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西東話語

    1、這麼說吧,背誦簡單的國學作品,對於孩子的語文學習和中華文化學習都是必須的。一個連幾首唐詩宋詞經典論語都記不住的,還是中國的學生嗎?

    2、背誦國學的好處是音律啟蒙,培養語感啊!古代詩詞都是講究押韻的,透過背誦,能否讓學生對國學有感性上的記憶,觸控中國語言之美,至於理性上他能不能理解之內的含義,其實不是最重要的。現在理解不了的,以後的學習中還會接觸到,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習理解能力的增加,就容易理解了。如果說連聽都沒聽過,那還怎麼學呢?

  • 2 # 讓生活慢下來

    十分有用!

    也許現在看不出來,但早點接觸這些知識十分有用。我們不能只做實用主義者,不能僅僅因為考試沒考它就覺得沒用,不能僅僅因為將來用不上就不學。

    多接觸國學的孩子,在成長中也會逐漸明白曾經背誦的語句。

    無用之用,方為大用。

    曾經我以為學習樂器無用,了現如今看見別人都會那麼兩首,我真的是很羨慕。

    曾經以為無用的東西,也許在將來某刻你會期望擁有它,生活從來沒有固定的答案。

    當然,孩子的時間也不要被太多興趣班佔據了,不妨尊重尊重孩子的興趣,給他點空間。

  • 3 # 財股通

    個人是此類行為鑑定的反對者。我們也學過拔苗助長,我們更學過過尤不及。那麼我們為什麼要這麼匆匆的把天真的孩子們帶入枯燥無味的苦難邊緣麼?

    正如樓主所述,孩子們根本就不懂國學是什麼意思,卻每天把孩子們的頭壓在國學之中,填鴨式的背誦,卻不知其中三味,最大的可能就是帶來孩子們厭學。

    國學既然稱之為學問,就是說有了足夠深厚的功底才能研究,孩子們本來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在用自己的眼睛和心靈不斷的瞭解和挖掘這個新鮮的世界,貿然讓孩子們背誦自己索然無味的國學,對孩子學習和發展的興趣會造成無形的打擊,讓興趣變成了任務,讓任務變成了痛苦,試問哪一個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走入這樣的惡性迴圈。

    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說的是人具備理解能力的基礎下才能掌握其真滴,你拿高深的國學去折磨少不更事的孩子,於心何忍?

    對比國內外的孩子,國內的孩子們成天被家長以不要輸在起跑線上的名義,語文,英語,數學,繪畫,圍棋,舞蹈,音樂,幾乎要把孩子從小就當成愛因斯坦和比爾蓋茨來發展,結果,很多小孩早早就厭學,而且到了大學甚至博士之後,一不出大家,二不見諾貝爾獎。相反,國外的孩子,尤其是德國和美國,太早的教小孩數學之類的知識,被規定為犯法,有好幾個因早教孩子而身陷囹圄的老師的案例,在國外認為,過早的給孩子灌輸知識,其實是在扼殺孩子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在孩子們探索和了解世界的過程中,你用知識去砸他們,是否是生命不可承受之重?美國和德國出的諾貝爾獎和大家,以及其厚重而超前的科技,也進一步驗證了為難孩子的不合理。如果硬是想要孩子學點什麼,多瞭解瞭解孩子興趣,循著孩子的興趣去跟著孩子學習或者瞭解些什麼也遠遠比過早的灌輸國學知識好很多。至於那些對小孩而言枯燥無味的國學知識,應該留給高中大學,或者留給興趣濃厚的人們去學習,而不是對天真的孩子們進行無差別的國學知識掃射,這樣不但增加了孩子們的學習負擔和心理負擔,而且會給很多孩子挫敗感,以為自己能力不足,學不懂。絕對是適得其反。

    重申,個人堅決反對在小學就讓孩子們背誦他們根本就不理解的晦澀難懂的國學,幾首淺顯易懂的詩歌還說的過去,至於國學,還是別太早壓迫孩子們了。

  • 4 # 高校人才真經

    其實不光是小學生,現在很多幼兒園也在背三字經、弟子規,我個人認為用處不大,從教育方法這個角度看主要有以下幾個問題:

    1 這些國學的東西大部分都是從明清時期傳下來的,帶著非常濃厚的儒家思想,而那個時期的儒學,很大程度上是作為封建政權強化統治的工具。所以說我們看三字經和弟子規裡面,有一些很好的內容,但也有不少封建社會的糟粕,至少是不利於孩子自由發展的,裡面的一些知識點和歷史觀也並不合時宜。小學和幼兒園的孩子對這些內容完全沒有區分能力,可能會造成不好的影響。

    2 背三字經、弟子規的教育方法本身源自於私塾,在沒有成熟育兒教材的情況下,它們是作為幼兒教材使用的。我認為,現在的孩子可以閱讀、可以背誦的東西很多,而且,在孩子認字不多,理解力不強的階段,背誦主要靠的是對聲音的記憶,所以,我更建議孩子背誦唐詩。唐詩的韻律美才真的是國學的瑰寶,另外,聲律啟蒙這樣的也是非常不錯的選擇。

    3 孩子的教育言傳不如身教。如果父母無法給予孩子良好的示範,弟子規背的再好,孩子也很難形成良好的品德。所以我建議,對國學感興趣的家長,不妨自己先讀一讀,自己先做一個內容篩選,對應該做值得做的事以身作則,比如孝敬老人、禮待他人等等,孩子從父母的行為中也自然會悟出經文的意義。

