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日月澤送田心雨

    第一個讓我想到毛遂自薦,自己推薦自己,屬於營銷策略中的直銷。

    第二個我想到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讓別人推薦自己,屬於營銷策略中比較高階的營銷

    第三個想到諸葛亮,未出茅廬而知天下三分,曉奇門知遁甲,明陰陽懂八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和,臥龍鳳雛得一者可安天下。當時全國名人都這麼說,這個營銷組合用的最好了,廣告宣傳,口碑宣傳,名人效應

  • 2 # 老君說戰略

    中國歷史名人燦若星河,在這些名人中有的雖然胸有錦繡,心懷定國安邦之志,但乏於自我推銷。這樣的人就需要有慧眼識才的伯樂來舉薦。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蕭何與韓信的故事。但正如韓愈所說的“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因此一個胸懷大志,具治國平天下之才的人要想出人頭地還得學會自我營銷之術。

    在這方面中國歷史上也有過很多精彩的自我推銷的故事。

    比如興周滅紂的姜子牙,就用直鉤釣魚的不合常理的舉動,釣到了周文王這條真龍。

    再比如戰國時的蘇秦,依靠自己是鬼谷子弟子的背景,運用自己的演講天賦成功把自己推銷成了六國宰相。

    與姜子牙和蘇秦相比三國時期的諸葛孔明的自我推銷術更具傳奇色彩。

    三國時的諸葛孔明,常自比管仲樂毅,被時人稱為臥龍,有臥龍鳳雛得一而安天下的美譽。其實這用現在的語言來說就是一種自我炒作的行為。諸葛孔明首先把自己炒成了當時士人中的明星。然後對當時縱橫天下的各路英雄進行角色分析,從中物色可以合作的戰略伙伴。這其實就是如今的一種雙向選擇方式。最後他相中了寄居在荊州劉表門下的劉備,認為劉備可成大事。

    但當劉備慕名而來時,他卻擺起架子,上演了中國歷史最著名的求才故事——三顧茅廬。

    諸葛孔明之所以如此操作主要是基於自己年輕,怕比自己年長,久經沙場的劉備以及他手下的戰將不夠重視自己,從而影響合作。因此他才讓劉備辛苦了三次,以此即考驗了劉備的誠意,也促使劉備加深了對自己的重視程度。

    顯然與姜子牙與蘇秦相比,諸葛孔明的自我推薦術更高一籌,是中國歷史上當之無愧的最擅長自我推銷的成功人士。

  • 3 # 聽v雨落聲

    三國時期諸葛亮最會推銷自己,他從當時的三大軍團中,選中了最弱但得人心的劉備軍團。併成功把自己推銷給劉備。諸葛亮是怎麼推銷自已的呢?

    首先利用名人提高自己的名氣。

    《隆中對》中寫道:亮躬耕隴畝,每自比於管仲、樂毅。諸葛亮年輕時在田中耕種,常常把自己與管仲和樂毅相比。管仲和樂毅是什麼樣的人呢?管仲春秋時齊國名相, 他注重經濟,他主張一系列政治和經濟改革,使齊國成為春秋一霸。樂毅是戰國時燕國名將,他統帥燕國攻打齊國,以弱勝強,攻下了齊國七十餘座城池。他們兩人一個在治國方面有才能,一個在軍事方面有才能。而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向世人說明他文治如管仲,武治如樂毅,是個文武全才。大大提高了諸葛亮的名氣。

    師友推薦劉備三顧茅廬

    劉備去請教水鏡先生,水鏡先生是諸葛亮的老師,他便對劉備說:“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讓劉備知道了諸葛亮這個人。

    諸葛亮的好友徐庶,在離開劉備時,也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徐庶對劉備說“諸葛孔明,是臥龍也,將軍是否願意見他?”劉備當時說:“你和他一起來見吧。”徐庶以諸葛亮之才能不能委屈諸葛亮,讓劉備親自去請。先有老師水鏡先生,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再有好友徐庶臨走時力薦,諸葛亮成功的把自己推銷給劉備,這比自己去舉薦自己高明太多,人家劉備是要親自去請的。

    面試透過進入劉備軍團

    透過師友的推薦,劉備三顧茅廬,最後見到了諸葛亮。面試開始,劉備便請教諸葛亮當下局勢,他該怎麼做才能完成自己的志向。說是請教,就是想看看諸葛亮是不是真有才華。諸葛亮早已準備好了,認真分析了當下局勢,指出劉備應該怎麼做,並提出了三分天下。劉備連連稱讚,面試透過,劉備拜諸葛亮為軍師。

    別人都是去老闆面前去推薦自己,諸葛亮是劉備三顧茅廬親自去請的。還成功的把自己推薦給劉備,進入劉備軍團。

  • 4 # 文字拾荒人

    最擅長推銷自己的人,當然是“詩仙”李白了。李白為了實現自己的抱負,在一生的不同時期都從事過干謁活動。他的自我推銷經歷非常豐富,從年輕時候在蜀中時期就開始,直到晚年的流浪夜郎時期才結束。

