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四川達州人

    過去,皇帝結婚早,孩子孱弱,早夭多。皇后年齡也小,病死率高,難以衛護子女。

    其次,過去政治婚姻多,皇帝又很多是近親結婚,皇后子女成年難。

    第三,太子被立,太多人投機,形成龐大勢力集團。必然得罪更多人,太子就成了靶子。

    .....

  • 2 # 歷史軍魂

    古代中國並不是所有的王朝都實行嫡長子繼承製,如清朝。實行嫡長子繼承製的主要是中原漢族王朝。中國古代實行一夫一妻多妾制,皇家也不例外,這樣做的目的在於廣子嗣。皇帝的兒子多了自然就會引起對皇位的爭奪。嫡長子繼承製從西周開始實行,只有皇帝正妻生的大兒子才有資格繼承皇位。嫡長子繼承製有利於皇位的正常繼承,從而避免皇位的爭奪。

    但是嫡長子在繼承皇位之前往往非常危險。嫡長子的位置也受到其他王子的窺覷,嫡長子很多死於宮廷政變。以唐朝為例,唐高祖李淵的大兒子為李建成,按照嫡長子繼承製的原則,李建成必須立為太子。但是在建立唐朝的過程中,李世民的功勞太大,李世民透過發動玄武門事變殺死了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最終當上了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的嫡長子也沒有當上皇帝,原因就是厲害的兒子太多,只有選擇最弱小的第九個兒子李治當皇帝才不會傷害自己的兄弟。朱元璋的大兒子懿文太子朱標還沒到朱元璋駕崩就死在了父親的前面……

  • 3 # 龔小胖子

    我來回答一下。嫡長子繼承製是按照宗法制演變而來的一種最基本的制度,又叫血緣制。封建社會基本上都會採用這種制度,不光是皇帝,官員、貴族和普通百姓都可以使用。說的簡單點就是,父系社會中,男方的正妻所生的第一個兒子。對應皇家來說就是皇后的第一個兒子。但是,為什麼繼承皇位的嫡長子很少,我認為如下原因。

    第一,政治婚姻。皇帝為了鞏固皇權,娶的皇后基本上不是自己喜歡的人,大部分是,權臣、世族和長輩安排的(太后等)。這種婚姻,皇帝和皇后基本上沒有感情基礎,懂禮數的皇帝可能會和皇后生個一兒半女,但是大部分皇帝,婚後都不會寵幸皇后的。

    第二,皇帝的原因。皇帝有“三宮六院”,妃嬪眾多,皇帝自己喜歡的妃子生的兒子,皇帝肯定喜歡,一高興就立為太子了。另外,皇后沒有兒子,皇帝只能在庶皇子中選擇。另外,嫡長子如果不學無術,皇帝為了國家的統治和未來,傳位給其他優秀的皇子。

    第三,嫡長子自身的原因。嫡長子有好有壞,好的像朱元璋的兒子朱標,小夥子真不錯,可惜身體差,沒熬過自己老爸,先死了。壞的像唐太宗李世民的兒子李承乾,造反被廢。另外,嫡長子除了自身的原因以外,外部的威脅也很多。被人算計、被自己兄弟算計和陷害,甚至被自己父親猜忌等。可以看到,一個嫡長子,想要平安的活到自己當皇帝,是很辛苦的。

  • 4 # 老郭雜談

    大部分都是嫡長子繼承的。嫡長子指的是這幾種情況。

    1.原配皇后所生的皇帝第一個兒子

    2.原配皇后生的但不是皇帝的第一個兒子,

    3.繼皇后生的的皇帝的第一個兒子,

    4.繼皇后生的但不是皇帝皇帝的第一個兒子,

    5.被追封為皇后的嫡長子,可能還有就是嫡長子夭折順位繼承的嫡次子。

    以清朝皇帝來說。從入關以後,按照嫡長子制度繼承。順治,乾隆,嘉慶,道光,咸豐都是嫡長子繼承,明朝皇帝建文帝,明仁宗,明宣宗,明英宗,明孝宗,明穆宗,萬曆帝,天啟帝

    只要王朝沒有發生大的天災人禍造成繼承人出問題,基本都要按照這個制度往下繼承。這個制度能最大程度保證國家的穩定性。

  • 5 # andyouming

    皇家的嫡長子必須是皇后所生,歷代皇帝都把預立太子繼承皇位看作是國家之大事,嫡長子繼承皇位弊端是顯而易見的,由於皇位的 嬗遞,政權的更遞,不知道有多少CROWN落地,有多少個新朝崛起?圍繞這個權力的魔杖,多少人曾殫精竭慮,有多少人拼死廝殺?

