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心嫿音

    中國古聖賢有天人合一,天人感應思想,認為萬物、宇宙是一個整體。所謂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原始社會,人漸從動植物界中分化出來,開始居於食物鏈的頂端。人的追求無限,產生了神話,宗教,哲學,藝術,科學,政治經濟軍事禮儀制度。老子及諸多先賢認為,形而上為道,形而下為器。道不遠人,器則傷人。他們深遂的思想思及,人類社會越發展進步,其矛盾災難越深重。他們的理想是小國寡民,民可由之不可知之。人類社會渾然天成,守拙守愚。大家安貧樂道,抱朴守真。文明越發展,則大盜越多。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這大概也是中原王朝陸上文明農業文明占主導地位的結果。三皇五帝為原始氏族部落時代,人心至純。夏商周分封制,世系越往後,國家越鬆散,而終至於滅亡。秦從西地來,統一文字,度量衡,車同軌,置郡縣。漢約法三章,高祖意豁達,文景休養生息。與之相應的有,詩書禮易春秋,大學論語孟子中庸。有神話詩歌散文書法茶陶瓷金玉小說戲劇。而海洋文明,需天文地理海洋知識,與大海的搏鬥中,需更先進的技術,催生了科技文明。今天與新型冠狀病毒的搏鬥中,將加速提升線上辦公及人類合作。我們能走向哪裡,歷史將銘記。

  • 2 # 豪森林

    中國雖然有四大發明,但很遺憾,並沒有真正的科學,只有一些技術,最終落後是必然的。

    科學是指嚴密的邏輯體系和反覆實驗驗證的方法,中國並沒有,只是一些工匠在生產實踐中提煉出一些經驗,知識分子零散記錄下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之所以如此,可能是中華文明一開始就不重視探索自然界,而更重視探究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知識分子論述發展禮制,而不是研究自然規律。

    中國這種技術進步,沒有嚴密的理論指導,沒有方法論,基礎不牢,最終必然被紮紮實實建構理論和進行實驗研究的西方打敗。西方在古希臘時代就有《幾何原本》這種邏輯嚴謹的數學鉅著,文藝復興後又發展出伽利略這樣進行實驗驗證的方法。最終科技的騰飛是必然的。

  • 3 # O0o0o0o0O

    四大發明是工程學的,沒有理論進步

    也就是沒有科學啟蒙

    封建王朝宣揚的理念是以主人的思想為本,奴才不能有想法,否則會反動。

    久而久之,華人完全沒有自己的思想,上面說什麼就是什麼

  • 4 # 㝋㝋

    這個問題有點深,講深了難以接受,講淺了說不透。我高小畢業試言之:易曰:形而上之謂之道,形而下之謂之器。器就是機器,器皿。一切物質的東西。應該算是科學吧?道,可離非道,可言非道。姑且言之,神通吧。不一定對啊。為什麼中國古代沒有發展科技,因為道學實用。機器笨拙,容易產生依賴。以前沒有手機我們也沒斷了聯絡,現在有了手機確不怎麼聯絡。發展機器我們喪失內在能力。這可能就是古人重道輕器的緣故吧。四大發明,是文化的啟程。不能說明什麼,說個現實問題,我們到山區在高山上經常看到石磨盤。就是現在科技也未必弄上去。這裡就有道的能力。器,物慾之始。人之生有涯而欲無涯,以有涯逐無涯殆矣!發展科技對環境破壞超巨大。任何科技對自然環境都有破壞。卓別林在電影(大獨裁者)中最後有一段講演。說了這個問題。我們這代人能趕上一場高科技戰爭。戰爭過後沒人再提科技。會自動迴歸“道”。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 5 # 黎明不要來哦

    根源就在於比歐洲早的多的統一,世界上沒有沒有弊端的事物,統一的弊端在封建社會的表現就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創造力被遏制,發明不為了改善世界而只為了帝王服務。

    而歐洲因為一直沒有統一,類似中國的戰國時代,像墨家在戰國時代就活得很好,道理有時就這麼簡單!

