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飆叔講故事

    1,中華文化沒有中斷是由於漢字的厚重和延續性,從甲骨文到現在的簡化漢字,有著非常好的延續性。文字是文化最好的載體。

    2,中華文化沒有中斷也是儒家文化“慎終追遠”的思想特點決定的,儒家特別重視尚古,吸收先祖的優點。特別重視血緣關係的延續。

    3,中華文化沒有中斷還在於中華文明特別重視歷史記載和延續,從倉頡造字(就是個史官)開始,每朝代都自覺的為前朝續史。

    4,中華文化沒有中斷還在於以漢族為首的中華民族人口眾多,生生繁衍,並特別重視教育。人口是文化傳承的基本要素。

    5,中華文化沒有中斷還在於傑出人才輩出,每逢中華民族快要滅種的時候,總是會有猛人世出,力挽狂瀾。

  • 2 # 香茗史館

    如何判斷一個文明有沒有中斷?《最初的文明》一書中對於文明的定義給出了三個標準,分別是城市、文字和禮儀,那麼我們是否也應該以此為標準衡量一個文明是否已經中斷呢?我想城市這個標準顯然是不合時宜的,我們不妨以人種、語言文字、文化來進行衡量。

    我們就以以上三個標準,分別對尼羅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兩河流域的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明和黃河流域的華夏文明分析一番。

    古埃及文明

    (埃及金字塔和獅身人面像)

    古埃及文明誕生於約公元前4000年,金字塔、獅身人面像、阿布辛貝勒神廟、卡納克神廟等見證了這一文明的繁榮,但是公元11世紀的古埃及動盪不堪,不僅遭到巴比倫,波斯等帝國的入侵,更是在公元前343年被波斯帝國滅亡,托勒密埃及王國則於公元前30年為羅馬所滅。古埃及人基本全部淪為奴隸,古埃及文化與宗教隨之全部沒落並消失,並在漫長的歲月中逐漸被同化。

    如今埃及的土地上生活的早已不是古埃及人,信仰也變成了伊斯蘭教,古埃及文化則全部由於同化湮滅於歷史長河之中,現在的埃及屬於阿拉伯文化,官方語言也變成了阿拉伯語。

    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兩河文明、古巴比倫文明)

    (漢謨拉比法典)

    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同樣誕生於約公元前4000年,古巴比倫城、空中花園、巴別塔、亞述巴尼拔圖書館等是這一文明的代表產物,但是這個國家仍然沒有逃脫被滅亡的命運,公元前539年新巴比倫王國被波斯帝國滅亡,隨後在中世紀兩河流域開始逐步伊斯蘭化,美索不達米亞文明最終全部消失。

    美索不達米亞文明最初的人種為蘇美爾人、阿卡德人、阿摩利人、亞述人、迦勒底人等,而如今伊拉克居住的幾乎全都是阿拉伯人,語言文字全面被阿拉伯語言和文字所取代,文化同樣全面被伊斯蘭文化所取代。

    古印度文明

    (摩亨佐·達羅)

    哈拉帕文明誕生於約公元前3100年,摩亨佐·達羅、哈拉帕是這一文明的代表建築,公元前1750年左右雅利安人入侵,印度河城邦消失,文明隨之逐漸消失。達羅毗荼人(哈拉巴人)徹底訊息,印章文字同樣沒能傳承下來,文化更不用說,徹底被消滅。

    需要說明的是,在印度這個國家還誕生過一個文明,那就是約公元前1000年誕生在恆河流域的古印度文明,不過這個文明最終也消失了,公元前187年孔雀帝國滅亡,之後外族不斷入侵建立貴霜帝國、莫臥兒帝國、英屬印度等,民族、宗教矛盾尖銳,文明停滯不前,莫臥兒帝國遭受英國入侵後英語成為通用語,梵語發展為印地語。古印度人的文明在尼泊爾還有點血脈。但由於古印度文明誕生較晚,通常不將其算入四大古文明。

    華夏文明

    (長城)

