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齊車
-
2 # 大臉法語TalentFrance
茶馬古道的歷史變遷
茶馬古道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古道之一,是連線西藏與祖國內地的紐帶,也是漢族和藏族以及其他民族相依相存、長期友好互助的歷史見證。茶馬古道是一個以川藏、滇藏、青藏三條幹道組成的龐大交通網,其中,川藏茶馬古道是歷史最古老、地位最重要的道路,有兩千年的歷史。茶馬古道以前還有些馬幫古道,儘管歷史記錄很少,但也已經相當發達。因而古道的興起的原因值得探索。
在喜馬拉雅山和滇藏川橫斷山深處,至今還行走著馬幫,規模和出沒頻率在世界上其它馬幫活動地帶已經難以見到了。“茶馬古道”概念系借用歷史上唐宋以來實際存在的茶馬互市的史實而命名,由於唐代以來這種貿易關係主要是以內地之茶與藏區之馬進行交換的形式進行,故歷史上稱之為“茶馬互市”或“茶馬貿易”。伴隨這一貿易而開通的商道,因而被稱為“茶馬古道”。
茶馬古道是以滇藏川三角地帶為中心,跨越喜馬拉雅山和橫斷山,以人趕馬(少數為牛、騾)運茶為主要特徵,並伴隨馬、騾、皮毛、藥材、鹽、酒等商品交換的文化傳播紐帶,向北可深入新疆、青海、甘肅與北方絲綢之路會合,向東可延伸到廣西、貴州、湖南等省區,向西可抵達印度、巴基斯坦、尼泊爾、錫金、不丹,向南和東南可延伸到東南亞的緬甸、越南、寮國、泰國等國家,並波及南亞、西亞、東南亞的另外一些國家和地區。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複雜多樣的民族文化背景及其至今猶存的活生生的形態,使茶馬古道以其艱難險峻、強大的滲透力和頑強的生命力而不同於北方絲綢之路,併成為世界上文明古道和文化傳播的一份獨特的遺產。
歷史上的茶馬古道並不只一條,它是以川藏道、滇藏道與青藏道(甘青道)三條大道為主線,輔以眾多的支線、附線,構成的一個龐大的交通網路。地跨川、滇、青、藏四區,外延達南亞、西亞、中亞和東南亞各國。在這三條茶馬古道中,川藏道是開通時間最早,運輸量最大, 在後來的影響最大,最為知名,歷史作用也最大的大道。
茶馬古道·發展1馬幫古道在茶馬古道興起以前,以滇藏川橫斷山為中心的馬幫古道已經非常著名。歷史記載的代表性馬幫古道有從大理到成都的五尺道和靈關道,從大理到印度的博南道。五尺道從成都順岷江南下,再沿著金沙江經過宜賓、昭通、昆明到大理。靈關道從成都經雅安、漢源過大渡河到西昌再順安寧、雅礱江到攀枝花,順金沙江進入雲南楚雄,最後從大姚到大理。博南道從大理出發跨越瀾滄江、怒江,取道保山騰衝等地,分幾條支線進入緬甸、印度。這些馬幫古道的有些部分和分段早在茶馬古道形成以前就已經成為馬車道。另外,茶馬古道以前還有些馬幫古道,儘管歷史記錄很少,但也已經相當發達。由於地勢險峻,泥石流頻繁發生,這些馬幫古道有比內地馬幫古道更強的生命力,不容易被馬車道所替代。這一點構成滇藏川橫斷山深處馬幫古道的一個區別特徵。
馬幫古道的出現促使了城市的出現,並連線城市使更多的馬幫古道直接跨越江河,尋找近路。
2鹽運馬幫古道絲綢、邛竹、蜀布的運輸都是橫斷山深處馬幫古道特別發達值得考慮的原因,但是有學者發現,橫斷山深處的馬幫古道特別發達的根本原因是鹽的運輸。鹽的使用是馬幫古道演化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的轉折。由於鹽必須要從很遠的地方獲取,於是從產鹽的地方到各個村落的馬幫古道網路開始出現,馬幫古道是村落居民獲取食鹽的必要條件。鹽是生存的必需品,有人居住的村落必須要有鹽,也必須要有鹽運古道的連結,這就是依賴性。
