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馮建豐

    錢鍾書。

    錢鍾書(1910年11月21日—1998年12月19日),江蘇無錫人,原名仰先,字哲良,後改名鍾書,字默存,號槐聚,曾用筆名中書君,中國現代作家、文學研究家,與饒宗頤並稱為“南饒北錢”。 1929年,考入清華大學外文系。1932年,在清華大學古月堂前結識楊絳。 1937年,以《十七十八世紀英國文學中的中國》一文獲牛津大學艾克賽特學院學士學位。 1941年,完成《談藝錄》《寫在人生邊上》的寫作。1947年,長篇小說《圍城》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 1958年創作的《宋詩選注》,列入中國古典文學讀本叢書。1972年3月,六十二歲的錢鍾書開始寫作《管錐篇》。 [1976年,由錢鍾書參與翻譯的《毛澤東詩詞》英譯本出版。1982年,創作的《管錐編增訂》出版。1998年12月19日上午7時38分,錢鍾書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歲。

  • 2 # 媒體任

    我來回答一下。

    一、魯迅在小說上的成就

    數量頗豐,魯迅的小說,主要收錄在三部作品集裡《吶喊》《彷徨》《故事新編》。不過,令人遺憾的是,都是短篇小說。其中,《吶喊》收錄小說14篇;《彷徨》收錄小說11篇,《故事新編》8篇。事實上,魯迅曾經試圖創作一部長篇小說《楊貴妃》,由於種種原因未能完成。

    成就巨大。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小說《狂人日記》被譽為“中國現代小說的奠基石”,是中國第一個短篇白話日記體小說。此外,魯迅的小說名篇《阿Q正傳》《孔乙己》《祝福》《藥》等,不僅一直列入中小學課本,其所展現的創作水準,也是攀上了當時中國現代文學創作的高峰。並且,為中國小說殿堂貢獻了阿Q、孔乙己、祥林嫂、趙七爺、閏土等眾多深入人心、經久不衰的人物形象,足以奠定其在小說文壇的巨擘地位。

    事實上,魯迅真正的成就,很大程度上被小說矇蔽。在魯迅自我評價中,小說不過是工作之餘,為敷衍朋友,作了一些消遣的讀物而已。

    魯迅在學術上的真正成就,是完成了《中國小說史略》這部恢弘鉅著。

    《中國小說史略》上起古神話傳說,下迄清末譴責小說,網羅古今、氣吞全牛,填補了彼時中國小說研究的歷史空白。 其見解精闢,材料豐富、線索明朗而清晰,是中國小說研究上多得的經典之作。很長一段時間,這部書是大學文學專業必備教材、必讀書籍。

    “一空依傍,自鑄偉詞”,這是王國維對關漢卿元雜劇的評價,放在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上同樣適用。魯迅在一片前無古人的荒原上樹立起一座豐碑,開宗立派,沾溉後人,功德無量。即使沒有其他領域的成就,僅憑一本《中國小說史略》也足以樹立起魯迅在文學史上的高大形象。

    參考文獻:

    王士麗,《淺談魯迅小說的藝術成就》

  • 3 # 雅趣邢軍談古道今

    一代宗師級學者 作家錢鍾書堪當此稱號。

    錢鍾書是公認的學貫中西的大學者。值得一提,他和楊絳伉儷都是中國頂級學者,文學家。圍城 這部小說,只不過是他業餘時間,隨便一寫,就成了傳世經典。他主業還是偏重文學,美學理論的研究和教學。我曾收藏過一套 錢先生的 管錐編

    是先生於1960至1970年代寫作的古文筆記體著作。全書約一百三十萬字,論述範圍由 先秦迄於,用文言文以讀書筆記的形式寫成。此書考論 詞章及 義理,打通時間、空間、語言、文化和學科的壁障,其間多有新說創見。書中引述四千位著作家的上萬種著作中的數萬條書證,所論除了文學之外,還兼及幾乎全部的 社會科學、 人文學科。

    本書堪稱“國學 大典”,是 錢鍾書先生灌注大量心血而成的學術著作,是其主要學術代表作之一。

    《管錐編》輯錄《》27則、《》60則、《 左傳 正義》67則、《》58則、《 老子 王弼 注》19則、《 列子 張湛注》9則、《》31則、《 楚辭洪興祖補註》18則、《》215則、《》277則,共計781則,近130萬字。書中 旁徵博引,引述四千位著作家的上萬種著作中的數萬條書證,對《 周易》、《 毛詩》、《》、《 史記》、《 太平廣記》、《》、《》、《 焦氏易林》、《》以及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等古代典籍進行了詳盡而 縝密的考證和 詮釋。其中以《 太平廣記》、《》二種耗力最巨,佔全書近半篇幅[1]。

