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指南針Jason

    可以出國讀書,不過學校選擇面比較窄。到底可以去哪個國家的哪些學校讀書。要看你的具體情況而定。比如你目前的學歷,英語成績等等。

  • 2 # 水哥談留學

    GPA的重要性確實對於申請MS是很重要的。三圍確實是大多數學校篩人的主要依據。但是申請美國留學,一定要有一個case by case的概念。同一個問題,對於不同學校,同一個學校不同系,甚至同一個系不同學校的觀點是不一樣的。(很簡單,你們中的一部分人會成為教授,你們對這個問題的觀點一致嗎?而美華人提倡尊重個人觀點,diversity,這種現象就不難理解了,對吧)因此,我特別提醒大家,儘量不要做標題黨,給結論時,動不動就一個觀點扔出來,不給前提,不給背景;

    查資料做Research時,不看前後背景,只看自己關心的那句話。回到這個具體的問題上,我做一些技術性解釋吧:

    第一,GPA的確很重要,這是一個四年的表現,而不是一次的表現。但是要分開來看。很多美國大學,加拿大大學,都會在這個基本問題上做出一些具體的解釋:比如60個專業課相關的學分要達到3.0以上。其實也就是Major GPA,而北美的Major GPA是後兩年的(因為尤其是美國,頭兩年是general study,後兩年才開始專業課)。所以很多教授會關心你的GPA走勢,而不是一個純粹的數字。(同樣的GPA,一個上升,一個下降的話,那麼絕對是上升的會有優勢)雖然,部分學校或者小米會比較嚴卡,但是大多數學校都會告訴學生一句話:we don"t have cut-off line。大多數人申請的時候,是在大四上,學校不會像申本科那樣要交mid-year report,所以申請時,你只能提交3年的成績,因此你大三一年的成績是非常重要的。大一大二的一些專業相關的基礎課程當然也會重要,因為大多數教授只會拿著成績單看自己認為重要的一些課程,尤其是申PhD時。

    第二,對於GPA,也有一些小的彌補措施。

    1,刪課。一般來說,現在國內很多學校都允許學生在開成績單時刪掉一些課程(因為國內的本科生學分普遍比美國的最低要求要多),所以跟學校瞭解清楚哪些課程可刪哪些必須得留。(據我所知,多數國內學校一般只會根據課程種類進行判斷,比如必修不許刪)然後在此基礎上刪掉一些不重要的低分課程,不過大家需要注意的是馬政經、毛概之類的課程,別全刪了,多少得留些(體育也是如此),這個老美還是瞭解一些的,別太過分了。不過,不是所有學校都有這個政策,如果沒有,你只能選擇接受。

    2,在申請時,可以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GPA演算法填寫網申。因為美國不同的學校之間有時候GPA演算法也不一樣,所以你按照一個比較有利的演算法也不會被認為cheating的。要是碰到學校偷懶不重新複查GPA,那麼就可以避免在這個方面受到太大的影響了。

    3,CV可以酌情體現一些核心重要課程,教授其實最關係的是部分他關心的課程,而不是所有課程。

    4,酌情在自己的文書中進行一定的解釋說明。因為不同學校評分習慣是不一樣的,所以適當的解釋一下,再輔以排名證明,基本上可以減輕這方面的不利影響。又或者你在某一階段有自己的特殊情況,階段性的影響了自己的GPA,但其他方面還是很ok的,這種解釋,有些教授也是可以接受的。

    如果你還在大一大二,那麼可以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一點一點改變。我一個資質並不突出的自稱為學渣的南理工的學生,從大一2.8不到的GPA,啥也不是的狀態,成長到大三3.7.同時有論文,有競賽,班裡專業top5的狀態。

    第三,至於申請結果的問題,我的觀點,你最重要的問題在於搞清楚,你到底為啥要出國???如果為了名氣,鍍金,ok,出國並不難。真正難的是,挑戰自己的極限,讓自己進步,我一直認為,留學申請,這個過程很重要。

    如果你能夠好好思考未來申請時必須要回答的那幾個問題:

    你的職業規劃(或者長短期計劃)是什麼?你申請我們這個Program的原因是什麼?你的專業興趣是什麼?你有哪些經歷和能力,可以幫你實現你未來的職業規劃,幫助你成功?當你把這些個問題真的想清楚了,那麼我相信,無論最後你是否出國,你都將獲得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

    周國平說了一段很有哲理的話:“我相信,每一個人降生到這個世界上來,一定有一個對於他最合宜的位置,這個位置彷彿是在他降生時就給他準備了的,只等他有一天來認領。我還相信,這個位置既然僅僅對於他是最合宜的,別人就無法與他競爭,如果他不認領,這個位置就只能是浪費掉了,而並不是被別人佔據了。”

    這個看起來雖然扯得有點遠,與主題無關,但是其實是我認為真的很重要的東西。至於你說的做程式設計師然後去交流,這個看你的公司和你的實力了。給你舉兩個我學生的例子,一個是清華畢業的,工作了幾年,發現自己根本不喜歡公司那種routine的節奏,真正的興趣在於科研,最後拿了個Fellowship去Arizona讀PhD了(他其實可以申更好的學校,只是因為系裡的老闆他比較喜歡)。重點是,他本科的GPA很爛。

    另一個例子,華東師範的,大公司工作了幾年,被公司派出去和老外一起做專案,那時才發現外面世界的精彩,於是堅定了留學的想法,正在準備。

    ---------------------------------------------------------------------------------------------------------------------------------------

    說點與主題無關的事情,本來不想說,但是涉及自身聲譽的問題,覺得還是說兩句。很多人有意無意在鄙視找中介這個事情,所以很多學生基本有一個觀點:找機構做申請是件丟人的事情。

    第一,我理解這種現象,因為我知道這個行業的發展過程,就如我在出國留學是否需要留學機構?理由是什麼? 這裡做的說明。

    第二,但我還想說,國內還有諮詢這麼個理念,也有一小批人在堅持這個理念。關於諮詢,我想不會有人認為找四大,麥肯錫,BCG,找甲骨文等這些公司做諮詢的公司,是沒有能力的吧?事實上,我的學生很多已經PhD或者MS畢業了,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都實現了自己的當初目標,比如很多人都留在了美國(我不是說留在美國怎麼樣,而是這確實不算容易,或多或少可以體現她們不是出去混文憑的,沒能力的),就在去年,我曾經的學生拿到了Berkeley和Princeton的材料的Postdoc Offer。這些人回國的時候,經常會順道或者繞道北京看我,給我帶學校的紀念品(因為我喜歡收藏)。他們當初都是花了幾萬塊找我的。而當初為了幫助這些人,我們經常是工作到凌晨。的確,留學機構自身有問題,如果說當初沒有網際網路,資訊不對稱有優勢,為什麼現在資訊如此發達,還有那麼多機構?其實,我就想強調,無論是做申請,還是做別的事情,就像上面討論的GPA的問題,大家要學會批判性思維,有自己的獨立思考,case by case。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人們生活水平高了,侄子想在縣城做西餐賣不知道能不能行,去哪學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