當馬幫和鹽兩個因素彙集在一起時,就形成了鹽運馬幫古道,這是一種生命力非常頑強的古道,馬幫古道和鹽運古道的性質同時體現在鹽運馬幫古道上:一方面是崇山峻嶺中需要古道網路來運輸鹽,另一方面是馬幫克服艱難險阻的能力使鹽運古道網路得以執行。
3從鹽到茶:茶馬古道的興起一件獨特的文化事件使馬幫古道產生了根本的變化,使橫斷山深處的鹽運馬幫古道轉換成了茶馬古道。大約從晚唐開始(茶從民間進入藏區應該有悠久的歷史,鹽運馬幫古道應該很早就伴隨著茶的運輸。茶大規模進藏大約在唐代,藏語中“茶”這個詞的讀音形式和漢語唐代語音一致,是一個重要旁證),茶逐漸成為每個藏族人每天飲食結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根據史料的記載,當時在河西及青海日月山一帶已經開始出現茶馬互市,茶葉大量運往藏區。藏族全民飲茶,現代藏族人幾乎都飲酥油茶。
藏族有這樣的諺語:“一日無茶則滯,三日無茶則痛”,“飯可一天不吃,茶卻不能一頓不喝”。藏族需要茶就像需要水、空氣、鹽、糧食一樣,這是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藏族對茶的全民依賴再一次使以滇藏川橫斷山為核心的古道獲得了獨立的性質。以前橫斷山地帶鹽運馬幫多以某個鹽井或鹽的集散地為中心,向四周輻射,更多的是順橫斷山脈發展。
藏族對茶的依賴使馬幫穿越橫斷山遠征成為常年的必要行為。因為藏族地區一般不產茶,於是區域網似的鹽運古道轉型成了網際網路似的茶馬古道。可以說,茶馬古道和以往古道的一個區別特徵就是穿越橫斷山向茶葉生產地遠征。橫斷山脈高山河流縱貫,由西往東取茶要穿越高黎貢山、怒江、怒山、瀾滄江、芒康山、金沙江、沙魯裡山、雅礱江、大雪山、大渡河和邛崍山。在虎跳峽一帶,怒江、瀾滄江和金沙江三江的直線距離不足80公里,形成江面狹窄,山勢陡峭的連續V型峽谷。這些險峻的地形在世界上都是罕見的。茶馬古道從出發點到終點的距離已經遠遠的超過了從鹽井到村落的距離。
4馬幫的遠征:茶馬古道網路的形成茶馬古道源於藏族對茶的依賴,藏族出沒的地方就是茶馬古道延伸的地方。茶馬古道還連線著生活在喜馬拉雅山和橫斷山深處以及周邊國家的各個民族,這些民族也在茶馬古道上進行各種物質和文化的交換,這使茶馬古道迅速地覆蓋了早期的各種局域馬幫古道,成為跨越世界屋脊的文化傳播紐帶。
茶馬古道·三道茶馬古道是一個以川藏、滇藏、青藏三條幹道組成的龐大交通網, 其中,川藏茶馬古道是歷史最古老、地位最重要的道路,有兩千年的歷史。
1、青藏道唐宋時期的茶馬大道主要為“青藏道”,即“唐蕃古道”。唐蕃古道在前期主要是一條政治交往之路,後期則成為漢藏貿易茶馬互市的主要通道。它東起長安,經都州倩海樂都縣)、都城曬寧)、莫離繹(青海共和鼬、那祿繹、相海,至眾龍繹,過耗牛河(通天河)藤橋,向西過唐古拉山,經那曲到拉薩,總里程3120公里。也有人認為該道自西安向西,經寶雞、天水、文縣、松潘、壘川、丹巴、乾寧、甘孜、鄧柯、玉樹、那曲至拉薩。
2、川藏道川藏道中的耗知牛道是歷史上最早的茶馬古道當屬,它由成都出發,經臨邛(邛峽)、雅安、嚴道(榮經),逾大相嶺,至旋牛縣(、漢源),然後過飛越嶺、化林坪至沈村(西漢沈黎郡郡治地),渡大渡河,經磨西,至木雅草原(新都橋、塔工一帶)的旋牛王部中心。
明清川藏道是最鼎盛的時期,主要從“雅茶”產地出發,經瀘定進入康定,自康定起,川藏道分成南、北兩條支線:北線從康定向北,經道孚、爐霍、甘孜、德格、江達、抵達昌都(即今川藏公路的北線),再由昌都通往衛藏地區;南線則從康定向南,經雅江、理塘、巴塘、芒康、左貢至昌都(即今川藏公路的南線)、拉薩,再到尼泊爾、印度,或經阿里西行到克什米爾。