    估計我一輩子也研究不透。

    錢鍾書(鍾仰先,1910年11月21日-1998年12月19日),字默存,號槐聚,中國著名作家、文學研究家,江蘇無錫人,畢業於清華大學,與饒宗頤並稱為“南饒北錢”。 錢鍾書是現代文壇上獨一無二的以諷刺為基調的小說家,其作品多深刻揭示社會和人類陰暗面,將人生、心理、道德的病態都鞭撻得無所遁形,代表著作有《圍城》《談藝錄》等。

    1910年10月21日(宣統二年十月二十日 ),錢鍾書出生於江蘇無錫的一個教育世家,伯父錢基成,父親錢基博(子泉),叔父錢基厚(錢孫卿)。

    1925年,錢鍾書十五歲返家度暑假,乃得知《古文辭類纂》《駢體文鈔》《十八家詩鈔》 等選本,從此開始系統閱讀,是一生治學之始。

    1929年,考入清華大學外文系。入校不久就名震校園,不僅因為他數學只考了15分,更主要的是他的國文、英文水平高到讓同學拜服的地步,其中英文更是獲得滿分,於1929年被清華大學外文系錄取。

    1932年,在清華大學古月堂前結識楊絳。

    1933年,與楊絳訂婚。清華大學外國語文系畢業後,在上海光華大學(今華東師範大學)任教。

    1935年,以第一名成績(87.95分,為歷屆中美和中英庚款平均分最高)考取英國庚子賠款公費留學生,赴英國牛津大學艾克賽特學院英文系留學,與楊絳同船赴英。

    1937年,以《十七十八世紀英國文學中的中國》一文獲牛津大學艾克賽特學院學士學位。之後隨妻子楊絳赴法國巴黎大學從事研究。女兒錢瑗出生。

    1938年秋,與楊絳乘法國郵船回國。被清華大學破例聘為教授,次年轉赴國立藍田師範學院任英文系主任,並開始了《談藝錄》的寫作。

    在湘西兩年。完成《談藝錄》最初部分,約相當於《談藝錄》初稿的一半。完成《圍城》 的佈局、構思,有《中書君近詩》一冊。有論文《中國詩和中國畫》。此文後來收入了《開明書店二十週年紀念文集》《舊文四篇》和《七綴集》。

    1941年,由廣西乘船到上海,珍珠港事件爆發,被困上海,任教於震旦女子文理學校,其間完成了《談藝錄》《寫在人生邊上》的寫作。散文隨筆集《寫在人生邊上》由開明書店出版,是“開明文學新刊”之一。寫作《圍城》。其時困頓於上海淪陷區時期的經歷和情緒,對《圍城》題旨和書名的確定有重要的影響。

    1945年,抗戰結束後,任上海暨南大學外文系教授兼南京中央圖書館英文館刊《書林季刊》編輯。在其後的三年中,其中篇小說集《人獸鬼》、長篇小說《圍城》、詩文評《談藝錄》得以相繼出版,在學術界引起巨大反響。

    1947年,長篇小說《圍城》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

    1949年,回到清華任教。

    1949—1953年內任清華大學外文系教授,並負責外文研究所事宜。1953年院系調整,清華改為工科大學,文科部分併入北京大學。錢鍾書擺脫教務,在文學研究所工作。

    錢先生把握中國傳統文化的獨到之處並不在於體系性的建構,而是從幽微處發端,在幾千年浩瀚的文化時空中縱興穿行,他的魅力就表現在與傳統相向時那會心一笑的默契和超脫中。這種獨到的悟性是理解中國文化精髓的關鍵,也是中國傳統思維方式有別於西方理性思維的高妙和獨特之處。

  • 4 # 書中花開

    文學評論是一種以作家、作品、文學創作和文學思潮作為評論物件的理論文體。寫作者透過寫作評論,表達自己對該作品美學價值的認識和評價,啟發和幫助讀者提高欣賞水平,對作品的作者提出正確而有益的批評和建議。俄國詩人普希金說過:“批評是科學。批評是揭示文學藝術作品的美和缺點的科學。”(《論批評》)這種評論,“是一種洞察過去,啟發未來的禮物”。“只有當評論是苛刻的、有破壞性的、不辨是非的或使人誤解的時候,它才是有害的。在多數情況下,人們歡迎評論,並且接受有益的(富於建設性的)評論”。(威廉·W·韋斯特《提高寫作技能》)