    李白從十五歲就開始從事幹謁活動,在長達幾十年的干謁生涯中,他屢遭失敗,但自始至終沒有放棄透過干謁活動走上仕途的想法。他要藉助達官貴人的推薦來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必須先讓他們認識自己,瞭解自己,這種認識和了解很多時候就是從他寫的干謁詩中開始。

    干謁詩本身就有自薦的性質,李白的干謁詩很多篇幅是在向達官貴人們推銷自己。

    古人常見的推銷方式:干謁

    “干謁”,《辭海》釋為“求請;有所幹求而請見”。又引書徵《北史·酈道元傳》:“性多造情,好以榮利干謁,乞丐不已,多為人所笑弄。”“干謁”與“幹媚”、“幹祿”等一樣是貶義詞,尤其對於中國傳統文人來說,意味著一段不大光彩的行徑。

    其主要目的是求上位者對自己給予關注,以便自己可以更為順利的進入仕途。古人干謁的方式大致分為兩種,或是送禮或是以詩文干謁。送禮干謁不登大雅之堂,不做詳說。而詩文干謁就是我們通常說的“自我推薦信”了。

    李白自我推銷(干謁)的原因

    干謁之風,古已有之,但以唐代為盛。因唐代人仕的門徑有三種:一種是科舉,一種是門蔭,一種是流外入仕。除了門蔭是受先人蔭庇而得官外,就連科舉也得進行干謁才有中舉之可能。因此·。唐代學子特盛於干謁行卷之風。至於流外入官,就更非得有人薦舉不可。

    入仕的多途徑,為寒門士人提供了更多的機會。由於國力強大,唐代士人有著更為恢宏的胸懷、氣度、抱負與強烈的進取精神。唐代士人對仕進的熱心是空前的,詩人更是得風氣先,都不安分僅僅作詩人,而企求仕途的顯達。唐代的科舉取士用考試法衡量和錄用人才,本應是客觀公正的,排除人為的主觀干預,然而終唐之世,朝廷取士實際上是科舉與薦舉並存。

    薦舉主要發生在省試中,一些權貴或文壇巨擘往往在科考前對某舉子大加讚揚或向主考官保薦,從而人為地促成其中舉。甚至皇帝也有過向主考官薦人的事,這是與科舉相伴隨的薦舉。

    另一種薦舉是與科舉相平行的,即在掌權官員或權貴的推薦下,朝廷可不經考試而直接錄用人才。朝廷既開薦舉之路,士子必行干謁之事。為了仕進,士人們特別是詩人們紛紛干謁,或詩或文,彰顯自己的過人才華。高適稱“有才不肯學干謁,何用年年空讀書”(高適《行路難》其二)。在這種風氣的影響下,出身於商人之家、自稱“不屈己,不幹人的李白,為了入仕,也未能倖免,亦加入了舉薦入仕的干謁之列。同時由於李白出生於商人家庭,而唐代典章制度規定,商人是不能參加科舉考試的。所以這也一方面決定了李白想走上仕途只能行干謁之事。

    李白乾謁的之路

    李白憑藉自己在蜀中時,曾向梓州名士趙蕤學過“王霸之略”和“縱橫之才”,認為自己不僅已具有王霸之奇術,而且還具有縱橫之口才,完全可以仿效春秋戰國時期的蘇秦、張儀等人的做法,遊說人主,遍幹諸侯,談王說霸,致身卿相,從而榮登金殿,了卻他拜相封侯,匡時濟世的宏願。

    為此,他不惜曲意逢迎,干謁權貴。如在岷山,李白乾謁過廣漢太守;在成都,他干謁過益州長史蘇廷頁;在蜀中,他干謁過渝州長史李邕;在安州,他干謁過都督馬正會、長史李京之、裴長史等;在襄陽,他“高冠佩雄釗,長揖韓荊州"(《憶襄陽舊遊贈馬少府巨》),拜謁了荊州長史韓朝宗。

    李白一生干謁活動的高潮是在開元中期初入長安時,他干謁過前任宰相張說之子、當朝駙馬張垍和秘書監賀知章、玉真公主權貴等等。李白還向唐玄宗進獻了《明堂賦》,真可謂“遍幹諸侯”、“歷抵卿相”(《與韓荊州書》),李白的足跡遍及達官顯貴的家門,堪稱求職海投簡歷的前輩。

    其著名的干謁文有4篇———即《上安州李長史書》、《上安州裴長史書》、《與韓荊州書》、《投裴旻書》。《與韓荊州書》則很清楚表明,他的干謁是為了請求薦舉:“昔王子師為豫州,未下車即闢荀慈明,既下車又闢孔文舉。山濤作冀州,甄拔三十餘人,或為侍中尚書,先代所美。而君侯亦薦一嚴協律,人為秘書郎,中間崔宗之、房習祖、黎昕、許瑩之徒,或以才名見知,或以清白見賞。"

