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世界全史羅銳
-
2 # 給他愛五
八王之亂”是發生於西晉末年元康元年至光熙元年(公元291年~306年)間由西晉皇族為爭奪中央政權而引發的動亂,也是中國歷史上一場最慘烈、最嚴重的統治集團內部動亂,共持續16年。西晉皇族中參與這場動亂的王不止八個,但八王為主要參與者,且《晉書》將八王匯為一列傳,故史稱“八王之亂”。
太熙元年(290年),晉武帝(司馬炎)重病之時下了詔書,存放在中書省,詔書中依託叔父汝南王司馬亮及皇后楊芷之父楊駿共同輔助太子司馬衷(晉惠帝)繼位。但其實繼位的晉惠帝愚鈍,根本無力掌控國家。這場巨大的動亂啟自外戚楊駿與皇后賈南風的權力鬥爭,賈皇后擅權專斷,引發皇族不滿。首先起兵反對的是在親信孫秀唆使和支援下的趙王司馬倫,孫秀等人廢惠帝,卻又引發齊王、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等聯合反趙王,趙王兵敗而被囚禁,不久被賜死。齊王聲譽盛大,於是以大司馬身份掌政,但他隨即大興土木,並沉迷酒色逸樂,不視朝政,大封親信,甚至加罪不經大司馬府而直接上奏的大臣以及殺害諫臣,種種事蹟都令眾人失望,同時大家也就歸心於先前謙退的成都王。河間王司馬顒、東海王司馬越等乘機發兵奪權。
最終東海王司馬越在一系列動亂後掌握朝權,主導晉朝的朝政直至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去世為止。但其掌政期間排除異己,殺害中書監繆播、散騎常侍王延等人,大失人心,對外也無力控制日益壯大的匈奴漢國政權,西晉政權走到了末路。
可以想見,八王之亂斷送了西晉王朝的統一局面。諸王忙於武裝鬥爭期間,北方主要少數民族匈奴、羯、鮮卑、羌及氐等五族的各個部族趁西晉政權內部空虛,紛紛起兵脫離晉朝控制,並陸續建立割據政權,並最終導致了西晉滅亡。南方地區亦有變民,例如杜曾、王如及張昌的起事。這場動亂從宮廷內權力鬥爭開始,進而引發戰爭,禍及全社會,造成大量破壞,也加劇西晉的統治危機,成為西晉迅速滅亡的重要因素。動亂後西晉皇室遺族避走中原、至江南地區建立王朝,設都建康,史稱東晉。
北方的中原地區則由漢族以及非漢族的各遊牧民族部族政權割據,前後建立十六個國家,其中以鮮卑族建立的一系列政權影響力最廣。因為鮮卑屬於上古華夏族同時期的北方遊牧民族東胡族後裔,所以這五個少數民族被南方王朝統稱作“五胡”,中國古代史進入五胡十六國時期。南北分裂的局面從東晉十六國一直持續到南北朝,直到589年隋滅陳之戰後,隋朝正式成為統一的王朝。
-
3 # 國子監小祭酒
八王之亂,五胡亂華!