    評論一部文學作品、一個作家或一種文學現象,必須掌握批評的標準。文學評論的標準有政治標準、思想標準、歷史標準、社會標準、藝術標準、美學標準等等。用不同的標準來評論文學作品和文學現象會得出不同的結論。我們應該用美學標準和歷史標準來衡量作品的思想意義和藝術價值。所謂美學標準,指的是藝術規律和美的原則。別林斯基指出:“確定作品美學上的優劣程度,應該是批評家的第一步工作。當一部作品經不住美學分析的時候,也就不值得對它作歷史的批評了。”(《關於批評的話》)美學標準的內容具體包括以下四點:

    一、形象的真實性和生動性。沒有形象就沒有文學藝術,分析作品要從分析藝術形象體系入手,才能完整地把握住作品,考察它是否真實、生動。這裡講的真實性,不僅包括“客觀真實”,也應包括“主觀真實”。如卡夫卡的《變形記》把人寫成一條蟲,仍是來自對現實的人的思考。它是對“客觀真實”的一種“變形反映”,滲入了作者“主觀真實”的成份,仍然是真實地揭示了現實關係中人的本質的某一方面。

    二、典型化的程度。典型性是作品藝術性的重要標記,要考察作品在典型化上所達到的高度,看是否達到“以一當十”的境界。典型化不僅指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也包括典型情緒、典型心理等。

    三、形式的完美性。文學作品是內容和形式的統一,形式的優劣好壞影響著內容的表達和藝術感染力的高低強弱。要考察作家對藝術形式的探求,看是否具有獨創性,是否達到完美的程度。忽視形式美的觀點是版面的,因為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是互為表裡、相依相存的。

    四、作品的美感效果。文學作品是以情感人的,缺乏藝術感染力的作品是發揮不了文學的特殊功能的,也是沒有生命力的。創作,是“為情而造文”,而不是“為文而造情”。創作需要激情批評也需要激情。沒有激情,沒有審美感覺,就無法進入美學的批評。所謂歷史標準,指的是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即把作品放到它所產生和所反映的歷史背景、歷史實際中去考察。文學作品總是一定時代社會生活的反映,離開一定的歷史環境和社會氛圍,就無法對它作出公正的評價和科學的說明。這就要求我們把作家、作品放在歷史的發展中,放在一定時代的、社會的、民族的生活環境中去考察。用中國的古話講,就是“知人論世”。用歷史標準去衡量作品,要考察作品產生的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客觀方面,要考察作品所反映的社會生活是否真實,深廣程度如何,有沒有表現出深刻的歷史感和新鮮的現實感。此外,還要考察作家主觀方面的情況,研究作家的創作實踐和創作個性,弄清作家是在什麼情況下,怎樣寫出這部作品的,他的思想、性格、氣質如何等等。總之,要把這一切作綜合分析,而不能抓住一點,以偏概全,任意褒貶。美學標準和歷史標準是統一的,兩者不應該也不可能分離開來。前面分開來說,是為了表述的方便。如果把批評標準表述為“美學——歷史”標準,就更貼切。總之,文學評論作者應該把美學標準與歷史標準結合起來,把思想和藝術、內容和形式結合起來進行評論和寫作。

    所謂點面結合的“點”,是指作品。所謂“面”是指作家生平、作家其它作品、其它作家的作品等。在這裡,作品的閱讀是最重要的,這是獲得評論權的最重要的依據。只有閱讀作品,才能使自己對評論的物件瞭如指掌,評論時說到點子上,切中要害,避免片面性。所謂深淺結合,是指作品的閱讀要深一點,鑽得透一點,深到能產生真知灼見為止。為了深,就要多讀幾遍。恩格斯為了對拉薩爾的《弗蘭茨·馮·濟金根》一劇本進行評論,先後將作品至少讀了四遍,他在《致斐迪南·拉薩爾》中說:“為了有一個完全公正、完全‘批判’的‘態度’”,為了“在讀了之後提出詳細的評價、明確的意見”,所以需要一個“比較長的時間我才能發表自己的意見”。再如,列寧為了對小說《怎麼辦》進行評論,在一個夏天把這部小說讀了五遍,“每一次都在這個作品裡發現了一些新的令人激動的思想。”(《列寧論文學藝術》第897頁)毛澤東也說過,《紅樓夢》要讀五遍,不讀五遍就沒有發言權。

