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曉曉61787331

    西方人強調的是個人英雄主義,以個人為中心,二愣子作戰法。中中國產戰爭片是團體作戰,佈陣圍剿,比謀略,這就是初級跟高階的區別。

  • 2 # 共論矛盾

    西方文化是一種極端文化,一切都講求極端。

    對於戰爭,西方講求極端殺戮。

    中華文化是一種均衡文化,一切都講求均衡。

    對於戰爭,中國講求均衡不戰。

    美國重武器,中國重戰略。

    武器越先進,殺傷力越大,在戰爭中,這就是追求極端。

    戰略越高明,破壞力越小,在戰爭中,這就是追求均衡。

  • 3 # 皛舒

    西方古典戰爭小說和中國古典戰爭小說的區別是什麼?

    首先,選材不同。西方國家很小,所發生的戰爭都是領地之間的紛爭,例如小說《斯特凡大公》。而中國的古典戰爭小說,多是亂世中的群雄爭霸。例如《三國演義》。

    其次,戰爭描寫的場面不同。西方古典戰爭小說重點描寫宮廷紛爭和區域性戰爭場面,沒有具體人物戰略謀劃的內容。而中國古典戰爭小說,戰爭場面宏大,具體人物謀略戰爭的刻劃細節比較突出。

    最後,西方小說沒有正義和非正義概念,戰爭就是戰爭,勝者王侯敗者寇。而中國的古典戰爭小說,傾向性在字裡行間無不體現的淋漓盡致。^o^

  • 4 # 沉140769451

    西方人習慣從個人角度描寫,中國習慣從多人物、多角度描軍,不是囉嗦的從細節上描寫戰爭場面,戰爭場面只是背景,簡略帶過,重教化。

  • 5 # 環球知識科普

    以前看古典小說的戰爭場面,最想不通的就是戰爭方式――兩邊排開陣勢,一邊出一個大將,誰把誰砍了,就是勝家。關羽張飛級這樣的牛人,只要帶仨瓜倆棗的殘兵,也能把曹魏的十萬雄兵攆得象兔子。當然,陣法也還是有的,三國演義、水滸、楊家將和說岳全傳都有不少描寫,但陣法成敗的具體環節,依然決定於雙方武將的PK。戰爭勝負和雙方軍隊的數量、素質好象不相干,大軍的對峙,被濃縮成了武將的角鬥。這是小說的手法,事實不可能如此。

    但即便古典小說式的描寫裡,也沒多少軍事將帥是真正死於砍殺的,楊業、關羽這些人都是兵敗而亡。政治統帥戰死的更鳳毛麟角,除非在全軍覆沒以後。

    但西方歷史有很大的不同。政治統帥親自上戰場,動真格的拿刀砍人。所以,老大在戰場上掛了的情況比比皆是。比如英格蘭國王哈羅德、理查一世,玫瑰戰爭時雙方的老大約克和薩默賽特公爵,都是真正的馬革裹屍。

    皇上出馬,在中國古代是“御駕親征”,有重大的象徵意義,並不指望皇上有超人的武功。非舉足輕重的戰爭,皇上不僅不需要,也不能隨便出征。明朝的正德皇帝頗好廝殺,為了過癮給自己降格封了個“威武大將軍”,親征四個月,以傷亡600多名士兵的代價打死了16名韃靼軍人,但畢竟是勝仗。可是正德皇帝卻被指為不務正業、有損天威、敗壞禮制,成了昏君的典型,史家更從中看到“明亡不遠矣”。

    但比他早300年的英格蘭國王理查一世,卻博得了完全相反的名聲。理查當了10年國王,只有6個月呆在國內,剩下9年多都在國外過打仗的癮,最後也是被箭射死。卻得了“戰神國王”和“獅心王”的美譽,在英國曆史上代表著浪漫的騎士精神。

    除了老大在戰爭中的角色不同以外,軍隊骨幹的構成區別也很大。中國古代上戰場的都是徵來的泥腿子,很多亂世出名的戰將,都是泥腿子或下層小吏出身,以軍功卓著博取功名,關羽張飛袁崇煥曾國藩左宗棠都是這樣,沒聽說世家子弟踴躍參軍的。

