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心向青山
-
2 # 霍志峰
當清王朝入主中原時,帶過來的嫁妝有什麼:整個東北、整個蒙古(滿蒙和親,人家是一家)、新疆(不可否認康熙雍正乾隆對新疆領土的持續保護,那可是實際佔領並管理啊)、西藏(清朝皇帝可是把西藏真正當做領土看待的,而不只是一個模糊的勢力範圍)、臺灣。孫中山前期口號驅除韃虜,恢復中華,這個中華可沒有東北內蒙新疆,人家清王朝說好我們走,帶走的可是上訴這些領土啊,清王朝弱歸若,可他留下的版圖為中國後期崛起留下基礎,如以明晚期那地方和北宋比能大多少?如沒有這些地方,中東中亞伊斯蘭勢力直達陝西,受得了嗎?俄羅斯勢力直達長城,西藏守得住嗎?不要否定我們的歷史,一點一滴都是我們的驕傲,中國!萬歲! // @神機營都指揮使: 滿族不入關,好好守住祖宗之地,也許西伯利亞還是女真的 // @說實話的正經人: 日本二戰不就是敗在領土狹小,資源匱乏? // @朕乃大明天子也: 疆域大未必強,清朝當時疆域世界數一數二,那國力是不是也是數一數二,日本疆域那麼小,二戰卻那麼厲害?小編你敢確定。明朝無法中興。再次出現千古一帝。開疆擴土???
-
3 # 圓凱禮佛
如果明朝不滅亡,從政治軍事經濟三方面分析,中國將是超級大國。
第一,經濟。經濟是政治和軍事基礎。明朝後期開放了海外貿易,資本主義萌芽,可能會比英國更早完成工業革命。中國的茶葉,瓷器,中藥,絲綢,布匹,工藝品將會暢銷世界,獲得世界各地大量資本。
並且明朝末期火器高度發達,各種原始地雷,原始手榴彈,火槍,火炮也將暢銷全球,獲得大量利潤。
明朝人口多 也就意味著勞動力豐富,可以碾壓其他國家經濟。
大資本家將會快速出現,無產階級出現,中產階級出現。
第二,政治。因為新的資本家勢力出現,將逐步控制以皇帝為主的地主勢力,最終完成法治社會和民主社會的轉型。
從而社會進入更快速的發展軌道。
第三,軍事。軍事為經濟服務,大資本家需要更多的資源,就需要更多的領土,更多的人口,因為明朝將會四處征戰。
因為,貿易,將會獲得後裝槍,這將極大提高單兵戰鬥力。明朝派出3000後裝槍騎兵,就能滅了8萬八旗軍,給滿族人只留下婦女。
以500人為單位的後裝槍大隊,將會入侵搶劫鄰國,比如佔領南韓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等。
10000人的明朝軍隊應該可以統治幾千萬人的印度。
只有1000萬人口的經濟落後的俄羅斯族,很難和1億人口的明朝對抗,將會成為附庸。
可是,明朝還是滅亡了。
天災滅明朝,內亂滅明朝,官員腐敗滅明朝,異族滅明朝。
明朝如果能抗住20年,土豆玉米進入明朝,李自成就不會起義了。20萬人的滿族,怎麼能對抗一億人口的明朝。
-
4 # 東皇泰一神
不可能,因為明朝重文輕武,而重文輕武的王朝永遠不可能做到開疆拓土。
好多人以為明朝即使不能向北開疆拓土,但是能夠把整個東南亞變成中國領土,對於持這種想法的人,我勸你還是洗洗睡吧。就說越南,黎氏王朝從朱棣永樂年間就開始反抗大明王朝,而明朝軍隊在越南年年吃敗仗,廣西、雲南兩路軍隊在越南屢戰屢敗,於是在宣德六年(朱棣死後不超過10年)無奈宣佈放棄越南。明朝在最強盛的時候都搞不定越南,你告訴怎麼在末年的時候向東南亞擴張?