    這就很清楚地表明,李白在此文中所說的韓荊州“一經品題,便作佳士”的意思,就是請韓荊州薦舉他人朝做官。李白還在《與韓荊州書》中說他曾“遍幹諸侯"和“歷抵卿相”。“遍幹諸侯”則已知矣,“歷抵卿相"也非虛言。

    總結

    李白最擅長推銷自己,但是並未完全成功推銷自己。李白最後透過干謁的途徑,被天子徵召入京,實現了他直步青雲的夢想。但是好夢不長,他的“王霸大略”並不為玄宗所欣賞,玄宗所要的不是人才,而是奴才;所喜歡聽的不是諍諫之言,而是頌歌和諛辭。因此,李白的王霸奇略和抱負之計,並不能說動當朝,而且,皇帝不但未能委任他為卿相,反而只把他當做倡優和弄臣來對待。李白大失所望,只好憤然而去,辭京還山了。

    李白鍾情於干謁有著時代和傳統的原因。在中國古代,絕大多數士人讀書、求學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入仕,即“學而優則仕”。入仕不僅能夠實現“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理想,還可以改變個人的社會地位和生活狀況。入仕,成為縈繞在士人心頭的頭等大事。人生最得意的是中舉入仕,最失意的是科舉下第,入仕在士人生活中的重要位置,且具有普遍的意義。

    干謁是唐代文人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畸形的自我推銷方式甚至可以說是多數唐代文人改變其前途命運和實現個人價值的必由之路。

  • 5 # 庫撕雞

    講到最字就不好說了。古代史書裡的那些佞臣,以及春秋戰國的縱橫家,都挺會推銷自己的。

    不過這裡想講一個曾國藩老師推銷自己的故事。

    曾國藩在翰林院任職時,被道光帝看中,準備深入考察一下他的學識人品,為自己的太子選幾個將來可用的能臣,便與之相約養性殿。

    從皇家的傳統上來說,皇帝一般是不會在這裡召見大臣的。因為養性殿是皇宮收藏名人字畫的地方。

    曾國藩甚至懷疑是不是自己聽錯了,皇帝說的養心殿,而非養性殿。但不管怎樣,皇帝說什麼,就得照做,也不能問為什麼。

    不管,先去養性殿。

    曾國藩早早的到了養性殿,問過太監,皇帝確實約他在這裡見。

    那就好了,先目不暇視,端端正正的坐好吧,皇帝看到我恭敬一定會感動的。

    為了讓皇帝感動,曾國藩老師一直不敢動,一坐就是兩個時辰。

    對於大臣來說,候駕兩小時,面談十分鐘是很常見的。皇帝隨時都可能來。

    曾國藩老師還是正襟危坐不敢動。

    但終究還是覺得被動,忍不住跟太監打聽,這事兒是不是要黃?

    太監說:皇上今天不來了,明天在養心殿見。

    “我說是養心殿吧”曾國藩老師有點懊惱。

    回到家中細想此事,覺得蹊蹺,但又不解其中之意。皇帝以前沒這麼幹過啊。這裡面一定事兒,但自己又難解其中之意。

    只好場外求助,找到了他的老師穆彰阿。

    穆彰阿是皇帝近臣,眉頭一皺,此事並不簡單。

    當下派人去找了一趟養性殿的太監,回頭再跟曾國藩如此這般一通囑咐。

    兩人露出了會心的微笑。

    養心殿裡,道光帝含笑凝視曾國藩老師,突然劈頭蓋臉地問:昨日養性殿的字畫都看了嗎?

    曾國藩從容應對,將殿裡各個方位的字畫一一道來,略微點評。還順道炫技,背誦了乾隆帝的一首五律。

    道光帝震撼:最強大腦!

    曾國藩老師:好險,被皇帝埋伏了一手,差點沒死這兒。

    實際上昨天他離開養性殿時,腦袋一片空白,牆上掛的字畫毫無印象,幸虧穆彰阿晚上派人去抄了一份回來給他。不然他就面試失敗了。

    當皇帝也太可憐了,被這些雞賊的大臣琢磨到如此程度,毫無隱私。

  • 6 # 小阿飛影片

    在中國古代,尤其是春秋戰國時期,群雄並起爭天下,各種思想學說爭相競放,可謂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許許多多的名士,奔走天下,自告奮勇地推銷自己“治國、理政、平天下”的思想。在這些奔走天下的名士中,可以說個個都是推銷大神。比如商鞅、張儀、蘇秦、吳起等等。他們都是為了施展胸中抱負,誓要成就一番大事業的英雄豪傑。但今天我要說的不是各家名士,也不是英雄豪傑,而是一位奇女子。

    這位女子被認為是中國古代“四大丑女”之一,她就是“無鹽君”——鍾離春。

    鍾離春其人:

    劉向《列女傳·辯通傳·齊鍾離春》中是這樣描寫的:“其為人極醜無雙。臼頭,深目,長壯,大節,昂鼻,結喉,肥項,少發,折腰,出胸,面板若漆。”這副尊容,估計再多的詞句都無法形容,一個極醜無雙已經概括了全部。

    那為這個“醜女人”又是如何成功推銷自我的呢?