“八王之亂”是西晉統治階級內部的一次權力爭奪,最終導致西晉國滅,拉開了五胡亂、南北朝分裂對峙的序幕。這是中國古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其持續時間之長、波及範圍之廣、影響之深遠,在中國古代史上無出其右者。
先回顧一波:
話說三國歸晉以後,天下盡歸司馬氏,公元 290 年,晉武帝司馬炎病死,繼位的晉惠帝司馬衷是個“青史留名”的白痴,這樣的白痴當然治理不好國家,也沒用什麼信服力,所以一些有野心的權臣與王室便開始了權力的爭鬥。晉武帝司馬炎,深知自己的兒子是個白痴,憑他守不住司馬氏的江山,所以在臨死前下詔由司馬衷外祖父, 外戚集團的太傅楊駿與宗室王汝南王司馬亮共同輔佐皇帝,司馬炎原先的設想是一個外戚,一個皇族,這兩個人肯定互不對付,只要他們一直在鬥,那個傻兒子的江山就會平衡穩固。這是設想確實看起來還可以,可是司馬炎一死,具體誰掌權,就由不得他了。
司馬炎死後,太傅楊駿篡改了遺詔,把司馬亮趕到了許昌,從此楊氏外戚大權獨攬,主政朝廷。楊駿獨攬朝政,除了傻皇帝稀裡糊塗不介意以外,他的皇后還有其他司馬家的宗親又怎麼能忍,於是皇后賈氏開始聯合宗親對付楊駿。元康元年(公元 291 年),賈后密詔都督荊州諸軍事、楚王司馬瑋入京利用禁軍的力量殺死了輔政大臣楊駿,讓汝南王司馬亮入京輔政。結果司馬亮來了後跟賈后及其親黨多有不和,賈后又利用司馬瑋殺死了司馬亮,接著,又趁勢以專殺之罪處死了司馬瑋。皇帝登基短短數月,他的皇后就先後殺了一位大臣和兩位宗親,把司馬家的權力奪了過去,掌權九年以後,為了進一步鞏固地位,賈后又逼殺了早已經廢為庶人的太子司馬遹。
這一殺,彷彿讓人看到了400多年後大唐女皇武則天的影子,然而賈后終究沒有成為武則天,司馬家是出了名的鷹視狼顧,一家都是反骨,太子一死,藉口就來了。
同年四月,一向依附賈后的司馬倫利用朝野對賈后廢殺太子的不滿, 起兵殺死了賈后,廢掉惠帝而自立。他這一自立,把其他外地為王的宗親全部立到京城來了,接下來司馬家將有一堆反骨出場,可能引起閱讀混亂:
公元301年,司馬倫廢惠帝不久, 先是齊王司馬囧、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起兵討伐司馬倫。後來齊王司馬囧入洛陽,鎮壓了戰亂,入主中央。結果司馬囧得志之後,驕奢擅權,長沙王司馬乂又殺掉司馬囧,然後司馬穎、司馬顒又起兵攻打司馬乂, 最後殺死司馬乂的卻是東海王司馬越,然後司馬越“奉帝北征”討伐伐司馬穎,最後打輸了逃回了東海國,“八王之亂”就此結束。
下面說一下影響:
“八王之亂”光說一下都覺得亂,更何況這在當時還是一場場血淋淋戰爭,也不知禍及了多少人。光是討伐司馬倫那一戰就“自兵興六十餘日,戰鬥死者近十萬人。”(晉記五.惠帝永寧元)這場動亂的傷亡程度更是不必多說了。除了死的人多,民不聊生以外,由皇室爭權而發生的“八王之亂”還進一步引發了全國的動亂。在司馬穎與司馬越的對抗中,由於各種實力參與角逐,戰爭進一 步擴大化和複雜化,不再是單純的諸王之爭,對壘雙方,一方為成都王司馬穎,匈奴劉淵劉聰、羯人石勒等,另一方為東海王越,鮮卑拓跋部、段部等,敵對雙方陣線分明,冤冤相報,屠殺無己時。
在全國動亂的十年中, 西晉王朝迅速崩潰,文化體系也產生了動搖, 儒學不再獨尊,玄學之風盛行, 士族醉生夢死,奢靡成風;統治集團內部王紀綱常敗壞,世家大族各為門戶私計,方鎮諸王各懷異心,培植個人勢力;內部的動亂與漢族力量的削弱使外部諸胡族虎視中原,流民暴動頻繁發生,最終導致五胡亂華,而漢族無力抵禦,失去了漢族的威懾,異族各自建立政權,中國進入南北朝的分裂時期。
總結一下就是,八王之亂以一種動亂的形式,以民不聊生的代價加快了中國朝代更迭的程序與多民族國家的形成。
-
4 # 嶽劍
