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趙先森sir

    名正言順,就是這麼回事,我講一下唐高祖李淵吧,在太原確定起兵,直到攻陷長安,當時立的是楊廣的一個孫子,一直到楊廣死在揚州,之後才廢掉,自己在下面幕僚的勸進下三讓三辭建立唐。打的旗號是尊隋。當然人家也是親戚。誰都不願意背上篡逆,大逆不道的罪名引天下公憤,留歷史罵名,宋太祖趙匡胤為了這個事,演了一把陳橋兵變,曹操那樣的人物,始終都是挾天子,隋文帝楊堅北周的外戚從外孫手裡撈住了政權,最後是女兒楊麗華從中斡旋,清朝康熙是多次南巡祭拜明孝陵,都是安撫天下百姓,為自己的政局拉分。

  • 2 # 蕭老陀

    一,君臣名分

    當老皇帝死了,權臣想上位那是不能直接篡的。

    那必須要有合法的手續:禪讓。

    權臣再厲害,那也是"臣"的身份!

    老皇帝在世的時候,就已經定下了君臣名分。君是君!臣是臣!

    想要上位,必須要有個皇帝禪讓給他。

    不然就是篡位。

    篡位後乾的再好,史書上也跑不了個篡字。

    二,政治鬥爭

    那麼為什麼要立幼主呢?

    除了小孩子好擺佈,還有政治鬥爭原因。

    權臣的手下難道都是跟他一條心的?

    手下里難道不想幹掉權臣自己上位的傢伙?

    你立個成年的當皇帝,就算這個皇帝再二,那也是一面旗幟。

    肯定有人會去巴結新皇帝:我幫你把權臣乾死,讓我取而代之。

    所以使人忠誠的最好辦法是不給他背叛的機會!

    小孩子當皇帝你去跟他謀劃推翻權臣,這比與虎謀皮還要危險!

  • 3 # 刀客阿達

    這是古代歷來的君臣之分,

    篡權著想要奪權當皇帝。

    首先,要有一個名正言順的理由。其次,明面上他需要前朝的年幼小皇帝當傀儡,暗地裡自己掌握大權。等時機一成熟,全國大臣和百姓等接受了後背的篡權者(接受意思就是誰當皇帝,都無所謂了,麻木的意思),此時篡權者就可以實施自己夢寐以求的目的了。歷史上的曹操他並不想自己篡權,他想把這個勝利果實留給下一代的曹丕,為他鋪好了皇帝的道路。

  • 4 # 有顏色的橘子

    因為在古代要繼承帝位,就必須是正統,想要謀朝篡位,又要名正言順,作為權臣就只好立個年幼的皇帝以作傀儡,待到時機成熟就會讓幼帝禪讓。這樣一來既達到了目的,又減小了阻力。

    正所謂挾天子以令諸侯,曹操在諸侯之戰中挾持了天子,只要一日不稱帝就一日立於不敗之地。而劉備自稱乃中山王之後,以此為名,屢徵天下。這說的就是正統,還記得諸葛亮的一段臺詞:今幸天不絕炎漢,昭烈皇帝繼於西川。這就是所謂的克承大統,也就是言正名順。

    無論是亂世還是順朝,正統都是一杆旗幟,天下人都認同這個觀點,若非皇帝昏庸無道,天下陷於水深火熱之中,老百姓就會擁護。而謀天下就必然要謀民心,謀民心就必然要正統。

    如何正統,最常見的途徑就是禪讓,讓一個年輕力壯有所作為的皇帝讓位是很難的,因此扶持傀儡小皇帝,奪取皇位就簡單多了。

  • 5 # 醜八怪52120

    中國古代講究一個名正言順,還有一個就是緩衝期,是所有人慢慢接受,當朝的大臣也可以慢慢換成自己的人,這樣一來比直接篡位要穩妥!