  • 6 # 張慶東字恕鳴文化原創

    中國王位、皇位尊嫡的歷史比較悠久,因為到周朝時已進入“禮制”。大家對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故事可能一點都不陌生,大多數人認為是“烽火戲諸侯”而亡的“西周王朝”,豈不知是因為周幽王廢正宮申王后、廢嫡太子宜臼“違背周制”,誘發的申侯聯犬戎大破王軍,周幽王被殺驪山下,西周亡。太子宜臼被擁立而建“東周”,史稱周平王。自古以來的和平時期,太平盛世,選太子,傳皇(王)位都遵循的三句格律:一是尊正不縱偏。突出正房位置及主權導,不放縱偏房欺大罔上。二是立嫡不立庶。嫡,嫡長子。就是正室、正房、原配所生的第一個兒子。若正室、正房、原配無子或早逝。那就是繼正室、正房所生的第一個兒子。若嫡長子夭折了,則按正室、正房、原配所生兒子順序上遞為嫡長子。三是立長不立幼。長,就是大長子。若無嫡長子,就按所有妻室所生的兒子排序,立最大的兒子“皇長子”為皇(王)太子,或皇(王)權的繼承人。中國的漢族皇(王)權大部分都是按此規矩傳承的。沒有按此規矩獲得皇(王)本權的,會被認為不正統,或視為奪位,或被認為篡位。如李世民、楊廣等。清朝的皇位傳承也是尊從“漢制”而行,清朝皇帝大都是嫡長子繼位大統的。

  • 7 # demoyu

    在位帝皇的角度,嫡長子繼承可以避免皇子間、宮妃間、官員間的爭鬥,不過這只是一種一廂情願的理想狀況;人是慾望的動物,更何況面對的是距離絕對的權力只有半步之遙的情形,所以,鬥爭少不了;另一層面因素也很重要,長子先天的優越感會使他們不思長進,而其弟們在權力和志向的驅使下,各方面需要努力的自我學習,使自己優於嫡長子,才有機會被發現或在皇權的鬥爭贏得勝利。這也側面印證了物競天擇之說。

  • 8 # 於左

    確實是這樣,古代的中原政權在選擇皇太子時,一般都實行嫡長制。這個制度的弊端很明顯,就是容易選出一位平庸甚至低能的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晉武帝選了呆兒子晉惠帝。

    但嫡長製做為一種硬性的標準,消除了許多人的非分之想,避免了許多同室操戈的悲劇,所以一直是各個朝代預設的選擇繼承人的方法。不過,真正坐上皇位的嫡長子數量並不多,其中的原因也比較複雜,簡單說一下。

    第一種情況,就是有些皇帝根本就沒有嫡子,也就是皇后沒有生下兒子。

    比如唐玄宗有一大幫兒子,但沒有嫡子。再比如明朝的明神宗,皇后沒有生兒子,反而是明神宗私下寵幸的宮女生下皇長子朱常洛,鄭貴妃生下朱常洵等,他們都是庶子,所以明神宗在選擇皇太子時猶豫不定,最後在大臣們的壓力之下,勉強讓朱常洛做了皇太子。

    朱常洛就是明光宗,也沒有嫡子,他的兩個兒子朱由校、朱由檢都是庶子,但最後都做了皇帝。

    第二種情況,嫡長子已經被立為皇太子,但後來出了事,丟了性命。

    這方面的典型,比如漢武帝時的皇太子劉據,失去父皇的信任之後,在巫蠱案中受陷害,起兵失敗而身死。唐高祖時的皇太子李建成在玄武門政變時被殺死。

    唐高宗時代,皇太子李忠被賜死。嫡子李弘、李賢先後被立為皇太子,但李弘被武則天毒死,李賢被立為皇太子,後來被廢,三十四歲那年被逼自盡。

    第三種情況,嫡長子已經做了皇太子,但最終又被皇帝放棄。

    比如隋文帝的皇太子楊勇,唐太宗的皇太子李承乾,康熙皇帝的皇太子胤礽,都是嫡長子,在皇太子的位置上很長時間,皇帝越看越不順眼,將其廢掉。

    做為皇儲,皇太子這個位置其實非常微妙而且危險,皇太子不能表現得太能幹,太有號召力,那樣皇帝不舒服。但也不能表現太平庸、太無能,那樣皇帝也會感覺不高興,別人也會有想法。

    又因為皇太子受到萬眾囑目,許多勢利小人也千方百計地加以逢迎。這一類的事情如果太多,皇太子反而容易受到連累。

  • 9 # 史論縱橫

    嫡長子繼承製根本就是一個參考,而並非決定性因素。

    基本學習政治史的時候,最先學到的就是中國西周時期以嫡長子繼承製為核心的宗法分封制,一直到封建王朝,在皇位繼承上,都會採取嫡長子繼承製,後來又演變成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說法,其實這是騙人的。