八王之亂因為持續時間長,給漢民族人民帶來了無窮無盡 的痛苦,最終導致了西晉滅亡和近三百年的“五胡亂華”悲劇的上演。 最為重要的後果是,這次戰亂所引發的“五胡亂華”給中原漢族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對漢民族的人口結構、心理素質和民族自信心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八王之亂嚴重破壞了中原地區的生產力,大批漢族人死亡或逃亡,致使漢族人口在北方佔 社會總人口比例大大降低。據史料記載,八王之亂爆發前,西晉總人口約為三千萬,而戰亂之後,剩下的漢族人口只有一千萬左右,更重要的是,經過戰亂,漢族的力量在北方受到了嚴重的削弱,給後來的“五胡亂華”和民族大屠殺埋下了禍根。
中國北方長期陷於戰亂,晉室政權流亡南方,建立了東晉。原先在中原地區的知識分子、農民、手工業者、商賈等也紛紛逃亡到南方,極大地促進了當地的經濟和文化發展,使江南地區日漸富庶和繁華,最終取代中原而成為全國的重心。遷到南方的中原部族與當地的人民和百越各族相融合,形成了一種飽含江南特質的新興文化;而在北方取得了政權的胡族,在文化上被逐漸漢化,胡族和漢族的隔閡逐漸消融。這一時期,是華夏各民族大融合的時期,作為在中原具有絕對文化統治地位的漢族同樣吸取了其他各民族的文化精髓,為隋唐時期的高度繁榮,注入了文化基因。
-
5 # 小帥筆談
八王之亂是西晉時統治階層歷時16年(291年~306年)之久的戰亂。它引起戰亂,耗竭了西晉國力,此後少數民族趁西晉內亂起兵反晉(五胡亂華),316年,西晉被內遷匈奴人滅亡。八王之亂對西晉統治造成了嚴重破壞,被認為是導致西晉滅亡的原因之一。八王之亂的影響:晉武帝司馬炎死後不久,西晉統治集團內部為爭奪中央政府的控制權進行了歷時十六年(公元291年~306年)之久的戰亂。這次戰亂不僅使西晉王朝的統治力量受到了致命的打擊,還對中國歷史,特別是漢民族的發展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八王之亂的直接原因是當政的司馬氏集團吸取曹魏政權被篡奪的教訓,為保住自家江山,開歷史倒車,大封宗室造成的;深層原因則是司馬氏政權缺乏合法性,統治基礎不牢固,社會認同程度低(一般來說,由宮廷政變建立的王朝都比較孱弱,存在時間短,比如西晉之前曹魏、之後南北朝時期的各王朝等)。八王之亂持續時間很長,又主要在當時的統治中心洛陽附近進行,給人民帶來了無窮無盡的痛苦,最終導致了西晉滅亡和“五胡亂華”悲劇的上演。更重要的是,這次戰亂所引發的“五胡亂華”給中原漢族帶來了幾乎是毀滅性的打擊,還對漢民族的人口結構、心理素質和民族自信心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
6 # 夏韻啊
百度百科:八王之亂是發生於中國西晉時期的一場皇族為爭奪中央政權而引發的內亂,因皇后賈南風乾政弄權所引發。這次動亂共歷時十六年,分為前後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元康元年(291年)三月到六月,持續三個月;第二階段,從元康九年(299年)到光熙元年(306年),歷時七年。其核心人物有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東海王司馬越八王。西晉皇族中參與這場動亂的王不止八個,但八王為主要參與者,且《晉書》將八王匯為一列傳,故史稱這次動亂為“八王之亂”。“八王之亂”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嚴重的皇族內亂之一,當時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的破壞,導致了西晉亡國以及近三百年的動亂,使之後的中國進入五胡十六國(五胡亂華)時期。
