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南朝居士

    “二千年來之政,秦政也,皆大盜也;二千年來之學,荀學也,皆鄉愿也。惟大盜利用鄉愿,惟鄉愿工媚大盜。二者交相資,而罔不託之於孔。”,這是譚嗣同說的。

    兩千年來,都是法家理論治國的,儒家怎麼治國?儒家只是選官手段,就是考試用的儒家經典來考,但治理國家都是法家的,

    你看49年到90年代中國社會,如果你看了《商君書》,你就會知道,如出一轍,全國皆耕戰之民,平時是農民,為國家生產糧食,戰爭是士兵,為國家提供兵源,重農抑商,打擊商人階級,國家壟斷商品經營。。。。

    現代都如此,何況古代呢?

    中國從沒有用儒家治國,都是法家的理論,但因為法家書籍都由帝王將相壟斷了,老百姓一般接觸不到這種書籍,《韓非子》《商君書》等,都是帝王用來家族臣子的,教的帝王之術,一個普通人,學了這些書,都能治好國家。

    這些書老百姓不可能學,你怎麼考試,怎麼取仕呢?就只有考儒家經典了。

    有些人說,皇帝看中儒家,是因為儒家的忠君思想,其實,恰恰相反,儒家從來都認為,堯舜禪讓,湯武革命,弒君奪位是有理,反對臣子助紂為虐,所以歷代帝王篡位稱帝后,都能從儒家找到理論依據。

    孟子曾對齊宣王說:

    “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華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還說過:君有大過則諫,反覆之而不聽,則易位。

    而法家呢?

    《韓非子·忠孝篇》說:

    “堯舜湯武,或反君臣之義,亂後世之教者也。堯為人君而君其臣,舜為人臣而臣其君,湯武為人臣而弒其主、刑其屍,而天下譽之,此天下所以至今不治者也。”

    臣之所聞曰:‘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順則天下治,三者逆則天下亂,此天下之常道也,明王賢臣而弗易也。’則人主雖不肖,臣不敢侵也。”

    每個朝代都是法家治國,沒有皇帝會相信臣子的忠心,也沒有哪個會相信臣子會忠心,能駕馭他們的只有法家的“法、勢、術”,只有分割權力,讓每個臣子擁有的權力不足以威脅到皇權,所以看,宋朝以後,基本就沒有權臣出現了,也基本沒有武將叛亂的事了,

    這都是源於皇帝的法家思想基礎,“持術不持信”,不信任臣子的忠心,就只能分權,將權力分割,不讓臣權威脅皇權,

  • 2 # 以史為鑑

    題主這歷史學的有問題啊

    中國歷史上法家學說可以說是非常重要且實用。

    就說法家誕生以來,鄭國子產、魏國的吳起、秦國的商鞅,變法時那個不是採用的法家學說主張?

    秦始皇統一天下,照樣延續的是商鞅的理念,因為刑法太過於嚴峻,才導致各地起義不斷。

    等到漢朝建立,劉邦和大臣一看純粹用法家的東西不好使啊,於是就用了一招--“外儒內法”。

    外儒內法加上無為而治,可以說是貫穿整個中國歷史。從漢代到清代,沒有一個朝代不採用的,這個思想可以說是國家政權實行的一系列國家政策的內在指導思想。

    外儒內法就是表面上推崇儒家思想,但是實際操作上卻是採用的法家思想; 而且儒家和法家並不是一是一、二是二,而是儒法結合、儒法互濟,是一個統一的結合體。

    法家法律條款和儒家倫理思想,是歷代統治者穩固統治、安定民心的兩大重要手段。

    題主還是要多學習一個啊!

  • 3 # 象眼觀天下

    其實歷朝歷代都選擇的是法家理論,只是披上了儒家的外衣。

    法家理論是為統治者服務的,某種程度上是赤裸裸的統治之術,雖然非常有用,但是太殘酷。

    秦始皇建立的秦王朝信奉的就是法家理論。在這個王朝裡,法律嚴酷而細緻,人民動輒得咎;法律強調輕罪重罰,任何微小的錯誤都可能導致嚴酷的懲罰;朝廷不需要什麼太多的粉飾,只依靠暴力和權術來治理國家。整個國家就是一個高壓的軍事化的政權。

    法家治理下,整個國家就是一個大兵營。

    軍事化管理效果極其明顯,但是副作用也極為嚴重。想象一下現在實施軍事化管理的學校,成績當然提供非常快,但是沒有人願意一生就生活在軍事化集體裡。軍事化社會讓整個社會猶如一根繃緊的弦,所有的人心態都是繃緊的,任何微小的震盪很快就會發展為風暴。大澤鄉幾百人的振臂一呼,就迎來了全天下人風起雲湧的響應。——所以,法家治理下的社會缺乏韌性,經歷不起任何動盪。