但是還會有人說明朝重視科技,絕對會發展科技,說這種話的人絕對不瞭解中國歷史。
1、駁其他人觀點——資本主義萌芽
當然我不是說明朝沒有,而是說資本主義萌芽的人,你知道什麼是資本主義萌芽嗎?資本主義萌芽說穿了就是僱傭關係,僱主有償僱傭工人工作。之所以說明朝有資本主義萌芽,就是因為在江浙一帶,在紡織業上出現了“機戶”和“機工”,二者屬於僱傭與被僱傭的關係。不但明末有資本主義萌芽,石器時代也有資本主義萌芽,古羅馬古希臘也有資本主義萌芽,南宋也有資本主義萌芽。
不是有資本主義萌芽就能夠發展到英國工業革命的程度,歐洲歷經文藝復興——地理大發現——科學革命——啟蒙運動,加上歐洲傳統的重商主義思想,以及重商主義帶來的契約精神,還有全球殖民體系帶來的物質財富……在物質基礎和思想基礎充分堆積的情況下,在滿足所有條件後,經過幾百年的累積最終才走到了工業革命的地步(正所謂厚積才能薄發)。而在以上的種種條件下,明朝一個都達不到,甚至沒有一個進入門檻。
2、駁其他人的觀點——明朝重視科技
科技——科學與技術
一、科學
先說科學,馬克思說過“一切科學的發展,都是依賴於數學積累”,數學的高度決定科學有多高,而中國的數學,宋元時所取得的諸如增乘開方法、天元術、四元術、招差術、垛積術、大衍求一術等重大數學成就,在明朝全部失傳。程朱理學就非常排斥數學、科學,這一點我不相信華人看不出來。
有人說明朝有程大位,著有《演算法統宗》,然而這只是珠算程度,程大位連開方作法圖都看不懂(開方作法圖是北宋初年發現的,是宋元數學系統中最基礎、最簡單的部分),他還是別提了。
二、技術
這是宋朝的海上貿易路線,最遠行至莫三鼻克海峽
這是元朝的海上貿易路線,看似和宋朝沒區別,但是元朝向南發現了澳洲,並且開拓了這條新的航線。
宋元海上貿易路線充分反應了當時的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鄭和下西洋的路線還沒有宋元走的遠,此後由於明朝禁海,造船技術一落千丈,雖說中間開了一次海,但是大部分的造船技術失傳,明朝與洋人的貿易航程都是有荷蘭東印度公司負責,而明朝的船早已失去了遠洋的能力,明朝276年間的技術相對宋元來說並沒有太大的發展(火器除外)。
又有人說明朝有宋應星的《天工開物》,然而《天工開物》是記載明朝中期前中國的技術成就,而這裡面將近80%是宋朝的技術,尤其在舟車卷、鍛造卷這種技術含量高的幾部分中。還有人說徐霞客有《徐霞客遊記》,拜託你看看汪大淵《島夷志略》,《島夷志略》分為100條,其中99條為其親歷,涉及的國家和地區達220餘個,涉及亞非澳三大洲,是第一個發現澳洲的人。(《島夷志略》記載澳洲的見聞共有兩節:一、麻那裡(達爾文港);二、羅娑斯(澳洲)。)《徐霞客遊記》根本無法和《島夷志略》相提並論。
三、火器
當你在沉浸在明朝火器領先世界的yy夢裡事,你知道無論是鳥銃、三眼銃、迅雷銃等都是仿製火繩槍的構造,而西方已經使用燧發槍了嗎
歐洲在1547年就發明了燧發槍,撞擊聲燧發槍比火繩槍領先知道時代,到1580年各國普遍裝備,這種燧發槍的優越性直到1850年才開始淘汰。當歐洲想著把燧發槍普及軍隊時,明朝卻在使用著落後的火繩槍技術,鳥銃就是根據火繩槍仿製的,然而仿製技術太差,還不如火繩槍,戚繼光給的是差評——“為北方遇敵,惟有快槍一種,人執一件,但成造本拙,工尤粗惡,身短體薄,腹中斜曲,口面大小全無定製,不堪擊敵。而鉛子又不知合口之度,什物不具,裝放無法,徒為虛器。故雖敵畏火,而火具又不足以下敵,惟有支吾不見敵面而已(放煙嚇唬人)。且柄短贅重,將欲兼持戰器,則不能兩負,將只持此器,則近身無可恃者。”這還是在戚繼光時代,張居正輔政時期,各部門的辦事效率還比較高的年代,而到明末時期,整個朝廷貪汙成風,兵仗局腐敗到自己都不知道貪了多少,製造出來的火銃質量更差。
在戰場上發揮作用的就有鳥銃,其他五花八門的火銃基本上沒有卵用,吹的是天花亂墜,然而被長矛弓箭的八旗軍吊打。