八王之亂為何爆發?這八個主角是西晉皇族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義、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東海王司馬越八人,他們八個人先後取得最高權利或者覦最高權利,但是又被後來者殺死或者死的不明不白(都是庸才,水平太窪了,low B二貨),最終玩死了西晉王朝,真是優秀的司馬家後人,能作會玩,優秀啊!由此中國進入了長達三百年的黑暗時期(南北朝時期)。罪魁禍首要算晉武帝司馬炎了,本來水平還可以,但是後期驕奢淫逸了,墮落,怠惰了,這個鍋非司馬炎背不可(讓傻兒子當皇帝,還給傻兒子整了一個強勢的媳婦賈南風)。
司馬炎建立晉朝,看到曹魏政權抑制宗室、進而自己有機會取代曹魏,所以為了鞏固皇權,立國之初就大肆分封封宗室子弟為王,並且授予軍權,取消地方武裝。讓宗室子弟出京鎮守重要的州郡要害地區,替換掉原來鎮守的武將(慢慢的同姓諸王的勢力已發展到出則總督一方軍政、入則控制中央朝權的程度。)。自認為這樣,可以讓司馬家千秋萬代一統江山。誰知道司馬炎掛了以後,他的的白痴兒子司馬衷即位後,沒有統治國家的能力,大權旁落外祖父楊駿之手。
晉武帝的老丈兒楊駿(司馬炎大媳婦楊皇后的老爹)與晉惠帝(司馬炎的白痴兒子)大媳婦賈南風為爭奪中央統治權發生激烈衝突,賈南風聯合司馬瑋、司馬亮發動禁軍圍殺了楊駿,廢了楊太后,以司馬亮輔政。不久後,賈南風矯詔先讓司馬瑋率京城洛陽各軍攻殺司馬亮,又借擅殺大臣之罪處死司馬瑋,進而獨攬大權。不久禁軍將領司馬倫舉兵殺賈后,廢惠帝自立。至此,司馬家的戲臺搭建完畢,司馬家的後人開始輪流登臺表演(宮廷政變轉為皇族爭奪朝權),為大家奉獻一場“八王之亂”的好戲。
次年,司馬冏、司馬穎和司馬顒等共同起兵討伐司馬倫,數十萬聯軍攻洛陽,司馬倫戰敗被殺,晉惠帝司馬衷復位,司馬冏專權輔政。永寧二年(302年)司馬乂與司馬顒裡應外合殺掉司馬冏,司馬乂掌握朝權。太安二年(303年),司馬顒與司馬穎不滿司馬乂專權,藉口其“論功不平”,合夥打洛陽。數十萬人大戰數月相持不下。永安元年(304年)初,司馬越發動兵變殺司馬乂,迎司馬穎佔洛陽,控制朝政。是年七月,司馬越等挾惠帝進攻司馬穎,兵敗東逃。司馬顒佔洛陽,迫惠帝與司馬穎遷都長安,獨專朝政。永興二年(305年),司馬越再度起兵,西攻長安,司馬顒戰敗。次年六月,司馬越迎晉惠帝還洛陽,不久,司馬顒與司馬穎相繼被殺。
十一月,司馬越毒死惠帝,立晉懷帝司馬熾,至此,這場持續16年的西晉“八王之亂”結束。
八王之亂的十六年中,參戰諸王多相繼敗亡,人民被殺害者眾多,社會經濟嚴重破壞,西晉的力量消耗殆盡,隱伏著的階級矛盾、民族矛盾爆發。之後“五胡亂華”,西晉滅亡,八王之亂是其重要原因。八王之亂以極端的形式向世人昭示,社會風氣的畸變,造成了秩序的崩潰,把所有的人推向動亂的深淵,給社會帶來深重而又長久的災難。
-
7 # 燕趙節度使
八王之亂導致了五胡亂華,而五胡亂華嚴重阻礙了中國的文明發展程序。
在西晉之前,中原漢族政權相對於周邊夷狄來說,相當強大,無論是匈奴、羌、鮮卑、烏桓等都只能是邊患,無法深入中原內地。即使是漢高祖劉邦的白登之圍,匈奴也只是在遍地騷擾而已。
因為中原政權無論是在人力物力上,還是在組織動員能力上都遠超周邊的夷狄。
照此發展下去,秦漢、魏晉等雖然中原王朝朝代更迭,但都是漢族人掌權,只是中原漢族的內部事務,漢文明也一直持續發展。
但幾乎阻斷了漢文明發展,甚至帶來滅頂之災的就是五胡亂華。
而追溯原因,五胡之所以能亂華,是因為西晉諸王為了爭奪皇位而爆發的“八王之亂”。
八王之亂從自惠帝即位開始,先後捲入政變和內戰的主要有汝南、楚、趙、齊、成都、河間、長沙和東海八位宗王,故史稱“八王之亂”。
至光熙元年(306年),八王之中除只保有長安的司馬顒外皆已敗死,東海王最終控制了朝政。他毒死惠帝,立懷帝。懷帝召司馬顒入朝為司徒,司馬顒在途中被殺。八王之亂遂結束。
雖然八王之亂結束,但由他們引發的戰爭,禍及全社會,造成大量破壞,人口流離失所,土地大面積荒蕪,西晉統治階級內部分崩離析,危機重重,西晉離滅亡不遠了。
八王之亂期間,南匈奴和氐族已經分別建立了漢國、成國兩個政權,西晉的統一局面已被打破。
五胡亂華的朔風血腥的羯鼓開始敲響!
