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軟萌小兔嘰

    誠信是社會最普遍也是最基本的倫理價值需要。當今社會,隨著交換關係的日趨複雜,市場主體對誠信的需求也日趨強烈。不僅經濟活動需要誠信,而且政治活動、精神文化活動等一切社會領域都需要誠信。黨的十六大報告明確提出,要以誠實守信為重點,加強全社會的思想道德建設。胡錦濤等中央領導同志也在各種不同的場合多次強調加強誠信建設的極端重要性。那麼,什麼是誠信?我們今天的社會為什麼如此需要誠信呢?  誠信的含義與本質  誠信這一範疇是由"誠"和"信"兩個概念組成的。誠,指真誠、誠實;信,指信任、信用和守信。"誠"與"信"合起來作為一個科學的道德範疇,是現代社會的產物。在現代社會,經濟的市場化和國際化、政治的民主化和法制化以及文化的多元化和交往方式的現代化,無不凸顯著誠信的價值並要求踐行誠信。我們可以把誠信定義為適應現代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同現代經濟契約關係和民主政治密切相關並繼承了傳統誠信美德的真誠無欺、信守然諾的心理意識、原則規範和行為活動的總和。誠信的本質,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把握:  首先,誠信是一種人們在立身處世、待人接物和生活實踐中必須而且應當具有的真誠無欺、實事求是的態度和信守然諾的行為品質,其基本要求是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做老實人。誠信之誠是誠心誠意,忠誠不二;誠信之信是說話算數和信守然諾,它們都是現代人必須而且應當具備的基本素質和品格。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人們只有樹立起真誠守信的道德品質,才能適應社會生活的要求,並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其次,誠信是一種社會的道德原則和規範,它要求人們以求真務實的原則指導自己的行動,以知行合一的態度對待各項工作。在現代社會,誠信不僅指公民和法人之間的商業誠信,而且也包括建立在社會公正基礎上的社會公共誠信,如制度誠信、國家誠信、政府誠信、企業誠信和組織誠信等。這就是說,任何政府和制度都要按照誠信的原則來組織和建構,亦需按照誠信的原則行使其職權。一旦背離了誠信的原則和精神,政府就會失信於民,制度就會成為不合理的包袱。  再次,誠信是個人與社會、心理和行為的辯證統一。誠信本質上是德性倫理與規範倫理或者說信念倫理與責任倫理的合一,是道義論與功利論、目的論與手段論的合一。如果說"誠"強調的是個人內心信念的真誠,是一種品行和美德,那麼"信"則是誠這種內在品德的外在化顯現,是一種責任和規範。在中國歷史上,就有"誠於中而信於外"的說法。誠信不僅是一種道德目的,是人們應當具有的一種信念,而且也是一種道德手段,是人們應當承擔的一種社會責任和謀取利益實現利益的方式。誠信,既可以是價值論和功利論的,又可以是道義論和義務論的。價值論和功利論的誠信觀把誠信作為一種價值和實現目的的手段,認為人們如果不講誠信就無法實現自身的發展和完善,也很難取得長久而真正的利益。道義論和義務論的誠信觀則把誠信視為一種應盡的義務和內在的要求,認為人們講求誠信是提升自身素質和實現全面發展的需要,講求誠信哪怕不能帶來物質上的利益,仍然是彌足珍貴的。我們主張在誠信問題上把道義論和功利論結合起來,既把誠信的講求視為一種謀利和促進發展的手段,又把誠信的講求視為一種神聖的使命和內在的義務,使誠信的講求既崇高又實用,既偉大又平凡,這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所倡導的"極高明而道中庸"的價值特質。  總之,誠信是一切道德的根基和本原。它不僅是一種個人的美德和品質,而且是一種社會的道德原則和規範;不僅是一種內在的精神和價值,而且是一種外在的聲譽和資源。誠信是道義的化身,同時也是功利的保證或源泉。  誠信的型別與表現  誠信有不同的型別和表現。從縱向的歷史座標看,我們可以把誠信區分為原始血緣社會的天然誠信、中古農本社會的家族或人際誠信、近現代契約社會的公共誠信。原始血緣社會的天然誠信以與血緣關係相關聯為基本特徵,它產生於原始群體內部的生產和生活需要,血緣群體是同類群體的行為邊界。在生產力發展水平極端低下的原始社會,個體完全依賴於血緣群體並天然地產生了對血緣群體的忠誠信用,所以"講信修睦"成為原始人的基本行為規範。而且這種天然誠信是同天然的團結與勇敢、原始的群體主義等緊密聯絡在一起的。這一階段的誠信自然性的因素多於社會性的因素,總體上看是朦朧的、混沌的和缺乏思想內容的。中古農本社會的誠信是同身份等級依附關係聯絡在一起的家族或人際誠信。農本經濟是一種自給自足的封閉的內向經濟,受狹隘的時空和交往的侷限性制約,它依賴於家族親情紐帶和"熟人社會"進行生產、交換和消費。