且完全按時間線來講述,對於愛好歷史的人來說是必讀之書。三國因為是小說,其內容,寫法都是小說的形式自然更吸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