  • 6 # 16老頭子

    四大發明就是似一個大家族,一直在領先比西方几千年,後來他發明了兩次工業大革命,反超越了我們,也不是很長久,才幾百年,請你不要悲傷,不要愁富,平中國的智慧總有一天會從新站在世界頂端

  • 7 # 米粒的小窩

    中國傳統科技都是應用科技,與近代科技不同。

    一、經歷基礎。中國傳統科技都是以農業為依託的,本質上也是為農業生產服務,以農學、曆法、數學和地學為大宗。農業經濟本質上是自然經濟,自給自足,沒有聯絡,不求利潤,從而是科技發明和創新缺乏內驅力。近代西方所有科技都是為滿足市場需求、以追求利潤為目的的。

    二、傳統思想。中國古代重文輕理的,幾乎算不上有科學之說。科舉考試的分科都是人文、社會科學,格物致知也不過是為了明道德之善,而非求科學之真。

    三、科技侷限。古代科技幾乎都只限於對某種科學現象或技術的記錄和總結,很少上升到理論研究和原理分析。

    四、應用受限。古人沒有發明專利制度,因此對技術權力的保護就只有不外傳,這種傳內不傳外、傳男不傳女的祖傳秘方大大限制了技術的推廣。

    五、具體到四大發明,幾乎都能印證上述缺陷。魯迅先生有個論斷,大意是說中西對四大發明的應用不同的:指南針—華人用來看風水,西方人用來航海。火藥—華人用來放煙花,西方人用來侵略掠奪。

  • 8 # 郭哥聊科學

    中國古代儘管有著輝煌的文明,但在近代之前不是科學落後,而是就沒有誕生科學;在科學誕生之後,之前處於優勢的技術也開始落後了。限於篇幅,我這裡僅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探討一下原因。

    一、統一的國家奠定了古代中國的技術領先地位

    如果問中國最值得驕傲的是什麼?不論什麼時候,綿延5000年的中華文明都是濃墨重彩的一筆。尤其是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形成大一統的國家,不僅是在版圖上的統一,更是在貨幣、文字、度量衡等全方位的統一。

    文化上的統一帶來的結果就是提供了更多的溝通的可能,讓知識可以在更廣泛的人口中得到傳播,而人口的優勢,也必然帶來經驗上的快速積累。這也是古代中國技術成就能夠遙遙領先的根本性原因。

    這裡必須補充說明一下的是,技術是獨立於科學發展的。我們知道科學決定了技術能實現的能力上限,技術代表著科學的人文表達方式,它讓科學以某種形態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

    二、《易經》是中國古代沒有誕生科學的罪魁禍首

    成也蕭何敗蕭何,統一的國家、統一的文化帶來強烈的民族認同感和國家整體性的同時,也帶來了強勢的文化。幾千年以來,中華文明都是作為古代文明的中心之一,向周邊國家輻射文化影響力。

    中華文明中早期的一些先進的理念不僅在中華成為正統,不能動搖,也被周邊的民族吸收。最明顯的就是陰陽五行這套巫術理論,不僅誕生了中醫,更在蒙醫、回醫、藏醫、苗醫中都能看到它的影子。

    陰陽五行成了中華古代文明的基因,並且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巫術理論體系,不論是諸子百家還是後來的學者不論做什麼都沒有脫離開群經之首的《易經》。易經中的思想牢牢統治了華人生產生活的所有方面。

    至今仍然有大把的人會因為我說《易經》不科學會罵我數典忘祖云云,可見《易經》在中華文化中的影響力。如果您看過同時期的古印度巫術理論(阿育吠陀)或者是古希臘的四元素學說,同樣會為其博大精深的古代智慧所折服。相比之下,陰陽五行並沒有比這些理論高明,是同一層次的東西。

    三、歷史是人民創造的,但科學是貴族創造的

    自從陳勝吳廣起義喊出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其實就已經開始宣告貴族在中華民族遲早是要消亡的,幾百年之後(漢朝之後)華夏不再有真正的貴族。這裡的貴族不是說有權、有錢的人而是一種以擁有某種文化而高傲的一個群體。

    華人對於學問的態度是“學而優則仕”,讀書是為了“貨賣帝王家”,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儘管也有很多優秀的古代中國學者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他們並不是以自己的知識為自豪的一個群體,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做學問的目的是為統治者服務。

    比如數學,更多的是要丈量土地、計算星象(占卜)。反觀科學發展初期,做學問,研究這個世界的根本道理,掌握更多的知識,是歐洲貴族中的一種風氣。這種風氣甚至一直延續到19世紀。比如法國貴族德布羅意,他從歷史專業轉學物理,並預言了物質波,成為量子力學的奠基人之一。