    這說明,浮光掠影、晴蜓點水式的閱讀是不行的。對於被評論的物件,一定要研究得透徹一些,對作品象對人一樣,要知心、知音。對其他作品和材料的閱讀不妨淺一點,瀏覽一遍,有一個直覺印象即可,否則,不能保證“點”的深。2.閱讀方法。一般採取“總體——部分——總體”的步驟。一、總體,就是從頭至尾通讀。得出初步而概括的印象。二、部分,是要對重要部分仔細地讀,分析研究,加深印象,發現特色(或發現問題),初步形成觀點。三、總體,是要獲得完整的本質的認識,對作品的傾向和藝術性作出自己的判斷。在閱讀過程中,要及時做好摘記工作。有一種“評點法”的評論,就是一手拿筆,一邊閱讀,一邊評點的。如金聖嘆評點《水滸》、《三國演義》。還要透過閱讀培養複述節錄作品內容的能力。這是因為評論中常要概述作品內容,以作評論的依據。

    初學寫作文學評論的人在定題時常犯以下幾種毛病:第一種,為評而評,無的放矢。評論者隨便拿一篇作品,自己沒有明確的目標,未經過認真思考,就去評論。第二種,貪大求全,面面俱到。一開始就寫《論×××的小說創作》這樣大的題目,往往無從下筆而流於一般、平庸、膚淺。第三種,缺乏新意,老生常談,步別人的後塵,拾人牙慧。應該怎樣定題呢?首先要選準作品。應該選擇什麼人的哪一篇作品,這是有標準的。標準就是:

    (1)作品的價值。一篇作品拿到手,要掂一掂份量,權衡一下,問問自己:這作品有沒有價值?值不值得評?俄國文藝批評家車爾尼雪夫斯基說:“假使你要做一個徹底的人,那麼就應該特別注意作品的價值,而不必拘泥於你以前覺得這同一位作家的作品是好還是壞。”(《談批評中的坦率精神》)這說明:文學評論要評的是文學作品,作品本身的價值才是我們確定評論與否的重要依據。所謂作品的價值,指的是它的美學價值,也就是作品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達到的水平應是很高的,或比較高的;另外,是某一種作品代表著一種值得注意的傾向,或者就是壞作品。這兩類作品都是值得評論的。因為,評論好的,可提高讀者的審美水平,使讀者獲得美的享受,也可使作者認識到自己的特色,向好的方面發展,提高一步;評論壞的,可以防微杜漸,給作者敲警鐘,使讀者也能認識假、惡、醜。

    (3)個人的專長。選作品要根據自己的愛好、專長來定。也就是說,要選自己有所研究的,有把握的,有心得的,能評論的來評。尤其是初學評論寫作的,更要揚長避短,否則評起來困難,也不容易評好。其次要定好中心。要確定評的論中心,有兩個原則要遵守:第一、不同體裁,區別對待。體裁不同,確立評論中心的角度也應有所不同。如:敘事文學的評論,評論的角度應信箋於人物塑造、矛盾衝突等方面。抒情文學的評論,評論的角度應偏重於藝術意境、感情抒發等方面。第二、應有真知,貴在創新。評論的中心,必須從自己對作品的獨到見解、真知灼見出發來確立。由於是自己的真知灼見,就可避免雷同,就能創新,評出新水平。對一篇作品,是評人物形象,還是評情節安排,是評某一細節,還是評全篇結構,是評思想意義,還是評語言風格,都需要評論者具有一雙慧眼。培養“眼力”,可以採取兩個辦法:一是選取。選取作品有意義之點來評。因為作者在寫作時就是這樣選材的。魯迅說:“選取有意義之點,指示出來,使那意義格外分明,擴大,那是正確的批評家的任務。”(《關於小說題材的通訊》)應該使自己能夠熟練地從評論的作品中選取有意義之點。在開始時,可以選擇一些名篇,自己確定一個具體的範圍,選取一些有意義之點。如評價魯迅的小說《祝福》,可以確定一個範圍:評論祥林嫂的形象塑造技巧。這樣,既可以從總的方面——祥林嫂是一個什麼樣的典型,成功在哪裡等方面來選取;也可以從區域性的方面——魯迅怎樣刻劃祥林嫂的眼睛、語言、性格等方面來選取。二是甄別。主要從三方面鍛鍊自己的甄別能力:一,作品中什麼是應選取的有意義之點,什麼是要捨棄的無意義之點;二,什麼是自己對於作品的真知灼見,什麼是拾人牙慧的舊調重彈、老生常談;三,哪些是自己評論時能夠駕馭的,而哪些是偏大偏難自己力不勝任的。總之,定題是在閱讀作品的基礎上,透過評論者的思考,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飛躍過程”。要順利完成這個“飛躍”過程,需要花大力氣、下深功夫。一些批評家能定題定得準,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1.這部作品說些什麼?

    2.這部作品意味著什麼?