  • 6 # 電腦主機diy

    一言以蔽之,就好比歷朝皇帝都自稱為天子,《水滸傳》裡宋江的梁山泊懸掛著“替天行道”的大旗,《聖經》裡說耶穌是上帝的兒子,是上帝派來解救萬民的,《古蘭經》裡說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都是拉大旗作虎皮,為的是站在意識形態的制高點,以收穫所有人的精神信仰罷了。

  • 7 # 全村第一

    正所謂挾天子以令諸侯,曹操在諸侯之戰中挾持了天子,只要一日不稱帝就一日立於不敗之地。而劉備自稱乃中山王之後,以此為名,屢徵天下。這說的就是正統,還記得諸葛亮的一段臺詞:今幸天不絕炎漢,昭烈皇帝繼於西川。這就是所謂的克承大統,也就是言正名順。

    無論是亂世還是順朝,正統都是一杆旗幟,天下人都認同這個觀點,若非皇帝昏庸無道,天下陷於水深火熱之中,老百姓就會擁護。而謀天下就必然要謀民心,謀民心就必然要正統。

    如何正統,最常見的途徑就是禪讓,讓一個年輕力壯有所作為的皇帝讓位是很難的,因此扶持傀儡小皇帝,奪取皇位就簡單多了。

    當老皇帝死了,權臣想上位那是不能直接篡的。

    那必須要有合法的手續:禪讓。

    權臣再厲害,那也是"臣"的身份!

    老皇帝在世的時候,就已經定下了君臣名分。君是君!臣是臣!

    想要上位,必須要有個皇帝禪讓給他。

    不然就是篡位。

    篡位後乾的再好,史書上也跑不了個篡字。

    名正言順,就是這麼回事,我講一下唐高祖李淵吧,在太原確定起兵,直到攻陷長安,當時立的是楊廣的一個孫子,一直到楊廣死在揚州,之後才廢掉,自己在下面幕僚的勸進下三讓三辭建立唐。打的旗號是尊隋。當然人家也是親戚。誰都不願意背上篡逆,大逆不道的罪名引天下公憤,留歷史罵名,宋太祖趙匡胤為了這個事,演了一把陳橋兵變,曹操那樣的人物,始終都是挾天子,隋文帝楊堅北周的外戚從外孫手裡撈住了政權,最後是女兒楊麗華從中斡旋,清朝康熙是多次南巡祭拜明孝陵,都是安撫天下百姓,為自己的政局拉分。

  • 8 # 你是誰我是誰今夜誰是

    為了名正言順唄,這種情況一般是朝廷裡面有強大的政敵力量,利用小皇帝當擋箭牌操縱政局然後取而代之,如果沒有強大政敵的話直接反

  • 9 # 史雲生

    這句話到是沒錯,古代但凡想要當皇上的大臣,不管自己的權位有多高,勢力有多大,都不會直接廢掉皇帝,自己登上皇位。而是先立一個皇室的小孩為皇帝,然後逼迫小皇帝把皇位禪讓給自己。

    那為什麼要這麼麻煩呢?自己直接廢掉皇帝不久完了嗎?

    受君權神受授的影響

    在古代,皇帝為了鞏固自己的皇位,不讓別人有奪位之心,也是為了自己更好的管理自己的臣民,樹立自己的威信,便宣傳君權神授的說法。

    對百姓說自己是老天的兒子,是為天子;自己的皇位是老天賜的,是老天派來替老天管理天下的。強調自己才是皇位的正統,只有自己和自己的後人才有資格坐皇位,才有資格替老天管理天下。

    而古人都是視名節如生命,如果自己得到皇位是搶來的,不是天子自己讓出來的,那就會給歷史留下口實,說自己得位不正,不是真正的天子。這樣,百姓會不服從管理,會來反自己,自己的江山也就坐不穩。

    古人都希望自己是聖人,效法堯舜禹

    在家天下之前,也就是在封建社會之前的奴隸社會,是不實行世襲制的,皇位只要是能者都能居之。堯讓位給舜,舜又讓位給禹,這是聖舉,被後人一直歌頌。

    所以,那些大權在握的大臣,想要效法堯舜禹的聖人之舉,讓小皇帝讓位給自己。這樣,自己就成了像堯舜禹一樣的聖人,自己的德行是可以與堯舜禹相比肩的。他們要在天下人心裡留下皇帝讓位給自己是理所應當、是老天的選擇,並不是自己逼迫小皇帝得來的印象。