    在西周和東周時期還能實行嫡長子繼承製,但是東周後期,也就是戰國時期,這一規則就逐漸被打破。

    秦朝二世而亡,即使算上末帝子嬰,都不是嫡長子,可以說秦朝不是依賴嫡長子繼承製;兩漢加一起33位皇帝,只有7位皇帝勉強算是嫡長子繼承製;隋朝,和秦朝一樣;唐朝21位皇帝,只有兩位是嫡長子繼承的;宋朝18位皇帝,只有3人是嫡長子繼承;明朝16位皇帝,僅有5人是嫡出;清朝12位皇帝沒有一位皇帝是嫡長子繼承製。

    為什麼真正繼承皇位的嫡長子少之又少呢?

    因為本身這就不是合理的政治制度,嫡長子繼承製是一種以血緣貴賤為依據的統治制度,但是有些時候,沒有嫡長子怎麼破?有些皇后她壓根就沒有生孩子,或者生的孩子全是女孩,或者生個傻子怎麼破?

    在專制皇權產生之前,沒有一套合理的分配方式,以血緣關係進行分配勉強能維持一段時間,到了大一統封建皇權產生後,爭權奪利異常複雜,皇位繼承也不是皇位一家就說算的,有時候外戚宦官專政,有時候地方藩王對抗中央等等行為都容易導致嫡長子繼承製形同虛設。

    最厲害的就是乾隆皇帝了吧!活的歲數超級長,把所有的嫡子全熬死了,不得不選擇庶出的了。

    所以,嫡長子繼承製只能是書中一種比較有借鑑意義的參考方式,只有嫡長子有才有德,能夠控制住局面的,才能登基,如果皇帝不想自己的皇陵埋葬不久就被挖出來,最好還是選擇一個靠譜的皇帝。

  • 10 # 少荃經史屋

    導讀:瞭解少荃文章風格的人都知道,批判與揭示是本人寫作的核心視角,我的讀史喜好就是剝離表象,去觀察歷史內部的運作規律。當然,這並不是什麼高深莫測的思路。其實每個人,每個在社會上摸爬滾打的人,都能從自身或他人的經歷中窺探到一二,且並不陌生。歷史與現在其實有很多驚人的相似,你若套用,會驚訝它的完美重合。

    少荃告訴你:

    用制度來約束權利時,權利會生出“暗力量”進行抗衡,這種暗力量用俗語講就是——潛規則。

    很明顯,嫡長子繼承製這種流於政治表面的規則,很難約束當權者和權利集團。

    政治,本就是暗流湧動的,何況還是各方覬覦的儲位之爭。

    一定程度上講,潛規則才是決定未來皇帝的決定性因素。

    外公保你太子位

    普通老百姓都講究個門當戶對,兩個家庭彼此能有提攜之力。帝王的婚姻,當然也要為政治服務了。

    周幽王想必並不陌生,就是為了博紅顏一笑,點燃烽火臺同諸侯王表演“狼來了”的故事。

    周幽王是敢挑戰“皇儲潛規則”的牛人。

    周幽王這傢伙典型的“得了便宜賣乖”,他不知道自己當初能登上皇位,除了自己是嫡子外,更重要的是母親孃家可是實力雄厚的齊國,齊王不是外公那也是舅舅,對他的嫡位有保駕護航作用。事情順利當然不需要動用孃家人,但絕不代表形同虛設。

    好巧不巧,周幽王的王后也是個公主,孃家是申國。申氏端莊典雅不失國母,生了個兒子姬宜臼更是品行端正兢兢業業,於情於理,於傳統於國情,都應該是姬宜臼做太子,申國上下也都盼望能分點帝王雨露。

    然而周幽王為進一步討好美人褒姒,竟要廢掉申氏立褒姒為後,改褒姒的兒子伯服為嫡長子,這對即將成為周王外公的申國君主來講絕對的晴天霹靂,即將變現之時被強制出局,這誰能忍?

    就在申國君主義憤填膺之際,朝廷傳出訊息說周幽王同時還要剝奪申國君王的爵位,起兵攻伐申國。

    “落進了還要下石!欺人太甚!申國豈是待宰羔羊!”