    軍事化管理的學校可以快速提高成績、增加集體意識等等,偶一為之尚可,沒有人願意自己一輩子生活在一個大兵營裡。

    現代產業化工業,尤其是流水線作業,按說軍事化管理的工人效率是最高的。但多數企業卻都在強調“人性化管理”?為什麼,就是軍事化管理太沒有人情味,甚至是反人性的。

    後來劉邦吸取了這個教訓,法家思想可以用於治軍、但絕不可能用於治民。西漢建立後,就拋棄了法家,而採用道家學說的無為而治理論、精簡法律、與民休息,把整個社會繃緊的心態不斷放鬆、再放鬆。即位的呂后、漢文帝、漢景帝基本都遵循著了道家學說。

    後來漢武帝為了反擊匈奴人,認為社會太過於放鬆也不好,於是選擇了儒教,既不會讓社會過於放鬆,也不會過於緊繃,是一個相對張弛有度的社會和國家。

    但漢朝放棄了法家理論了麼?當然沒有。

    漢宣帝教育太子的就說的很清楚:“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漢朝(包括以後的王朝),霸道(法家)和王道(儒教)是糅合的,單獨使用周政(儒教)是絕對不可能的。

    所以,後世有為的帝王都是這樣,遵從儒教,但不放棄法家,而是兩者兼而用之。

  • 4 # 宋安之

    中國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就是用法家治國的,只不過因為秦朝只是存在了十幾年便二世而亡,法家也隨著秦朝覆滅而曇花一現,當然之後法家的影響力也大,但是不如秦朝時期那樣一家獨大。

    中國自秦朝開始進入封建社會,各個朝代都有其治國思想,秦朝是法家,西漢前期是道家的無為而治,漢武帝時期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確立了儒家的獨尊地位,後世封建王朝都以儒家為治國思想,當然這其實是個誤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並非廢除其他百家,漢武帝時代還是內儒外法的,法家依舊有著重要的影響,漢宣帝時期的“本以霸王之道雜之”,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法家的影響。

    由上可以看出中國的封建王朝建立以後,最初的秦漢試驗了三種學派思想治國,秦朝的法家,西漢前期的道家,漢武帝時期的儒家。儒家成為最終勝利者,在之後封建社會延綿兩千多年中一家獨大,當然法家和道家等學派思想還是有著很大影響力的。

    法家、道家、儒家,道家是出世感太強,所以他的無為而治適合某個時期的休養生息,最終造就了中國第一個治世文景之治,但是不適合於長久治世,而法家、儒家的入世感很強,早在戰國時代法家就成為過齊、三晉、秦等國治國思想,但是法家的核心思想是“刑過不避大夫,賞善不遺匹夫”,可以說相當公平也苛刻,但也是致命缺點,會觸犯貴族利益,不利於帝王平衡統治,所以最終法家也失敗了,儒家思想入世感強,而且提倡的精神大部分符合統治者需要,也好修改,所以成為最終的治國思想,但是經過歷朝歷代的修改,到了後來已經有一些面目全非了,成了純粹封建王朝忠君愛國的統治思想。

  • 5 # 逛一逛3

    中國這麼多朝代,為什麼沒有一個君主選擇法家理論?

    哈哈!每一個朝代的統治思想幾乎都不是單一的,應該說,從秦朝以後,每一個統治者沒有不採納法家理論的。

    法家理論大致最終形成於春秋戰國時期,主張依現實需要適時改革,是一種進步的歷史觀。主張“以法治國”,法律向全國公佈,除君主外,所有臣民都必須遵守,是人治下的法治。主張“法、術、勢”,以法為核心,強調君主的權威,善於運用權術駕馭群臣,治理國家……而法家最大的歷史貢獻就是,主張建立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國家,秦朝以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成為中國二千多年帝制時代的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商鞅變法,開始了“重農抑商”,此後,法家的“重農抑商”政策成為中國小農社會的基本的經濟政策……

    秦朝是中國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帝制時代的國家,主要得力於“以吏為教,以法為師”的法家思想,但是,由於秦始皇過分推崇法家理論,導致暴政,使秦短命而亡。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為歷代所沿用,成為中國二千多年帝制時代的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影響深遠。

    漢初,由於經濟凋敝,民不聊生,漢高祖採用“黃老之學”,實行“休養生息”政策,歷經“蕭規曹隨”,出現“文景之治”……到漢武帝時期,經濟繁榮,國力強盛,又面對諸多社會問題,需要由“無為”政治轉向“有為”政治,因而,採納了儒生董仲舒的建議,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此後,儒家思想成為中國二千多年帝制時代的統治思想,歷代沿用,影響深遠。

    漢武帝的統治思想是尊儒尚法或外儒內法,此後,中國帝制時代歷經發展,逐步成熟,歷代的統治思想也逐步發展成熟,儒佛道法等思想皆對此產生深遠影響,但唯有倆家——儒家和法家理論幾乎是歷代統治者奉為圭臬……

    統治者的統治思想和統治政策應當隨時勢的變遷而適時調整,中國帝制時代的統治思想雖儒學獨尊,但每一個統治者的統治思想幾乎都不是單一的,特別是法家理論沒有一個統治者不採納的。

  • 6 # 進則咫尺丶退則天涯

    用一句通俗的話來說:想要當婊子,還要立牌坊。那就不能用純粹法家來啦,因為自古都有特權階級,而法家那是純粹的理與法,不會因為人的地位不同而區別對待,歷代開國帝王靠什麼起家啊?要是獨尊法家,那還不如挖個坑把自己埋了。。。。。省事的多。

