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新解說

    這是個腦洞大開的問題,估計題主是個科幻愛好者。

    如果你一直在努力,以後的你,見到了現在的你,一定會甚感欣慰,沒有虛度青春。

    如果現在貪玩享樂卻沒有對應的資本,那麼以後的你遇到現在的你,很定嫌棄萬分。

    同理,現在的你遇到以前的你,參照以上答覆類比。

  • 2 # 小鈴愛分享

    我們來看一下

    張愛玲在《傾城之戀》裡寫的一段:

    柳原靜了半晌,嘆了口氣。流蘇道:“你有什麼不稱心的事?”柳原道:“多著呢。”流蘇嘆道:”若是像你這樣自由自在的人,也要怨命,像我這樣的,早就該上吊了。”柳原道:“我知道你是不快樂的。我們四周的那些壞事、壞人,你一定是看夠了。可是,如果你這是第一次看見他們,你一定更看不慣,更難受。我就是這樣,我回中國來的時候,已經二十四了。關於我的家鄉,我做了好些夢。你可以想象到我是多麼的失望。我受不了這個打擊,不由自主的就往下溜。你……你如果認識從前的我,也許你會原諒現在的我。

    無論是從前或以後的我,都不是現在的我自己。從這裡可以看出啊,你之所以會看不順眼你自己,是因為我們都在不斷地成長,想法也在不斷的改變。而當你終於意識到“啊!我原本不是這樣子的,我怎麼可以反差這麼大”親愛的,不必懊惱!人都會經歷過一些事,遇見一些人,然後 慢 慢 的 懂 得。

    這個跟基因沒有關係的。當你終於遇見從前或以後的自己,你大可不必勢如水火,而是慷慨的說:“嘿~好久不見!我們來個擁抱吧”因為“他們”只是你的一部分,與“他們”和解,也是對自己的一種善待。在描述部分裡,第一句,人從本性上是愛別人的,從找物件和交朋友就可以看出來。NO.

    他找物件交朋友是因為愛,還是因為他內心的慾望還是因為他有這個需求呢?我們說,當一個人愛別人的時候,是因為他的愛太滿了,他想把他的愛分給被人一半。而對於一個缺愛的人來說,他可能更多的是需要別人的保護與照顧,需要外界給予他更多的愛。

    再舉一個例子,小孩在剛出生沒多久的時候,別人用手去抓它的玩具他可能會嚎啕大哭,之後媽媽告訴他“我們要學會與別人分享,這樣子才會交到朋友哦”他才肯慢慢鬆懈手中的玩具讓給別的小朋友玩。由此可以看出人性本可能是自私的,後來透過教育學會了與別人分享。描述部分,後半句。如果你看到一個人從前或以後的自己反而看不順眼是不是因為基因決定了你找其他基因差異大的異性?

    剛我已經在前面提到了為什麼會不順眼,跟基因沒有關係,這裡就不再提了。

    至於要不要找一個跟自己基因差異大的異性,要看你自己嘍~

    在心理學上說,找伴侶最好找跟自己有相似型的或者是互補型的。

    相似型簡單粗暴的理解就是,跟自己有共同愛好性格很相似或者是都喜歡從事教育類工作的。這樣利於生活上彼此都能夠有共同的話題聊。

    互補型簡單粗暴的理解就是,我語文好但數學不好,而你數學不錯語文不好,我倆剛好可以互補,你教我數學我教你語文。再舉一個不是很恰當的例子:我是番茄你是蛋,一起番茄炒蛋。哈哈~

  • 3 # 秋實2013

    我是完全同意這個觀點的,我本身就是血統論者,對個性方面比較關注。

    同樣的個性在一起就是無法相容,兄弟姐妹就算個性有所差別,但因為來自同一父母,一直住在一起有的關係特別近而有的就會相互反目,表面看是父母對待不公平的緣故,實際上主要因素就在於繼承了父母不同的個性,面對適合自己的人吃虧也不會在乎。

    一般工作穩定的單位,有多年在一起工作的同事也表現的很明顯,我父母的單位,一起工作50年的一堆人,有些相互得罪很深的人退休後都能笑談過去,有一些人之間看似不溫不火可就是到死都尿不到一個壺裡,而在其他人看來,這兩傢伙都一個德性。

    這的確是很懸的事情,研究這個有什麼用呢?因為很多不良個性在小時候未成年時或者某些事情還發生時是顯示不出來的,而等你發現的時候黃花菜都涼了,看看有多少婚後三年有多少罵渣男渣女的痴夫怨婦就知道了。

    其實很多個性是可以透過對方的父母兄弟姐妹的行為和處理問題的方式進行判斷的,他以前願意和什麼樣的人在一起。比方說,這個人的父親對待得罪他的人的一些做法,以後你要是得罪他,你的下場也會一樣,所以不能和心太黑的人在一起,他的做人底線如此的低,就算目前他對你再好也沒有用。

    我自己就思考過我以前的一些人生決定是怎麼下的,按理說這都是要深思熟慮的,但我完全不記得我有過什麼思考,下決定就是一瞬間的事,沒有道理可言,直到我母親和我聊起了我父親的以前,才知道我的決定和他那時候做的方向基本一致。我只能怪母親為什麼不早告訴我,早知道我就選其他的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農村,有沒有什麼好投資的東西,不想打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