    3.這部作品是如何表達的?

    4.這部作品表達得好不好?

    5.這部作品值得創作嗎?

    第三個評論的問題,涉及到作者為了在讀者中得到預期反應所運用的技巧。技巧是作者要達到他的目的而使用的手段和工具,作為文學作品來說,除非能夠注意並運用這些特殊的技巧,否則,讀者就不可能充分理解和評價它。評價作品的表達技巧是讀者和作者都會感興趣的。

    第四個評論的問題,是建立在對前三個問題的刻苦研究之上的,是為了公平、正確地評價一部文學作品與讀者進行思想感情交流的能力。這種評價在很大程度上是主觀的——評論者對這部文學作品的個人感受。但是他如果能正確判斷作者藝術手法表達的成功程度,對作品的技巧的運用作出應有的評價,將會得到作者和許多讀者的贊同。

    第五個評論的問題是關於作品的價值的。一篇文學評論只有正確地指出作品的認識價值和藝術價值,才稱得上是一篇好的文學評論。“使文學作品獲得寫作價值的,除了帶來愉快,擴大知識領域,提供新的見識,促進積極行動,促進對生活有更正確的態度等等以外,還有語言的描繪(透過色彩、形狀、明暗、場景的描寫),思想、結構或語言的宏偉,歷史性(對於另一時間的描述),以及存在於許多散文和詩歌中的韻律。”(威廉·W·韋斯特《提高寫作技能》)

    (四)寫作文學評論屬於議論文。它必須具有議論文的一般特點,這是它與其它議論文相同的共性。但是由於它是對文學作品發表的評論,所以又不同於其它的議論文,而要有點文學色彩,這是它的個性。因此,一篇好的文學評論,既要具有一般論說文的特點,又要講究文學性。

    1.要有正確而鮮明的觀點(論點)。我們對一篇文學作品發表議論,總要有個基本看法:是好還是壞?是基本上好的還有缺點,還是基本上不好但尚有某些可取之處?這個基本看法就是文章的中心論點,而這個論點必須是正確的、鮮明的。

    2.要有準確、充分而有說服力的論據。文學評論的論據,主要應從作品的人物、情節和藝術描寫中去找,也就是說,要對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節、藝術描寫和語言運用等方面進行深入細緻的具體的分析。從而引用足以說明自己論點的材料來作為論據。這些論據一定要準確可靠,不能想當然,更不可曲解,甚或斷章取義,攻其一點不及其餘。

    4.要具有文學批評的當代意識,能按照文學規律和特性結合作品實際進行寫作。必須運用學過的文學理論知識、文學史知識、美學知識、語言學和修辭學知識,針對具體作品進行具體分析。否則,在文章中盡講外行話,或者對文藝作品提出不切實際的要求,這樣的評論肯定難以服人。

  • 5 # 大平A

    1.魯迅,一個看透華人本質的人。創作短篇小說居多。

    2.溫瑞安,著有《四大名捕》

    3.金庸

    4.古龍

    5.韓寒著有《三重門》

    6.梁羽生,著有《白髮魔女傳》

    還有趙樹理、孫梨、郁達夫、艾青、冰心、丁玲、周作人、張愛玲、蕭紅等等。

  • 6 # 半支蓮6

    這樣作家還是很多的: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是魯迅著作的第一部系統地論述中國小說發展史的專著,這部專著從遠古神話傳說講起,至清末譴責小說為止,完整地論述了中國小說的起源和演變及特點。魯迅同時代作家的作品有許多受到魯迅的口誅筆伐。魯迅還重視提著年輕人他的文學思想影響了蕭紅、蕭軍等年輕的作家。

    楊絳,我認識楊絳先生是八十年代買過她寫的下本論文集《春泥集》,裡面的內容包括:堂吉訶德和《堂吉訶德》、重讀《堂吉訶德》、論薩克雷《名利場》、藝術與克服困難——讀《紅樓夢》偶記、李漁論戲劇結構等。楊絳先生也寫了多部小說,晚年一百多歲還寫了傳記文學《我們仨》。

  • 7 # 北京趙貴慶

    【繪畫實踐與欣賞(初探)】清源閣主 2016-09-30

    首先宣告,我這個業餘選手,想哪說哪,難成體系,歪理邪說,文責自負。

    我從6歲開始(1976年)學習繪畫,至1979年考取人大經濟系,這期間是我打基礎時段,比較刻苦。2012年底,我從央企因病內退的幾年來,朝花夕拾,玩物喪志,對藝術反而有些新的體會。這是我所沒有想到的。

    第一,以古鑑今的實踐

    在下文中,我只談個人觀點,無意得罪各位大師。

    向所有藝術一樣,繪畫藝術也不可以隨意胡來,雖然標準難定,百花齊放,但,總有個什麼東西讓我們動心。幾千年的中國文人,一代又一代,他們在追求什麼呢?