    先發制人!申國國君聯合繒侯及西北夷族犬戎之兵於公元前771年進攻鎬京。

    狼真的來了。

    周幽王火速點燃烽火喚諸侯進京勤王,然而諸侯卻認為他又要逗妃子開心拿他們開涮,都沒搭理他。結果就是周幽王和他的愛妃以及愛屋及烏的兒子伯服,皆斃命犬戎刀下。

    這一刀,把西周也終結了。

    你老爹不讓你當太子,外公就幫你當皇帝——公元前770年,周平王繼位,東周列國開始。

    嫡長子的背後是王后,王后的背後是諸侯

    本質上講,嫡長子繼承製其實是為鞏固聯姻諸侯而服務的。

    再從深一些的層面講,其實是皇權同諸侯進行博弈,在君權還未能擴張到像明清那樣的極致時,皇權多少要向地方勢力妥協一些,嫡長子繼承製只不過是對皇權實力不足的“遮羞”。

    當然,如果嫡長子背後的母系勢力沒有妃子背後的勢力大時,遮羞布就會被無情的撕下來,上演廢長立幼的殘酷現實。

    三國大家都清楚,荊州劉表的大兒子劉琦向皇叔劉備求救,因為荊州土族勢力蔡家是支援次子劉琮做接班人的(劉琮娶了蔡夫人侄女為妻)。劉表在荊州的實力有很大一部分是同蔡夫人結合而鞏固的,所以劉表也不得不向荊州土族蔡氏妥協。

    所以嫡長子繼承製其實本沒有實質力量,關鍵還是背後勢力的角逐結果。

    人,不如靠自己

    儘管母系外戚的勢力是影響皇子能否成為接班人的因素,但自身的實力也是不容小覷的一環。如果兩個皇子出自同一個母親,那競爭力就是自身實力了。很典型,李世民就是完全靠自身實力來爭奪皇位的。

    李世民聰明就聰明在,競爭皇位的“敬酒和罰酒”都準備了。

    軍功顯赫只是競爭太子的基本條件,這是給李淵敬的酒,讓他立儲要考慮下自己;而如果李淵不同意,那他收編的能臣武將則是他武力爭奪皇位的硬實力,這是給李淵的罰酒。

    626年7月,李世民發動宣武門兵變。尉遲敬德衝入皇宮名曰保護李淵安全,實則就是想親口問問李淵“秦王想當太子,你有沒有意見?”

    嫡長子繼承製是敵不過手握屠刀之人的。

    要說實力,李隆基以次子身份登上太子之位就顯得“合情合理”了。

    710年,年僅26歲的李隆基聯合宮廷禁軍、太平公主發動政變,誅殺韋皇后極其黨羽,還清朝野。然而李隆基的父親李旦卻根本不知此事,突然就被兒子告知“爹你當皇帝吧。”

    我去,天上掉餡餅!突然一下就君臨天下了。

    當然,李旦還是知道自己幾斤幾兩,他的皇位壓根就是擺設,是給李隆基做過渡的。

    李隆基的哥哥李成器更是知道這天下是弟弟打回來的,根本不奢望啥嫡長子繼承製能輪到他當回皇帝。

    李成器:“太子之位?笑話,兄長我可不是那塊料,兄弟你就繼任太子之位吧。”

    李旦:“你哥說的對極了……”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太子之位是需要爭取的,但有時只需等待。

    李承乾,李世民的大兒子,長孫皇后的嫡出,標準的太子未來接班人呀。可這兄弟不自量力,居然敢在李世民面前班門弄斧,學習父親搞政變奪權。

    “超越父親,就要學父親那樣把爺爺趕下臺!”

    結果沒有出任何意外,李世民三兩下平息了政變。儘管李承乾保住了性命,但太子之位已無望。二子李泰感覺機會來了,但用力過猛,表露兄弟手足之情太假,觸碰到了李世民殺兄逼父的龍鬚,自此再不受李世民待見。

    說實話,李承乾、李泰遇到這樣的父親應該打消彎道超車的主意,按部就班,聽爹由命才是。

    最後,李世民選擇了最小的李治做了大唐的接班人。

    李承乾和李泰兩位兄長鬥爭多年,結果卻便宜了最小的李治。

    總結

    往後的唐宋,明清時代,由於中央集權越發極致,太子的儲位之爭影響因素越來越被限制到了皇室內部,皇帝的兒子們也越來越需要靠自身形象和實力來爭奪太子之位。

    儘管不可控的因素變小,但皇儲之爭還是被其他方面的因素滲透進入,皇子們在爭奪皇位的過程中,要控制好實力的拓展與敏感因素的越界,在此中尋求平衡以及等待對手的出錯。

    還是最開始的那句話:

    用制度來約束權利,權利就會滋生暗力量與之抗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做美團外賣騎手一天可以掙多少錢呢?一個月平均能掙多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