其他的羯、鮮卑、羌等族的各個部族紛紛效仿,紛紛起兵脫離晉朝控制,後來陸續建立割據政權,最終進入中原。
永嘉五年(公元311年)七月,洛陽失守,晉懷帝被匈奴兵俘虜。
建興元年(公元313年),晉懷帝在平陽遇害,晉愍帝在長安繼位。
建興四年(公元316年)匈奴兵攻陷長安,晉愍帝被俘,西晉滅亡。
匈奴建立的“漢”(前趙)控制了幾乎整個中原,但不久也陷入了內亂之中,整個中原開始長達一百多年的大動亂。而後,五胡陸續在北方建立國家,史稱“五胡十六國”。
晉室遺族避走中原、至江南地區建立王朝。
317年,西晉皇族司馬睿在建康城(今江蘇省南京市)稱晉王,次年318年稱帝,是為晉元帝,史稱東晉。東晉主要是憑著長江天險,偏安江南,內政被世族控制,不敢北伐收復失地
可以說,八王之亂導致了西晉亡國以及近三百年的動亂,使之後的中原北方進入十六國(五胡亂華)時期。
漢族和五胡在混戰,五胡之間互相混戰,東晉、宋齊梁陳和北方胡漢政權互相混戰,殺人盈野,殺人盈城,血流成河,屍骨成山。
可謂中華民族歷史上最慘痛的一段歷史。
直到公元589年,隋軍南下滅亡南朝的最後一個朝代陳朝,統一中國,才結束了自西晉末年以來長達近300年的分裂局面。
-
8 # 蘋說
八王之亂的影響
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的破壞,人民被殺害者眾多,西晉的力量消耗殆盡,隱伏著的階級矛盾、民族矛盾爆發,社會風氣的畸變,造成了秩序的崩潰,導致了西晉亡國以及近三百年的動亂,使之後的中國進入五胡十六國(五胡亂華)時期。
什麼是八王之亂八王之亂是發生於中國西晉時期的一場皇族為爭奪中央政權而引發的內亂,因皇后賈南風乾政弄權所引發。這次動亂共歷時十六年,其核心人物有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東海王司馬越八王。雖然西晉皇族中參與這場動亂的王不止八個,但八王為主要參與者,且《晉書》將八王記載同一列傳,故史稱"八王之亂"。
八王之亂的結局永嘉元年(307年),晉懷帝改元永嘉,大赦囚犯,廢除誅三族刑。太傅、東海王司馬越輔政,掌握了朝廷大權。至此,東海王司馬越在八王之亂中成為了最終的勝利者。
歷史對八王之亂的評價自永熙以來,十有一載,人不見德,惟戮是聞。公族構篡奪之禍,骨肉遭梟夷 之刑,群王被囚檻之困,妃主有離絕之哀。歷觀前代,國家之禍,至親之亂,未有 今日之甚者也。——《晉書》 -
9 # 笑侃說史
晉武帝司馬炎死後不久,西晉統治集團內部為爭奪中央政府的控制權進行了歷時十六年(公元 291年~306年)之久的戰亂。這次戰亂不僅使西晉王朝的統治力量受到了致命的打擊,還對中 國曆史,特別是漢民族的發展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八王之亂的直接原因是當政的司馬氏集團吸取曹魏政權被篡奪的教訓,為保住自家江山, 開歷史倒車,大封宗室造成的;深層原因則是司馬氏政權缺乏合法性,統治基礎不牢固,社會認 同程度低(一般來說,由宮廷政變建立的王朝都比較孱弱,存在時間短,比如西晉之前曹魏、 之後南北朝時期的各王朝等)。
八王之亂持續時間很長,又主要在當時的統治中心洛陽附近進行,給人民帶來了無窮無盡 的痛苦,最終導致了西晉滅亡和“五胡亂華”悲劇的上演。
更重要的是,這次戰亂所引發的“五胡亂華”給中原漢族帶來了幾乎是毀滅性的打擊,還 對漢民族的人口結構、心理素質和民族自信心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我們知道,漢民族的前身是居住在黃河中下游地區古華夏部落聯盟,經歷了夏、商、西 周、春秋、戰國、秦、漢各個歷史時期兩千多年的演化,透過戰爭或交往逐漸融合、吸收周邊 各部族,至西漢中期正式定名的。
