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情情的懷
-
2 # 文化觀察人
“藥”和“藥”,一個是繁體字,一個是簡體字。含義是一樣的,沒什麼區別。
【藥】是草字頭【艹】和【樂】字組成。【樂】是“樂”的繁體字,在這裡是快樂的意思。【藥】字的【艹】和【樂】,告訴我們,人得了病就不會快樂,只有用中草藥除去了疾病,人才能再度快樂。
-
3 # 一老沈一
有人說的很對,把漢字簡單定義為象形文字是不準確的。漢字是語素文字,也可以說是意音文字。它經歷過象形階段。不過在甲骨文之前,就是說在已發現的3300年前的甲骨文之前,就已經跨越了純粹象形文字的階段——甲骨文已經不完全是象形文字了,其中有大量的形聲字、會意字等等。在這之前多長時間呢?目前,發現了距今8000年之前的,與甲骨文有緊密聯絡的“刻符”,這之後的與甲骨文相像的字元亦有出土。進一步的考證,有待於考古的新發現。總之是大有希望的。
漢字,大體應該經歷了這樣幾個階段:圖畫字——象形文字——形意文字——意音文字(即語素文字)。
回到本題。
“藥”和“藥”分別的含義是什麼?
“藥”這個字,其實沒啥好說的。有人講,這個字表示的,是把藥系敷在傷痛部位。可能不太恭敬,對這種解釋,只能說:呵呵。簡體的“藥”字,是民國二十四年,也就是1935年8月21日釋出的簡體字。它只是一個符號,沒有更深的本意。關於民國的簡化字,容待後面再講。
“藥”是本字。在已釋的甲骨文中,不包含這個字。這不是說,殷商或以前沒有這個字。因為,已發現的甲骨文數目畢竟有限。但在小篆中已有此字。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收入,並作了解釋。其在一卷《艹》部說:“藥,治病草。”這與神農嘗百草的傳說一致。
現代的很多解釋說,“藥”,從艹,從樂。因為藥能治病,可以使人快樂。對此,仍然要呵呵。全然錯了。
漢代的時候,有“芍藥”一詞。但不讀為“sháoyao ”,與花卉無關。而讀為“zuó liào”,就是現在說的“作料”、“佐料”——“芍藥”或寫為“勺藥”,是其正字。司馬相如的《子虛賦》、枚乘的《七發》,還有王充、張衡都用到這個詞。什麼意思呢?“和劑鹹酸美味也”,就是“五味之和”。“芍藥”,包含著食物美味的“調和”之意。
用於醫療的“藥”,也包含著“調和”的含義。一方面,中藥多與食物相配,如姜、桂、烏梅、黃芪等等。草藥本身,每一種也往往標屬“味甘”、“味辛”、“味苦”。這是一種調和。另一方面,中醫理念即為調和,所謂“辨證論治”、“陰陽調和”,至今仍是如此。
“藥”字從艹好理解,因為“藥”即是草。那麼,為什麼要從“樂”呢?
“樂”,可釋的甲骨文中已有此字。《說文解字》的解釋是“五聲八音總名”。五聲即“宮商角(jué)徵(zhi)羽”,相當於西方簡譜中的12356;八音是絲竹金石匏土革木等八種樂器材質的聲音。字的上半部是大小鼓鼙,下為木架。曲調音色調和為“樂”。注意,其當時的發音也是yào。這是“樂”的本意。愉快喜悅的“樂”,是後來才有的引申意。
所以,“藥”字從“樂”、音“樂”,就不難理解。
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了一部醫方著作,約著於戰國,作者不可考,書名亦不清,專家按其目錄後題有“凡五十二”字樣,命名為《五十二病方》。這是中國現存最早的醫方著作。其中,即將“飲藥”寫為“飲樂”。漢文字學者一致認為,這不是別字或脫訛,而是“樂”“藥”同字的證明。治病草的“調和”叫“藥”,音節的調和叫“樂”。或許,“藥”字僅是為了區別於“樂”,才加了草字頭。
還可以證明的是,《說文》七卷治療的“療”,也是“病字旁”,下面一個“樂”字(打不出來,請諒解)。說明這個字和“藥”為同一形聲系統,原為一字。“療”本專指治病。而《詩經》有“可以療飢”之句。就是說,解餓也可稱“療”,可見醫藥與飲食不可分。難怪,食療至今依然大行其道——當然毫無貶義。
