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荷悠悠

    在我們德州慶雲這地兒,一般老人過世都是三天下葬,至親至近的親屬都是必須要買祭祀用的貢品。現在提倡文明喪葬,近幾年已經不再聘請吹鼓手大操大辦,一切主張凡事儘量從簡,文明喪葬和土葬沒有本質上的衝突。

  • 2 # 月亮林地的鵪鶉

    以後人類考古學,在西方或是,阿拉伯世界吧。

    幾十萬年以後,人家研究華人,就會發現,這個民族好奇怪只有實物,沒有化石。然後就說這個民族一夜之間突然消失,成為千古之謎。

    參見瑪雅,三星堆。

  • 3 # 淡淡清幽

    在我的家鄉的農村老人逝世的情況下,一般都是土藏的做法,首先這主家會去請那些道師老來打道,在打道的過程中,自己家的親人們都在跟著那些打道的人來做那些道事,比如過刀山,下火海、過奈何橋等等,雖然這事在人看來是顯得兒孫們對逝去的老人有多孝順,但是最讓人累得不得了,我認為只要我們能在老人活著的時候,多多的孝順他們,多給老人一些溫暖,在他們不多的時間裡陪伴他們,就是對他們們最好的尊重了,這是我的想法也是更多人的想法,象現在國家出臺了火化政策是最好的一種辦法,它能夠起到節約公共資源,也讓人們大大的減少到經濟存在的壓力,所以象現在的文明喪藏和這些土藏不會發生什麼衝突的。

  • 4 # 曉風拂殘月

    剛好回答這個問題。

    父親是今年七月份過世的,我們湖北農村各地的風俗不一樣,即使同一個地方的風俗也在不斷地變化。母親和我們都不太懂,幸好提前請了有經驗的親戚過來幫忙,不然,準要鬧出笑話。

    我們這邊,人過世後,不能馬上去火化,靈柩要在家裡停三天,需要請道士做法事超度亡靈,並由近親輪流守夜。

    當時天氣太熱,所幸提前聯絡好了冰棺,冰棺是由火葬場提供的,一天500。給父親穿上壽衣,裝斂,冰棺頭朝外、腳朝內,棺下里側,點長明燈,外側設靈臺,靈臺正中放遺像,稍前放香爐,兩側點白蠟,臺下置蒲團、火盆,供親友祭拜。

    凡晚輩,祭拜時一律要磕頭,亡者至親也必須在一旁同跪,否則視為不敬。待親友聚齊,集體穿上孝服,在道士的誦經下,大家一起跪拜,還要哭出聲來,稱為“哭靈”。當然,大部分人是在假哭,但這個儀式需要掏真金,謂之“孝敬錢”,是除了“份子錢”之外的。私下覺得有些不妥,分明是假亡者之名,濟生者之實。

    除了道士外,還要請一理髮匠,給所有男親戚剃頭,無論需不需要,都得咔嚓幾下,這個習俗也說不清為什麼,就這樣一直傳了下來。

    另外,也要請一個草臺班子來熱鬧熱鬧,親戚們要在這裡待三天,主家不能讓場面太冷清和壓抑,當然也顯得有排場。殷實之家,會請大的、正規的歌舞團去表演,即使花費不菲,也在所不惜。儘管有很多老人在活著的時候,不招子女待見,死後卻能“風光”一把。

    抬棺及安葬需要勞力,由村裡出人,但青壯年都在外討生活,只找了幾個老頭,有煙有酒,沒有錢,不幹也得幹,風水輪流轉,誰家不死人?

    老家的祖墳失修,雜草叢生,一片荒寂,緊靠著大伯墳前的空地上,立起一座矮小的磚瓦建築物,父親的骨灰盒就密封在裡面,旁邊是參差交錯的墓碑,墓碑後的墳墓,被歲月侵蝕,變成了一個個土坷垃。

    現在的葬禮跟傳統的土葬相比,確實簡化了很多儀式,一來大家都很忙,二來不再那麼迷信。但我認為,有些傳統必須得保留,那是我們流淌在血液裡的魂,刻在骨子裡的根,讓五千年文明得以傳承,億萬炎黃子孫的香火得以延續……

