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農村小迪1
-
2 # 這裡空氣很新鮮
在人們生活中,向別人借東西,這是很正常的事情,尤其是農村,向左右鄰里借東西,再正常不過了。小時候,家裡窮,小編的父親,借米借鹽都借到別的村去了。雖然在農村借東西很正常,但是老一輩的人,卻留下了這樣一句俗語:“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那這話說的又是什麼意思呢?其中的道理何在?
我們先來談談借米不借柴這句話吧,從字面上看,這句話的意思很明顯,你可以向你的左右鄰里借米,但是你不能向他們借柴。為何呢?柴的諧音是財,借柴,意味著把別人的財運借走了。在古代,古人對這些很忌諱的,所以才有這樣一說。
另外,柴這樣東西,借出去之後,到時候怎麼還呢?在古代,沒有什麼來丈量柴的多少,還柴的時候成了一大問題,所以農民是能不借柴就不借柴。而米就不一樣了,米的多少是可以丈量的。有過砍柴經歷的朋友就深有體會,柴的話,什麼時候,都可以弄到手,至於米的話,就要等待收穫的季節了。
再來看看借衣不借鞋,這句話的意思。從字面上看,這句話的意思也很明瞭。就是說,你可以把自己的衣服借給別人穿,但是卻不能把自己的鞋子借給別人穿。這有什麼講究呢?
鞋與孩同音,所以借鞋意味著借孩子,這樣的寓意很不好,所以古人也很忌諱借鞋。其實,不止這一句話,凸顯了鞋子的重要性。在農村還有一句俗語,也凸顯了鞋子的重要性,這句俗語就是:“寧可試人棺,切莫試人鞋”。
其實不借鞋子給別人穿,除了有這樣的寓意之外,還有現實生活的寫照。都知道,那時候的醫療水平比較低,有些人會有腳氣病,這是一種傳染性強的疾病。倘若鞋子借給別人穿了,之後自己染上了腳氣病,是不是得不償失呢?
至於衣服的話,就完全不一樣了,衣服借給別人之後,別人穿了,還回來,洗一遍又可以繼續穿。關於農村的這些俗語,真不要小瞧它們,還真有一定的道理,畢竟那是古人生活中得出來的經驗。農村中,其實還有很多俗語,聽聽也很有意思。
-
3 # 農機視界
俗話說“幫窮不幫懶”,米麵並不是一年四季都有,需要等到作物成熟,人總有日子困難的時候,借米借面可以幫人度過難關,而柴是遍地都是,沒有拆過可以去撿,如果連柴火都需要去借,那說明這家實在是太懶了,借給他只會助長他的懶惰。
在古代借衣服一般是要參加重要活動,如果外出不穿的得體是要被別人嘲笑的,所以借衣借帽也是在幫助別人度過困難,但是鞋為什麼不能借呢?在古代鞋是用稻草編織的,稻草遍地都是,如果連鞋都沒有隻能說明這個人實在是太懶了。
-
4 # 鄉村永強
老話“借米借面不借柴,借衣借帽不借鞋”是老一輩的俗語。
借米借面不借柴,意思是,米麵沒有可能是多種原因造成的,災荒,沒地,家人口多不夠吃等等,而柴沒有就只能用一個字形容“懶”
借衣借帽不借鞋,道理和上面差不多,只不過鞋子以前都是用繩子編的,滿地的草,不會有人可以教你編草鞋,再沒鞋子穿證明你還是懶。
從上面能看出,借東西要看人,特別是錢,一個不上進的人幫助他再多也沒用。
-
5 # 故劍情深4
1,借米借面不借柴:老人認為米和麵是拿錢買,能還,而柴就看的輕了,可能不還。柴是山上拾得,砍得,也許借不還,主家累得吃力。所以不借柴。2借衣借帽不借鞋:衣帽借走沒事,而借走鞋容易傳染腳氣,腳癬,而主家受到感染,招到病毒危害不輕,玩固難治。所以不借鞋。
-
6 # 洞庭清水塘
古人是善於發現和總結的,而且為了讓人們更方便記憶和理解,於是古人將一些生活經驗用簡單的話語總結出來,就形成了流傳下來的諺語。而借米借面不借柴,借衣借帽不借鞋就是其中一句。而這句話,也是人們對生活經驗的總結。
那如何理解這句話呢?我們先一句一句的來看。
借米借面不借柴上世紀90年代後出生的人對借米借面基本上是不熟悉的,但是對於我們80後的人來說是非常熟悉的了。在那時候,人們的溫飽還沒有解決,人們自己種的糧食有的時候確實是吃不到一年就沒有了。特別是到了開春後,在早稻還沒有收穫的時候就會斷糧。在這時候就需要借糧。而我們家就借過多次米,而我們組裡左右鄰居相互借米這也是再正常不過的。我們可以想下,在上世紀80年代都有借米的,更別提以前的古代了。
在古代的時候,農民都是給地主種田的,自然也會經常的沒有糧食。所以,出去找人借米借面來渡過饑荒這也是常有的 事。那為什麼米能借,面能借,而柴不能借呢?