以上說法,若多少了解“訓詁”,當不會認為是妄談。
再轉至漢字的簡化。
從已發現的甲骨文、金文(包括石鼓文)、籀文(大篆),到小篆、隸、楷、草、行,除了金文為了顯示莊重而故意繁化之外,漢字的簡化是大趨勢。至少從秦漢之後,一直有人在簡化漢字。學者們做了詳細考證。據說,蘇軾是簡化最多的。或許與他名氣大、作品多、官也不小有關。但是,說到“藥”字,康熙字典仍是繁體。這個字用得少?不甚吉利?所以沒人簡化?都可能。
20世紀初,民國開端不久,爆發了新文化運動。一些學者提出了簡化漢字的問題。但直到1935年,2月24日的上海《申報》,才刊出了《手頭字之提倡》,同時刊登了《推行手頭字緣起》和《手頭字第一期字彙》。《推行手頭字緣起》運動由蔡元培、邵力子、陶行知、郭沫若、胡愈之、陳望道、葉聖陶、巴金、老舍、鄭振鐸、朱自清、李公樸、艾思奇、郁達夫、胡蜂、林漢達、葉籟士等200位當時文化教育界知名人士發起。《太白》、《文學》、《譯文》、《小朋友》、《中學生》、《新中華》、《讀書生活》、《世界知識》等15家雜誌參與。《手頭字第一期字彙》列出了300個簡化字。後來大部分被1935年民國政府教育部頒佈的《第一批簡體字表》所採用。 1935年6月,錢玄同從自己編寫的《簡體字譜》的2400餘字中選出1300餘字編成《常用簡體字表》,送交當時的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委員會透過其中的1200餘字。由民國教育部以第11400號令在當年8月21日釋出。
這裡面,就包括了把“藥”字簡化為“藥”。
據說,時任中央考試院院長的戴季陶對此激烈反對,馬上找了蔣公中正,提出,“簡化漢字十分荒謬,破壞了中國文化”。於是,蔣決定簡化方案暫緩推行。但文字使用這個事不那麼簡單,從那時開始,很多字都按照那個表逐漸簡化了。包括“藥”字。
其實,新中國以後簡化的字並不多。
-
4 # 老慢
漢字發展到小篆,才更重視文字的實際應用需求。這就是大篆重在講理,小篆重在實用,兩者在字義的理解上區別較大的根本原因。
閒話少說,講“藥”字。
藥,艹+樂。古文字中,
艹:各自不同的,單獨的特性;(竹子頭強調分散的個體)。
樂:越符合整體上最主要最根本的需求,客觀上產生的共鳴和結果越好。好的音樂,大家的快樂,其原理都是如此。
故,“藥”字的造字本義是:根據病人不同,病因不同,病症不同,從整體角度找出其中最根本的問題,然後以最匹配的辦法根治,這才是對症下藥的根本原理。
所以,真正以中醫中藥治病,不是頭痛醫頭,也不是對所有同類病症都用同樣的藥,一定是綜合你的具體年齡、背景、工作性質、生活習慣以及病症病因等各方面的因素,找出病根,然後才會對症下藥。
因此,這個用“藥”的原理肯定是最高階的。但客觀上,擁有這等醫術的人,不可多得,也不可能成批的培養,所以,當下社會,對普通病人而言,西醫西藥更實用和普及一些。
但遇到疑難雜症,尤其是綜合性的病症,如果遇到真正的好中醫,肯定效果更好一些。
-
5 # 建林君
“藥”和“藥”一個是繁體字,一個是簡體字,它們都是屬於漢字文化系統,代表傳統和革新,它們之間是繼續和發展的關係。
漢字並不是單純的象形文字,象形只是造字的表現形式之一,在歷史的發展中漢字是從:圖畫—象形—形意、音意並存的三個階段。其最核心的是古人對天地萬物的認知與看法,將他們理解的自然法則、人生道理等濃縮在漢字中,以字傳意,把前人的精神財富透過文字傳給後代子孫。
每一個漢字並不是從最初的創造後一成不變的,在歷朝歷代中都有對漢字的革新,都是從繁到簡的不斷變化,同時除了對字形的改變外,也有一些字,因為時代的不同會賦予了其他的含義。