    我們的華夏文明誕生於約公元前3000年,秦始皇陵、長城、兵馬俑、故宮等都是我們這個文明的代表,甲骨文、金文、篆文、隸書等更是經過發展不斷傳承了下來,雖然我們這個文明與其他文明一樣經歷了很多動盪和戰亂,雖然經歷了多次改朝換代,但文明從未滅亡。不論是人種、語言文字,還是文化,都成功傳承了下來,這得益於我們強大的同化能力。

    其實縱觀四大文明古國,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倫都是由於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停滯不前,在其他先進文明入侵之後被同化後而消失的。但是我們華夏文明不同,數千年來我們一直領先於周邊文明,雖然先後被蒙古、後金佔領,但同化通常是以先進文明同化落後文明的,所以這些民族最終都被漢民族給同化了,這才保證了我們華夏文明的傳承。

  • 3 # 歷史密探

    古代中國與古代印度、古代巴比倫、古代埃及並稱世界四大文明古國。其中,中國是唯一一個文明沒有斷代的國家,作為一個超級大國,中國在世界上一直是難以撼動的,這也是中華文明一直流傳至今的主要原因。

    除中國以外,其他的幾個古國都出現過文明斷代。公元前1500年,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從此,雅利安古典文明代替了印度河文明,後來,亞歷山大東侵開創孔雀王朝,印度進入中古時期。所以,從雅利安人入侵以後,古印度文明就斷代了。

    一提到古代巴比倫,大家就會想到《漢穆拉比法典》,漢穆拉比讓古代巴比倫成為古代西亞最發達的國家,但是,他死後巴比倫就開始沒落。元前626年,閃米特族的一支迦勒底人佔領了古代巴比倫,從此,他們代替了古代巴比倫,建立了新的巴比倫王國,古代巴比倫文明就此斷層。

    文明的斷層代表著古代的文字不再有人認識,語言無人聽懂,宗教信仰無法傳承,古代埃及就是這樣的。古埃及建立於公元前3000年,一共經歷了8個時期,31個王朝,公元525年,被波斯征服,從此消亡,同時帶走了古埃及文明。

    中國歷史上雖經歷過許多朝代更替和外族入侵,但是文化能從始至終一直傳承,無論是語言、文字、宗教信仰、哲學思想、科學技術都被相對完整的儲存下來了。所以,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是唯一一個文明沒有出現過斷層的國家。

  • 4 # 0以古明今0

    四大文明古國一般指古埃及、古巴比倫、中國、古印度這四個人類文明最早誕生的地區。

    文明被滅指語言,文字,而不是單指某個代表文明的政權被推翻。

    四個文明古國三個都變成穆斯林了,早就不是你說的文明古國的人了,跟現在的民族國家不是一個概念。所以確實你說的文明古國只剩下中國。

    至於為什麼中國倖存,很大程度上因為中國和新月沃地的核心是隔絕的,青藏高原在史前時期基本就是天塹。中國雖然文字和城市比新月晚,但是馴化動植物定居務農並不比新月晚,並且在孤立的情況下自己發展出了農業與文字,這一點已經有了很充分的證明。而其他的剩下三個古國都是新月的體系,文字與農業一旦被髮明就沒必要重新發明。所以中國是舊大陸唯二的文明起源。由於農業發展的早,隔絕,周圍沒有一個足夠強大對等的對手,導致中國的人口體量一直在地區內處於絕對優勢。而新月地區很早就開始了語言的消滅和兼併,等到五胡亂華和蒙古滅宋的時候中國已經積累了遠超過異族的人口數量了,這時候已經很難滅的斷代了,巨大的人口才是文明強盛的象徵。還有其他一些文化因素甚至是運氣因素,比如秦始皇強硬的統一文字,中國的文字又是語標文字可以給不同語言的人使用,華人特別喜歡記錄歷史等等。至於中國城市與文字比別人晚兩千年,並不是以2019年這種感覺去比較,在史前,技術的進步是如此之慢,以至於兩千年地球村根本沒啥太大變化。人類從六七百萬年前到五萬年前也許除了喉嚨能受控,根本沒變化。前五萬年到前一萬七,人類從非洲跑到世界各地,還都是一個樣。前8000左右兩河和中國開始定居從狩獵發展農業,這中間的2000年真的就是白駒過隙…後面技術催生技術時間才越來越慢起來。