    我們都知道,在現代社會要招一名推銷員尚且需要有勇氣,更不用說在古代那種動不動就要殺頭的環境裡了。鍾離春奇醜無比,她也知道自己很醜,但她卻滿腹才華,她不因自己的相貌而自慚形穢,也不因自己的才華滿腹而驕傲自滿。她胸中自始至終都有著那份期待和渴望,也就是找一個夫婿。但是由於自己的相貌醜陋,一直熬到四十歲了還沒能把自己嫁出去。於是她決定,與其在家坐等還不如自己走出去找。她這一出去要找可不是平頭百姓,而是齊國的齊宣王。接下來我們來看看她事如何成功向齊宣王推銷自己的,並達到價格齊宣王的目的的?

    一、醜女入宮陌拜君王

    有一天,鍾離春來到齊國京城的王宮門口,她一開始便充分顯露出自己與眾不同的本領。劉向《列女傳》中是這樣描述:“(鍾離春)拂拭短褐,自詣宣王,謂謁者曰:‘妾,齊之不讎女也。聞君王之聖德,願備後宮之埽除,頓首司馬門外,唯王幸許之。’”門衛一聽這話,差點兒沒吐出來。上下打量著眼前這個奇醜無比的女子估計都要暗笑得喘不上氣來。

    第一次成功面見齊宣王,沒成想齊宣王居然也沒有徹底拒絕鍾離春的請求。

    二、無鹽君宮中論道,打動齊宣王

    第二次召見,鍾離春沒等齊王開口,她忽然揚起癟腦袋,瞪起大眼珠,死死地盯住齊宣王,憤憤地咬牙切齒,還痛苦地揉搓膝蓋,唉聲嘆氣,嘴裡翻來覆去的念著:“危險呀!真是危險……”在場的人,都被她鬧楞了,都想知道她到底要幹嘛?這一來徹底激起了齊宣王得好奇心。於是齊宣王鼓勵她有話直說,自己“願遂聞命”。這一句“願遂聞命”,引爆了鍾離春蓄積四十年的才華。她智慧的火花噴薄而出。瞬間,整座大殿上的人都瞠目結舌。鍾離春依然“聲如夜梟”,正是這種“夜梟聲”打動了齊宣王的心結,最終成功嫁給了齊宣王,還促使齊宣王改革了一系列的治國理政方案。

    鍾離春成功的基本條件:

    一、自身的才華。要達成自我推銷的目標,必須具備一定的才能;

    二、勇氣、自信、渴望。渴望加上自信、勇氣,是她成功的最重要的主觀條件;

    三、選對推銷象。戳中對方痛點,是推銷成功的根本。

    後話:一次成功的推銷,首先是自我的推銷,當你推銷的物件接納了你,你才有機會進行下一步的計劃。所以無論做什麼事,首先要問清楚自己心中的那份渴望,然後要具備十分的勇氣和自信。

  • 7 # 橙夭夭

    自然是“奇貨可居”的呂不韋!

    在先秦時期,士農工商權力格局結構分層固定,呂不韋能憑藉一己之力,把自己的價值最大化,並從中佈局、謀略,扶植秦國質子異人回國即位,成為秦莊襄王,從地位地下的商人到權傾一世的相國、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陽十萬戶!

    或許有人會提出疑問,問題是最擅長推銷自己?明明呂不韋實在推銷別人,為什麼是呂不韋?

    其實最該境界的推銷自己,就是依靠、合作他人來成就自己的人生的輝煌

    呂不韋出身為商,在先秦時期,即使千金家產,也缺乏應有的地位和話語權,如果他想去權力的最頂端,必須要打破侷限。另謀天地。

    呂不韋到邯鄲去做生意,見到異人後大喜,說:"異人就像一件奇貨,可以囤積居奇,以待高價售出。"

    呂不韋於是歸家與父親說:"耕田可獲利幾倍呢?"父親說:"十倍。"呂不韋又問:"販賣珠玉,或獲利幾倍呢?"父親說:"百倍。"呂不韋又問:"立一個國家的君主,可獲利幾倍呢?"父親說:"無數。"呂不韋說:"如今努力耕田勞作,還不能做到豐衣足食;若是擁君建國則可澤被後世。我決定去做這筆買賣。"

    呂不韋如同現代社會的明星經紀人,透過打造明星人設、捧紅明星,實現自己的錢權豐收。他將“立一個國家的君主”看成是另一場生意,打造異人、遊說秦國、邯鄲獻計等都無疑顯示出來他巨大的智慧和謀略。

    就推銷而言,呂不韋首先將自己成功高段位推銷給異人,反客為主,說服異人聽他指揮;其次成功推銷異人,將投資風險轉化為巨大的收益,算計到華陽夫人潛在的、迫切的需要,將異人成功地推銷給了華陽夫人,可以說段位高超、謀算老道、步步為營。