    但在歐洲,和國王這個全國最大的領主上陣砍人一樣,各個封建領主、騎士往往構成了軍隊有生力量的核心。玫瑰戰爭的時候,就發生過雙方普通士兵互相手下留情,貴族們血腥PK的事。有一年英法戰爭,處於逆境的英國國王甚至向法王提出單挑,雖然法王拒絕了(法王不傻,他可不想讓決鬥化解已形成的軍事優勢,但最後卻慘敗),但老大之間角鬥決勝負確實成了一個選項,有理由相信這種事真正的發生過――老外這搞法才是真正中國古典章回小說式的。

    這種作戰方式,有時候後果會很嚴重。亨利五世征服法國的時候,一時興起把俘獲來的法國貴族殺了個精光(這很違反當時的戰爭規則,通常的作法是交銀子換人。前述獅心王理查一世被法國俘虜,就花了英格蘭好幾年的財政收入才換回自由),結果法國的貴族階層差不多就這樣給報銷了。

    這兩種軍政制度區別很大。歐洲的軍人很專業,騎士階層是從小訓練的職業軍人,打仗是他們至高的義務和榮譽;古中國沒有軍事貴族,泥腳子是主力。從這一點看似乎歐洲軍隊的職業化程度很高。但如果從另一個角度看的話,結論可能正好相反。如果套用企業制度的話,古中國軍隊的所有權和經營權是相分離的,在政治統帥與文官制度外,有一批被稱為“武將”的職業經理,類似於今天各國的軍事制度。歐洲中世紀是的所有權與經營權二合一,打起仗來是老大出頭,更象黑社會火拼。所以,俺認為,顯然,雖然古中國的軍人可能不如歐洲職業化,但古中國的軍事制度卻更加專業化,中國有“文死諫,武死戰”的說法,便是這種分工。

    特別重要的還有兩點。首先,這種分工使專制王朝最脆弱的部分、最高領導核心――皇室脫離了戰爭風險,不至於在一場戰術性的衝突中斷送王朝政治資源。可以設想一下,如果劉邦、漢武帝、曹操、李世民、朱元章這樣的人在戰場上被搞死了,對他們的帝國意味著什麼。其次,軍事統帥也避免了戰死的危險,使他們能夠發揮運籌帷握的特長,比如張良、諸葛亮。貌似有點像現代軍隊的參謀本部。

    這種專業化的軍事制度,可能是古中國的軍力能夠一直擴張到畜力時代的極限――青藏高原和沙漠的制度原因。反觀西方,在西羅馬帝國滅亡後的整個中世紀,並沒有一個超級王朝一統歐洲。

    中國式的極權王朝還有個擅於“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特點,即動員社會各階層、傾全國資源組織戰爭。但有個嚴重的後果,就是整個社會捲入戰爭的深度和廣度空前大,被戰爭破壞的程度也空前大。史載數十年的三國混戰使華人口從兩千多萬銳減為七百多萬;明末的戰亂使四川人口“百之存二”(人口減少98%,說法不盡相同),以至需要“湖廣填四川”。不僅如此,前朝的文明成果也付之一炬,古中國很多科技成果都被一代又一代人反覆發明/發現,例如指南車/針,從老祖宗黃帝到東漢張衡、三國馬鈞、南北朝祖沖之、唐朝金公立、宋朝燕肅和吳德仁,據說都擁有發明權!洛陽開封這樣的古都歷經空前繁榮-空前衰敗的週期,好似橡皮筋一般。

    歐洲的戰法由騎士階層和貴族主刀,下等人乾點步兵後勤的活,或隨軍作僕人打打雜給主人收收屍。這種搞法,如前所述,往往使一國的統治精英付之一炬,但社會總成本卻小得多。科技、文化、法律、城市得以薪火相傳,水準越來越高。

  • 6 # 浙江湖州羅林

    西方古典文學與中國古典文學對戰爭的描寫極不相同。雖然都是寫戰爭的場面與戰爭中的人物,但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作家所處的歷史環境不同,民族精神氣質不同,審美觀不同,對戰爭所持的觀點不同。故而,不同國家的作家筆下的戰爭風雲各具特色!

