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宮詞》中,趙德昭和趙恆飲酒談事,結果趙恆醒來後發現趙德昭被毒死,這下毒之人到底是誰呢?感覺宋太宗的嫌棄最大。不過這段劇情是劇中改編,歷史上趙德昭並非是被毒死,而是自殺而亡。趙德昭是趙匡胤的次子,趙匡胤死後並沒有傳位給自己的兒子,而是讓弟弟趙光義繼位,趙德昭從沒被立為太子過。其實歷史上,趙德昭往往是被忽略的人物,有關他的生平,大家也可以瞭解看看。
1、太祖之子
宋太祖有四子,長子趙德秀與三子趙德林相繼早夭,追封滕王與舒王。
四子趙德芳,正是戲曲中經常為楊家將撐腰出頭的“八賢王”。身強力壯的趙德芳在二哥趙德昭死後兩年、於“年二十三”時,莫名其妙“寢疾薨(因病治療無效死亡)。”宋太宗聞訊痛徹心扉,“車駕臨哭,廢朝五日。”
於是,在令宋太宗寢食難安的絆腳石趙德昭兄弟退出歷史舞臺後,皇太子註定只能從他的三個兒子中選出。趙氏江山,終於將千秋萬代在宋太宗趙光義一門中傳承。
2、趙德昭被害
電視劇中,趙元侃顯然已察覺父親的陰謀,所以婉拒父親令趙德昭住在舊日宮殿的安排,執意將趙德昭帶回襄王府加以保護。
趙德昭明確表示,自己絕不會與堂弟趙元侃爭奪任何東西(含皇太子地位),願竭盡忠誠輔佐堂弟,心甘情願做個小小郡王。趙元侃宅心仁厚,與堂兄把酒言歡,暢敘舊情。誰知酒醒後,只見滿手鮮血,在樓梯拐角處找到堂兄時,趙德昭已經毒發倒地,奄奄一息,拼盡全力質問堂弟:“我已經說過不和你爭,你為什麼還不……”氣絕身亡。
趙元侃毫無疑問背了黑鍋。大理寺初步勘察結果是:“沒有外人進入的跡象,不過郡王(趙德昭)的確是中毒而死。”宋太宗毫無悲慟之情,氣定神閒詔令“讓即刻大理寺結案,宣佈德昭服毒自殺,舉行國葬,舉城哀悼。”
出場不到五分鐘的趙德昭就此領了盒飯。根據宋太宗前有詔令賜劉娥鴆酒的情節,已經以上欲蓋彌彰的臺詞,足證趙德昭正是死於宋太宗處心積慮的毒殺。
其實,趙德昭之死的確與宋太宗有關,但死於宋太宗毒殺,卻是罔顧歷史真實的杜撰!
因為,毒殺橋段明顯照搬漢初呂后之事:呂后因幾乎被廢而怨恨戚夫人與劉如意母子,在兒子劉盈即位為漢惠帝后,她召趙王劉如意進京,意圖斬草除根。漢惠帝為保護劉如意,親自到霸上迎接,並攜他入宮,與他一起吃飯睡覺,屢次挫敗呂后的殺人陰謀。
一天早晨,漢惠帝凌晨起身外出射獵,因憐愛劉如意年幼,不忍叫醒他。呂后得知劉如意獨自在寢宮,趁機派人持鴆酒強灌劉如意。漢惠帝打獵歸來,劉如意已經變成一具僵硬的屍體。呂后毒死劉如意後,慘無人道地把情敵戚夫人製成人彘。
3、歷史真相
趙德昭從小是個“喜望不形於色”的孩子,宋太祖因長子早夭,將希望完全寄託在他身上。按慣例,皇子就藩即可封王。宋太祖欲著力培養他,以其年幼為由,讓他一步一個腳印走上王位。趙德昭不負父皇厚望,進步很快,官至宰相。由於宋太祖離奇猝死,趙德昭始終沒有被封王。
宋太宗即位後,改封趙德昭“京兆尹,移鎮永興,兼侍中”,並封他為武功郡王。
979年春,趙德昭隨宋太宗揮師北上,圍攻北漢都城太原,擊退遼國援兵後,滅亡北漢,結束自唐末起90年的藩鎮割據混戰局面。宋太宗決意趁熱打鐵,北伐被遼國佔據的幽州,意欲一舉收復幽雲十六州。
宋遼在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門外)對峙,宋軍摩拳擦掌發誓收復失地,遼軍枕戈待旦積極防禦。總攻發起前夜,御駕親征的宋高宗突然人間蒸發。宋軍將帥失去主心骨,亂成一鍋粥。有人建議,既然皇上不知所蹤,索性先立趙德昭為帝以穩定軍心。這個建議獲得大多數將領的贊同。
不料,宋太宗從天而降。既然真龍天子現身,擁立趙德昭的建議當然自動作廢。但宋太宗疑心生暗鬼,始終懷疑這是趙德昭趁自己神秘失蹤時操縱將帥們的逼宮之舉,從此對趙德昭心懷忌憚。
次日,宋遼兩軍展開大戰。宋軍因夜間的換帥風波及其它原因,被遼軍殺得披盔卸甲,大敗而歸。宋太宗也中箭負傷,狼狽到跳上驢車逃命的地步。
宋太宗回京後,因箭傷頻發及北伐失利,將本應犒賞將士們滅亡北漢之事忘到九霄雲外。士兵們牢騷滿腹,將帥們請求趙德昭憑藉特殊身份進諫宋太宗。趙德昭出於安撫將士的目的,懇求宋太宗封賞將士。宋太宗認定趙德昭此舉是在收買人心,新仇舊恨湧上心頭,勃然大怒:“等你當上皇帝后,再賞賜他們也不晚!”