    所以總結一下,跟印度埃及巴比倫比起來,中國是個很隔絕很特殊的另類,可以類比與北美和中美墨西哥的文明,在能被滅掉的時期鄰近並沒有對手,在對手出現的時候已經積累了大量人口和文化以至於基本不會被滅了

    古印度文化圈,本地區的人被輪過30多次,統治者換了一茬又一茬,是硬生生被輪斷的。

    古埃及文化圈,是怎麼回事就不多說了,現在的埃及都阿拉伯化了。

    古巴比倫文化圈,過程略,現在也基本伊斯蘭化了。

    就目前來看中國文化儲存的是最完整的,文字也一直是漢字。因此才這樣說。

  • 5 # 滄浪有話說

    這個問題可以從地理、文化、制度三個方面分析!

    第一,地理位置優勢,東、南為大海,在中華民族強盛期,也沒有海上威脅,這狀況一直持續到一八四零年鴉片戰爭。西面是高原和荒涼的戈壁沙漠,在當時的後勤補給條件下,西方勢利對富庶的幾乎是傳說中的東方世界也是鞭長莫及!

    第二,文化優勢,中華文化的同化能力很強大。入主中原的少說民族,往往透過汲取漢文化改造自己,從政治、經濟等方面延續前朝舊制。最終有的被同化(契丹等),有的被趕走(如蒙古),因此,中華民族文化得以完整的傳承!佛教進入最早,在發展過程中也透過吸納儒道文化來改善和豐富自己以讓更多人接納,所以,我們會看到,有的人這邊拜了玉皇大帝轉臉又去拜佛。

    第三,國家制度優勢,中華自秦以降,治理國家全部採用法家主張的中央集權制度;治理民眾採取不斷被人修繕甚至修篡的儒家文化,民族主流文化是統一的。這兩方面使中華民族具備強大的同一性,使民族具有凝聚力!,一來我們能夠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二來在遇到外敵入侵時,中華民族能夠團結一致,合力抗侮!

    學金融的滄浪,非精研國學之文化方面的小學生,諸位見笑見笑!

    關注滄浪,多存交流!0

  • 6 # 回望歷史的青年

    四大古文明唯有中國文明歷經四、五千年,持續至今,未見中斷。中國文化這種無與倫比的延續力是綜合原因造成的。第一,自然地理環境。

    中華民族世代生活的東亞大陸,遠離其他文明中心,周邊又有天然屏障的阻隔——東瀕波濤洶湧的太平洋,北臨茫茫戈壁和浩瀚無際的原始針葉林,西方面對著萬里黃沙與高山雪峰,西南則聳立著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中國版圖的周邊是古人難以跨越的障礙,而內部卻有相當開闊的迴旋餘地。

    這種地理環境可以用 “大而封閉”來概括。“封閉”使華人不容易走出去,“大”又使華人不必走出去。華人不容易走出去,自然意味著外面的人、外面的文化也不容易走進來。埃及、美索不達米亞、、腓尼基、亞述、希臘、羅馬等東地中海文明之間,以及它們與南亞諸文明之間,自文化的發生時期就多有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並無嚴格的疆界。

    然而,中國文化的發生,大體是在與東亞文明圈以外諸文化相隔離的條件下獨自完成的,因而中華民族是一個頗具原初性的民族,其文化有著鮮明的獨特性和自主性,與東地中海文化和南亞文化大相徑庭。截至鴉片戰爭之前,中國文化始終未有經受過外來文化的根本性挑戰。於是,中國文化自古以來始終在一個相對獨立的文化單元內自顧自地發展著,使中國文化比較完整地保留了自己的民族傳統,獲得了前後遞進、陳陳相因的延續性。

    第二,經濟因素。

    中國文化的誕生地——東亞大陸屬溫帶和亞熱帶氣候區,只有南北兩端小面積地域屬熱帶和亞寒帶,絕大多數地段都適宜農業生產。

    華人先民從六、七千年前,就逐漸超越狩獵和採集經濟階段,進入以種植業為基本方式的定耕農業時代。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為小農經濟創造了一個比較可靠的前提條件,再加上中國的小農經濟是以個體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血緣親屬關係為紐帶,實行男耕女織自然分工的生產單位,把物質生活資料再生產和人口的再生產緊密結合起來。這種經濟結構本身是十分牢固的,自給自足的能力很強。雖然它抵禦天災人禍的能力低下,時有流離失所的憂患,但重整家園的難度也不大。