因為米麵這些東西是糧食,是需要時間去種植才有收穫的。另外,米麵這些東西也是救人命的東西。古人一直相信“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所以,好善救施也是古人為人的一個最為基本的標準。所以,當別人過來借米麵的時候,一般都願意借出去,這可相當於是救人啊。
而柴則不一樣。柴是人們做飯的時候用的柴火,比如稻草、樹枝等都可以。在古代,柴是隨處可揀到的。如果一個人連柴都需要來借,則說明他是非常的懶的。想想彎腰揀柴都不願意,他還願意做什麼事?而古人歷來也是”救急不救窮,幫困不幫懶“。所以,米麵好借,但是柴不會借。
借衣借帽不借鞋這是與古代生產力低下,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比較低的原因而導致的。
在古代,農民基本上都是穿草鞋的,而衣帽這些也都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粗布衣服。甚至有些家庭連像樣點的粗布衣服可能還難有。那為什麼衣可借,帽可借,而鞋不可借呢?
借衣服,這個事情在我小時候還真的是遇到過的。當時人們吃喜酒,一般都要將自己打扮一番的,衣著打扮必須要像個樣子才行,這樣也是對主家的尊重。而將自己打扮好了去吃酒,這也是將自己光彩的一面展示給別人,實際上就是想不被人看扁。所以,在那時候就會有一些結了婚的女人們去借衣服穿。只要是合身的,比自己的衣服穿著漂亮的就行。
所以,像衣帽這些東西,當人們去借的時候,別人也是會借的。只要你們的關係好一點,別人絕對是不會拒絕的。你穿完後再將衣帽清洗乾淨完璧歸趙就 好。好借好還,再借不難嘛。
而鞋子是不會借的。這是古人所流傳下來的。上面也說到了,在古代農民基本上都是穿草鞋的,你再怎麼借也是差不多的。另外,每個人的腳大小不一樣,所以,衣服好借到合身的,但是鞋子就會難很多。
另外,大家都知道鞋子穿在腳上不比穿在身上。衣服好洗,但是鞋子要清洗就麻煩很多。而且,如果萬一把鞋子弄破了,則就更加的尷尬。還有一點就是大家都知道的,人們也喜歡用”破鞋“來形容一件事。所以,穿別人的鞋子是人們不願意去做的。
整體來說,借米借面不借柴,借衣借帽不借鞋,它充分的反映了古人樸素的助人心態,也充分的反映出來了古人的智慧。
事有可為,也有不可為。
-
7 # 小生意人老張
借米介面不借柴:農村裡借米借面饑荒或貧窮時比較普遍,柴火主要是借走後無法計算衡量,柴火是每家每戶必備的,一個人如果連柴火都不想砍,那他一定是個好吃懶惰的人不借也罷。在古代柴和財是諧音,如果把自己的財氣都借走了,誰會樂意?另外柴和才也是諧音,長輩們希望晚輩多才多藝,子孫興旺,把財氣都拿走了,誰會樂意?借衣借帽不借鞋:現代人的觀點是借鞋子的人腳上如果有腳氣會傳染的,鞋子的尺碼如果不合適,還會變形,如果把鞋子穿壞了更糟糕。在古代很多地方,鞋子與孩子發音相似,誰願意借孩子呢?另外鞋與邪同音,邪惡、邪門兒都不是太好的寓意,誰願意拿回邪呢?
