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雨過天晴10474
-
2 # 鄉村黑嫂
當然了,有些地方根本就不興添墳,咱們在這裡說的只是那些興添墳的地方。
添墳需要注意的大多是兩點,就是怎麼添和什麼人添。下面咱們就說一下這兩點。
一、清明添墳怎麼添和需要注意什麼我們從宋朝開始,埋人講究“坐北面南”,什麼叫坐北面南呢?也就是墓坑是南北形狀的,棺材在墓坑裡是腦袋向北,腳蹬南擺放。
那麼,我們就可以看出來,其實棺材中人腦袋是在北面,按道理說,這北面該是墳墓的正面。可立碑時卻都在南面,也就是棺材中人的腳邊。既然是這樣,那北面就是墳後,立碑處是墳前。
添墳需要取土,墳前墳後都是不能動土的,一頭是腦袋一頭是腳,動了大不敬。
西面也不宜動土,因為西方為天,要不然怎麼會有西天這樣的說法呢?那能動土的地方就只有東面。
添土時,一般都是三下,也就是三鐵鍬,用揚的方式撒在墳上既可,這是個象徵意義,並不是要把墳堆多高。忌諱向下扣,忌諱拿鐵鍬拍,下面的可是長輩,這樣又扣又拍的,你打誰呢?
二、什麼人不能添墳其實我們很多地方添墳都是男人去添,女的很少參與。但這個不是一定的,也有地方女的是可以添的。
那在這些人中,其實有一些是不能去添的,比如身子弱的,比如懷孕的,比如病人什麼的。古人都說墳上有邪氣,而邪氣專找身子弱的人,怕會被附上身。
其實,這個說法並不全是迷信,有一定的科學道理在裡面。我們都知道墳場常常有樹,而且墳都是採取一排排的掩埋方式,兩邊有碑和樹,在兩側容易形成過堂風,身子弱的人會被風侵入。再就是墳場其實還是有一些陰氣的,這種在中醫裡都可以稱之為“邪氣”。被侵入後就會生病。
總結:我們看到邪氣這個詞時,常常會以為這是迷信。但其實,邪氣這個詞在中醫裡其實是一種病症,不能全部當成迷信來看待。
清明添墳這件事,並不是說墳頭高就好,也要結合當地情況。這有迷信的成份在裡面,但更多的其實是後代人對去世人的一種眷戀和思念,也是孝的一種表現。
-
3 # 一客家之人
龍巖客家這邊風俗是割墳頭草,可能因為山區吧,不缺土,雜草卻是很多。
還有就是,誰家出生男丁必須備新丁餅、米酒、去墳墓祭拜。掃墓在我們這要好幾天,從春分那天開始,誰家做頭(客家叫法)必須去,從公墓開始一直到私墓要五天來掃,順序按 輩分掃起!
-
4 # 光頭阿才vlog
謝邀請。中國地廣,當然風俗就各異。我家雲南農村的清明就比較特色。記得小的時候最喜歡清明節了。可以跟著父親滿山跑(我家農村祖墳沒有統一放一個地方),感覺很好玩,主要是有好東西吃。我們每一年都會殺年豬,豬肺必需留到掃墓的時候用。還有豬耳朵也必需品。
早上,父親早早就起來,煮上豬耳朵和豬肺,等太陽出來了。就叫我們起床,隨便洗下臉,就叫我和我哥去池塘邊上砍柳枝,去地坎上採我們家的椿芽帶回家給他,等我們帶回家,他煮的豬耳朵和肺也熟了。父親就切好放在碗裡。把椿芽也切好放另外一個碗裡。都裝在揹簍裡。清明前上街買好的草紙(當時沒有我們那邊還沒有現在的冥幣)拿出來剪成正方形,中間折下在剪三下,就成了紙錢。當時還小,不知道幹嘛的,會問父親這是什麼,父親會告訴我那是給爺爺奶奶錢讓他們買東西。當時理解不了那麼多。就感覺好玩,對爺爺奶奶也沒有個概念。因為爺爺奶奶父親還沒有結婚的時候就走了,都是父親一個人把他們都送上山的。父親對爺爺奶奶是很尊敬的。家裡沒有人照顧,他才沒有繼續當工人,回家的。