3、滇藏道滇藏“茶馬古道”的起止點眾說不一,但普洱是雲南茶葉生產歷史最悠久的地方,也是茶葉集散的重鎮。麗江處在藏區和其他民族交往的過渡地帶,即滇藏貿易的前沿,在元明清三朝至民國年問,麗江大研鎮成為滇西北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在歷史發展程序中,逐漸發展成滇川藏聯結地帶各民族貿易的重要集鎮,即“茶馬古道”的中轉站,也是聞名的“茶馬市場”。大致說來,滇藏古道從麗江出發,經中甸、德欽,到西藏的鹽井、芒康,再到昌都,更多的研究者傾向於從雲南的普洱茶原產地(今西雙版納、思茅等地)出發經大理、麗江、中甸、德欽到西藏的芒康、左貢、邦達、昌都、洛隆宗、工布江達、拉薩,再經由江孜、帕裡、亞東分別到緬甸、尼泊爾、印度,是滇藏茶馬互市的主要渠道。半畝認為思普區就是茶馬古道的起點站,其所謂思普區是指雲南歷史上的思茅普洱地區。另外一條“茶馬古道”是甘肅河西走廊,經敦煌、柳園,翻越唐古拉山到黑河,再到拉薩。在新疆的喀什、于闐地區至西藏的阿里。
茶馬古道·總結“茶馬古道”是目前世界上地勢最高、最險峻、最遙遠的文化傳播古道。自古以來在聯接漢藏地域文化、促進地方經濟發展、打通對外交流途徑方面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鹽和茶葉在“茶馬古道”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是“茶馬古道”長期延伸的重要因素。但是同時也存在疑問:中國很多方就有飲茶的習俗,但都沒有形成對茶全民依賴。是什麼原因造成藏族對茶的民依賴?設想藏族需要茶是為了提神化食,但其他民族為什麼不依賴茶?
-
3 # 義芳君說茶
魯迅先生有句經典名言:“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在中國歷史上,有兩條著名的“黃金”茶路,正是由一代代的茶人篳路藍縷,從無到有,硬是一步一個腳印,從千山萬水中闖出來的。
在這兩條著名茶路上,我們可以領略到中國茶人的開拓創新精神以及放眼世界的大局觀。
1.茶馬古道
在古代,中國還處於農耕社會時期,社會經濟文化比較落後,不僅自然環境惡劣,而且道路基礎設施不全,尤其是青藏、雲貴高原及周邊偏遠地區。於是,形成了,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國際商貿通道,歷史上稱為“茶馬古道”。
在茶馬古道上,以普洱茶、藏茶為主體的茶葉成了貿易往來的重要載體。它不僅僅是一條具體的線路,也是一個巨大的貿易網路,更是一條人文精神的超越之路。
茶馬古道分川藏、滇藏兩路,堪稱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古道,進入不丹、尼泊爾、印度境內,直到西亞、西非紅海海岸。主要是把中國內地茶葉流轉至南亞、西亞等國家,換取該地區的馬匹、植物油等生活物資。
茶馬古道,始於漢,興於唐宋,盛於明清,全長四千多公里,已有一千三百多年曆史,具有深厚的歷史積澱和文化底蘊。時至如今,仍有堅守的馬幫在這條茶馬古道上默默地行走,長長的馬隊,成箱包裝的茶葉,茶人們的吆喝聲,悠遠的馬鈴聲,歷歷在目的馬蹄印,屹立在溪流中的廓橋……這些具有時代印記的記憶見證了不同民族、不同地區、不同文化的交融。
對於行走在茶馬古道上的中國茶人來說,這一路的艱險超乎尋常,然而沿途壯麗的自然風光卻也激發出了茶人內心深處勇往直前的奮鬥精神、以及潛在的智慧和無窮的力量。
2.萬里茶路
這是一條連線中蒙俄三國的萬里茶道,始於福建武夷山,途經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內蒙古等地,穿越蒙古國,最終抵達俄羅斯莫斯科、彼得堡,再銷往歐洲各國,綿延萬里之遙。
相當有意思的是,中俄萬里茶路的主要經營者,一是來自非產茶區的晉商;二是中間轉手的俄商。可見,當時的中國茶葉已經蔚然成為一大產業,由專業的市場化團隊在運作,並開通了大規模的國際貿易。