    呂不韋巧妙安排、運籌得當、步步迭進,是個一流的策劃家、設計家,並且與異人合作成就了自己霸業,可以堪稱歷史上最會推銷自己人。

  • 8 # 韓之豫史話

    大家好,我是韓之豫。今天給大家講一個營銷學的高手,我認為他是非常善於推銷自己的一個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那就是唐初詩人陳子昂

    陳子昂是四川人,唐代著名的文學家、詩人,初唐詩文革新人物之一。因曾任右拾遺,後世稱陳拾遺。

    他少年的時候輕財好施,慷慨任俠。因為家裡算是名門之後,所以他花錢很大方,為人講義氣,喜歡練武,不愛讀書。直到十七八歲的時候,他有一次失手打傷了人,讓他羞愧不已,才決心棄武從文。

    陳子昂的天賦毋庸置疑,僅僅幾年時間,他就做到了“經史百家,罔不賅覽”,尤其是文章寫得好,“雅有相如、子云之風骨”。

    浪子回頭金不換,陳子昂,這前後的反差對比明顯,讓周圍的人都感到很驚奇,他的名字也就慢慢流傳了起來。

    後來,陳子昂上京赴考,無奈考場發揮失常,沒有考上。當時,考生要想中舉,一方面需要透過考試的硬實力,另一方面,要有相應的名聲基礎,名聲是一個想當重要的考量因素。比如6歲寫詩的王勃,早早名動天下,所以十六歲時第一次考試就被錄取。

    於是,陳子昂就想,怎樣才能讓自己的名字被天下所知呢?

    這一日,他在長安城內逛街時,發現人群都圍著一個小攤子,原來是有人在賣一把琴,可是,這把琴居然要百萬錢!當時的百萬錢什麼概念,不亞於今天的一套房相對於人而言。

    眼見人群都被吸引過來,長安城的各大豪貴也都派人打聽這把名琴的來歷,陳子昂心中忽生一計,揚名海內的時候到了。

    於是他把從家中帶來的所有錢財都拿出來,還價都不還的買下了這把琴,眾人都被他土豪的行為驚呆了,陳子昂拿著琴,在人群之中說道:“我的琴技天下第一,明天長安宣陽裡我將當場演奏,不來的別後悔!”

    第二天,果然很多人都被吸引到了宣陽裡,熙熙攘攘的,陳子昂看著人群聚集的差不多了,就把琴拿出來,不過,他還讓人捧上了他的文章。

    陳子昂先是撫摸著琴,人群之中漸漸安靜,都想聽他彈琴,陳子昂卻大聲的喊到:“我有文章百篇,不為人知,區區一間無用樂器,卻人人有心,這不是本末倒置麼?”

    接下來,他猛地站起來,一把將這價值百萬錢的琴摔碎,在眾人目瞪口呆之中,一邊大聲吟誦自己的詩歌,一邊把自己的文章發給大家。

    巧的是,當天長安府一個官員就在人群之中,他也領到了陳子昂發的文章,一看果然文采飛揚,驚歎到:“此人日後必為海內文宗矣!”

    自從陳子昂摔琴自薦以後,他的名聲果然越來越大,文章也被傳的越來越廣,他的才華也終於被認可,後來,陳子昂果然稱為一代大家。

    所以,我認為,陳子昂是歷史上最擅長營銷的人物之一,令人欽佩。附上《登幽州臺歌》,請大家鑑賞!

  • 9 # 閒暇時愛鼓搗好吃的

    當然是戰國時期的縱橫家蘇秦。世界汽車銷售第一人喬•吉拉德說“我賣的不是我的雪佛蘭汽車,我賣的是我自己”,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要把產品推銷給客戶,不是見到客戶就推銷自己的產品,而是推銷自己。在產品與客戶之間的橋樑是銷售員,只有客戶相信這個銷售員才會買自己的產品。還有,銷售產品就要抓住客戶的痛點,也就是說,要讓客戶買自己的產品,就要搞明白客戶的需求動機是什麼,只有明白客戶的需求動機,才能抓住客戶的痛點進行放大,因為痛苦才會讓人們急迫的改善現狀,才能激發客戶的購買慾,達成售賣產品的目的。

    蘇秦早年拜鬼谷子為師,和張儀一起學習縱橫之術。蘇秦的理想是當一名成功的政治家,名利雙收。想成功,就要把自己所學售賣給列國,讓列國國君任用自己,發揮自己所長給各國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蘇秦學成之後,首先將目標定在洛陽,求見周顯王。但顯王聽信大臣之言對蘇秦不是很信任,推銷自己失敗。蘇秦接著又來到秦國,遊說秦惠王兼併列國,稱帝而治。蘇秦這一次抓住了客戶痛點,秦國的百年目標就是統一六國,成就帝業,可是蘇秦在推銷自己的治國理念時沒有明確的具體可行的方略和措施,雖然抓住了痛點,產品質量(治國方略)卻沒讓客戶滿意,秦惠王認為蘇秦治國才能還有所欠缺。痛點雖然找到了,產品質量不過關,銷售員不受客戶信任,推銷又一次失敗。