    我斗膽說:藝術大雅!

    (一)

    那,什麼是藝術大雅呢?關於這個,眾說紛紜,答案無法唯一。在大約七種藝術類別中,既繪畫、音樂、凋塑、戲劇、文學、建築、電影。表現形式不同,但是,雅緻恐怕是不二選擇。

    我的拙見是:大雅就是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價值發現,是從中外古典藝術經典中汲取養分,充實今天自己的創作。幾千年的人類智慧,夠我們學習一輩子的。至於發揚光大,那是大本事的人,一般人不要在沒有基礎的前提,搞什麼創新。

    陶淵明不僅是讀書人,還是一個真正的、希望在人世間以外建立自己理想內心世界的知識分子。他在詩中說:“心遠地自偏”,只要內心遠離了塵囂,塵囂離你再近,也就不稱之為塵囂了。這種人活得很簡單,甚至沒心沒肺。他又說:“此中有真意”,讓我們感覺到,自然界的一切生機都隱藏著道理,正如夕陽西下,倦鳥歸林。事務總有一個邏輯。

    (二)

    泛泛地說藝術實踐,咱不懂,就聊聊繪畫吧。

    我認為繪畫實踐,也就是在操作層面的精要核心,是作品在整體與區域性上的高度統一,相得益彰,不得偏廢。這是最基本的。

    中西文化是以理性和感性區別的。和而不同,異曲同工,殊途同歸,難分伯仲。

    受精巧嚴謹的科學指引,西洋畫講究的是焦點透視,強調對某一個時刻的畫面描繪;那是另一種絢麗精彩,讓人嘆為觀。(舉例,我82年的油畫)

    國畫是優雅恬靜的,講究韻味感覺。國畫運用的是散點透視,可以讓多個時空的元素集中在一個畫面中。您用國畫畫一幅關公戰秦瓊,估計沒人說是外行。

    (三)

    那,繪畫實踐的基礎是什麼?

    1,速寫。

    一幅好的速寫,不是要求您去快寫,快畫,慌慌張張。而是刪繁就簡地,抓住動態線的唯一。(舉例,我88年畫的西遊記)

    比如畫人物速寫,應該儲備各種比例關係,比例,肌肉,骨骼等等。

    這份精準惟西學見長。好像是匈牙利藝術家?編寫的《藝用人體解剖》,我在73年就拜讀過。這本書,或類似這樣的書告訴我們,人物頭像除了“三庭五眼”;“立七坐五盤三半”(既用頭部的數量,計算人物站立、坐著、盤腿坐著的高度),還有很多捷徑。該書在人物性別,年齡,手指與手掌,手掌與上肢,四肢比例等等,做了細緻入微的分析梳理,這裡有太多的巧合,等著我們去掌握。

    朋友們應找明白人指點,直指核心學問,事半功倍。比如“三庭五眼”問題,老師會告訴您,眉毛與鼻子的距離,這個像倒三角一樣的,決定了一個人的年齡。老趙我就長的老,為什麼?因為這個距離長。而有些長得不著急的,就是距離短。

    2,素描

    素描,就是人為地把五顏六色的現實世界簡單化,變成顏色單一,光源唯一,目的是讓矛盾凸顯,讓問題簡單。(舉例,我74年畫的雷鋒)

    畫石膏像,選擇位置應該是幾分之一,如果畫正面或側面,物體明暗變化就不豐富。

    好素描應該有質感(畫的是石膏的,硬脆),空間感(縱深感,我們的手可以從石膏像的脖子後邊繞過去)。

    物體在“唯一”光源的照射下,基本可以分成三個層次,亮面(包括高光,灰面)!暗面(明暗交界線,灰面,反光)!投影(包括陰影,背景襯布等等)!初學者不要把問題複雜化,顧忌的太多,會自亂陣腳,要有步驟有層面的一步步來。所謂從畫面中跳出不來,就是整體和區域性的明暗關係亂了。

    我畫素描最難的是一個四面發光的暖瓶瓶膽,如果有興趣,您可以在它的周圍擺放上五顏六色的東西,紅蘋果,黃香蕉,黑胡桃…….這是有意識的增加了難度。

    范增先生,1974年指導過我畫石膏像。他強調“找缺口,連支線”。朋友們千萬別以為他是畫國畫的,或者只會國畫。事實上,他的西畫造詣驚人。

    小結:速寫和素描,是彩色,寫生,創作的基石。其重要性,怎麼強調都不過分。

    速寫是用線條塑造物象的,它決定了一個繪畫元素的基本位置。素描是用明暗塊面來塑造物象的,也可以說素描是速寫的升級版。速寫難,難在不知怎麼下手,沒有頭緒。素描更難,難在明暗關係的把握,找不出問題所在。這是很嚴重的困惑。