晉商們在武夷山茶區採購的茶葉,就地加工成茶磚,透過水運到“茶葉港”漢口,再改由陸路由騾馬馱運北上,中間再改用駝隊穿越1000多公里的荒原沙漠,最後抵達邊境口岸恰克圖交易。最後由俄商轉手販運至遙遠的彼得堡和莫斯科,並遠銷歐洲各國。
萬里茶路在清代最為繁盛,是繼絲綢之路衰落之後在歐亞大陸興起的又一條重要的國際商道。在這條萬里茶路上,留下了許許多多茶商們艱難前行的影子,有許多人更是倒在了路上。一輛輛運茶的獨輪車,一段段青石或鵝卵石鋪成的老路……這些依稀的印象鐫刻了當年茶商們一路艱辛向北的行程。
在這條萬里茶路上,當時的主要茶商—晉商幾乎控制了當時中國主要產茶區的產業鏈,甚至直接左右當時歐洲茶葉貿易市場的價格。他們的拼搏、吃苦耐勞以及誠信節儉,成為了當時中國一代茶人的背書,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中國是茶葉的原產國,中國茶深受世界各地人們的喜愛。如今中國茶已經透過水路、陸路、航空等各種交通工具,第一時間流轉到世界各地。然而,這兩條歷史上扮演重要角色的茶路並不會湮沒於歷史風雲中,他們代表的正是中國茶人的韌勁和精神。
這才是真正的“黃金”茶道。
--------------------THE END-----------------
回覆列表
首先,回答:什麼是茶馬古道
茶馬古道是指存在於中國西南地區,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國際商貿通道,是中國西南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走廊。它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地域稱謂,有著特定含義的歷史概念,指唐宋以來至民國時期漢、藏之間以進行茶馬交換而形成的一條交通要道,是一條世界上自然風光最壯觀,文化最為神秘的旅遊絕品線路。
中國茶馬古道有三條,第一條是陝甘茶馬古道,第二條是陝康藏茶馬古道(蹚古道),第三條滇藏茶馬古道。
其次,回答:何時開始
一、陝甘茶馬古道
大約在唐宋時期開始出現。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條茶馬古道,中國內地茶葉西行並換回馬匹的主道,古絲綢之路的主要路線之一。
二、陝康藏茶馬古道(蹚古道)
始於漢代,由陝西商人與古代西南邊疆的茶馬互市形成。
三、滇藏茶馬古道
大約形成於公元六世紀後期,即唐朝時期,它與吐蕃王朝向外擴張和對南詔的貿易活動密切相關是古代中國與南亞地區一條重要的貿易通道。
最後,回答:有哪些路線
一、陝甘茶馬古道
(1)沿藵斜道經留壩、鳳縣、兩當到達天水。到天水後又分為兩路:一路經清水到達莊浪等地:另一路經甘谷、武山、隴西、臨洮到達臨夏(古稱河州)地方。
(2)經勉縣、略陽、徽縣、成縣、岷縣到達臨潭一帶(臨潭古稱洮州)。茶葉到達臨夏、臨潭等地後,一部分就地銷售,一部分轉銷至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乃至走出國門。二、陝康藏茶馬古道(蹚古道)
東起雅州邊茶產地雅安,經打箭爐(今康定),西至西藏拉薩,最後通到不丹、尼泊爾和印度,全長近四千餘公里。
三、滇藏茶馬古道
(1)由內江鶴麗鎮汛地塔城,經過崩子欄、阿得酋、天柱寨、毛法公等地,至西藏;
(2)由劍川協汛地維西出發,經過阿得酋、再與上一條道路相合至西藏;(3)由中甸出發,經過尼色落、賢島、崩子欄、奴連奪、阿布拉喀等地至西藏。主要通道與今滇蕆線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