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漂流的亞特蘭蒂斯

    接下來我們說這本書,書名中有“疏證”,意為疏通、考證,這是學者對古書註解的一種方式。這本書就做一件事,就是對傳世的《古文尚書》及孔安國《尚書傳》進行考證、辯偽。全書共列舉了128條證據,將孔安國傳古文《尚書》判定為偽書,認為《古文尚書》為東晉梅賾所偽造。而且這個結論流行一時。

    且不說閻若璩所列證據是否嚴謹(本人才疏學淺,無法辨別),只說影響,該書完成之後閻若璩名聲大噪。因為他所考據的可不是一般的史書而是《尚書》,這是一本什麼書?簡單來講,《尚書》是儒家五經之一,原來被稱為《書》,它記述了中國上古歷史和事蹟,是中國最早的一部歷史文獻彙編,主要講述了仁君治民之道和賢臣事君之道,是帝王將相治國之根本,也是士大夫必學之經典,更是科舉五經之一。由於該書霸道的背景,一般學者不敢隨便懷疑,因為懷疑該書就是在懷疑當今聖上啊,人皇家都沒說什麼,一個窮酸秀才膽敢懷疑皇家經典,豈不是可笑?但其實大理學家朱熹也對《尚書》的真偽有過懷疑,可是無奈的是他理論的精髓便來自該書,說該書是假的,難道自己打自己臉嗎?

    《尚書古文疏證》對中國文學史最大的意義開啟了學者質疑典籍的風氣,不再一味接受,而是開始懷疑那些幾千上百年就存在的經集的真偽和準確性。這讓死氣沉沉的學術風氣開始活躍起來,甚至有百家爭鳴的跡象。雖然後來又有學者對《尚書》做了不同考證,並提出不同意見,但是這已經不重要了。後有學者稱閻若璩是近代考據質疑之風的開創者。

  • 2 # 元尚

    我們知道經部在傳統文化中處於統治地位,即基礎地位,而集部處於被統治地位。從傳統文化的排列上看,就非常清楚,經史子集。古代有四部經為首。文人的真正水平不在於會寫文章,而在於治經。是以十三經的考證、疏解是第一等學問,也是傳統思想的核心。

    由此可知,在傳統文化中,從來都不會,也沒有可能會把尚書學作品貶低到“經部”中去。其次,一般文學芝士能讀懂這部書的,古代不一定很多,現代也不會多。

    文學史,現代意義上的文學的歷史學,在中國誕生很晚,大約在清末前後,(且還是借鑑了東洋人的體例與敘述方式)此前就沒有文學史,傳統文化中有經學史,史學史,文集史等。所以在“文學史上”只能理解為在今天意義上的歷史學描述中說《尚書古文疏證》有何深遠影響。而非曾經有過實際的影響。第三退一步說,假設它有深遠營影響,那麼可以抽查傳世經典作品,看看裡面有沒有《尚書》即可,這也是傳統考據的基本做法。如果有大量“疏證”的引用,影響必然巨大,反之就是另外的情況了。

    文學,尤其現代意義上的文學,是受多方面文化因素影響發展起來的。不是在哪一部書影響下發展起來的。《尚書》在傳統文化中的地位之所以不可撼動,不在其影響大小,而在其處於經部的位置。“易詩書”在經部中位列前三。

  • 3 # 金兔王豫生

    問題是,這個世界分分秒秒在變化。過去優秀的東西放在現在照搬,結果肯定是砸場子。在對待傳承問題上,應該本著“去粗取精,去偽存真

    ”的原則繼續傳承,這才是對歷史負責的態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信用卡欠10萬了,實在還不上了,誰可以幫幫我,我可以慢慢還,讓我做什麼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