    兩次銷售失敗,讓蘇秦明白了自己所學還有所欠缺,於是回到老家閉門苦讀。一年後,蘇秦再次出山,遊說列國,提出了自己的合縱之策。其時,秦國強,六國弱,六國都懼怕秦國對自己用兵,吞併自己,苦於無一策應對。恰逢這個時候,蘇秦提出了六國聯合一起抗擊秦國的主張,抓住了客戶的痛點。同時,蘇秦遊說六國,對每個國家都提出了針對每個國家的具體方略,產品質量令每一個客戶都能滿意。蘇秦在提出了合縱之策之時,也運用三寸不爛之舌推銷了自己,獲得了六國的信任。蘇秦被任命為從約長(聯合國秘書長),並且擔任了六國的國相,同時佩戴六國相印。

    蘇秦這次抓住了客戶的痛點(六國懼秦,害怕被兼併),自己獲得了客戶的信任(被授予六國國相),也推銷了自己的產品(合縱之策)。這樣,蘇秦終於成功的推銷了自己,功成名就。

  • 10 # 春秋風雲

    推銷的最高境界,是將積壓產品推出去賣個好價錢。當時無論是孫權的江東集團,還是劉備的皇叔集團皆人才濟濟、人滿為患,曹操集團更是猛將如雲,謀士如雨。諸葛亮要投靠任何一方都顯得多餘,無疑他就是個“積壓產品”。但是諸葛亮有鴻鵠之志,豈容自已終老林泉,與隴畝為伴?山人略施小計,便讓“買家"認為“奇貨可居”,不惜猥自枉屈,三顧茅廬。經過一番滴水不漏的推銷,諸葛亮由隆中寒儒搖身一變,成了劉備的座上賓,由一個鄉野村夫,晉升為蜀國的大總管,並且一路封侯拜相,得償平生所願,榮登中國歷史上最擅長推銷自已的寶座。

    諸葛亮的入仕條件很糟糕,雖然祖上諸葛豐曾任西漢元帝時司隸校尉、父親諸葛珪曾任泰山郡丞,但那不過是過眼雲煙。他本人生於琅琊郡陽都縣,三歲喪母、八歲喪父,被叔父諸葛玄收養長大。好不容易昐到叔父被袁術委派到豫章擔任太守,卻被漢廷否決另派他人,叔父只得投靠荊州劉表。一大家子寄人籬下,其地位、經濟狀況可想而知。屋漏偏逢連陰雨,半夜又遇頂頭風,在立足未穩的情況下,叔父諸葛玄不幸病逝,生活來源陷入絕境,諸葛亮只得率家人搬離襄陽,於城南七里隆中臥龍崗搭建茅屋,耕種為生。

    諸葛亮“躬耕南陽”是家道中落後的不得已而為之,他的終極目標是實現自已的政治抱負,但是生逢亂世,一無家族背景,二無顯赫之名,要想被人賞識談何容易。不過,諸葛亮不急,只要自身含金量高,“酒好不怕巷子深”。他自信已博覽群書,深得精髓,又仔細觀察天下時局,若有一志向遠大、又禮賢下士的英雄青睞,便與他出謀劃策,制定出三分天下的宏偉藍圖。為吸引明主來求,諸葛亮在三個方面下足了功夫:

    一,炒作神秘莫測的“臥龍”名片。

    諸葛亮的茅屋所在,名叫臥龍崗。這個名字很好,有臥虎藏龍的意思。諸葛亮希望自己是藏在隆中的一條龍,有朝一日借風乘雨一飛沖天,遨遊神州;他也希望別人以“臥龍”稱他。臥龍崗一名,其實早在諸葛亮來之前就有了,它是因山勢起伏,形如臥龍而得名的。諸葛亮選擇在此居住,或許有他營銷自已的深謀遠慮。

    僅靠選一處好地名安家是不夠的,臥龍崗上還住著張三李四王五劉六,還必須塑造良好的個人形象。不能因為窮而穿得破破爛爛;不能因為務農而搞得髒不拉機;一個玉樹臨風的形象,自然讓人仰慕三分。諸葛亮在這個細節方面表演得十分到位。陳壽在《進(諸葛亮)表》中寫道:“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氣,身長八尺,容貌甚偉,時人異焉"。就是說:諸葛亮年青時即有過人的才華,氣宇軒然,身形魁梧挺拔,容貌端莊,當時的人都覺得他不同凡人,如神仙一般勁朗、飄逸。在以貌取人的古代,這般形象的諸葛亮,若說他家窮,沒人相信;若說他無才,也沒人相信。

    光靠外表包裝還不行,還要有言行展示,效果才更好。史書記載:“諸葛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啥意思呢?就是說諸葛亮身為農夫的時侯,經常哼唱與身份極不相稱的巜梁父吟》,還把自已比作齊國名相管仲、名將樂毅,鄉野村婦、荷鋤農夫都不相信。其實諸葛亮並不要他們相信自已能成為名將名相,只要讓他們知道自已有鴻鵠之志並做一下免費宣傳就行了。

    為什麼要經常哼唱《梁父吟》呢?《梁父吟》是一首什麼樣的歌呢?