    3,數量

    量不夠,質量是上不去的。懶人幹什麼都不行。

    講個段子,當年我和英達被北京市少年宮錄取,是從全市150所中學的三個年級中挑選出來的。好像是13個人,英達第五,我第七名。

    對藝術丁點兒不知道的他,在英若誠的“軍閥般的鞭策下”,畫的昏天黑地,不辨東西,以半年的時間就追上了我等練習十年八年的。

    英若誠給英達請的是人民藝術劇院的美工,那美工可是正教授水平的人。那一節課50元,一個月四節課就是200元,這代價不是一般人能受得了的。75年,一個熟練工人的月薪也就是40元左右。想必那位美工講的都是乾貨中的精華吧,當然,英若誠的揮舞的棒子也是“見效滴”。

    4,速度

    建議,在掌握了一定速寫和素描基礎後,要限時完成比較複雜的作品。既可以用三個月,畫一幅精雕細刻的作品,反覆揣摩,類似英語學習中的精讀。也要有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的水平。什麼意思呢?由於限制時間,您要畫出主要的,核心的,這期間的取捨,就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練習。這快慢結合的辦法,朋友們可以試試。

    (四)

    繪畫實踐不僅指動筆,還有動腦。要注意總結,看書,看那些說明類的,介紹原理的書籍,那是先人經驗。最後,要拜師,最好能看大師現場作品。

    我的老師張松鶴先生,朋友們可以百度。他是毛主席紀念堂主題雕塑作者…….1975年至1978年,我有幸作為弟子近觀先生工作,受益終生。

    記得,那次先生給非洲某國駐華使館畫他們總統頭像。總統是個軍人,很威武。先生首先完成的是,這位總統頭上帶著的軍帽,國徽,帽簷,眉毛眼睛畫出來,非常完整細膩,像照片一模一樣。驚奇的是,每個地方是一筆一次而成。而,總統的鼻子,嘴巴,衣服,肩章,獎章勳章等等還都沒有畫呢,也就是說,畫面的下半部是空白的。像列印一半的畫面。至今記憶猶新的是,先生作畫前,每每要畫個火柴盒大小的“小樣兒”。我後來明白了,這就是壓縮畫面看整體的技巧。

    另一次機會,看范增先生在一面牆大的紙上,先畫了一個排球大的黑球兒,這是什麼啊?哦,最後明白,這是獅子的眼睛。那時的範先生,窮困卻不潦倒,就是勞累,病的不輕,臉色蒼白。秋冬季,他給我們講課的時候,時常穿著一件藏青色的,磨破邊兒的夾大衣,很有風度。我忘了是哪年,他在因營養不良,住院治療,我去看他。二週時間裡,他坐在病床上畫出了《魯迅》全集的插圖,您能說他沒本事嗎!佩服!

    二位先生的示範,爐火純青,駕輕就熟,特別是他們每天要做大量筆記、摘抄的習慣。徹底顛覆了我對藝術要循規蹈矩的認識。

    小結:心中有全域性,區域性落筆。在整體中觀察區域性是不是妥當。在整體和區域性之間,沒完沒了的來回對比。這個邏輯是:整體——區域性——整體——區域性——整體的迴圈。

    有大局觀,是一幅繪畫作品的靈魂!其次才是筆墨,線條,顏色,構圖,印章,裝裱。或者畫種,油畫?國畫?版畫?裝飾畫?才是用什麼方法完成,手段不重要。

    整體關係對,區域性刻畫深,這是藝術品的靈魂,也許是我們的哲學。我認為,思想認識的高度,比筆墨重要!