    小皇帝小,容易控制,還管理不好天下,需要換一個人

    立一個小皇帝,是因為小皇帝容易控制,立這麼一個小孩,其實就是立一個傀儡。天下所有的事和物都歸自己管,包括皇上。

    自己把持朝政,可以立威,可以給任何人乃至天下恩惠,這些恩會雖以皇上的名義恩賜,但天下人只會將它歸於自己,天下人感謝的也是自己。

    那麼,天下人就會覺得現在的皇上已經管不好天下,位高權重,把持朝政的那個人才能把天下管好,給天下人帶來好生活。天下人心中這個給他們恩惠的人已經是皇上了,所以有一天,這個人突然做了皇帝,天下人也會覺得這是理所應當的。

    所以,這小皇帝就起著緩衝作用。

  • 10 # 產品汪書生

    談一下個人看法:

    我們古人講究,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可見“名”的重要性,因為名代表著很多東西,最典型的就是“合法性”,也就是讓人感覺到理所當然的意思。

    我們在歷史上經常能夠看到的戲碼,比如“三辭三讓”;劉備、曹操等想稱王,還要和大臣們,玩這麼一齣戲碼,都是在向天下人表明,其實我不是貪戀權位,而是群臣幾次相請,而是天下臣民多次相請,我不能違背天下百姓的意願,所以只能無奈稱王;……

    名真的非常重要,劉邦要給自己找合法性;編造了自己的出生,還編造了自己大腿上有72棵黑痣;還有斬白蛇起義;……劉邦既要告訴臣民們,我天生就和你們普通老百姓不一樣,所以我們做皇帝;我造反也是上天的意思,是替天行道,所以我能夠成功;

    黃巾起義的時候,張家兄弟也打出了“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號;趙匡胤還要演一出“黃袍加身”的戲碼;

    這些都是為了一個名正言順,一個正義之名。

    回到你的問題本身,為什麼篡位者先要立上一個幼主呢,其實大致下面幾個原因:

    1.我們歷史上對於喪葬期間是有著非常嚴格的禮儀要求;比如春秋時間,如果某個國家正在舉行葬禮,那麼周邊的任何國家都不可以在整個喪葬期間去攻擊人家;……總之別人喪葬期間搞事情,是道德層面最低劣的表現;無論你其他地方表現的再優秀,僅這麼一件事情,都足以讓你名聲掃地;即便在今天,在別人的喪禮上,你如果嬉笑怒罵,甚至調戲主家,也會被大家認為是極端不禮貌的行為,對你印象大壞;更何況更加看重禮儀的古代呢。試著想一下,如果,老皇帝一死,權臣就趁機篡權自立,可以這麼說,敢這麼幹的權臣,肯定會下場非常慘的;

    2.可能自己的權威仍然不夠,勢力也不足,也會促使讓他先立一個幼主;比如朝中還有大量反對勢力存在;權臣趁著在攝政期間,可以有足夠的時間剪除自己的反對勢力,逐步鞏固自己的權力;然後時機成熟了,就逼迫幼主禪位;這個時間不固定,可長可短,就看權臣剪除反對勢力的快慢了;比如趙匡胤就在柴榮死後的次年,就逼迫了小皇帝退位;

    3.還有名分的問題;比如曹操至死也沒有自己去完成稱帝,而等他死後,曹丕很快就逼迫漢獻帝退位了;這裡面可能原因很多,但是曹操估計也會顧及自己身後名的問題;不管怎麼說,你曹操都是漢臣,你可以逼迫漢獻帝給你封王,這個最多是個權臣之名,甚至還可以為自己做辯解是為了儘快的掃平天下;但是如果自己逼迫漢帝退位,那麼自己必然會背上一個篡位的罪名,是洗不掉的;相對曹丕這方面的負擔就要小得多,一方面曹操已經人到暮年,會顧慮更多,更加考慮身後之名,但是曹丕還很年輕,他就沒有那麼大的顧慮;另外一方面,一定意義上來說,曹丕和曹操不同,其實曹丕可以說不算漢臣,他也就沒有那麼多顧慮;當然還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原因;

    但是,我們仔細分析,就會發現,其實主要取決於兩點:一個是名分;一個是實力;當兩者都達到了,權臣就很可能完成蛻變,由臣變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從上市公司的財務報表看出是否造假,以及是否有投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