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夢幻孔雀OE
-
2 # 懶媽育兒路
我想從中國傳統文化方面來回答這個問題。中國很重視親密關係,君臣關係,父子關係,還有師徒關係,親戚關係等等,都在強調這是一個人情社會。
在這樣的大環境中,父母會想當然地覺得孩子是與自己關係最親密的人,孩子也會認為父母是自己最值得信賴的人。當一個人生氣時,首先想到的是把這個人踢出自己的圈子,也就趕出家門。
其實不僅生氣的時候,很多家長帶孩子時總忍不住說:“你再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你再不走,媽媽就走了”等等,採用脫離親密關係的方式來威脅恐嚇孩子,以便樹立自己的權威。
這個是幾千年的文化沉澱,現在很多家長也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但潛意識裡還是被上一輩的教育所影響,在生氣、發怒等失去理智時不自覺地採用這樣處理方式。這或者就是傳統的力量。
至於西方文化在教育孩子方面,我瞭解不多,這裡就不說了。
-
3 # 一同成長
可能吧,跟華人的家庭關係比較親密有關係。住一起是常態,所以趕出門是懲罰,而我們也知道,其實被趕出門的孩子不會走太遠。小一點的孩子可能就站門口哭,青春期的孩子可能跑親戚家或者同學家,反正最後肯定會順利回家的,不是家長主動開門,就是孩子被大家勸回家。
老外不一樣了,就電視劇電影裡看到的,他們那種教育環境,真的趕出門了,分分鐘自己搞定食宿,反正肯定會想辦法解決,一個搞不好就真的不回家了。當然,還有一個,就是法律介入,判遺棄罪,搞不好連撫養權都剝奪了。所以,發火把孩子關家裡就是懲罰,順帶冷靜冷靜。
-
4 # 家有歡樂娃
這個問題以前還真沒注意過,仔細一想確實是這樣呢。我覺得這個問題應該從以下兩個方面來看:
一、中西方的教育理念不同
中國自古以來注重傳承,父傳子子傳孫,一代一代往下傳,繼承家業也是一大社會責任。沒有傳承就沒有根基,就像浮萍一樣,雖然能夠生活但是不符合社會主流價值觀,在這種教育理念的指導下,對其身份的不認可,把孩子趕出家門應該就是對犯錯的孩子最大的懲罰了。
二、中西方的生活習慣不同
華人大體來說比西方人更宅一些。這個“宅”是廣義的宅,比如對故鄉深深的眷戀,華人的外出也是為了榮歸故里。對家鄉的土地、空氣、藍天甚至一草一木都會有一種深情,一種刻骨銘心的愛。也可以更狹義一下,即使不出國,出省出市出縣出鄉出村也都會感覺是出門在外。從這個角度來講,一生氣就把孩子趕出家門也是對孩子情感的懲罰,即使一門之隔你已經不屬於我們的家人了。
西方家長生氣禁止孩子出門,是限制孩子的活動範圍、限制孩子的社交,讓孩子面壁思過。
-
5 # 老慢
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家文化,就是整體文化,要求每個人都要學會從大局整體的需求角度看問題,這才是成熟的標誌。其原理是:任何人都必然生活在一定的社會環境裡,所以,想要一輩子活得好,必須學會符合家庭、社會等整體環境的客觀需求。說白了,當你走向社會,想讓社會圍著你轉,沒門,也沒人慣著你,聰明人必須學會與客觀的環境需求匹配,匹配度越高,活的越好,一輩子越順暢。
在幾千年的農業社會階段,普遍靠家庭、家族在固定的土地上集體勞動為生,被趕出家門,就意味變成了流浪狗,沒了土地,就沒了生存的根基,很難生存下去。所以,過去,如果真的被趕出家門,是很嚴厲的懲罰。那種被趕出家門反而風生水起的,只是極低機率的個例,只是幼稚的童話故事。
西方的傳統文化是個體文化,發源於兩河流域美索不達米亞的優勝劣汰價值觀,演變到今天就是獨立、自由、競爭等等概念。其原理是,這世界是很殘酷的,誰厲害誰活得好,誰慫誰就必然被欺負,所以,自己活的好不好,與他人無關,關鍵看你自己的本事。在這種價值觀下,如果被限制了人身自由,就等於失去了與外界的競爭力,就必然成為劣汰和被欺負的物件,也就沒了生存的機會,所以,在西方,禁止出門成了對孩子最嚴厲的懲罰。