-
8 # 賣蘋果的小妖
農村有句俗語:“借米不借柴,借衣借帽不借鞋”
咋一看,這句俗語好沒道理,米都捨得借,柴卻不借;衣服都能借,鞋子卻不借?是什麼意思呢?
意思是說,米,可能真的有吃完的時候,特別是以前,容易造成青黃不接的景象,借人家米,可能就意味著救了人家一家人的命,救人一命還勝造七級浮屠呢?何況救一家人的命,這可是大功德一件啊!再者,米要透過稻穀等加工而成,可能一時沒有來得及加工,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先借給人家救救急。
那麼,柴為什麼不借呢?
沒有米,有可能有多個原因,沒有柴,就只有一個原因了,懶!以前的農村人,最看不起的,就是懶。窮,可能只是一時的窮,又窮又懶,可能就是一輩子的窮了。以前的農村,都有山林,哪裡都能弄一把柴禾煮一頓飯,如果一個人,懶到柴都要借了,那就夠懶的了,借了,也不會還你的,所以,借米不借柴。
借衣借帽不借鞋呢?借衣服都可以?借鞋為什麼不行呢?
以前,咱們農村人穿的鞋是什麼鞋呢?多數是草鞋,麻鞋每家每戶都有人會製作的,沒有鞋子穿,可以自己做,自己不會做,可以去叫人教你做,所以,鞋子是沒有人願意借給你的,去借鞋,會被笑話。衣服為什麼可以借呢,衣服自己製作不了這個怪不得別人懶。衣服少穿一件,沒事,但是鞋子只能穿一雙到腳上,借了沒有辦法走路等等,加上借鞋給別人穿,還回來容易有腳氣等傳染病。
-
9 # 3413阿明
農村有句俗語:“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
咋一看,這句俗語好沒道理,米都捨得借,柴卻不借;衣服都能借,鞋子卻不借?是什麼意思呢?
意思是說,米,可能真的有吃完的時候,特別是以前,容易造成青黃不接的景象,借人家米,可能就意味著救了人家一家人的命,救人一命還勝造七級浮屠呢?何況救一家人的命,這可是大功德一件啊!再者,米要透過稻穀等加工而成,可能一時沒有來得及加工,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先借給人家救救急。
那麼,柴為什麼不借呢?
沒有米,有可能有多個原因,沒有柴,就只有一個原因了,懶!以前的農村人,最看不起的,就是懶。窮,可能只是一時的窮,又窮又懶,可能就是一輩子的窮了。以前的農村,都有山林,哪裡都能弄一把柴禾煮一頓飯,如果一個人,懶到柴都要借了,那就夠懶的了,借了,也不會還你的,所以,借米不借柴。
借衣不借鞋呢?借衣服都可以?借鞋為什麼不行呢?
以前,咱們農村人穿的鞋是什麼鞋呢?多數是草鞋,麻鞋每家每戶都有人會製作的,沒有鞋子穿,可以自己做,自己不會做,可以去叫人教你做,所以,鞋子是沒有人願意借給你的,去借鞋,會被笑話。衣服為什麼可以借呢,衣服自己製作不了這個怪不得別人懶。衣服少穿一件,沒事,但是鞋子只能穿一雙到腳上,借了沒有辦法走路等等,加上借鞋給別人穿,還回來容易有腳氣等傳染病。
-
10 # 農村農業農民1
前半句說的應該是米麵這些東西是硬性需求,沒米沒面是一時的。之前生活困難,到了春天秋黃不接的時候借一些米麵渡過難關,大家都能理解,都能幫忙,而柴火,這個東西說實話只要不懶得邪乎,只要肯幹,就有柴燒。並且柴火也不需要錢。所以說借米麵是應急,而借柴的人懶得可能性很大,所以不能借。另一個說法是柴音同“財”,所以不能借。
下半句借衣借帽不借鞋,個人理解,衣帽是穿在身上,一個人頭或者身子什麼樣,很容易瞭解,並且之前大家都生活困難,遇到紅白喜事的時候,需要一身比較光鮮的行頭,而鄰里之間對一個人也很熟,借個衣服,只是穿一下,並不會弄得很髒,並且每個人都無可能會借,所以這個無可厚非。而鞋子相對來說是穿在腳上的,如果不講衛生的話味道會很大,還回來之後穿有味道,否則還得清洗,本來鞋子就不多,平常清洗的話也會容易破,所以一般人不喜歡借。另一種說法是鞋子在一些地區音同“孩子”,我的鞋子(孩子)為什麼借給你,你想要的話自己去要吧。
以上純粹個人理解,不喜勿噴。
回覆列表
中國的俗語文化在經過幾千年的傳承,已經成為了文化傳承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而在歲月的歷史長河中俗語也在不斷的衍生,然而俗語之所以能夠傳承上千年還不被遺忘,其實也是因為俗語彙聚了東西南北之長,其中承載著悠久的文化歷史在裡面。與此同時無語也可以從人們三兩句的交談中領悟出一些道理來,而這些也是書本上所學不到的知識,總而言之,俗語具有言簡意賅通俗易懂,並且富含哲理且說起來朗朗上口的特點。下面這幾則俗語不知道農村的小夥伴可否知道呢?大家認為這些農村老話說的有道理嗎?