趙德昭百口莫辯,為自證清白和維護尊嚴,“退而自刎。”
宋太宗聞訊,又驚又悔,抱著趙德昭的屍體,流著鱷魚眼淚大哭大喊:“痴兒何至如此邪!”
兩年後,趙德芳突然病逝。從此,皇位便在宋太宗趙光義一系傳承。
4、天道輪迴
“出來混,總是要還的!”151年後,北宋被金國滅亡。康王趙構建南宋,因愛子早夭且自己因受驚嚇再無生育能力,只得立養子趙昚(shèn)為皇太子。
趙昚即位後,為岳飛平反昭雪,發展經濟,崇尚節儉,成為一代明君,史稱“聰明英毅,卓然為南渡諸帝之首。”
而最有諷刺意味的是,宋朝第十一位皇帝、南宋第二任皇帝趙昚,正是宋太祖趙匡胤的七世孫,宋太宗一系把握皇位186年後,皇位終於重新回到宋太祖一系。
大宋王朝早已灰飛煙滅,趙氏兄弟也早成為歷史人物,大宋王朝的興衰榮辱已是曲終人散,大宋宮詞再長也有讀完之時。唯獨權力這副春藥,永遠刺激著追名逐利者前赴後繼的走向深淵。古往今來,概莫能外!
【作者簡介】許雲輝,男,1984年畢業於雲南師範大學中文系,現為雲南省保山一中教育集團高階講師。曾出版專著兩部,在省級以上文學刊物發表文章六十餘萬字。
《大宋宮詞》中,趙德昭和趙恆飲酒談事,結果趙恆醒來後發現趙德昭被毒死,這下毒之人到底是誰呢?感覺宋太宗的嫌棄最大。不過這段劇情是劇中改編,歷史上趙德昭並非是被毒死,而是自殺而亡。趙德昭是趙匡胤的次子,趙匡胤死後並沒有傳位給自己的兒子,而是讓弟弟趙光義繼位,趙德昭從沒被立為太子過。其實歷史上,趙德昭往往是被忽略的人物,有關他的生平,大家也可以瞭解看看。
1、太祖之子
宋太祖有四子,長子趙德秀與三子趙德林相繼早夭,追封滕王與舒王。
四子趙德芳,正是戲曲中經常為楊家將撐腰出頭的“八賢王”。身強力壯的趙德芳在二哥趙德昭死後兩年、於“年二十三”時,莫名其妙“寢疾薨(因病治療無效死亡)。”宋太宗聞訊痛徹心扉,“車駕臨哭,廢朝五日。”
於是,在令宋太宗寢食難安的絆腳石趙德昭兄弟退出歷史舞臺後,皇太子註定只能從他的三個兒子中選出。趙氏江山,終於將千秋萬代在宋太宗趙光義一門中傳承。
2、趙德昭被害
電視劇中,趙元侃顯然已察覺父親的陰謀,所以婉拒父親令趙德昭住在舊日宮殿的安排,執意將趙德昭帶回襄王府加以保護。
趙德昭明確表示,自己絕不會與堂弟趙元侃爭奪任何東西(含皇太子地位),願竭盡忠誠輔佐堂弟,心甘情願做個小小郡王。趙元侃宅心仁厚,與堂兄把酒言歡,暢敘舊情。誰知酒醒後,只見滿手鮮血,在樓梯拐角處找到堂兄時,趙德昭已經毒發倒地,奄奄一息,拼盡全力質問堂弟:“我已經說過不和你爭,你為什麼還不……”氣絕身亡。
趙元侃毫無疑問背了黑鍋。大理寺初步勘察結果是:“沒有外人進入的跡象,不過郡王(趙德昭)的確是中毒而死。”宋太宗毫無悲慟之情,氣定神閒詔令“讓即刻大理寺結案,宣佈德昭服毒自殺,舉行國葬,舉城哀悼。”
出場不到五分鐘的趙德昭就此領了盒飯。根據宋太宗前有詔令賜劉娥鴆酒的情節,已經以上欲蓋彌彰的臺詞,足證趙德昭正是死於宋太宗處心積慮的毒殺。
其實,趙德昭之死的確與宋太宗有關,但死於宋太宗毒殺,卻是罔顧歷史真實的杜撰!