我們看,兩種懲罰策略,其實就是東西方核心價值觀的區別。那麼,兩種策略,誰對誰錯呢?誰更好些呢?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觀是沒有對錯,一切都要看大環境,與大環境匹配就是對、就是好,不匹配,就是錯、就是不好。所以,一切要看你所處的大環境。
如果你面對的大環境是必須你死我活、優勝劣汰,必然有人活得好、有人活的慘,那麼,你就沒有別的選擇,只有力爭勝出,走自己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必須強調個體價值觀。反之,如果你面對的是和平發展的環境,沒必要你死我活,大家都有活路,大家都能活得好一點,那麼,每個人都做最適合自己的事情,這才是對自己、對家庭、對社會都好的策略。
歷史就是證明,幾千年穩定發展的農業社會,橫向比較,中華文化確實容易產生普遍過得好的情況;近兩百年,正是農業社會向非農業社會轉變期,正適合優勝劣汰的環境,所以,西方個體價值勝出;但是,當今世界這個轉化普遍即將完成,還會進入普遍的穩定發展期,所以,將來必定還是中華整體價值勝出。不僅如此,客觀上,當今世界已經不存在你死我活的情況了,大家普遍都能過得好一點,才是將來幾千年人類的普世價值觀。
回到正題,當前大環境下,怎麼教育孩子才好呢?做人,還是中華文化好,具體做事,尤其是必需優勝劣汰的環境下,才需要拿出你的個體競爭價值觀。總的來看,今後的世界,越是崇尚個體自我的人,越沒市場,這是大勢所趨,也是客觀規律。
-
6 # 楊媽的快樂育兒營
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覺得很有意思,70%的中國式家庭會這樣做~就像孩子如果不吃飯,家長就會說,“你再不吃飯警察叔叔就要把你抓走了”。是一個道理。因為在中國父母的心中認為對於孩子最大的懲罰是“割捨”,也就是斷了聯絡,華人的骨子裡是最重視親情和倫理的,把孩子“推”出去其實就是想讓孩子知道沒有家庭沒有家長的保護,作為孩子你是多麼的弱小,藉此來懲罰孩子。
然而這種教育心理怎麼對孩子有用嗎?回想一下我們自己,有多少人是被父母從小嚇大的!孩子還小的時候可能這招還管用,稍微大點家長批評教育一下,雙方情緒都不穩定,指不定還真離家出走了!不僅教育的意義沒起到,反而越加叛逆!
而西方父母認為對於一個孩子而言最大的懲罰莫過於“自由”,因為一方面害怕孩子因為情緒激動在外面做出不好的行為,另一方面讓孩子能夠在一個安全的環境下好好反思自己的行為,在冷靜並且想明白之後,父母會與孩子進行一次交談,檢查孩子的反思成果,這期間家長也會反思自己,有沒有站在孩子的角度想問題。
總體而言孩子中西方的思想上的差異才導致了一個“推”一個“關”的區別!
-
7 # 亦君說書
中西方父母雖然做法不同,但是本質上是一樣的,就是“懲罰”。
中國父母一生氣把孩子趕出門,因為中國家庭對孩子照顧很好。吃穿用住無所不包。在中國家長心理,獎勵孩子就給孩子買好東西,做好吃的。那麼很顯然,懲罰就是把孩子趕出家門。讓孩子衣食無落,就是最大的懲罰了。這也是中國式父母的一個弊端,主要關注點在物質方面,獎勵也用物質,懲罰也用物質,以為用物質可以完全控制住孩子。
有些父母到了老,還用物質控制孩子,你不和我討厭的物件分手,我就剝奪你繼承權。房子車子票子不要想了。
西方父母則相反。關在屋裡意味著什麼?剝奪孩子社交權利。犯了錯誤你就不要想出去玩。社交權利帶來的是精神上的愉悅,所以西方父母更看重孩子的精神世界。
獎勵也是如此,西方父母覺得孩子做得好,就給一個擁抱,一個讚美。當然物質獎勵也會有,但是並不作為控制孩子的手段。
-
8 # 純粹193483228
你點醒我啦!是啊,華人一生氣非要把孩子趕出去做什麼?那不是更把孩子往外推了嗎?而外國的父母是讓孩子在家裡反醒,讓她失去自由得以懲罰孩子。從而讓孩子明白錯在哪裡。而中國父母做了什麼?太可怕了。
-
9 # 百合媽媽讀心理
中國的父母大多對孩子過度保護,生氣的時候,覺得自己付出的辛苦很不值,心寒之下就衝動地想要放棄自己的孩子,往往說一句:
你走吧,就當我沒有生你這個兒子!