需要強調的是,在這一演化過程中,中原漢族始終居於主導位,每次融合都是漢族主動以巨大的人口優勢吸收其它部族,被融合或吸收的其它民族基本 上都是學習、接受漢民族的思想文化和生產生活方式,又經過長時期的雜居共處,逐漸融入漢 族,最終成為漢民族的一部分。經過多次的民族融合,漢族人口基數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大, 至西漢末期總人口達五千萬以上,那時就已經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但八王之亂以後被歷史書上稱為“民族大融合”的五胡亂華時期卻和在此之前的民族融合 有著天壤之別。
首先是八王之亂嚴重破壞了中原地區的生產力,大批漢族人死亡或逃亡,致使漢族人口占 社會總人口比例大大降低。據史料記載,八王之亂爆發前,西晉總人口約為三千萬,北方發達 地區(以洛陽、長安為中心)超過兩千多萬,其中大部分為漢族,但少數民族人口也不少。史書 上說 “關中百萬戶,胡人居其半”,據此推算,北方少數民族(主要是被稱為“五胡”的匈 奴、鮮卑、羯、氐、羌這五個少數民族)應有五百萬人左右。這麼多的少數民族人口,至少需 要在上百年甚至更長時間的和平環境下才能完全融合為漢民族的一部分,但八王之亂的爆發徹 底打亂了這一程序。
戰亂之後,北方的剩下的漢族人口也只有一千萬左右,和內遷的不數民族相比已沒有多少 優勢,更重要的是,經過戰亂,漢族的力量受到了嚴重的削弱,為少數民族中野心家創造了霸 佔中原的機會,給後來的“五胡亂華”和民族大屠殺埋下了禍根。
從匈奴劉淵建立政權到北魏統一北方這一百多年的時間裡,進入中原的各少數民族及漢族 相互攻殺,損失都很大,其中以北方漢族損失最大。有資料稱在石勒(羯人)統治時期,北方漢 族只剩下約四百萬人,所佔比例已低於北方的“五胡”,成為名副其實的少數民族,在這之後 雖然經歷了北朝近二百年的痛苦“融合”,而這種是在漢族人口不佔優勢的情況下進行的,並 且主要依靠漢族先進的文化和生產技術,融合時間又短,還基本不具備民族融合所需的和平環 境,融合的程序極不順利,後遺症也比較多。所以,到隋朝建立,北方最後一個較有規模的少 數民族——鮮卑消失為止,雖然漢族又成為北方地區的主體民族,但漢族本身人口結構卻和八 王之亂前有了巨大的變化。
與此時同時,因戰亂遷移到南方的漢族也與當地的百越等少數民族進行了融合,相北方情 況相似,遷入的漢族人在數量並不佔絕對優勢,融合的動力也主要來自先進文化和生產技術, 但環境相對和平,過程也相對順利。
從八王之亂到隋朝建立近三百年間,整個中國特別是北方,戰亂不斷,漢族和其它各民族 也不斷融合,最終以“五胡”為代表的少數民族融入漢族作為結局。雖然漢族仍然是整個中國 的主體民族,但由於這次民族融合具體環境和條件與以前有很大的差別,融合之後的漢民族人 口組成結構發生了變化,導致了漢民族的心理因素隨之發生了變
-
10 # 天狼讀史筆記
政權的更迭,這是最直接的影響。深遠的影響,一共有三點。我來分析一下。
一是後來的仿效者多如牛毛,經常是城頭變幻大王旗。尤其是前秦滅亡之後的那幾個慕容家族的前後南北燕,幾乎就沒有了什麼準則。同時,南北朝時期最大的問題就是誰手中有兵權,誰就說了算,軍事政.變成了家 常 便飯。
二是政權的合法性受到了質疑。每一次都會找到一個藉口,而且都會標榜自己的正確,什麼清君側還是前期比較能拿得上臺面的說詞,後來根本就是連藉口都懶得找了。所以,百姓對於誰當皇帝,都已經麻木了。沒有了敬畏,也就沒有了尊嚴。
三是對生產的極大破壞。這個才是最嚴重的,也是傷了根基的。之所以百姓流離失所,就是因為八王之亂,把戰火一次次的燃燒,其結果,就是社會越來越亂,越是亂,也就只能是在更亂的基礎上,大家都去軍營當差,而沒有人去生產,田地荒蕪,人口減少。
回覆列表