人們在一個知根知底的熟人世界裡生活,並因此形成維繫這一熟人社會的誠信及其他道德原則和規範。在這樣的社會里,人們的身份等級不同,所享受的權利和承擔的義務也就不同,因而誠信的內容、性質和方式也不一樣。近現代市場社會,誠信以契約為基本特徵。近現代社會與傳統農本社會的一個本質區別在於從身份到契約、從熟人社會到陌生人社會、從人身依附到人身獨立。近現代市場經濟是一種以交換為主要方式連線生產和消費的開放的外向型經濟,它斬斷了人與人之間的血緣親情紐帶,打破了傳統的地域限制,使"熟人社會"進入到"陌生人的世界"。在這樣的社會,商品交換的誠信只能依靠契約與合同,並在法律和制度的保障下得以展開。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誠信規範從潛意識形態發展為顯意識形態,並且日趨明朗和具體,成為調節社會關係的最基本最普遍的準則。  從橫向的現實座標看,我們可以把一個社會的誠信區分為經濟誠信、政治誠信和文化誠信。經濟誠信是指經濟生活和物質文明建設中的誠信,是直接同謀利計功行為相關聯的誠信,主要表現為企業誠信。市場經濟應當是誠信經濟,誠信是市場經濟的靈魂。作為借貸者,能否獲得市場信任,視其償債能力如何;作為經營者,能否獲得出資者的信任,視其經營能力如何;作為代理者,支配他人資產能否獲得信任,視其依法對他人承擔資產責任的能力如何;作為勞動者,能否獲得勞動力市場的信任,視其敬業精神和職業能力如何。隨著電子商務、網路交易和期貨交易等新的交易方式的興起,信用倫理精神已經成為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國內外的經驗都表明,市場經濟越發達,就越要強化信用倫理,這是融入世界經濟、參與國際經濟競爭的先決條件。所以,富蘭克林說:"信用就是金錢。"信用、信任和信譽是現代經濟活動的通行證,也是確保其成功的動力源泉和優勢資本。現代信用是經濟活動主體對自己行為的莊嚴承諾和社會各界對其履諾的肯定性評價。信用有借貸資本意義上的專業信用(包含商業信用、銀行信用和消費信用)和一般經濟活動的社會信用。信任是交易雙方在信用的基礎上構成的經濟關係,只有守信用的企業,才能得到社會公眾的信任,才有從事商業活動的良好環境。信譽則是一般信用關係的昇華,守信用的企業在市場上擁有較高的信譽,能夠得到其他企業和消費者的青睞。信譽又是一個企業、一個地方乃至一個國家的精神財富和價值資源,甚至成為一種特殊的資本。信譽好的企業,在市場上具有良好的形象,具有較高的知名度,這本身就是一筆巨大的無形資產。經濟誠信包含了生產誠信、交換誠信、分配誠信和消費誠信等環節,並體現在經濟決策、經濟活動和經濟評價等方面。  政治誠信是指政治生活和政治文明建設中的誠信,主要表現為政府誠信。治理國家應當講求誠信。孔子的學生子貢向孔子請教治國之道,孔子將其概括為"足食,足兵,民信之矣"。當子貢再問在這三者中必須去掉一項並請問先去哪一項時,孔子毫不猶豫地答道:"去兵。"子貢又問,在"足食"與"民信之"兩項中還必須去掉一項,應該先去哪一項時,孔子答道:"去食。"在孔子看來,"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建立民眾對政府的信任,對於國家之"立"比強大的軍隊、充足的糧食更為重要。荀子對此也有深刻的認識。他認為政令取信於民則國家強大,政令失信於民則國家衰弱,因此治國從政當以建立信德為主旨和根本。在現代社會,政治的民主化已經成為一種潮流,它要求按照誠信的原則規範政府及其官員的行為,增加政府行為的透明度,避免行政壟斷和行政工作的暗箱操作,做到政務公開,依法行政,建立誠信政府。此外,政治誠信還包含政治活動和政治體制誠信。  文化誠信是文化生活和精神文明建設中的誠信,主要表現為教育誠信和學術誠信等方面。在當代中國,發展先進文化,就是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以不斷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增強人們的精神力量。為了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必須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堅持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價值導向。為此,就應當加強以誠實守信為重點的公民道德建設,在各行各業中推行誠實守信的道德準則和制度,堅決剷除精神文化領域中的不誠信行為。  誠信的功能和作用  在社會生活中,誠信不僅具有教育功能、激勵功能和評價功能,而且具有約束功能、規範功能和調節功能。就個人而言,誠信是高尚的人格力量;就企業而言,誠信是寶貴的無形資產;就社會而言,誠信是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就國家而言,誠信是良好的國際形象。  