    於是中國的小農經濟就能夠長期存在下去,併成為封建制度長期存在的經濟基礎,同時也成為中國傳統文化連續性的牢固的物質基礎。

    在以農民為主體的華人心裡,始終深蘊著執著的本位文化精神。他們時時以冷竣的態度迎候外域文化的紛至沓來,在心靈深處卻抱定一種以不變應萬變的信念和只要“以我化人”,不要“以人化我”的心態。這就決定了華夏民族雖然也曾在歷史上接納外來文化,卻未能造成文化的雙向性最佳化整合,沒有形成農耕文化與遊牧文化、工商業文化相互激盪而成的新結構文化。這樣,漢民族固有的農耕文化難以發生質的飛躍,不過是在補充若干異質文化因素的情況下變得更加完備而已。

    第三,社會政治因素。

    在西方歷史進入文明社會以後,氏族制度逐漸消亡,代之而起的是以地域為特徵的個體經濟,家庭及家庭中的各個成員有較多的政治民主權利,國家與家庭各行其是,長期處於紛爭局面,使原有文化難以傳承。

    與此不同的是,中國進入文明社會後,氏族制度非但沒有被清算,其殘餘反而被長期保留,氏族演變成宗法制宗族。在宗法系統裡,男性家長是一家之主,族長是一族之主。“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形成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極其牢固的社會基層單位。這一種組織以及它的核心精神在社會上擴充套件開來,就形成了以君主為核心的國家政權組織,此時,“君為臣綱”就成為全社會的普遍準則。

    這種“家國同構”的社會政治模式,把人們牢牢地粘合為一體。父為家君,君為國父;在家要做孝子,在國必做忠臣,忠君就是愛國,這是長期維繫中國古代社會政治倫理的根本原則。在宗法精神統攝下的中國封建制度,是一個有較大彈性和再生能力的機體。由於宗法關係給階級關係罩上了溫情的面紗,使封建制度的某些階段,階級對立並不十分尖銳,而且,封建制度有比較完備的調節機制,統治階級往往透過實施“仁政”,推行“讓步政策”使社會危機得以緩和、破敗的經濟得以恢復。

    總之,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宗法制系統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連綿性提供了牢固的社會政治基礎。

  • 7 # 時移世易

    在世界四大古文明中,中華文明不是發展最早的,如兩河文明起於公元前3500年前後,埃及文明起於公元前3000年,印度河文明起於約公元前2500年,中華文明則又晚了幾百年,不過,中華文明卻是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這其中自有許多原因。

     

    首先是地理環境的原因。

     

    這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地理環境的封閉性,中國的西南是青藏高原,西面是乾旱的沙漠戈壁以及高大的山脈,北面是廣闊的草原,東面和東南是一望無際的海洋,這種地理的隔絕程度讓中國很難走出去,也很難會受到其它文明的大規模入侵。另一方面是地理環境與農業的關係,文明起源時的黃河流域非常適合農耕的發展,因為氣候溫和,降水適當,黃土結構疏鬆,非常適合農耕,人們利用簡陋的工具就可以開闢大量的土地,這使得中華文明進步很快。

     

    其次,中華文明是一個非常早熟的文明。

     

    相較其它古文明,中國的農業雖然起步晚,但是發展迅速,很快黃河流域就出現了非常發達的農業文明。經濟的發展也帶動了政治的早熟,比如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大規模實行分封制的國家,私有制的國家制度越來越成熟。到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已經基本奠定了中華文化的基本格局。秦朝建立的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度,更是非常“前沿”的制度設計,直到一千多年之後,西方才會出現類似的制度。

     

    最後,中國歷史呈現出週期性的王朝更替。

    西方的王朝延替其實更像是中國年號的改變,週期性的王朝更替幾乎是中國特有的現象。每個王朝都經歷著建立、發展、興盛、衰落、滅亡的過程,舊王朝不斷地被新的政權所取代。但是文化在這個過程中卻是延續的,這是因為改朝換代只是上層統治制度和統治群體的變更,社會的基層控制系統並沒有發生明顯變化,比如宗族勢力、傳統的文化觀念一直在發揮著作用。