    需要警惕的是,有些人打著國學的旗號,透過對孩子體罰、打罵來實現孩子的所謂“規矩”,這是對孩子身心的嚴重摧殘。我們要的是自由發展、身心健康的孩子,而不是聽話的孩子。

  • 5 # 西門小愛

    有用 陶淵明講 起初是不求甚解

    然後是 每有意會 便 欣然忘食

    孔子說 不學詩 無以言

    所以 小孩子 要學

    以後 你孩子說 我父 英俊瀟灑 玉樹臨風 總比 以後 你孩子說 我爹 老鐵 雙擊666 他大爺的老牛叉了 要好很多

  • 6 # 棲哈丶

    小孩子背國學,怎麼就難為孩子了?國學經典,是傳統文化精髓,少年兒童誦讀國學,從中得到的東西,會受益終生。知識的掌握本來就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小學生現在不懂“人之初,性本善”,更難理解“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等等,但他們在誦讀的過程中,除了增加了識字量,還能從韻律上感知這些經典朗朗上口,因此而樂於背誦,至於理解,那是隨著年齡增大而水到渠成的事情。

  • 7 # 國學守望者

    中國的傳統文學博大精深,幾千年的文化都是傳承有序。觀題主之題說背國學是不準確的。國學不僅僅是儒家經典的啟蒙讀本《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

    國學是華人數千年創造的文化、文明的總稱,包括詩書子集、諸子百家經典,數千年的詩、書、畫、琴、棋、瓷器、飲食、服飾、武術、音樂、建築、戲曲等等。

    小學生啟蒙讀本應該學習古人的精華,要高聲朗誦。高聲朗誦,朗讀多了,自然懂得漢字及言語間的音韻美。這麼說吧,讓小學生背誦國學啟蒙讀本,可以讓小學生儘快的熟悉華人母語的節奏美和拼音正確讀法。

    高聲朗誦,慢慢悟進去,東西方的教育方法都是如此。背誦方法,而著重知識的灌輸與理解。

    我們所在的當今社會,文化出現了斷層,幾十年的文化被西方所誤導,文化被淡化,華人的價值取向出現問題,所造成的流弊,禍害是非常大的。試想我們這一代的華人,沒有文化根基,被西方的流毒所惑。最可怕的是將影響中華民族自己的根,本民族的文化亡掉了,我們還能再稱之為中華民族、華夏子孫嗎?

    誦讀國學啟蒙經典,是為了給孩子增智,更是為了傳承有序,小學生如此,中學生如此,大學生亦應如此,全華人當之如此!

  • 8 # 悟空131054570

    讓小學生強記硬背,像過去私塾一般之乎者也,啊啊,真有點‘’恐怖‘’了吧!但學國學不是照搬照舊的,應用新的方式方法,採取寓教娛樂的循序漸近,由淺至深,從低到高,從簡到繁的一套科學辦法。如從識字,解字入手,從簡單的片語入門,讓孩子們既識又懂並踐行,還可組織遊戲,小討論,找錯究錯等各種模式,豈不是相得益彰了!如此這般的一直學到高中大學,最起碼的是對己對人都大有裨益吧!

  • 9 # 趙子曰原創

    謝邀! 我基本支援小學生適當學一些儒家文化,如《三字經》、《弟子規》、《論語》等部分所謂的國學吧。只要老師會教,小學生也可以學懂個差不多,一方面學字,一方面背書,學語文唸書背書是一大項,與其背一些亂七八糟的課文,還不如背古詩古書,人的氣質是慢慢養成的,大一點效果會更明顯的。

    當然,這沒必要強迫,也沒有理由強迫小孩子,他們是天真無邪的,灌輸點國學沒有太大的難度。如果難道大,就不要統一要求,誰喜歡可以多背多學,不會也無所謂吧。不要把分數當回事,關鍵是小孩怎樣才能更好地成長。

    我們的傳統文化中,道與釋不考慮,只有儒學,而且我們上千年來都是這樣走過來的,有一套好的東西,自然愚忠及輕視女性等思想不可能繼續灌輸,人的思想比如土地,沒有好的東西生長,必定要生別的雜草。你不能只拿一個雷鋒來教育小孩,也沒必要找一些真假都弄不清的外國故事來啟發我們的小孩。論教育,世界上比孔子偉大的還真不好找。

    我現在擔心的倒不是我們的小孩學不會國學,我首先擔心的是有沒有那麼多貨真價實的老師,嚴格意義上說,說一套做一套者不能做小孩表率者不行,道德離君子差太遠者不行,分數掛帥者也不行,沒有耐心愛心仁心者更不行。那麼,由於歷史的原因,老師如此,學生奈何。何況如果社會風氣不慢慢變好,學的是大人君子之學,見的聽的是小人鄉愿之舉,他們能學好嗎?背的古書會有用場嗎?

    但他們學總比不學好,天地有正氣,我相信下一代會比我們強。當然,除了國學,我們還有現代的社會主義文化教育,更有西方的民主自由等觀念,這些與國學並不矛盾,相容並舉,見賢思齊吧,只是不要難為了我們的下一代。

  • 10 # 虛空64501936

    少年兒童,年齡小,理解能力差,但記憶能力強,正是裝知識的時候,一個人的記憶力最好的時候是在初高中階段(十四、十五歲左右以前),其後理解能力強了,但記憶力下降了。之前記住的知識,當時不理解,隨著年齡增長可無師自通。所以記憶是基礎,書到用時方恨少。少兒時光,不記有用的知識就會記無用的,基礎打不好,遺憾終生。我們老祖宗留下來的教育方法是非常科學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中國畫是否已走到了盡頭?國畫的未來出路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