    科學誕生之初是毫無用處的,它不能直接解決任何生產中的問題,給社會和統治者帶來直接的效益。如果沒有點追求的精神,自然是沒人肯幹的。而當時的歐洲形成了一種激勵機制,比如英國科學院的獎金,各種公開的計算比賽。中國古代從沒有這樣的現象出現過,至今也沒有。

    四、中國錯過了近代科學發展的歷史時機

    說出來都是眼淚,應該說是鴉片戰爭的炮聲為中國送來了近代科學,但同時也讓中華民族陷入了長達百年的屈辱和戰亂,我堂堂中華大地,竟然擺放不下一張安靜的課桌。如果您留意今天的技術成就,幾乎大部分理論基礎都是基於那100年間的發現。

    中國科學的真正發展,還是在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們開始完善自己的教育體系,成立國家科學院,中國的科學研究才逐漸開始走上正軌。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我們國家在基礎科學上的真正發力,還是改革開放之後的事情。

    也正因為如此,大家能看到的就是,現在的物理學教材中,華人的名字出現的很少。在科學上能留下的華人的名字總數也很低。

    剛才我百度了一下中國博士生的招生數量,2020年是11萬左右,而我參加高考的1991年是3000,11萬的博士人數要比當時重點大學招生的本科生還多。我們國家經濟的發展,極大地推動了人才的培養。

    由於科學今天遇到了一些瓶頸,所以我們暫時還沒有機會能看到咱們中國本土的博士做出驚天動地的科學成就,但是這樣一個龐大的科研隊伍,必然已經為下一次科學騰飛打好了人才的基礎。我們需要的是耐心的等待。

    結束語

    不要沉浸在昔日文明的輝煌中自我陶醉,必須面對中國古代沒有誕生科學這是個不爭的事實。相對於歷史和未來來說,近代中國的落後只是一種短暫的現象。2020年的新冠疫情給華人創造了向世界展示自己的機會:一不留神,咱們的網際網路應用原來已經走在世界最發達國家的前面了 ;世界上已經被認證的4款疫苗,中國佔了3席;中國正在引領國際社會未來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以華人的智慧,為人類做出新的貢獻。

    未來的科學必然少不了中國科學家。

  • 9 # 文史十八拍

    這個問題,跟李約瑟難題(或李約瑟之謎、李約瑟之問)類同。上世紀30年代,英國學者李約瑟在其《中國科學技術史》中正式提出此問題,其主題就是:“儘管中國古代對人類科技發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貢獻,但為什麼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的中國發生?”後來,很多人把李約瑟難題進一步推廣,出現了“中國近代科學為什麼落後”、“中國為什麼在近代落後了”等問題。中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提出的“錢學森之問”,大約也是這方面的疑問。

    究其原因,還在於華人在思想、文化和哲學的角度上,缺乏近現代科技發展所需要的一系列理論和邏輯體系的支撐;也在科學本身的需求角度上,不能提供與之相匹配的相關資源。

    1.17世紀中葉之前,中國科技佔世界重大科技成果的54%以上;之後,則佔0.4%

    (李約瑟提出的李約瑟難題,至今仍然需要我們進行回答。)

    李約瑟難題是值得思考的。作為文明古國,中國古代的成就很了不起,四大發明之外,還有不少足以讓人驕傲的科學發明和科學發現。但奇怪的是,自17世紀中葉之後,中國的科技發展就江河日下,寫滿了一個個大寫的“窘”字。

    讓您看個難為情的資料:從公元6世紀到17世紀初,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中國所佔的比例一直在54%以上;而到了19世紀,則驟然降到了只佔0.4%。

    是不是太刺激了?西方大起,中國大落,而且距離拉得不是一般的大,這事兒放在誰身上,都覺得不可思議。

    (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代表了中國古代科技發展的最高峰。)

    李約瑟覺得奇怪,就把問題拋了出來,他自己也費了老大的功夫,要給華人和世界一個答案。李約瑟的答案是什麼呢?