種地最怕九月風,做人最怕老來窮
九月正是黃葉凝聚成霜的時候,另外九月也更加是金色的,莊稼地裡到處都是金色的色彩。最重要的是在每年的九月份,正好是大豆和玉米等等農作物的成熟季節。對農民來說九月可算是一個大豐收的季節啊。可要是在這個時候颳風,那麼對於農民來說簡直就是一個“致命傷害”,一些半熟不熟的莊稼地就如玉米被風颳倒了,即便是已經成熟了也會讓一些農作物就比如黃豆脫落掉地上,並且這個時候也是耕種的季節。對於農民來說種地都需要有好的墒情,因為這樣農作物也才可以更好的萌芽生長,可要是颳風就會土地的墒情造成一定的影響,所以對於農民來說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在九月颳風了。
另外“做人最怕老來窮”意思就是說,人在年輕的時候,為家庭,孩子,生活等等瑣事耗盡了家裡的錢財,然而到自己老了以後因為身無分文,再者又加上人老了以後身體各項機能下降,已經沒有了賺錢的能力,就會擔心自己會拖累家庭,成為家庭的負擔,而心裡還會擔心會被別人所嫌棄或者是自己的子女不孝順。對於這樣的情況在農村現實生活中也的的確確是有的,再者農村一直以來都有“養兒防老”的觀念,在自己年輕的時候就會將全部精力都放在子女身上,當自己老了以後卻要被子女所“拋棄”。相似的農村老話還有“谷怕午時風,人怕老來窮”,因而農民在為了房子這些發生,農民也會適當的節約一點,以至於“集谷防飢”也是可以的。
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
其中“借米不借柴”意思就是說,另外在農村還有一句老話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其中柴為首,就足以說明其重要性。在這裡也不得不說,柴在一個農村家庭的重要性,真的太重要了。清楚記得小時候在農村,家裡東邊三間屋子全部都是柴,然後裡面還堆放了少量的農具。在過去,家裡就兩件事,幹農活,砍柴撿柴。要是家裡沒有柴,就無法將生米做成熟飯。同時在農村人眼中,要是誰家裡沒有柴了會很樂意幫助,即便是自己也缺少米糧食,但一定不能沒有柴燒。記得在很多年以前,因為為了安全,在各地都建起了標準且規範的引火柴的供應站。當農民以聽說要清理燒柴的時候,部分農民就會將自家的柴全部碼在自己倉庫裡面,或者藏在自己家地窖裡面,防止被清理了。
而“借衣不借鞋”意思是說,其實關於這句俗語在農村有兩個版本的說法,第一個說法是在農村人們對於借鞋會比較的忌諱,對此也有老話常說“寧試人家棺材,不試人家新鞋”,由此可見人們對於鞋子還有著另外一種“感情”,而另外一種則是心理的忌諱,一種是擔心別人的腳氣會傳染給自己,但穿衣服就沒有那麼多的講究了。另外一種說法是在過去的農耕社會,對於窮人家庭大都穿的鞋是用草、麻、葛編織成為履,因為鞋子都很便宜,所以也就沒有借的必要。
農村的這些老話不僅僅能讓人們從其中悟出一些道理來,並且也更加可以從這些老話中聯想到一些過去所發生的事情,我想這也就是老話所在的魅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