  • 8 # 今朝1495582530712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從三皇五帝的故事,到堯舜禹的結繩記事,到夏商周,再到大秦帝國…中華民族一步步走來的足跡,都非常清晰,曾經發生並影響中華文明的一樁樁歷史事件,世世代代傳承至今,生生不息。而且,不斷被考古發現,不斷的事實印證著。

    從西周制定禮樂,大秦帝國統一漢字,文明沿襲不斷豐富和發展,從未間斷,直到今天。從始至終都有清晰的文字記載,中華民族清楚的知道自己從那裡來,走過了怎樣的艱辛歷程,有哪些值得後世繼承和發揚的優良傳統,有哪些值得後世驕傲的祖先,有哪些影響世界的發明……。中華文明,隨著人類的繁衍生息,從未間斷。

    雖然,歷史上也曾經發生過外族入侵,但是,中華文明如同汪洋大海,總能同化並稀釋外來文明,像五胡(匈奴、鮮卑、羯、氐、羌)十六國,無一例外被“漢化”。事實證明,無論什麼民族,只要進入中原,就完全被中華文明所吸引,並且主動學習,自覺融入進來。

    因為,文明的選擇是優勝劣汰,選擇最優秀的文化作為統治工具,是每一個統治階級明智之舉,他們要想統治基礎牢固,就會明白“抱殘守缺”只有滅亡,不想滅亡就要放下身段,學習同化者的文化。滿族人進入中原不過300年,那些王公貝勒哪裡去了?哪些人還用滿語呢?

    *發光的金子

  • 9 # 憶苦思田

    中國幾千年文明,哪怕朝代多次變遷,為何沒有中斷,我覺得主要分以下幾方面:

    第一:種族,華人都是以黃種人為主,物以群居 人以類聚,同一個種族,各方面的融合與傳承比較容易,國外很多大戰都是種族之戰,如黑人與白人之間的相互歧視,很容易導致文化斷流。

    第二:歷史傳說,女媧補天,盤古開天闢地,炎黃子孫等理念的從古至今灌輸,哪怕朝代更換,大家尊重的與接受還是相同的文化,讓文化可以延續,最主要的就是漢文化的影響,像元朝與清朝,雖然不是漢人建的朝代,但是都融入了漢文化,尤其在清朝,尊重漢俗,漢人入官,滿漢一家等,讓漢文化得到了很好的延續。當然,歷史上兩晉後的五胡亂華差點就斷送了漢文化。

    第三:宗教文化的包容,很多國家文明會斷,就是宗教信仰不一樣導致幾百上千年的戰爭,當年的猶太人被殺就與宗教信仰有關,而中國的宗教信仰包融很強,很多都是一山不容二虎,但中國很多名山都是道佛共存,很多皇帝在位是推行佛教,但也不反對道教,這種共存的方式使文明得到了很好的發展,也使的各民族得到了很好的融合。

  • 10 # 卿本佳人70

    我認為,如果要說文明中斷沒有在中國發生過的話,其主要原因有二:

    一是中華文明的傳播者始終堅持使用倉頡創造的象形文字即後來定義的"漢字″。漢字不滅,則傳統也不會滅亡。如果說傳統文明是民族的血液的話,那漢字就是民族肌體上的血管,它們是不能分開的;

    二是先秦時期以至漢代的武帝時期,出現了許多傳統文化的傳播者和發揚光大傳統文化的諸子百家式的偉大哲學家、思想家、軍事家包括歷史學家司馬遷等先賢。沒有這些先賢們的頑強努力,中國的文明火種不會越燒越旺。

    漢武帝之前的整個中國歷史時期佔了中華上下五千年文明史大半的時間,也就是說中華民族用了兩千多年的時間才使得傳統文明得以形成並基本上完備和鞏固下來。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浸淫在傳統文明之中,已經將民族文化溶進了血液,成為了華人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傳統基因。如此深厚的傳統文化根基,要使之完全斷裂是幾乎不可想象的,世界上應該沒有任何力量可以辦得到。這是值得每一個華人都應該為之驕傲和自豪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快30歲的人了!還拿6000塊錢一個月的工資是不是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