我們先來看繁體的“藥”字,形意字,從“艹”,其形象草,表示古代治病以草藥為主。從“樂”,樂為五韻之調,藥為五臟之調和。古代樂是以5音來調出美妙的音樂,而中藥是各色藥材配伍調成,再用藥來調和五臟六腑,以達到和諧均衡來治病的,所以中醫的原理與音樂有異曲同功之處。
“藥”這五個音階在中國傳統哲學系統中分別與五行對應:木(角)、火(徵)、土(宮)、金(商)、水(羽)。在中醫中,五音分屬五行,五臟可以影響五音,五音可以調節五臟。宮商角徵羽,五音調和搭配對人的身體有著不同的作用。
音樂要動聽就要五音和諧,和諧才能快樂,快樂可以祛除心中的鬱悶,用積極快樂的心態面對病,是最好的治病良方。
從古人“藥”字從“樂”,不難看出這裡蘊含了深刻的中國傳統哲學思想,以及處事心態,透過樂字的引申更形象的理解中醫原理和處事道理,告訴我們哲學與藝術是相通的,所以用“艹”與“樂”組合造字“藥”妙也。
那麼簡體的“藥”字呢,音意字,個人認為簡化後,以“艹”代草,以“約”代音,並沒有更豐富的內涵在其中,如果硬要解釋,也可理解為草藥是用來約束病情治癒病的。
就這麼一個小小方塊漢字,如果要放開來解讀,就是一本厚厚的書,蘊含了祖先智慧的結晶在其中。
-
6 # 無有沒oO
草字頭加樂就是藥,草字頭加約就是藥,操約就是藥,操悅就是藥,救世藥,救世藥
救世藥是約樂,樂也是yue,曰月
女人救世藥,女人是救世的藥,這就是始者自始終者自終,譯音一樣,無始無終
一陰一陽,戊始戊終,五戌少一筆就是還少一個五蘊皆空,現在應該是有四個了,五行少豬!快點啦,還我青天白雲
-
7 # 野才子
既然從字形來談字的含義,那麼就不要說簡化字了,意義不大。
繁體字的藥,是草字頭,加,樂
意思是說,只有各種草(藥)和諧(樂)的配伍在一起,草才能樂,這樣的狀態才是,藥!
如果一些相沖的,彼此不和諧的草,湊在一起,那麼那些草就不和諧了,他們在一起就稱不上藥了,人吃了這種狀態的組合沒有好作用。
-
8 # 迷痴顛愚
看了各種回答,總體來說高水平的人不少。從甲骨文金文大小篆看,漢字象形文字好象不多,只有日月馬鳥蟲魚鼎彞等少數字,才能看做真正意義上的象形字,其它看不出象形。吳越兵器銘文中大量出現的鳥蟲篆有象形,大多是為裝飾效果的美術字類似的變體字,跟象形關係隔著幾條街。中國比甲骨文更早的文字還沒有確認,從巖畫這個角度看,早期文字應當是象形字。
-
9 # 青巒繪雨
雖說漢字為象形文字,但實際上真正為“象形”卻不多。ps,(“象形”也可以稱作“相形”因為此字都為相物擬字造出來,也就是直接把實物擬畫成符號)
但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髮展,每天都要面對諸多突如其來的新事物,且認知心理也日趨複雜。所以單靠“象形”文字是難以應付的。因而除“象形”以外又引申出,指事,會意, 轉註 ,形聲, 等字類。其中形聲字算是運用比較多的,同時也是一種比較簡單快捷的造字方式,一看便曉其音,一般選公眾都熟悉的基本字來作為它的聲旁,聲旁儘量同字義接近,但也未必。就如我加黑的運和較,發音從“雲”和“交”。
“藥”也是一個形聲字。念“約”聲!可這普通話也不念“約”啊?就繁體字的“藥”來說。約yue 樂yue也是同音的。那麼約yao的發音從哪來的呢?我們 先來看這個“藥”的簡化字。其簡化字的方案誕生於民國時期,寫作“葯”。民國當時的“約”有yao的讀法,隨即代替了同音且繁筆的“樂”字,可以去聽聽張學良的抗日演說,他把條約念成條yao。
其在古代是個入聲字,念yok 或yoek 後期入聲韻尾脫節成了yo 或 yao或 yue 所以現在很多漢語方言裡無論有入聲還是沒入聲 的“約”“藥”“樂”這三個字大部分都是同音的。
另外建議大家平如果常涉及到一些普通話與聲旁不符的形聲字,想了解的可以對照各個方言字和其聲旁字發音,ps(網上有漢語方言發音詞典裡面有很多方言可以查音)對照繁體字形,查查《說文解字》中反切的字音。
總之字典是個好東西,多查有益!