    《梁父吟》是一首漢樂府詩,其詩原文是:

    歩出齊東門,遙望蕩陰裡。

    裡中有三墳,累累正相似。

    問是誰家墳,田疆古冶子。

    力能排南山,文能絕地理。

    一朝被諂言,二桃殺三士。

    誰能為此謀,國相齊晏子。

    啥意思呢?這裡講一個人步出齊國東門城郭,遙望遠處,看見三處相似的墳堆。於是就問周圍的人:這都是誰的墳呀?有人回答這是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的墳。於是這人就感嘆:這三人的力量能將南山都推倒,又深明國士之理,是齊國的功臣,一日被讒言陷害,被用二桃殺三士的陰謀殺害。出這個陰謀詭計的人,是齊國國相晏子啊!晏子為什麼要殺這三士呢?因為晏子看到這三人自恃功高變得驕縱起來,怕他們對國家有害,於是勸國王除掉他們。殺掉他們又不願手上沾血,揹負濫殺功臣的罵名,於是想出用二桃殺三士的陰招來解決。國王聽信讒言,利用他們好勝、易激動的性格召見他們吃桃。桃子只有兩個,個大色鮮,令人饞涎欲滴。國王對他們三人說:論功行賞,誰的功勞大,誰就可以吃桃。公孫接和田開疆以為是開玩笑,各自說了自己的功勞並各拿一個吃了,古冶子看這兩人大言不慚,根本不考慮老古的功勞,桃也沒他的份了,當即慷慨陳詞敘說自已的功勞,並逼他們交出桃來。公孫接和田開疆自覺理虧,慚愧之下引頸自殺。古治子看自已為兩個桃子逼死了好友,非義士所為,追悔莫及之後亦引刀自刎。

    諸葛亮經常哼唱《梁父吟》說明他對這個故事感興趣,裡面包含很多深奧的社會問題。三士居功至偉,卻不慎被人陷害至死;國王頭腦簡單,輕易聽信讒言,自毀長城;國相陰險狡詐,深藏殺人不見血的利刃。一旦諸葛亮進入權力中心,他將作何表現呢?這是他反覆吟唱《梁父吟》的根本所在。此等治國安邦的問題,放在大腦裡思考就行了,為什麼要放在口裡哼唱呢?難道他有神經衰弱,大腦不受控制?當然不是!諸葛亮這是在有意為之。常言道:曲不離口,拳不離手。歌以詠志,什麼人唱什麼歌:縴夫喊號子,小夥唱情歌,壯士唱軍歌,只有心憂天下者,才喜歡唱與政治相關的歌。諸葛亮唱《梁父吟》是在昭示天下,他有志於開疆拓土、治國安邦,有信心有能力迎接複雜的政治鬥爭和軍事鬥爭,就象凌空萬里的雄鷹,不畏懼暴風雨的考驗。

    著力宣傳,捨得花廣告費。

    諸葛亮從來不叫人宣傳他,但一直沒停止過想要別人宣傳他。他對外聲稱“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其實骨子裡就想聞達於諸侯,否則,學那些經天緯地之術做什麼?不厭其煩地分析時局幹什麼?廣泛結交名士幹什麼?

    以諸葛亮的經濟條件,名士和貴族根本不屑與之交往,但諸葛亮從來不以寒酸示人,從衣食住行等方面儘量表現出小康生活的狀態來,這樣才能讓那些自詡為了不起的人低下高昂的頭。雖不是當街瓦房,但茅廬格局很大,有小橋流水,有籬笆院子,有門樓,有客廳,有臥室、書房、廚房、倉庫,有菜園、花甫、稻田,有池塘,有草亭,有松竹環繞,就像一個井然有序的莊院,又像一幅妙趣橫生的圖畫。住這樣冬暖夏涼而又幽靜的院子,不失為文人雅士的高階生活。因此,東漢太尉崔烈之子、議郎崔均之弟崔州平,還有石廣元、孟公威、徐庶這些名士成為隆中四友,經常作客山莊,遊山玩水、談天說地。這些人吃了房東的農家菜,喝了莊主釀的酒,聽了臥龍講的政治課,耳聞了孔明先生彈的琴,能不為他大力宣傳?好意思白吃白喝嗎?

    諸葛亮不僅將名士請進來,還主動走出去拜訪高人。例如沔南名士黃承彥,此人和荊州之主劉表為連襟關係,同為當地士家大族蔡家的女婿,舅兄蔡瑁掌管荊州軍務。黃承彥作為“皇親國戚”,掌握很大的話語權。黃承彥非常喜歡這個風流倜儻、志大才高的窮小子,交往不久,就提出將女兒黃月英許配於他:“聞君擇婦,身有醜女,黃頭黑色,而才堪與配”。諸葛亮不傻:這黃先生大膽將醜女許配於他,不擔心他拒絕,一是認為小女有才,於他有益;二是作政治交換,可幫他實現遠大抱負。諸葛亮順水推舟,給了黃先生最滿意的答覆:“娶妻重賢!”。這諸葛亮本錢下得夠大,面都沒見,醜到什麼程度不知道呀,萬一是個鼻歪嘴斜、看了做噩夢的主怎麼辦呢?