至於火炮,那就都是紅衣大炮了,顧名思義是外國製造的火炮,袁崇煥的寧遠大捷就是得益於引進的11門紅衣大炮。明朝也仿製過紅衣大炮,但是除了炸死自己人外,並沒有能夠打擊到敵人,而當袁崇煥調來西方的紅衣大炮時,後金才開始忌憚。
所以說明朝的火器除了會吹之外,作用很小。
-
5 # 陶短房
這個,您得先弄個明白,明代的“基本政治版圖”究竟是怎樣的。
明朝疆域較穩定時,全國有兩京(北直隸、南直隸),十三布政司(陝西、山西、山東、河南、浙江、江西、湖廣、四川、廣東、福建、廣西、貴州、雲南),此外,還有萬全、大寧兩都司(今天內蒙古、河北、寧夏、甘肅一部,當時“掛靠”北直隸布政司)和遼東都司(以遼陽為中心的遼東地,當時“掛靠”山東布政司),這就是明代直到天啟初年的真正控制地,大約只相當於今天中國版圖面積的一半多一點,東北遼寧北部、吉林、黑龍江全部,西藏和青海大部,只是虛受職銜的羈縻關係(新疆的哈密一度也是這種關係),而內蒙大部、新疆大部和青海、甘肅一部,甚至連這種羈縻關係都幾乎沒有。至於什麼外東北外蒙古,只能說,呵呵。
如果明朝不滅亡,蒙古黃金家族很可能一統漠南漠北,和明朝形成隔長城、河套對峙的局面,而遼東以北則會被女真(建州、葉赫、烏拉三部都野心勃勃,關外女真統一隻是時間和誰當頭的問題)割據,西藏最多隻會繼續羈縻,而臺灣則仍會落在荷蘭人手裡(因為鄭氏沒必要爭臺灣了),這樣的一個“中國”,只能是個瘦身版中國。
如果明朝滅亡,但清軍不能進關,則繼明而興起的漢族政權大順或別的什麼朝,則很可能不得不和殘明、大西搞出個關內的鼎足三分,而關外則西有準噶爾、東有滿清,這恐怕是最慘淡的一幕了吧。
必須清楚的是,中國近代版圖實際上是清代奠定的:女真人在關外時基本統一了東北,並且透過武力、宗教和聯姻形成了滿蒙聯盟,然後入關佔領中國,內外蒙古是因為滿清的關係才自元代以後再入中國版圖的,新疆、西藏的中國軍事、政治存在,則是清代持續三朝(康雍乾)和準噶爾部作戰的戰果,臺灣則是清滅南明-鄭氏被迫入海-清滅明鄭的一系列連鎖反應所致。西南各土司直到雍正朝才全面改土歸流(留了尾巴但終究是改了),新疆、臺灣和東三省直到光緒年間才建省,至於西藏,真正實現行省化,已是某朝建立後若干年的事了。
歸納起來就是一點:如果明朝不滅亡,“中國”的疆域會比今天小得多,因為很多今天公認的中國領土在明朝並不真正屬於其管轄,有些甚至連名義上的管轄權也沒有,既未統治,何談“保有”?
-
6 # 歷來現實
假如美麗的歷史小精靈輕輕扇動起粉紅的翅膀,“嗞”的一下澆滅了農民起義軍和滿清八旗軍的兩股火焰,大明王朝得以成功續命。
瘟疫過去了,天災也過去了,崇禎,崇禎沒過去,崇禎端坐在皇帝寶座上,心理一定是百感交集。
放眼歐洲,十七世紀中期,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已經開始,天文、機械、數學、物理、化學、醫學都駛入了通往現代科學的快車道,牛頓已經出生了,牛逼的時代開啟了。
大航海時代即將結束,世界的各個角落,再也沒有秘密可言。伴隨著世界版圖重塑,每個國家都不得不培養全新世界觀,考慮自己的新定位。
大明同樣無法獨善其身,來自西方的文明業已透過教士和征服者與大明社會進行了親密接觸,國門既然已經事實開啟,就再也回不到以前的田園時代。這一點,崇禎不會看不到。
大明的統治者是不是崇禎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大明的漢家王朝統治者並沒有迂腐的基因,連儒家文化都發生了那麼多可貴的變革,面對風起雲湧的世界,大明統治者不會坐視不管,皇帝可以繼續逍遙,文官集團不可能沒有洞察。
很多人回答這個問題時,會有一個先入為主的觀點,漢家王朝早已習慣了放棄長城以外的領土要求,因此假如大明續命,也會延續這個傳統。這種觀點我為什麼不會認可,是因為這種觀點的基礎是農耕民族不需要大漠草原。
假如已經不是以農耕文明為主體了呢?