  • 5 # 郯城人在吳江

    這個是社會問題,不能搞一刀切,農村必競是農村,歸根結底農村風俗跟城市又不能相提並論。老一輩的文化風俗和城市化建設也產生了一些隔閡。年輕人的文化水平又比老年人高。婚喪嫁娶等諸多事都需要老年人來執事。無論什麼事都要循續漸進,慢慢的適應。

  • 6 # Ly思遠

    頭天收拾器具,第二天送信,第三天送殯,五七墳,百日墳,一年墳,兩年墳,三年墳,十年墳,結束,一直有清明墳,年墳,喜墳

  • 7 # W加乘

    我們的農村巳經變成城市了,原來的土葬早巳改成火葬,大家巳經習慣了,但人死後大操大辦的風氣卻逾演逾烈,每個"七"曰夜做道場、唸佛、燒各種迷信用品、辦酒席,"七七"後還有個"百日"也要做道場,幾場下來得化十幾或二十來萬塊錢,浪費錢財,浪費精力,把活人也折騰個半死,很希望政府能倡導簡葬,文明喪葬,老百姓是歡迎的,現在這麼做許多人是出於無奈。

  • 8 # 老夫有話說5

    我地死人下葬基本雷同。也就只能是收禮金多少的問題:正常戶老人去世,收禮少點,但也賠不上。大戶,有勢力的,收禮多。我村副主任母親去世:擺酒席三天,收禮八萬。但沒有主任家辦事收的多,他家是嫁女兒,收禮十二萬

  • 9 # 有緣人153832681

    人世間最痛心的事莫過於看到或聽到某某人去逝離別的訊息,陰陽相隔,再也看不到他(她)那熟悉的身影。在農村對喪葬還是比較講究的。常言:喜事不請不到,喪事聞喪即到。死者為大,左鄰右舍及親友丟下手中的農活,一切忙於奔喪,這也是對逝者的敬重。

    在農村說起死者下葬風俗,這也是一個傳承。人死後讓死者一路走好,人死後家裡要請一個主事的,另外由副送(抬死者之人)驗明正身,死者確實命歸西里,穿壽衣,門前擺上白燈籠,在農村用燒紙綁在杆子上就行,然後發喪,重要親戚還是要由專人發信的,其他可以用電話搞定。在農村死者停屍三天,在三天內,孝子不上床,不洗臉,不換衣服,一切為逝者服務。最後一天下葬,由地理先生按排下葬時間。如今都是火化,有的人家注重土葬,用棺材,就是用骨灰回來撒在棺材裡,棺材裡用衣服拼裝成人樣,這就是土葬。大多數人家骨灰盒回來下葬,其實文明喪葬和延續下來的土葬一個道理,入土為安嗎。

    下葬各地可能都不一樣,在我們這裡,副送即抬死者之人都是閨女和侄女出的錢,在過去將究送物,什麼六個一,或十個一,即糖,糕點,毛巾,肥皂,解放鞋,香菸,酒等等。如今來實惠的二百元,或三百元,副送,也有人說叫大槓手,最少二人,四人,如果抬棺需要八人,十二人。我在蘇南人家死者去逝大槓手沒有那麼多將就。各地各風俗吧了。

    死者去火葬場一般來說要撒過路錢,也叫過路費,各位神靈讓道,讓死者安心離去。我在蘇南看到用禮炮開道,在我們蘇北撒過路錢,用燒紙列印成的,用人民幣是不可取的。另外孝子孝女帶上一根蘆柴帶蘆葦的,一路跟隨,帶著死者到火葬場,然後帶著一起回到墓地。下葬事宜一切由地理先生按排。如果並葬還要準備鞭炮等物,在墓地開山如果發現蛇,那可是大吉大利,主家還包上喜包討個吉利。

    入土為安,下葬後家裡準備復山,後就按一七到七七祭祀,其中夾雜著迴避,犯七等事,在七里辦事各地不一樣,有的地方三七,也有地方五七,在我們這裡六七,要大操大辦一場,孝子要留七頭,就是頭髮從長輩去逝留到六七才剃頭,這叫留七頭,也是過去留下的習俗,守孝三年,即逝者牌位除去,在農村有這樣一個說法,逝者牌位在家不過三個三春或冬。另外還有百日,週年祭祀一下。如今不將就這一套了,有的人家工作忙在七里一併除靈,讓死者自己去忙吃的。這也是心裡作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了二寶,大家是怎麼兼顧兩個孩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