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戀愛關係中,每一個行為都不是單方面的,而是雙方在互動當中維持的結果。
舉個例子,如果一個孩子很頑皮被揍了一頓,一種可能是他再也不敢繼續頑皮下去,另一種可能就是他會表現得更頑皮,因為他發現這樣的行為可以喚起某些自己想要的結果。
對於孩子來說,也許“捱揍”這個結果代表了家長的關注。
雖然被揍疼,但如果能夠在關係中得到他想要的結果,他仍然會覺得很值得。
這就體現出了一種行為在關係中的功能:行為投射。
大學時曾經聽說過一個為愛自殺未遂的故事:一女生被男朋友劈腿後,她一哭二鬧地挽留對方,但對方依然無動於衷,最後痛苦萬分之下她割腕自殺,後來被舍友發現送去醫院才救了回來。最後男生害怕她再做出什麼傷害自己的事情,答應不和她分手。為什麼男生在女生一哭二鬧的時候表現出毫不關心的態度,只有她傷害自己時才有所行動呢?
事實上,男生的態度很明顯地傳遞出了一個資訊:你隨便做什麼我都不在乎,你只有在傷害自己的時候,我才會在乎。
換一句話來說,就是你在一段關係中,你除了傷害自己來獲得關注以外,你再也找不到其他任何的發聲渠道。
你透過傷害自己的方式,看似懲罰了對方,以為他會在你的行動上選擇懺悔,原諒你的過錯,事實卻是他離你的心越來越遠,直到看不起你。要知道,情緒化的事情用情緒化的方式來安撫,讓你得到了“假安全感”的同時,“真安全感”卻只會越走越遠。
然而,有不少人卻對這種傷害自己的行為很得意,久而久之心裡還會形成一個可怕的念想:你看,我又把他控制住,所以只要我這麼一鬧,他就不敢離開我了。
心理學家對這種傷害自己得到關注的行為研究得出,不少人為了修復自己痛苦,便希望可以透過自我的方式,讓別人感到愧疚,並且對自己負責,轉而讓決定權掌握別人在手裡:別人要是關心你,你就會變好,要是對你拋棄,你就會走向深淵。
當然,這種行為還折射出另外一種結果,那就是即使對方沒有對你的行為作出投射,圍觀整個事件的旁觀者會有很大的可能參與到你的行為投射中。當你傷害自己時,旁觀者也會看到另一個人的冷血無情,他在同情你的同時也會對另一個人產生憤怒,甚至是指責他的鐵石心腸,最後你們難免會一起向他施壓。
而你,也達到了另一種目的,你的絕望被放大了:“你們看清楚他冷酷無情的真面目了嗎?你們知道我為什麼這麼痛苦了嗎?”
你似乎除了自我傷害,再也想不到更好的方法讓別人正視你的絕望。
在南韓電影《戀愛的溫度》裡,有這樣一句著名的臺詞:“分手的人重新複合的機率是82%,但是複合後能走到最後的機率只有3%,剩下的97%就會再次分手。和第一次分手一樣的理由。”
很多時候,大多數人特別是在感情中受傷的人,都會堅信你們一定會是那3%,即使你們曾經彼此傷害過,或者你透過傷害自己而讓對方受到懲罰後和你繼續保持關係,你也仍然相信你們的真心從來沒有過動搖,並且認為你們還會像以前一樣幸福甚至是更加幸福下去。
然而,你要知道,就像電影裡說道,你們複合之會有97%的機率可能會再次分手。所以,有些事情要懂得放手,千萬不要有傷害自己來懲罰對方去挽回愛情的想法,要在不適合的愛情上做一個當機立斷的人,不要彼此糾纏不清下去才是上上策。
在戀愛關係中,每一個行為都不是單方面的,而是雙方在互動當中維持的結果。
舉個例子,如果一個孩子很頑皮被揍了一頓,一種可能是他再也不敢繼續頑皮下去,另一種可能就是他會表現得更頑皮,因為他發現這樣的行為可以喚起某些自己想要的結果。
對於孩子來說,也許“捱揍”這個結果代表了家長的關注。
雖然被揍疼,但如果能夠在關係中得到他想要的結果,他仍然會覺得很值得。
這就體現出了一種行為在關係中的功能:行為投射。
大學時曾經聽說過一個為愛自殺未遂的故事:一女生被男朋友劈腿後,她一哭二鬧地挽留對方,但對方依然無動於衷,最後痛苦萬分之下她割腕自殺,後來被舍友發現送去醫院才救了回來。最後男生害怕她再做出什麼傷害自己的事情,答應不和她分手。為什麼男生在女生一哭二鬧的時候表現出毫不關心的態度,只有她傷害自己時才有所行動呢?
事實上,男生的態度很明顯地傳遞出了一個資訊:你隨便做什麼我都不在乎,你只有在傷害自己的時候,我才會在乎。
換一句話來說,就是你在一段關係中,你除了傷害自己來獲得關注以外,你再也找不到其他任何的發聲渠道。
你透過傷害自己的方式,看似懲罰了對方,以為他會在你的行動上選擇懺悔,原諒你的過錯,事實卻是他離你的心越來越遠,直到看不起你。要知道,情緒化的事情用情緒化的方式來安撫,讓你得到了“假安全感”的同時,“真安全感”卻只會越走越遠。
然而,有不少人卻對這種傷害自己的行為很得意,久而久之心裡還會形成一個可怕的念想:你看,我又把他控制住,所以只要我這麼一鬧,他就不敢離開我了。
心理學家對這種傷害自己得到關注的行為研究得出,不少人為了修復自己痛苦,便希望可以透過自我的方式,讓別人感到愧疚,並且對自己負責,轉而讓決定權掌握別人在手裡:別人要是關心你,你就會變好,要是對你拋棄,你就會走向深淵。
當然,這種行為還折射出另外一種結果,那就是即使對方沒有對你的行為作出投射,圍觀整個事件的旁觀者會有很大的可能參與到你的行為投射中。當你傷害自己時,旁觀者也會看到另一個人的冷血無情,他在同情你的同時也會對另一個人產生憤怒,甚至是指責他的鐵石心腸,最後你們難免會一起向他施壓。
而你,也達到了另一種目的,你的絕望被放大了:“你們看清楚他冷酷無情的真面目了嗎?你們知道我為什麼這麼痛苦了嗎?”
你似乎除了自我傷害,再也想不到更好的方法讓別人正視你的絕望。
在南韓電影《戀愛的溫度》裡,有這樣一句著名的臺詞:“分手的人重新複合的機率是82%,但是複合後能走到最後的機率只有3%,剩下的97%就會再次分手。和第一次分手一樣的理由。”
很多時候,大多數人特別是在感情中受傷的人,都會堅信你們一定會是那3%,即使你們曾經彼此傷害過,或者你透過傷害自己而讓對方受到懲罰後和你繼續保持關係,你也仍然相信你們的真心從來沒有過動搖,並且認為你們還會像以前一樣幸福甚至是更加幸福下去。
然而,你要知道,就像電影裡說道,你們複合之會有97%的機率可能會再次分手。所以,有些事情要懂得放手,千萬不要有傷害自己來懲罰對方去挽回愛情的想法,要在不適合的愛情上做一個當機立斷的人,不要彼此糾纏不清下去才是上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