    從科學的角度,李約瑟給出了以下的原因:

    第一個原因,就是中國沒有具備宜於科學成長的自然觀。

    第二個原因,就是華人太講究實用,很多發現滯留在了經驗階段。

    第三個原因是,中國的科舉制度扼殺了人們對自然規律探索的興趣,思想被束縛在古書和名利上,“學而優則仕”成了讀書人的第一追求。

    李約瑟還特別提出了華人不懂得用數字進行管理,這對中國儒家學術傳統只注重道德而不注重定量經濟管理是很好的批評。

    2.中國缺乏科學技術發展的競爭環境,官僚體制的負面因素是主因

    (秦始皇大一統後建立的官僚制度,阻礙了中國古代科技的發展。)

    此外,李約瑟還認為中國科技之所以難得到發展,還是因為缺乏科學技術發展的競爭環境。

    為啥缺乏競爭?原因很簡單,中國在秦朝就實現了大一統,建立起封建官僚制度,實行中央指導性政策。這種制度,延續了將近兩千年。這兩千年,皇帝直接管理官員,地方官員只對朝廷負責。無論在民間還是在官場,當官是最大的理想追求,這種追求,滲透到了華人的骨子裡。

    這種封建官僚制度,會產生兩種效應。第一種是正面效應,透過科舉制度的選拔,讓那些受過良好教育也最聰明的人,成為管理國家的人,而且他們也管理得不錯。這些人當政了,其在科技方面,也只會發展實用化研究方法的科技,比如修個大運河什麼的,而很少在理論、邏輯上去下功夫。

    (古代官僚制度的負面效應,讓社會很難接受新觀念,也讓新技術幾乎沒有競爭。)

    封建官僚制度的另一種效應,便是負面效應。官僚體制有很大的慣性,很難接受新觀念,也很難讓社會接受新觀念。你費老大勁兒弄出的新技術,但在開發領域幾乎沒有競爭。比如明朝末期的宋應星,是在科舉沒考上的情況下寫的《天工開物》,他自己就認為不會有官員對這本書有興趣。在中國,還重農輕商,商業人士很難得到歐洲商人那樣的地位。

    西方可不會這一套。西方發展了以還原論、公式化研究方法的科技。此種科技的興起和商業階級的興起相聯絡,鼓勵大家進行大力的競爭。但在中國,反對此種科技的發展的阻力太大了。西方式的科技發展卻能衝破這些阻力,取得現在的成就。比如歐洲國家之間的競爭使得歐洲在中國火藥的基礎上發明並改良火藥武器。在這些方面,中國自秦朝之後的中國別說比得上歐洲,就是連春秋時期的中國也比不上。

    李約瑟還提到了中國所處的地理環境也影響到了政府的態度。中國處於一個廣大的、北面被沙漠切斷,西面是寒冷的雪山,南面是叢林,東面是寬廣的海洋,處在這樣的一個地區,而不是歐美那樣的一個環境中。要不然,發明現代科學技術和資本主義的,將是華人,而不是歐洲人。

    3.中國古代沒有完善的形式邏輯思維,缺乏創新精神和對因果關係的探究

    (中國古代的哲學家,很難給科技發展提供嚴密的理論武器。)

    實際上想想,問題可能比李約瑟的答案複雜得多,我們應該站在一個全方位的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

    首先,在思想、文化和哲學的角度上,華人的問題就有不少。

    第一,就是缺乏古希臘那樣的科學哲學思想,中國古代沒有完善的形式邏輯思想,很難產生嚴密的理論武器,中國一切的科學技術都是經驗技術,而非透過因果關係得出的科學技術。

    第二,缺乏解放普通勞動者的發明思想,大多數發明來自於普通民眾,很難集中利用,統一規劃發展,發明力量無法有力地發揮。

    第三,迷信落後和重文輕技思想阻礙了科技發展。

    第四,中國自然哲學的主要動力是在系統內尋找有機聯絡,而並非像希臘自然哲學從第一動因或外在原因上找聯絡,從而導致了中國對自然變化缺乏系統的哲學理解。

    第五,在思維方式上,中國的思維方式由於長期受到封建專制統治的控制,往往注重於對佔統治地位的思想的詮釋,而缺乏理性的創新精神。而創新則是西方思維方式的主導。

    第六,中國的文字缺乏邏輯性,這對科技的發展也造成了阻礙。

    4.沒有系統理論和基礎學科支撐的民間發明很難發展成為近現代科學技術

    (中國古代的科學家,多是工匠而非真正意義上的科學家。)

    其次,從科學本身的需求角度而言,中國缺乏的東西也不少。

    第一,就是中國近兩千年來越來越缺乏對純科學的研究,許多處於領先的學科都屬於工匠文明,最終也停止了;明朝已經表現出科學昌盛的跡象,但接下來是伴隨著三次內戰的三次外敵入侵,將科學的火種徹底熄滅了,從明清到民國、共和國,環環脫節。