西方的父母大多鼓勵孩子獨立自由地成長,大多數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遊歷四方,有很開闊的視野與自由獨立精神。他們大多在生氣的時候指著孩子的鼻子說:
小樣,我再也不放你出去了!
哈哈,以上回答全憑我的想象力,很有意思,有木有!
-
10 # 小熊科技雜談
華人一直以來都把“家”看的很重,我們過年過節的時候都希望團圓,還有比如華人很少搬家,外華人經常搬家,而中國的父母生氣把孩子趕出門其實是一種懲罰(不能回家了,痛苦吧),這種懲罰潛在目的也是想讓孩子反省,想讓孩子反省好了再回來見我們。國外呢,比較喜歡帶孩子出去玩,禁止孩子出門,也是一種懲罰(不能出去玩了,只能在朋友圈裡看著爸爸媽媽旅遊的照片,你說痛不痛苦?),目的也是希望孩子反省。這兩種行為的背後體現出了中外文化、觀念和行為習慣的差異。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真的很有意思,讓我這個心理學的門外漢也想試著來解讀一下。當父母生氣的時候,肯定是孩子有一些舉動是我們不能認同的,產生了分歧,所以才會有矛盾。那麼這個時候,中西方父母兩種完全不同的態度,反映的其實是對孩子是否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的不同的認識。如果是屬於自己的東西,那麼自己是有自主的處理權利的。喜歡可以放在自己什麼,精心呵護,仔細賞玩,如果不喜歡,就可以送人,或者直接拋棄,不管不顧。因為這是自己的財產,自己可以隨意處理,不用去考慮這個東西他的想法和感受。如果不是屬於自己的東西,是個獨立的個體,那麼和自己有分歧的時候,我們就需要衡量一下,具體該怎麼處理,歸還給他本身的主人,或者和這個個體協商,做出一個合適的雙方都可以接受的結果。那麼再回到這個問題本身,孩子違反了父母的意願,讓父母生氣,當父母把孩子當成自己的附屬品的時候,就可以隨意的不管不顧的提出自己的要求,滿足自己的發洩慾望,而完全不需要考慮孩子的感受。那麼感孩子出門,就是對自己主權的一種宣佈和警告,你是屬於我的,如果不聽我的話,我就可以拋棄你。妄想用這種方法讓孩子低頭認錯。雖然在某些時候可以有效,但實際上對互相之間的理性溝通毫無意義,孩子會勉強屈服,但是留下心理的不平衡和傷害,如果孩子真的出走,那麼對雙方來說,就是另外一種痛苦,是一個兩敗俱傷的方式。西方父母禁止孩子出門的方式,就是一種把孩子當做獨立個體的一種想法,我們有分歧,那麼久暫時停止,我不能請強制你做改變,但既然我們有撫養的關係,我可以要求你冷靜,處在我的管轄範圍內,我們都做出一些思考和等待,最終找到一個平衡點,達到暫時的協調。其實不管哪種父母,都是對孩子有滿滿的愛,但這種愛怎麼表達,確實是需要去認真的揣摩和學習。正面管教中的無條件接納和和善而堅定,其實就是一種和西方父母處理這個問題,相對接近的方式。我雖然不同意你的行為,但我接納你有表達自己不同的不同想法的做法,我依然會接納你,但我會堅持我的意見,透過和善平等的方式,和你找到一個共同接受的解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