開化的漢家王朝,一旦適應了世界的變化,不會愚笨到錯過歷史潮流的地步,看我們現在的時代即是明證。我們會錯過最初的起點,無非也就是一個短短的起點而已,不出幾十年,一樣會迎頭趕上,甚至反超,假如我們連漢族文明的優秀基因和進取心都產生不了這樣一點點自信,實在是沒有必要把這篇文章繼續看下去。
當農耕文明順利的過度為工業文明、商業文明,毫無疑問,將對周邊地區產生一個巨大的虹吸作用。當經濟的發展需要大量原料、礦產、勞動力,當軍事裝備發展到與周邊國家地區不是一個量級,當國力強大到獨步江湖,不消一二百年,漢家王朝一定會早於美國搞搞門羅主義:“亞洲是亞洲人的亞洲”,潛臺詞全世界其實都懂,亞洲是華人的亞洲。
讓我們重新回到問題上來,會“保有目前的版圖”嗎?“保有”這個詞顯然是過於低調了,為什麼?
日本、北韓、琉球、越南、蒙古、中亞五斯坦、阿富汗、印度們會紛紛前來跟你哭訴這個答案。
-
7 # 深度工場
如果明朝不滅亡,那麼現在會非常慘,明朝一年的財政收入才400萬兩白銀,國家的錢都幹嘛去了?都去養活那百萬皇室貴族們去了。清朝基本保持在年收入6000-8000萬兩白銀,到了,宣統年間甚至達到了3億白銀。
而且,清朝的稅率並不比明朝高,明朝的財富都拿去養百萬宗親貴族,所謂;天下財賦歲供京師糧四百萬石,而各處王府祿米凡八百五十三萬石,不啻倍之。山西,河南全省糧稅都不夠供應本地宗室一半需要。
其他軍隊,官員,工程等等一切都沒有錢。除了糧食,還兼併土地,所謂:明季河南諸藩最橫,汴城即有七十二家王子,田產子女盡入公室,民怨已極。現在還有些人想靠這些明朝宗室什麼開創早期資本主義,發展工業科技,什麼平定內外蒙古,東北,青藏…?
明代的王這個龐大的寄生集團,明朝皇帝是無力剷除的,只有李自成和滿清才能把這些禍害百年的寄生蟲集團徹底剷除。也會有人說,那滿清要養活了百萬八旗呢?先不說八旗的待遇遠遠低於明朝宗室。
沒有八旗軍百年戰爭打敗雄霸中亞的準葛爾汗國,青藏,新疆怎麼能重回祖國懷抱?八旗軍打敗內外蒙古,打敗黑龍江索倫,才有了蒙古和黑龍江等地區。廓爾喀入侵西藏,也是八旗軍去平息的。
就連左宗棠收復西北,其主力1個是湘軍劉錦堂,劉松山,另外一個就是八旗軍金順部隊。金順同時也是前敵總指揮。八旗駐防祖國邊疆新疆,蒙古,西藏,青海,黑龍江等等苦寒艱苦地方,駐防百年,那能是明朝那些寄生蟲宗室集團可以比擬的?