    為了表示君無戲言,諸葛亮即用小車將新媳婦推回家,“時人以為笑樂,鄉里為之諺曰:‘莫作孔明擇婦,正得阿承醜女’”。不過,有了乘龍快婿的黃先生,自然肯出大力為諸葛亮搖旗吶喊。諸葛亮有了黃承彥這個岳父大人,至少可以在荊州這個政治舞臺上混得風生水起。

    在荊州還有一個很有名的隱士,此人外號水鏡先生,名司馬徽,字德操,才高八斗,桃李滿天下,卻不願出世為官。諸葛亮作為他的學生,對他敬重有加,常以父子之禮相見,他也對諸葛亮分外賞識、寄予厚望。劉備訪賢首先要訪水鏡先生,希望他出山。《襄陽記》中司馬德操這樣回覆劉備:“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伏龍、鳳雛,伏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劉備問這二人是誰?答曰:“諸葛孔明、龐士元也”。

    劉備戎馬半生,結果被曹操追著打,最後沒辦法,只能投靠劉表,劉表安排他駐軍新野防禦曹操。劉備有恢復漢室之志,卻無克服群雄之謀,到了荊州,遍訪賢士。徐庶慕劉備仁德,投其麾下,略施小計,便幫他打了一個漂亮仗。曹操將徐母虜掠過去,逼徐庶效力於他。劉備哭送徐庶,萬分不捨,徐庶將諸葛亮推薦給他:“若得此人,無異周得呂望,漢得張良矣……以某比之,臂猶駑馬比麒麟,寒鴉配鸞鳳耳。此人每嘗自比管仲、樂毅,以吾觀之,管樂殆不及此人,此人有經天緯天之才,蓋天下一人也”。

    劉備被徐庶說動,即要徐庶帶他來見,徐庶很會抬高諸葛亮身價:“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徐庶說,此人不是隨意就能呼來喚去的,您要自降身價親自去請。大凡高深之人,從不輕易見人,徐庶的話更加吊起了劉備思賢若渴的胃口:越是有本領的人,架子越大。他要找的就是這種能扭轉乾坤的世外高人。

    《三國演義》寫道:劉備、關羽、張飛第一次光顧茅廬,諸葛亮不見;第二次又不見;第三次他們才見到吃飽唾足的臥龍。諸葛亮用意很明確:要想聘請本尊,低下你們驕傲的頭顱,還要考驗你們的耐心和誠意。見面之後,諸葛亮一番客套:聲言自已山野之人,才疏學淺,根本沒有治國安邦的大計。如果諸葛亮開門見山就高談闊論,一則劉備懷疑其真才實學,二則暴露出其急於求職的心理。諸葛亮越是謙虛,越是距人於千里之外,劉備越覺得他城府很深,人才難得。這一飢餓營銷法是在吊劉備的胃口,也在考驗著劉備識人的水平。劉備前有水鏡先生和徐庶的舉薦,後有三顧茅廬的經歷,怎會錯此良機?當即懇請道:“漢室將頹,奷臣竊命,主上蒙塵。備不量力,欲伸大義於天下,而智術短淺,迄無所就。惟先生開其愚而拯其厄,實為萬幸!”。諸葛亮見時機成熟,不再賣弄關子,即開始幫劉備分析時局,制定規劃。透過一番精闢地論述,一份詳細的可行性報告,令劉備茅塞頓開、恍然大悟,他連連誇讚:“善!善!善!”。

    諸葛亮搬出皇叔集團發展大綱後,並不急於跟劉備走,那樣會被人看不起,也容易在今後的事業中被人輕視。當劉備邀請他出山時,諸葛亮欲擒故縱、婉言謝絕:“山野之人,疏懶成性,恐誤了將軍大業!”。已經上鉤的劉備,怎舍這一寶貝人才失手,他慌忙以四十七歲的尊身跪了二十七歲的後生。在他看來:諸葛亮是唯一能幫他興復漢室之人,他推脫是為了避世事紛爭,是不願勞心費力、櫛風沐雨,只有誠懇地表達尊師重師善待先生的態度,方可請出真神。

    經劉備一番情真意切的跪請,一切水到渠成,再裝就顯得矯枉過正了,價值已實現最大化,到了該出貨的時侯了!該出手時就出手!諸葛亮借坡下驢,假意感動得熱淚盈眶,望劉皇叔倒身便拜:願從此效犬馬之勞,膽腦塗地在所不辭。

    光靠隆中的推銷還不夠,諸葛亮在追隨皇叔的過程中,一直在推銷自已的忠、勇、智、廉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高貴品質,劉備這個買家也不吝嗇自已的本錢,使他一路由軍師而任丞相,再到託孤重臣;又使他成長為光耀千古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和發明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專門賣農村土豬肉有前途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