第一,誠信是個人的立身之本。誠信是個人必須具備的道德素質和品格。一個人如果沒有誠信的品德和素質,不僅難以形成內在統一的完備的自我,而且很難發揮自己的潛能和取得成功。程顥程頤指出:"學者不可以不誠,不誠無以為善,不誠無以為君子。修學不以誠,則學雜;為事不以誠,則事敗;自謀不以誠,則是欺其心而自棄其忠;與人不以誠,則是喪其德而增人之怨。"(《河南程氏遺書》卷二十五)"誠"不僅是德、善的基礎和根本,也是一切事業得以成功的保證。"信"是一個人形象和聲譽的標誌,也是人所應該具備的最起碼的道德品質。孔子說:"信則人任焉。""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誠於中而必信於外。一個人心有誠意,口則必有信語;心有誠意口有信語而身則必有誠信之行為。誠信是實現自我價值的重要保障,也是個人修德達善的內在要求。缺失誠信,就會使自我陷入非常難堪的境地,個人也難於對自己的生命存在做出肯定性的判斷和評價。同時,缺失誠信,不僅自己欺騙自己,而且也必然欺騙別人,這種自欺欺人既毀壞了健全的自我,也破壞了人際關係。因此,誠信是個人立身之本,處世之寶。個人講求道德修養和道德上的自我教育,培育理想人格,要求以誠心誠意和信實堅定的方式來進行自我陶冶和自我改造。中國古代思想家強調"正心誠意"和"反身而誠"在個人道德修養中的地位和作用,認為修德的關鍵是有一顆誠心和一份誠意。誠意所達到的程度決定修德所能達到的高度,正可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天下無不可化之人,但恐誠心未至;天下無不可為之事,只怕立志不堅。"所以,華人特別強調"做本色人,說誠心話,幹真實事"。  第二,誠信是企業和事業單位的立業之本。誠信作為一項普遍適用的道德原則和規範,是建立行業之間、單位之間良性互動關係的道德槓桿。誠實守信是社會主義職業道德建設的重要規範。誠實守信是所有從業人員在職業活動中必須而且應該遵循的行為準則,它涵蓋了從業人員與服務物件、職業與職工、職業與職業之間的關係。企業事業單位的活動都是人的活動,為了發展就不能不講求誠信。因為發展既蘊涵著組織本身實力和生存能力的增強與提升,又蘊涵著組織與組織、組織與外部以及組織內部各要素之間關係的最佳化與完善。無論是組織本身實力和生存能力的增強與提升,還是組織內外關係的最佳化與完善,本質上都需要誠信並且離不開誠信。誠信不僅產生效益和物化的社會財富,而且產生和諧和精神化的社會財富。在市場經濟社會,"顧客就是上帝",市場是鐵面無私的審判官。企業如果背叛上帝,不誠實經營,一味走歪門斜道,其結果必然是被市場所淘汰。誠信是塑造企業形象和贏得企業信譽的基石,是競爭中克敵制勝的重要砝碼,是現代企業的命根子。  第三,誠信是國家政府的立國之本。國家的主體是人民,國家的主權也歸屬於人民。中國古代政治倫理強調"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認為國家的領導者應當以誠心誠意的態度和方法去取信於民,進而達到人民安居樂業,國家太平清明。唐代魏徵在給太宗皇帝的上疏中寫道:"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貞觀政要・論君道第一》)治國之道,在於貴德崇義,而德義的主要內容則是誠信。柳宗元說:"信,政之常,不可須臾去之也。"宋代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指出:"夫信者,人君之大寶也。國保於民,民保於信。非信無以使民,非民無以守國。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鄰。善為國者不欺其民,善為家者不欺其親。不善者反之,欺其鄰國,欺其百姓,甚者欺其兄弟,欺其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離心,以致於敗。"以上言論說明誠信是領導者治理國家的基本準則,誠信構成國德,支配國運,沒有誠信的國德就不能擁有長久而向上的國運。在現代社會,民主政治成為一種潮流和趨勢,更要求把誠信作為治理國家的基本原則。政治的核心是權力。政治權力的歷史形態是私權或集權,而民主政治下的權力是公權。公權意味著權力歸人民所有,本質上是為人民服務的,權力的合法性來自人民的信任。失去人民的信任便失去了權力合法性的依據。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建設高度的民主政治是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的重要任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這個時候,農村種什麼蔬菜最適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