我們父親背上揹簍,我們哥兄弟倆屁顛屁顛跟在父親後面。早上父親就交代不允許亂說話,爺爺奶奶會聽到的。所以心裡有點敬畏。到墳那裡,大處都是草,小樹什麼的,因為一年才會來一次。所以要用砍刀把小樹枝草等清理一下。然後把柳枝插在墳頭,點上三根香。再把豬耳朵豬肺米飯酒放在整理好的墳前(我們窮沒有墓碑)。讓我們磕頭,告訴我們沒有他們就沒有我們,當時理解不了那麼多。總知道好玩。然後他就把早上準備的紙錢燒了。弄玩這些。我們也要跟著吃點東西。然後把火用水澆滅了我們就去下一個墳地。等所有的墳都跑完了。在最後一堆墳那裡把飯吃飽。我們正常最後都在我奶奶墳那裡吃飯。因為離村很近。方便回家。
現在隨著社會的進步,很多東西都可以在街上買,紙錢啊,還有很多東西現在才有的。雖然物質豐富很多,但是椿芽和耳朵和豬肺柳枝都是必須品。父親已經走了十幾年了,我都一直在外面打工,清明都沒有辦法回去。很對不起的。正常過年回去都會去掃墓。隨著父母相繼去世,感覺當時父親說的那些話,現在才理解。清明節有機會盡量去父母墳那裡去一下,不是說迷信,有鬼,而是那是我們來的地方。我們活著的意義所在。
-
5 # 我喜愛這片熱土
其實,這均為自然民俗。一般的家庭對此都有所瞭解,只是現在的青年人缺乏民間歷史風俗傳承。這些規矩和禮節知道的人就不多了。
這類問題,說的深了說是封建迷信,說的輕了,又擺不出問題。
這個禮規,出自對先人的懷念和敬典,以顯示後輩兒孫對祖上的孝義。所以說,它既是民間俗禮,又是華夏孝道文化的繼承和發展。
但是,墳的根本又講究陰陽風水。為的是家庭的命運和後代的興旺與傳承。所以說起來路數就多了。
今天不說老人殯葬起墳與祭典之禮。就單說清明節民間添墳掃墓一事。(下面簡略論之)。
古云:天補東南,地(陰)補西北。凡添墳者,有男不用女,有長不用小。時間為添在春分節氣中,可任意一天,以圖陽氣生髮之象。
凡新墳者,三年以裡只可圓墳(添土),不可帶冒。說不添土圓墳者差矣。
添墳,只可上土,不可拍土,陽可動陰求靜,拍者起煞也。
凡添墳,先從西北起,正轉添一圈,不可倒來,倒者生災也。
凡添墳,應先從下往上層層添高,以求節節上升之意。
凡添墳者,挖過的土坑必須填平,墳四周一米內略低不可高。四周略平而西高東低以助氣通。四方以求水走氣順方以進財,東平西旺方以添丁。北崗南嶺家方昌盛。
老墳,必是新土戴新冒。要周正。
西北乾為正點,漸進方有生氣。
添墳不論兩邊,只講厚薄,西北東南厚度不可超過棺木八寸,過者壓運生災,因先人魂魄難以外放,不足以出動保護兒孫,是以墳堆不論大小,只講西北東南墳角下厚度也。
凡墳上不可有雜草雜樹,有樹高過墳者勢必破財敗運,應以
剷掉(不可用刀斧)。
墳不可走偏,偏者入邪。
墳上不可有汙濁之物,不敬而破運。
祭祀者用在寒食上,必是上午,下午不可。前幾天我曾有說。
凡公墓,會上香,上香者三支,以求三才之象也顯清明之意,香多兒孫愚濁難成器。兩支白蠟,三杯水酒,一掛大鞭,二個蒸饃,四個果盤,九張黃表(三筒分)。跪叩三頭或九頭即可,果子可吃以助靈氣。
清明不用刀頭肉。
民間墳祭祀者,只用燒紙任數,大鞭一掛,菜饃任意,跪燒三叩以進哀痛之思。
總之,皆出孝義,一般不可缺少,以盡人子之孝心。
-
6 # 九農DX
清明節上墳祭祖,是表示對祖宗的尊敬和懷念之情的一種必不可少的形式。對於農村長大的人來說,都經歷過。那麼,需要注意些什麼?有哪些講究呢?或許大多數人都不是很瞭解。下面,筆者就分享一下當地的規矩和講究:
參加人清明節是三大“鬼”節之一。所謂“強旺者喜克,為旺而有制主功名利祿;衰弱者忌克,為衰而受克主病災破敗”,因此,老人、幼兒、病人、孕婦等體質弱者不宜參加。
衣著衣服顏色以黑色、麻色、白色等素色為宜,切忌綠色、紅色紫色等色澤鮮豔的衣服;衣服款式也應該是得體大方,不能過於誇張個性,不然,會被認為有失體統、是對逝者的不尊重。
貢品水果蔬菜、雞鴨魚肉,都可以做成貢品。但是,在當地,雞蛋是不能作為貢品的,不管是煮雞蛋、炒雞蛋,還是其他蛋製品,都是不能作為貢品的。在上墳還沒有完的時候,是不能吃貢品的,老人說,吃了會嘴腫。上墳拿的貢品,不管是潑灑祭奠先輩,還是人們食用,都得用完,是不能再拿回家的。
上墳添土一是祭拜。在墳墓的右後方(逝者頭部的右後方)點三根香,焚燒黃表紙,奠酒,磕頭。
二是觀察。觀察墳墓周圍是否有破損,是否有動物打的洞,是否有火燒、水淹的痕跡。
三是添土。不能從墳墓範圍內、其他墳墓處取土,也不宜在墳墓的西北方位取土,西北方象徵著天,也象徵著墓主人的祖先。土必須乾淨,不能含有雜質。添土的位置在墳頭的左邊或者右邊。
上墳待添土完成後,在墳墓的前方(逝者腳的方向)擺放貢品,焚燒紙錢。將每樣貢品都取少許潑撒,寓意著給先輩們。而對於新墳,則還需要在墳後用土塊壓一根寬10釐米左右,長1米左右的白紙或長的紙錢。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春季往往屬大風天氣,而且柴草乾燥,在焚燒紙錢的時候一定要做好防範工作,避免引起火災。
您哪裡的規矩和講究又有哪些呢?
-
7 # 古村居士1
我們這裡沒什麼講究,就是清明節前一天(我們管它叫“小寒食”)早晨太陽出來以前必須把墳添完土。老人們說“添墳就是讓活人看的,第一就是怕不添土年代久了沒有了墳的痕跡,第二就是讓別人看到這些墳都有後代!”如果沒有後代的就沒人給添墳,時間一長風吹雨淋的墳就沒了。
-
8 # 木木穎子
1、清明上墳填土都是在墳頭的左邊和右邊,正面和後面是不能取土添墳的,頭部和正面是不能動土,也不宜在墳的西北方位取土。
2、上墳填土都要帶上鐵掀,填土也是有一定的講究,一般都是填三鐵掀就可以,而且必須填在墳頭,不要拍照或者扣在墳上,這樣對逝人不孝。
3、清明節和中元節還有寒衣節稱為中國三大鬼節,強旺者喜克,衰弱者忌克。所以老人、幼兒、病人和孕婦體質弱者是不能參加上墳填土的。
4、上墳填土還要特別注意防火,走時要記得火全部熄滅才可以離開,春季是大風天氣,而且柴草乾燥。在焚燒紙錢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安全,做好防範工作,避免引起火災。
回覆列表
看見這一個問,就來建議性的回答,今天至清明節只有六天時間了,根據擇吉通書細細一查閱,要給祖墳添土的只有四月一號,一號是除日,三月三十號是閉日,三十一號建曰,四月二號滿日三號平曰,平滿建收黑,為黑道日,除危定執黃,為黃道日,四號是定日,為何不能添土呢,因為忌葬。正清明當天是定日,為何不動土呢,因為對清(親)了,清明正交節時為已時,按陰曆季節推算是二月與三月的分界線,已時以前是二月已時後是三月,這就清明節添土的講究。如回答不妥請高師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