-
8 # 歷史唯物主義者
假如明朝不滅,那麼中國至少將少260萬平方公里領土,首先就是新疆,明朝沒有建立有效的支配,所以新疆肯定會不歸附於明朝。其次是中國山海關外,包括東三省,都有可能出現國家。而明朝的統治範圍只會包括我們漢人的省份,大致包括今天的中國華北,華東,華南,及中部幾省。而且如果遇到類似於鴉片戰爭,明朝的處置能力要強於清朝,都是漢族的話,內部壓力較小。所以進行改革會比清朝容易的多,所以中國很有可能形成像日本一樣的君主立憲制。
經過變法的話,明朝將依舊主導東亞,而日本不太可能成為現在這樣的強國,最後的局面便是,中國主導亞洲事務,避免了亞洲各國遭受西方列強的侵略,但中國開放的市場,會帶給世界各國實實在在的利益,歷史的程序將被大大推進。
明朝如果沒有滅亡,中國現在的國際地位將類似於德國之於歐洲。
-
9 # 書生中泉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但是我們不妨比較正經地分析一下可能性。
假如明朝不滅亡,能否保有現在中國基本的版圖?這需要首先看一下,明朝是怎樣滅亡的。
那麼大明朝是如何滅亡的呢?直接原因很簡單,亡於大順農民軍政權的攻擊,朱明皇室自盡於北京紫禁城。明帝國中央大部分投降大順。明亡。但實際上,這只是明中央的垮臺,在地方,尤其是長江以南,明帝國的遺老宗族還是勢力龐大,尤其是江浙一代的世家大族,與明帝國上層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中央垮了,但是支撐中央挺下去的根基還在。所以才有後來南明朝廷對抗清軍的故事。大順亡的是北京明帝國中央政府,而明帝國遺老勢力的支援,則真正亡於入關之後的滿清八旗鐵騎和歸順了滿清的漢人兵士。因此,應該說,明亡於內憂與外寇。
那麼,如果明朝不滅亡,這個假設就要分個層次,怎麼個“不滅亡”?是農民起義風起雲湧,但是中央政權儘管搖搖欲墜,而實際上卻瓦而不解?還是滿清在關外日漸崛起,與明帝國劃長城而治,依仗兵威逼迫明廷進貢和親稱臣?還是大明帝國一掃沉痾,再度崛起,內除民亂,外驅韃虜?
我們先看第一種可能,可以概言之為危而不亡。然而內部民亂不已,大明財政入不敷出,外有滿清崛起勃然,則這種局面也不可能長久維持。尤其是日後洋人西來,大明雖然並不排斥海外貿易,然而在內無府帑,外無強兵的背景下,也很難有所挽救。說不定,那時候的亞洲東部會像印度次大陸一樣,在內亂迭起之際,被英法趁虛而入,分而食之。這是第一種。
再看第二種,可以稱之為臣服藩夷,以朝貢換和平,實際上就是漢初從劉邦到漢景帝對匈奴帝國、唐初李淵和李世民初年對突厥帝國的方略。只不過漢唐都是在政權勃興之際對外暫時屈服,藉以贏得戰略崛起的必要時機,然後一舉而戰勝強蠻,締造起前所未有的世界霸權。而大明如果要在滿清崛起之後採取漢唐初年採取的這種朝貢方針,此時明帝國已經開國二百年,政治生氣全無,官場沉痾痼疾,非一日能除。思想界更是萬馬齊喑,文化知識分子沉溺於精緻的個人體驗,很難說透過臣服、朝貢贏得了生存時間,究竟能不能有所振作,化恥辱為動力,恢宏士氣,震盪沉痾。很可能,要重複當年大宋的命運,終究還是會敗落於另一個強蠻之手。在這樣的發展可能中,結局與後來的歷史是一樣的。
不過也有一種可能性,就是在大明臣服於滿清之際,葡萄牙和英人來了,由於大明比滿清更瞭解西洋,很可能大明的開明階層會主張聯合葡萄牙或英人以對抗滿清,那時候滿清絲毫沒有海上力量,而明卻曾經有著極為豐富的海洋經驗。在聯合西人對抗滿清的過程中,大明有可能率先陷入東南亞地區的國際競爭中,從而躋身於近現代世界史英荷葡法等在西太平洋海域的權勢鬥爭之中。而隨著明主動與西人接近,由於這個時候明帝國的火器水平、武器工藝、尤其是火炮、火槍的運用技術,並不比西洋人差很多,因此,雙方可能會在這些領域有更多的合作。那麼,後來出現的洋務運動就會大大提早出現,而由於明廷在保守方面並不像晚清帝國那般諸多顧忌,因此,明廷的西華很可能不侷限於器物層面,甚至有可能會走得更快,從而在亞洲東部早早地呈現出後來日本出現的那種維新運動。如此一來,日本國就不可能再有明治維新的時機。因為假如中國實現了那個時候的維新,必會張揚海權,東出太平洋,如此一來,日本可能在維新之前就徹底淪為一個殖民地了。至於滿清,則可能在長城和明廷和西人火器的壓制下,不得已向西推進,提前消滅準格爾,然後在中亞地區與沙俄相遇,進行殊死搏殺。由此,在亞洲的中北部形成明帝國、滿清遊牧帝國的二元結構。當然隨著明廷的西化,西人尤其是英人可能會再度施展大陸平衡政策,向滿清投出橄欖枝。但那時候的滿清很可能重蹈後來土耳其奧斯曼帝國的覆轍,至於南下滅掉明廷,一統東亞,就幾乎是毫不可能的了。