    順便說,書法也存在整體與區域性協調。您書法中的那一筆一劃,一字一行一列,決定著整幅作品的氣韻。以此類推,觸類旁通吧。建築,戲曲,舞蹈,歌唱,電影,小說也是一個道理。我在寫9.5萬字的諜戰小說【你動我們試試】,不也要事先構思嗎?(舉例,我的小篆《千字文》)

    第二,繪畫藝術的欣賞

    (一)

    對繪畫作品的優劣難易,我是這樣排序的:

    1, 基本功紮實。比如速寫素描。

    2, 畫的像。

    3, 畫理(道理)。

    4, 韻味。韻味最難,也是最終檢驗作品優劣的標準,她將與詩歌作伴,與歌曲同行。做到這,好難。

    黃賓虹說,如果唐朝的繪畫是麵粉,宋元的為酒,那以後就是往面裡,往酒里加水,不斷的稀釋,距離藝術越來越遠。

    我的書畫好朋友,柯克義先生說:心中要有大雅,是從事藝術創作之第一要素。藝術家要成熟自我,首先發力於提升自我素養,修身冶性。技巧,技藝,筆墨功夫都比不了“心有大雅”,故從藝者百分之九的力“用於審美品位的提高,只注重技藝之偏頗,正所謂非大道方施小技”。

    我認為,唐朝的雄渾大氣,莊嚴!宋元的從容淡定,雅韻!晉的狂野不羈,古樸。特別是眾人推崇的宋代字畫,是那麼的不消極、不落寞,充滿了對生活的熱愛,同時又流露出一種豁達的情懷。

    藝術品不僅是筆墨功夫,還有時代情景,家國情懷。

    在抗戰最艱難的時刻,徐悲鴻畫了竹子《風雨識君子》,在建國初期他又畫了《一唱雄雞》,他的這二幅大作受到追捧,除了筆墨功夫了得,難道就沒有時代烙印?

    藝術怎麼能沒有國界呢!如果您這個華人,畫了一幅“大日本皇軍”在中國的耀武揚威,您可以試試後果!

    (二)

    如今學習字畫雖不像唱歌跳舞,旅遊美食那樣的深入人心,也是“英雄輩出”。優秀作品不少,次品更多。這不斷被“兌了水”的畫作,還能看嗎?比如:

    1,沒有基本功。

    有畫馬的,那馬披頭散髮,估計再往前跑一步,就要散架!有些畫人物的,胳膊比大腿還粗,成嗎?最可怕的是,還竟敢帶學生。

    2,不像。

    或缺元素,不完整。或顏色差70%。結構鬆散,佈局混亂。照貓畫虎,似是而非。說一個段子“學生高興地讓老師看自己畫的馬,老師說這狗畫的不錯。”

    3,不講畫理。

    有的根本就不懂畫理,片面學習古人。什麼馬一角(形容半壁河山),張一邊,什麼S型構圖,斜線對角兒……主觀地過多強調“玩弄學問”。相當一批山水畫,是風景畫。

    至於說,滿足於自己是某某的學生,弟子,某某王……拉大旗?沒什麼意思。君不知,齊白石一生愛情生活旺盛,子孫弟子輩兒的,您數過嗎?我是懶得數。成不成,讓作品說話,我是不看名頭的!

    4,韻味就更免談啦。

    支離破碎,古樸不等於殘破啊。在繼承古法上生吞活剝,不求甚解。比如,作為落魄貴族的八大山人,筆下是不得志的韻味,簪花敗柳,縮著脖子的鳥,樹根裸在外邊的枯樹。這是一種非常高階的風格,不是錯,但學習者應該明白他的用意。難以自圓其說的“大作”,繪畫元素上彼此說不上話,分道揚鑣的作品比比皆是。最心跳的是,這些朋友很陶醉於此,讓我費解。

    浮華世界下,人更注重物質屬性,而忽略精神家園。有些藝術家是不負責的,至少不是給自己看的,而是還沒動筆,就在心算鈔票了。這是曠世奇才,傳世佳作稀缺的根本原因。

    基本功就不再說了。就單說畫理。

    (三)

    我對古典是有興趣的。

    我認為經過千百年的沉澱,是有的大學問的。前幾年,我因為“心情激動”’,冒失失地“收藏”了一堆古典書籍,雖然交了學費,但是書中的那些玩意兒,讓鄙人愛不釋手!我喜歡生活在這堆砌起來有近一米高的“古書”中。我認識到,古人的智慧,高深莫測,博大精深。在先賢面前,我就是個小爬蟲子!如同近紅者赤一個道理,這些讓我著迷的古典精華,像人參一樣滋養著我,我很陶醉期間。

    請注意,不要古板僵化地繼承吧,畢竟時代不同。

    一段時間來,有朋友們抬舉收藏了我一些拙作,包括被選入“中美建交37週年百名華裔藝術家”。我問他們為什麼?朋友們的回答像商量好的一樣:你的作品與眾不同。還有評價更高的,我有自知之明,知道人家那是客氣。但是,我確實反對沒有基礎,不講畫理的“創新”,那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藝術家不能天天過兒童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王者榮耀新版本中兩隻遠古生物的改動,你怎麼看?風暴龍王,你覺得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