    先從中國的古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說起。三國演義所寫的戰爭範例是十分著名的。例如袁曹的《官渡之戰》從力量對比上,袁紹可謂是兵多糧足。號稱軍馬七十萬,而且佔有地理優勢。而曹操領軍只有七萬,糧草不濟,處於劣勢地位。但由於曹操的老謀深算,採用正確的戰略戰術,先集中兵力襲擊袁軍的糧庫,火燒糧草及軍用物資,並設計誘敵,動搖袁軍計程車氣,然後各個擊破,全殲袁軍主力!在《三國演義》中,這種火燒,水淹,離間,襲燒糧草等計謀方法的寫作手法,在中國有關戰爭描繪的古典小說中,幾乎成了慣用的方法。

    在吳蜀的彝陵之戰中,吳軍連敗十次,即使蜀軍赤膊上陣,吳軍還是紋絲不亂,促使蜀軍產生驕橫,焦躁,疲憊,鬆懈之情緒漫延滋長,結局是劉備全軍覆沒!象這種佈局謀篇的寫法,在外國文學作品中,實不多見。象《三國演義》等古典作品那樣,以寫戰略戰術著名的“火燒赤壁“,水淹七軍,火攻水攻,天時地理,等詳細算劃的種種詭計善變場景設制,也是中國古典文學的一大特色!在中國古典戰爭文學中還存在另一特點是,著重寫個人英雄主義!突然,“軍中閃出一彪人馬,為頭一員大將,為頭一條好漢!相貌堂堂,威猛異常,有萬夫不擋之勇"。這種英武壯氣,力扛千鼎的臉譜化寫作也成了常規!“說時遲,那時快,手起刀落,一顆人頭落地。"這也屬於常見的場面!純屬老套!正面軍隊總是所向無敵,勢如破竹,敵對一方也總是潰不成軍,望風而逃!這跟中國小說起源於評話說書藝術有很大的關聯。古時代的那些說書人,在市場上設桌講書,為了招來聽客,故弄玄虛,一驚一乍。講得有聲有色,驚險英武的故事往往吸引人吧!古代戰爭之險奇,真有小說中說的那麼些場景,我們已不得而知了!小說總是寫得名聲大震了!

    外國古典作品對戰爭的描寫就不同了。列夫托爾斯泰有一名言:要完整地描寫一種戰爭場面是不可能的,只能寫出戰爭對於人的印象"!這句話有充分的道理,因為的確從來沒有人看到過整個戰爭的場面,個人觀察到的只是戰爭中的區域性場景。法國著名作家司湯達的名著《巴馬修道院》寫拿破崙的滑鐵盧戰役場面,很有名。他寫的戰爭場面就是透過投奔拿破崙的青年法布利斯所親身體驗的場景:一是真實感,無論是屍體的髒腳,還是被炮彈炸得血肉橫飛的慘狀,都給人以戰爭逼真的感覺。再就是整體感,整個戰場的兵力調動和戰役之中雙方的情緒混亂狀態,在眼中所出現的情景和預想中的戰爭恰恰相反!司湯達沒有對滑鐵盧戰役作整個描繪,而是通過後衛部隊產生的一系列騷亂,來勾劃出法軍的潰敗。最關鍵的一點是:透過法布利斯這個人物的內心體驗,表現了他對戰爭的態度。從最初的年青人的高尚衝動,一下子跌落到“美夢破滅“!

    托爾斯泰描寫的第一個戰役,是射恩拉格本戰役。拿破崙十五萬軍隊一舉殲滅奧國四萬人之後,直向庫圖佐夫率領的四萬軍隊撲來,想一舉殲滅俄軍,這時庫圖佐夫只派手下帶領四千人迂迴阻擊,整個俄軍撤出戰場,這個大調動,沒有波瀾起伏的埸面,只是透過秘書安德烈的眼中所見,使人感到是十分真實。保羅金諾大會戰,整個戰線上的官兵情緒,包括普通士兵對戰爭的態度,對這場關係到家國存亡的可恐怖的戰爭,軍隊上下表現出奮勇拼命的英雄氣概!會戰的場景的一幕幕,都是透過彼埃爾這雙眼晴看到的,耳朵聽到的。這就顯得更真切動人。與中國傳統小說不同,托爾斯泰寫的不是將領統帥的如何英雄豪氣,而是更多地寫普通戰士的樸素的愛國主義精神,下級軍官的英雄無畏。炮兵中尉屠升在孤軍無援的情況下,就憑几門火炮,阻擊法軍的進攻!而在我們的古典戰爭小說中似乎見不到一般士兵的英雄行為。而且,託翁的小說中寫了貪生怕死的軍官,小偷小摸計程車官,愛貪小便宜計程車兵的心理。這也是外國古典作品與中國古典小說的不相同之處!

    應該指出:外國古典描寫戰爭時,一定程度上帶有它的人道主義精神因素,充滿著對戰爭的不滿和譴責,這也有別於中國古典中的那種英雄好漢主義吧!總的來看,各民族有各民族的欣賞習慣,審美要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中國冬桃哪些品種晚熟不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