  • 7 # 獨角獸86710977

    咋會沒君主選法家?我要告訴你,大部分的君主都有采用法家的理論,哪怕第一個把儒家推上神壇的漢武帝,也是法家高手!首先要搞清楚什麼是法家理論,法家有三派法、術、勢,到韓非子把三派融為一體,成為法家理論的集大成者。秦始皇到漢武帝之間的皇帝(不包括這兩個)都是用道家的思想,漢武帝開始獨尊儒家,但漢武帝並沒有把法家思想扔進垃圾堆,他用的是外儒內法,他玩的制衡之術就是法家的“術”方面的內容,馭下用的就是“勢”方面的內容,以及後世“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就是“法”方面的精髓,此後但凡有點作為的皇帝,無一例外全部都是外儒內法,只不過法家的術、勢方面的內容不好擺在桌面上來展示,所以一般不提而已。

  • 8 # 知常容

    你錯了,你以為只有道家和儒家,沒有法家了嗎?

    怎麼可能呢,法家一直都在,只是沒有成為一門專門的顯學而已,到今天為止法家都還在。以後也還在,你是不是不相信?給你舉個例子吧。他們提倡:“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如果你覺得這句話太深,簡單一句話: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這是這句話的白話版。

    現在的另一種闡述的方式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是不是很耳熟?

    所以你說法家沒有了?

    歷史上的中國是法家思想為核,或者說為骨,儒家為皮,或者說為外。像宋,明等等,當然有幾個時期是以道家為表皮的,如漢初和唐初等等。都開創了不世之業。不管哪一代都是以法為核的。治大國如烹小鮮,這句是不是有些熟,那是當代有一個人在上任之時提出的。不細說。

  • 9 # 純粹雜談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談談法家

    法家的主張思想是“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主張以法治國。這一套理論在當時那個奴隸制度下可謂是太先進了。

    當時的各個諸侯國基本上都是以禮治國,在法家盛行的時候,商鞅變法是最為徹底的將以法治國推上了歷史舞臺。結果秦國在這次變法中,秦國富國強兵最終統一了六國,可以說是法家的思想對建立中央集權專制的封建國家起了重大的作用,併成為秦王朝的統治思想。

    既然法家的學說對於治國安邦有著獨特的見解,甚至超前於整個時代,為何在漫漫歷史長河中最終被儒家取代了呢。

    其實當時的法家學說並不像現如今的法律那樣仁慈,法家推崇的是“性本惡”,在亂世之中更是為君主謀,實施苛政。他們的眼裡只有國,只有君,沒有人民百姓。法理不通人情,殘忍至極。這種苛政嚴刑更是加速了秦朝的滅亡。

    自秦朝後,西漢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則是鞏固了儒家在歷史的地位。為何儒家學說最後能代替法家學說成為治國之本呢,後來也是長久不衰。

    自秦二世而亡,天下人對法家理論治國都避而不用。都認為以法治國的是暴君,而大肆推崇以禮治國成為仁德之君,仁德之君故而也深受百姓愛戴。法家學說自秦之後便沉寂在歷史長河之中了。

  • 10 # 夢雲山人1

    這個原因很簡單,因為法家理論中的法律也許會對帝王的統制帶來麻煩,從此再也難以“我說了算”,從此“我的話不是聖旨”。

    古代帝王依靠子民的政治愚昧才能統治他的家天下,才能讓自己成為天子,天下唯我獨尊,天下是我的。一旦使用法治之後,人治就不復存在,他的話從此就不再是法了。這樣子的話,如何繼續家天下呢?

    多半皇帝都有先奏後奏的“諸侯寶劍”,說是可以上斬昏君,但這也只是說說而已,哪個大臣敢用皇上恩賜的這把寶劍去斬殺昏君?

    商鞅的法律雖然十分原始,但如果秦後的帝王一直延用和發展的話,法律越來越完善的話,務必會削弱皇家的特權,從而使皇家的地位有所質變,然後直接影響到帝王個人的權力。所以,秦後的各代帝王都不敢也不願意法治。

    皇帝使用聖旨治國十分自由自在,自己一句說話就可以滿門抄斬,既爽快又乾脆,絲毫不拖泥帶水。所以,古時候的皇帝誰願意去把法搬進皇宮的?

  • 11 # 學歷史可以明路

    因為法家是一種春藥理論,可以使國家表面強大,但是是虛的,內部矛盾很大,法家用嚴刑酷法使權力集中到君主手裡,最後人民受不了,最後用法家的秦國統一中國後不過三十年就亡國滅族,所以秦之後的朝代都不用法家。

  • 12 # 玄谷真人

    法家只是硬方法,缺乏軟功夫。這個軟功夫就是天道,就是形上形下的貫通。儒家、道家都具備天道論述和修身功夫,可以涵蓋法家,自然法家這個缺乏上層理論的體系是不完整的。至於佛教,也不足以單獨治國,只是個別朝比較崇佛,但治國又不離儒家思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希臘哲學,與中國古代哲學的差異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