-
10 # 小漢字見大歷史
首先,把「象形文字」這個概念理清楚一下,不然就沒有辦法回答這個問題:
「象形文字」並不是一個嚴謹的稱謂,世界上沒有純粹的「象形文字」,只能說構成漢字的符號有很大一部分是象形符號。
比如:
「女」你可以利用象形的辦法畫出來,那「姐姐、妹妹」怎麼用象形表達?
「一二三」可以積劃表意,「千、百、萬」怎麼辦?用梳子寫?
沒有辦法只有向讀音妥協,把漢字當音符用,這種方法就是「六書」之一的假借,比如借「白」表「百」。
這種方法就好像一些文化程度不高的人「寫白字」一樣,「雞蛋」的「蛋」寫成「旦」。
其實,把象形符號當音符用,出現在很多跟漢字類似的文字中,比如納西族的象形文字:
引:裘錫圭,文字學概要,商務印書館,修訂版,2013,頁7所以,一般把漢字稱謂「語素文字」或者「意音文字」,最新的觀點稱漢字為「拼義文字」。「象形文字」並不是一個嚴謹的稱謂。
「拼義文字」的稱謂,這是香港中文大學張學新教授的最新研究,他發現閱讀漢字會產生一種特殊的腦電波,他命名為「頂中區n200」:
引自:張學新, 方卓, 杜英春, 孔令躍, 張欽, & 邢強. (2012). 頂中區n200:一箇中文視覺詞彙識別特有的腦電反應. 科學通報, 57(5), 332-347.所以,只要是文字,就沒有純粹的象形文字。那是不可能的,因為文字是記錄語言的,語言中虛詞是沒有辦法用象形符號記錄表達的。沒有虛詞,你甚至很難下一個最簡單的判斷,很難組成一個組成一個有意義的句子。前面說了,漢語中比較抽象的意義,是無法「象形符號」的辦法來造字,只有假借同音字的辦法解決。
漢語中的【yao4】,意思是「治病的藥」,這個概念很抽象,無法用象形符號表達,就借用了一個同音字「樂」,表示「治病藥物」,這就是所謂的「本無其字,依聲託事」。
比如:
《馬王堆帛書.六十四卦.無孟》:「無孟(妄)之疾,勿樂(藥)有喜。」
後來,為了避免歧義,就在「樂」的基礎上加「艹」頭造「藥」字。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形聲字「藥」。
而「樂」的本義是「音樂」,「樂」是一個會意字,從「木」從「絲」,會意木頭附著琴絃,本義是木製的樂器,引申為音樂、快樂、安樂。
形聲字的好處是形音兼備,不至於產生歧義。「樂」正是在假借字的基礎上加義符「艹」而形成的形聲字「藥」,加「艹」頭是為了明確「假借義」。
這樣的字有:「師——獅」、「吳公——蜈蚣」,「僱——僱」。
那麼,也就可以說「藥」字中的「樂」是一個聲符,聲符就是表音的,不要從意義上去聯想。當年簡化漢字的時候,覺得「藥」字太複雜,就將聲符改換為「約」,就造了一個「藥」字,達到減少筆畫、簡化字形的作用。
「藥——藥」這種方法在文字學中叫做「聲符替換」。
其實古人為了偷懶也經常幹這種事,漢字中有一部分異體字,都是聲符替換的結果:「糧——糧」、「捍——扞」。
-------------------------
另外,其實「藥」本有其字,本義是「白芷葉」,用來表示藥物,最早見於太平天國的簡化字中:引自:李樂毅,《簡化字溯源》,頁272引自:張書巖,《簡化字源》,頁84當初簡化漢字是基於那一種方案的考慮:到底是「聲符替換」,還是借用一個更簡單的同音、近音字,我們現在無法知道,但是,一句話管總:「藥——藥」,都是形聲字,上形下聲,聲符不一樣而已。
回覆列表
之前,“藥”和“藥”分別是兩個不同意義的字,該兩個字不能簡單地象理解“日、月、水、火”等象形字一樣去理解,而應從形聲、會意的角度去理解。
藥中的“約”,既是聲旁也是形旁,表示束縛。表示將特殊草木材料系敷在傷口部位。是指將有特殊療效的草木材料敷系在傷口部位。後來俗體楷書將“約”寫成“約”。
“藥”從艸,樂聲。意思可以理解為快樂在草下。可以直接解釋為生病了不快樂,吃了草就快樂。草當然是指各類草藥配合而成的中藥。
後來,在《簡化方案》中因“葯”、“藥”含義相近,以“藥”合併“藥”。本義是指可以解除病痛,使人舒服的草木材料,後又指透過生化反應治病的製劑或其他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