“八王之亂”是發生於西晉末年元康元年至光熙元年(公元291年~306年)間由西晉皇族為爭奪中央政權而引發的動亂,也是中國歷史上一場最慘烈、最嚴重的統治集團內部動亂,共持續16年。西晉皇族中參與這場動亂的王不止八個,但八王為主要參與者,且《晉書》將八王匯為一列傳,故史稱“八王之亂”。
太熙元年(290年),晉武帝(司馬炎)重病之時下了詔書,存放在中書省,詔書中依託叔父汝南王司馬亮及皇后楊芷之父楊駿共同輔助太子司馬衷(晉惠帝)繼位。但其實繼位的晉惠帝愚鈍,根本無力掌控國家。這場巨大的動亂啟自外戚楊駿與皇后賈南風的權力鬥爭,賈皇后擅權專斷,引發皇族不滿。首先起兵反對的是在親信孫秀唆使和支援下的趙王司馬倫,孫秀等人廢惠帝,卻又引發齊王、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等聯合反趙王,趙王兵敗而被囚禁,不久被賜死。齊王聲譽盛大,於是以大司馬身份掌政,但他隨即大興土木,並沉迷酒色逸樂,不視朝政,大封親信,甚至加罪不經大司馬府而直接上奏的大臣以及殺害諫臣,種種事蹟都令眾人失望,同時大家也就歸心於先前謙退的成都王。河間王司馬顒、東海王司馬越等乘機發兵奪權。
最終東海王司馬越在一系列動亂後掌握朝權,主導晉朝的朝政直至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去世為止。但其掌政期間排除異己,殺害中書監繆播、散騎常侍王延等人,大失人心,對外也無力控制日益壯大的匈奴漢國政權,西晉政權走到了末路。
可以想見,八王之亂斷送了西晉王朝的統一局面。諸王忙於武裝鬥爭期間,北方主要少數民族匈奴、羯、鮮卑、羌及氐等五族的各個部族趁西晉政權內部空虛,紛紛起兵脫離晉朝控制,並陸續建立割據政權,並最終導致了西晉滅亡。南方地區亦有變民,例如杜曾、王如及張昌的起事。這場動亂從宮廷內權力鬥爭開始,進而引發戰爭,禍及全社會,造成大量破壞,也加劇西晉的統治危機,成為西晉迅速滅亡的重要因素。動亂後西晉皇室遺族避走中原、至江南地區建立王朝,設都建康,史稱東晉。
北方的中原地區則由漢族以及非漢族的各遊牧民族部族政權割據,前後建立十六個國家,其中以鮮卑族建立的一系列政權影響力最廣。因為鮮卑屬於上古華夏族同時期的北方遊牧民族東胡族後裔,所以這五個少數民族被南方王朝統稱作“五胡”,中國古代史進入五胡十六國時期。南北分裂的局面從東晉十六國一直持續到南北朝,直到589年隋滅陳之戰後,隋朝正式成為統一的王朝。
八王之亂的評價,對於應該分以下幾個方面:①這是一場持續時間長(291-316)、破壞力強、變亂範圍廣,堪稱“貽害無窮”的變亂。②它消耗了晉王朝的中堅統治家族(司馬氏)的實力,造成了晉王朝對外防禦實力的虛空,間接的導致了五胡亂華。③它致使“南方士族”進一步抬頭,最終導致晉室南渡之後,“皇權”和“臣權”的矛盾。④它清洗了一部分無才無德且愚蠢無能的藩王(比方說真實歷史上的司馬倫,真實的他並不像《虎嘯龍吟》中的那麼狠毒,而是一個十足的“享樂派”。他之所以能夠殺進洛陽城,大部分原因是他那個哥哥司馬炎給予了他大量的軍隊),讓晉王朝的後半段(東晉)大多數時間處在“權臣”而非“強藩”的統治之下,權臣只需要官位,“強藩”則是需要弒君自立,相比之下,後者更亂。⑤八王之亂加快了晉朝滅亡的速度,讓這個本可以支撐260多年的王朝縮短了100多年,也可以說從司馬炎開始,這個王朝就陷入了“少君(30歲之前在位的君主)危機”。⑥八王之亂導致了民族融合的提前,在一定程度上,八王之亂使得北方的“野人精神”慢慢的和南方的“儒家精神”融合在了一起,共同推動歷史向前發展。總之,八王之亂的負面影響佔主要的地位,因為它讓原屬於漢族的血脈早到了“滅頂之災”,也削弱了中原的防禦力量,自此“經濟重心南移”成為了必然趨勢,同時也註定了“由北滅南”(自唐朝開始,南方的漢人大多數開始享樂,最終被消滅)的巨大可能。從八王之亂開始,中國進入了“民族融合時代”的快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