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秋雨江南

    呵呵,看來是被某人禁言了。我也遇到一位,是個評紅樓的,由於我實在不能認同其對《紅樓夢》的各種曲解,以及把《紅樓夢》宮鬥化,每每發評論反對它(沒有涉及任何人身攻擊),居然被禁止評論了,而可笑的是此人居然標榜“多歧為貴”!你和它“歧”了它卻禁言你——還有比這更虛偽的麼?所以兄臺大可不必當回事,它禁言你不正說明了它的心虛麼,不看它也就是了,難道還會損失什麼不成!

  • 2 # 魯生2020

    人正,不怕影子歪!文章,要經得起平論!只要是主題正確,對黨和人民的事業,對人生價值觀,有正義之文章,不管風吹雨打,總有真情在!

  • 3 # 春天來了7270

    表揚話都愛聽,溜鬚拍馬捧臭腳的話更愛聽,要是說一些批評指正的大實話,那就都不愛聽了!現在不光是有些文章是這樣,就像一些媒體平臺也是這個德性!公道自在人心,評論不評論沒有什麼事,啞巴吃餃子~心裡有數就行了,看透不說透,才是明智之舉,說多無益!

  • 4 # 彩雲飛翔

    太宗謂梁公曰:“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嘗寶此三鏡,用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舊唐書·魏徵傳》。

    ”不許人講話,老虎屁股摸不得,凡是採取這種態度的人,十個就有十個要失敗。”毛澤東在62年七千人大會上講話。

    忠言逆耳,良藥苦口。歷史上任何有所成就的偉人,都是直言納諫,從善如流的人。在62年七千人大會上,主席指出:”總之,讓人講話,天不會塌下來,自己也不會垮臺。不讓人講話呢?那就難免有一天要垮臺。”

    為了說明聽取不同意見的重要性,主席例舉了許多歷史典故。《史記》酈生陸賈列傳稱:劉邦同項羽打了好幾年仗,結果劉邦勝了,項羽敗了。劉邦是“豁達大度,從諫如流”的英雄人物。而項羽剛愎自用聽不得不同意見。

    歷史上的偉人的胸懷度量,氣度都是不凡的。梟雄曹操也沒有將”擊鼓罵曹”的禰衡殺了!

    古代就有許多膾炙人口的文人相互溝通學習的趣聞逸事。如“一字師”的典故。唐朝詩人齊已寫了首冬雪初綻的《早梅》,詩中有兩句:“前村深雪裡,昨夜數枝開。”。唐著名詩人鄭谷看到齊已寫的這首詩後,提筆將這兩句詩改為:“前村深雪裡,昨夜一枝開。”他認為,既然數枝梅花都開了,就不能算是早梅了。鄭谷只將“數”改為“一”,一字之改,卻使《早梅》更加貼切題意了,詩的意境也更完美了。事後,齊已沒有罵:鄭谷擅自改動自己的詩,反而稱鄭谷為自己的“一字師”。

    文人之間有不同的看法,爭辯是正常的,對於沒有結局的爭論,可以先擱置,交給時間,和現實評判。如,蘇東坡拜訪王安石,等候時,見條案上,王安石寫有“明月枝頭叫,黃狗臥花心”的詩句,認為不妥。因為“明月”是不會叫的,“黃狗”多臥在陰涼處,他見王安石不在,提筆改為“明月當空照,黃狗臥花蔭”。王安石看到改動,權當沒看見,什麼也沒說。蘇東坡心中竊喜,以為,王安石肯定認為自己改得好!但,不好意思承認。不久,蘇東坡被貶謫到儋州。有一天,蘇在城外春遊,無意中看見一種奇怪的小鳥,便問田裡的農夫,說:“這是什麼鳥呀!”農夫告訴他,是叫明月鳥。蘇記住了。繼續向前游去,又發現路邊有一種從未見過的植物,開著紫色的花,就又問路過的農民,說:“這是什麼花呢?”農民告訴他,是狗仔花。蘇又問,“那花心中間的蟲是什麼蟲呢?”農民答:“是黃狗蟲,這蟲常鑽進花心裡去睡覺的。”蘇東坡頓時醒悟,自己孤陋寡聞,錯改了王安石的詩。

  • 5 # 清風徐來DB2020

    “鄰曲時時來,抗言談在昔。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農務各自歸,閒暇輒相思。”陶淵明就喜歡以文會友,與知已探討問題,解析疑義,從中使自己的文章得到昇華,在共同的愛好中覓到知音與樂趣。

  • 6 # 劉正民

    應該說,作為網路作者之一,立足網路,放眼社會,靠流量傳播正能量,探討社會與人生,研究大千世界,開闊眼界視野,朮業專攻又切磋,這是難得的學習與昇華的好機會,何樂而不為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對中國貢獻最大的是那幾個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