再說最後一種可能,就是明帝國得天佑,接連出現了兩三位不世出的人物,而且,這兩三位歷史性人物堅持蕭規曹隨,在正確的方向性一如以往地做正確的事情,終於在制度創新、國力振奮、文化復興、財政擴充等方面有了長足進步,於是內平民亂,外驅勁寇,實現了偉大復興。如果是這種可能,那麼,從當時的情況看,明廷人口在不斷增加,土地尤其是可耕好地保持了基本的不變,而商品經濟持續發展,明廷要想擴充財政,就必須刺激商品經濟,要刺激商品經濟,就必須轉向重商主義,要轉向重商主義,就必須向東,向南,出海,南下,因為向西將遇到土耳其奧斯曼的遊牧力量,向北將遇到滿清的遊牧鐵騎,只有向南,從安南向南洋,向東,浮海至北韓和日本,大力發展有國家扶持的海外貿易。在這樣的發展中,明廷必將獲利良多。而同時也必將遭遇荷蘭、葡萄牙、英人、法人,那麼能否和平相處呢?從明廷當年處理葡萄牙人租借澳門的情況來,是有較大可能的。畢竟明廷在寸土和鉅富之間,很可能會選擇鉅富。由此,明廷很可能早早地就同英法荷葡等西人訂立一套對等貿易規則,並隨之簽訂一系列的國際交往條約。當然,在這些規則和條約中,恐怕明帝的皇帝意識還是會堅持存在的,但是明廷的內閣制度勢力有可能會增強,商人勢力會崛起,明廷政治生活會逐漸發聲深刻的變化。同時,很可能,在這樣的情況中,美洲大陸的競爭者就不僅僅是英法兩國了,起碼應該再加上明廷的海洋商團和海軍力量。由此,何止是當今中國的基本版圖,恐怕整個世界史都要徹底重寫了。
當然,這只是一種歷史的假設。而歷史是唯一不可能假設的。所以,我們只能結合但當時情況的複雜可能進行一種演繹。這樣的問題並非毫無意義。除了娛樂精神之外,他確實能夠鍛鍊思考者對當時歷史真實的分析能力。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美國曾經有一道考核中學生歷史的問題,就是假如蒙古大軍沒有攻入歐洲,世界歷史會怎樣。這實際上考察的內容與本問題是相似的:都是對歷史真實的分析和對歷史發展的研判能力。
-
10 # 星飯娛樂
歷史是不能重演的,朝代更替,是一種鐵律,興亡榮辱,有興就有亡,有亡才有興,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就是這個道理。歷史沒有如果,如果要如果的話,那就如果一下吧!如果明朝不滅亡,“中國”的疆域會比今天小得多,因為很多今天公認的中國領土在明朝並不真正屬於其管轄,有些甚至連名義上的管轄權也沒有,既未統治,何談“保有”?明朝疆域較穩定時:全國有兩京(北直隸、南直隸)
回覆列表
如果明朝不亡,中國的北部邊界一定是長城,或者說是陰山。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漢人王朝中,即使在北方開拓力最強的唐朝,唐人眼中過了陰山也就不是大唐了。
在武功最盛的漢朝,衛青穿越沙漠,與匈奴決戰,但勝利後漢朝依然不會去佔領匈奴的領土。極盛時期的大明,其實朱棣之後,大明北部邊界就退到了長城一線。
這是農耕民族的天性使然,明朝也不例外。
如果明朝不亡,當俄羅斯崛起,依彼得大帝的戰略,俄羅斯南下與大明長城為界,佔領大連,幾乎是必然。俄羅斯崛起時的亞洲
清朝縱有萬般不是,在帝國主義瓜分中國前夕一統漢、滿、蒙、藏、回是其最大的功績。俄羅斯崛起的過程,幾乎是蒙古帝國的翻版,只不過俄羅斯自西向東,蒙古自東向西。無論如何,天佑中華!擋住了俄羅斯從黑龍江南下的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