因為,毒殺橋段明顯照搬漢初呂后之事:呂后因幾乎被廢而怨恨戚夫人與劉如意母子,在兒子劉盈即位為漢惠帝后,她召趙王劉如意進京,意圖斬草除根。漢惠帝為保護劉如意,親自到霸上迎接,並攜他入宮,與他一起吃飯睡覺,屢次挫敗呂后的殺人陰謀。
一天早晨,漢惠帝凌晨起身外出射獵,因憐愛劉如意年幼,不忍叫醒他。呂后得知劉如意獨自在寢宮,趁機派人持鴆酒強灌劉如意。漢惠帝打獵歸來,劉如意已經變成一具僵硬的屍體。呂后毒死劉如意後,慘無人道地把情敵戚夫人製成人彘。
3、歷史真相
趙德昭從小是個“喜望不形於色”的孩子,宋太祖因長子早夭,將希望完全寄託在他身上。按慣例,皇子就藩即可封王。宋太祖欲著力培養他,以其年幼為由,讓他一步一個腳印走上王位。趙德昭不負父皇厚望,進步很快,官至宰相。由於宋太祖離奇猝死,趙德昭始終沒有被封王。
宋太宗即位後,改封趙德昭“京兆尹,移鎮永興,兼侍中”,並封他為武功郡王。
979年春,趙德昭隨宋太宗揮師北上,圍攻北漢都城太原,擊退遼國援兵後,滅亡北漢,結束自唐末起90年的藩鎮割據混戰局面。宋太宗決意趁熱打鐵,北伐被遼國佔據的幽州,意欲一舉收復幽雲十六州。
宋遼在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門外)對峙,宋軍摩拳擦掌發誓收復失地,遼軍枕戈待旦積極防禦。總攻發起前夜,御駕親征的宋高宗突然人間蒸發。宋軍將帥失去主心骨,亂成一鍋粥。有人建議,既然皇上不知所蹤,索性先立趙德昭為帝以穩定軍心。這個建議獲得大多數將領的贊同。
不料,宋太宗從天而降。既然真龍天子現身,擁立趙德昭的建議當然自動作廢。但宋太宗疑心生暗鬼,始終懷疑這是趙德昭趁自己神秘失蹤時操縱將帥們的逼宮之舉,從此對趙德昭心懷忌憚。
次日,宋遼兩軍展開大戰。宋軍因夜間的換帥風波及其它原因,被遼軍殺得披盔卸甲,大敗而歸。宋太宗也中箭負傷,狼狽到跳上驢車逃命的地步。
宋太宗回京後,因箭傷頻發及北伐失利,將本應犒賞將士們滅亡北漢之事忘到九霄雲外。士兵們牢騷滿腹,將帥們請求趙德昭憑藉特殊身份進諫宋太宗。趙德昭出於安撫將士的目的,懇求宋太宗封賞將士。宋太宗認定趙德昭此舉是在收買人心,新仇舊恨湧上心頭,勃然大怒:“等你當上皇帝后,再賞賜他們也不晚!”
趙德昭百口莫辯,為自證清白和維護尊嚴,“退而自刎。”
宋太宗聞訊,又驚又悔,抱著趙德昭的屍體,流著鱷魚眼淚大哭大喊:“痴兒何至如此邪!”
兩年後,趙德芳突然病逝。從此,皇位便在宋太宗趙光義一系傳承。
4、天道輪迴
“出來混,總是要還的!”151年後,北宋被金國滅亡。康王趙構建南宋,因愛子早夭且自己因受驚嚇再無生育能力,只得立養子趙昚(shèn)為皇太子。
趙昚即位後,為岳飛平反昭雪,發展經濟,崇尚節儉,成為一代明君,史稱“聰明英毅,卓然為南渡諸帝之首。”
而最有諷刺意味的是,宋朝第十一位皇帝、南宋第二任皇帝趙昚,正是宋太祖趙匡胤的七世孫,宋太宗一系把握皇位186年後,皇位終於重新回到宋太祖一系。
大宋王朝早已灰飛煙滅,趙氏兄弟也早成為歷史人物,大宋王朝的興衰榮辱已是曲終人散,大宋宮詞再長也有讀完之時。唯獨權力這副春藥,永遠刺激著追名逐利者前赴後繼的走向深淵。古往今來,概莫能外!
【作者簡介】許雲輝,男,1984年畢業於雲南師範大學中文系,現為雲南省保山一中教育集團高階講師。曾出版專著兩部,在省級以上文學刊物發表文章六十餘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