    第二,中國古代的技術基本上都是經驗技術,屬於工匠文明,並形成了強大的慣性,成為無法逾越的文化形態,沒有系統理論和基礎學科支撐的民間發明很難發展成為近現代科學技術。

    第三,中國古代科技過分強調實用性,很少理論探討,沒有嚴密的邏輯體系,這種科技結構自身的缺陷制約了中國科技的發展。

    第四,經驗技術相對於科學技術的嚴重不足。

    第五,中國古代的數學知識一門功利性的技巧,而非是一門科學,缺乏深刻的研究,中國古代對於自然的研究只能停留在定性分析,不能對事物進行定量分析。

    第六,愛因斯坦曾指出近現代科學的兩個基礎是形式邏輯體系和透過科學實驗發現因果關係,而中國古代恰恰在這兩個方面處於完全確失的狀態。

    所以,中國在近現代科技發展上處於落後狀態,也就不怎麼奇怪了。

  • 10 # 地理有意思

    中國一直被認為是一個奇蹟般的經濟體,並且正在與輝煌的科技時代接軌。傳統上,華人一直在尋求科學進步和發明創造,從封建社會就已經重視文學藝術的發展,其中造紙、印刷術、火藥和指南針被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

    “四大發明”最早由英國漢學家約瑟夫提出,並被許多中國歷史學家引用。人們普遍認為,這四大發明對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發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且這些發明透過各種方式傳到西方後,為人類發展做出了極大貢獻,毫不誇張的說,在過去的幾千年時間裡,四大發明塑造了世界文明。

    比如火藥,在唐朝末期正式誕生,為後續世界軍事發展奠定了基礎。再比如指南針,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四世紀的司南,傳入世界後,使大航海、大發現時代成為可能。看到這裡,很多人不免要問,四大發明如此之“牛”,為什麼我們現在的科學技術卻落後於西方,原因有很多,但可以總結為兩點,第一是科學出發點,第二是科學系統性。

    首先說科學出發點,中國封建社會的科學皆源自生活實踐,而絕非枯燥的科學基礎理論,以火藥為例,是在煉丹的過程中逐漸發現形成的,當時煉丹是主圖,而火藥只是過程中的“副產品”。再以指南針為例,最初的發現是與陰陽五行相掛鉤,後期多用於占卜、祭祀、看風水等,雖然知其有磁性,但並沒有完全系統的理論研究。毫不誇張的說,封建社會的科學技術,基本都要與“實用”掛鉤,只要發明的東西有用,沒有人願意關心背後的科學理論,這導致很多科學技術只流於最淺層的表象,傳入西方後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再說科學的系統性,封建社會時期,大部分是目不識丁的普通人,只有極少數人能夠識文斷字,但這部分有學識的少數人,終極目的是“仕途”,學識裡更多是四書五經、之乎者也,根本不像現代學科這般分門別類,天文、地理等學識缺乏系統性的記錄。這便導致生活中的發明創造,極少數能歸為理論,最終也就失去了研究支撐,就好比讓一位目不識丁的“家庭主婦”將做菜步驟寫成菜譜那般,無從下筆,沒有文字傳承,便沒有後續的深入研究,最終被西方將基礎科學昇華後,反過來超越我們。

    中華民族1500年來一直是世界領先的“製造者”,但卻很少被稱為“技術奠定者”,原因便是上面所講的這兩點,這種現象在清朝之前,或許還可以憑藉發明製造,地大物博而屹立世界東方。但從1850年左右開始,西方國家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將現代科學運用到了工業領域,致使現代科學支撐的工業發展突飛猛進,百年時間便超越了世界千年發展。可以說很多“基礎科學”是我們掌握的,但我們卻沒有將之沉澱昇華,最終科學技術被西方追趕並超越。

    當然,我們也不能妄自菲薄,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當前我們正在有意識地從一個成功的普通製造業經濟體,向一個複雜的高科技製造業經濟體轉變,這其中便涉及高階科學技術的發展。從建國初期的80%文盲,到當前文盲率不到10%,說明我們已經在努力追趕被超越的那100年,中華民族從來不缺乏創新精神,系統的科學發展下,科學全面超越西方,只是時間問題。

  • 11 # HarryLou

    四大發明不是科學,最多算實踐技術。

    中國的古代沒有科學。

    沒有理論,沒有思辨,沒有邏輯。

    所以這也是很多所謂絕技失傳的原因,因為沒有理論指導實踐,所以實踐前進的方向是隨機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農村老家有公司提供鴨苗飼料,包回收,可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