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一旦發生氦閃,地球就再也回不到原來的位置上去了。因為此時的太陽已經不再是那個給地球提供光和熱的“慈父”,而變成了一個徹頭徹尾的“暴君”了。
首先,發生氦閃是有前提的。這個前提就是太陽離開了主序期,進入了走向“死亡”的倒計時的紅巨星階段的末期了。
那麼“氦閃”到底是什麼呢?
所謂的“氦閃”,就是氦元素在某種特定的條件下發生了聚變反應。這是白矮星形成的“必經之路”。換句話說,只有能形成白矮星的恆星,才會發生“氦閃”。
以太陽為例,太陽內部的平衡源於太陽自身質量產生的壓力和太陽核心區域內氫元素的核聚變產生的張力。然而,在太陽進入主序期的末期時,這種平衡會因為太陽內部的氫元素的不足而逐漸被打破。太陽的外層會隨著太陽質量的不斷減少而逐漸膨脹,而太陽內部則不斷的收縮。此後,太陽逐漸離開主序期而進入了晚期的紅巨星階段。
在這個過程中,地球哪去了呢?
那時的地球已經離開了現在的軌道了。因為隨著太陽質量的不斷減少,地球會逐漸遠離太陽。
當太陽內部的氫元素完全耗盡時,沒有了對外的張力,太陽核心將會在自身引力的作用下發生引力塌縮,而太陽的外層則在反作用力下開始急劇膨脹。據計算,其最終的外沿將可能超過地球現在的軌道,屆時,水金二星會被蒸發,地球則可能因為已經遠離現有的軌道而僥倖逃過被蒸發的命運。
其實,可能等不到太陽發生“氦閃”,地球就已經是一個不再適宜人類居住的地獄了。因為此時,地球離“紅太陽”太近了。
而“氦閃”則發生在太陽的紅巨星階段的末期,是白矮星形成的前奏。
隨著太陽核心的不斷塌縮,密度越來越大,溫度也越來越高,當其累計的溫度超過一億K的時候,太陽內部將會被重新點燃,只是此時被點燃的不再是氫元素而是氦元素了。在高溫下,氦元素髮生碳化反應。從而在瞬間釋放出巨量的能量。只是,氦元素的這種碳化反應並不能向核聚變那樣可持續的,它只能維持很短的時間,因此才有了所謂的“氦閃”。
“氦閃”過後的太陽,只剩下了一個密度和溫度都很高的核心。此時的太陽已經不在產生新的能量了,其自身會因為能量的不斷流失而溫度越來越低。最終,太陽在所有的能量都耗盡以後,就變成了一個高密度,異常冰冷且不再發光的“黑矮星”。
那麼,氦閃過後,地球還能不能回到太陽身邊呢?
答案是否定的。
因為此時的太陽並不穩定且無法用核聚變來為地球提供穩定的能量了,即使地球回到了原來的軌道上,也因為極低的表面溫度而不再適宜居住。而且地球也可能會被太陽強大的潮汐力撕裂。畢竟此時的太陽已經是一個體積小但密度非常高的白矮星了,其潮汐力已經不可與主序期時的太陽同日而語了。
因此,太陽一旦發生了“氦閃”,地球就再也回不到太陽身邊了。
pass:在《流浪地球》中提出的殖民比鄰星,實際的可行性可能並不高,因為比鄰星是一顆紅矮星,個頭和質量都太小了,雖然它可能有著數千億或者數萬億年的主序期,但其表面溫度卻遠低於太陽的表面溫度,這就使得其宜居帶會距離恆星非常非常近,而如果地球離比鄰星太近的話,可能會被比鄰星的潮汐力鎖定。一旦地球被比鄰星的潮汐力鎖定,那麼地球也同樣會變的不宜居住。地球可能更需要殖民一個更大一點的恆星。
太陽一旦發生氦閃,地球就再也回不到原來的位置上去了。因為此時的太陽已經不再是那個給地球提供光和熱的“慈父”,而變成了一個徹頭徹尾的“暴君”了。
首先,發生氦閃是有前提的。這個前提就是太陽離開了主序期,進入了走向“死亡”的倒計時的紅巨星階段的末期了。
那麼“氦閃”到底是什麼呢?
所謂的“氦閃”,就是氦元素在某種特定的條件下發生了聚變反應。這是白矮星形成的“必經之路”。換句話說,只有能形成白矮星的恆星,才會發生“氦閃”。
以太陽為例,太陽內部的平衡源於太陽自身質量產生的壓力和太陽核心區域內氫元素的核聚變產生的張力。然而,在太陽進入主序期的末期時,這種平衡會因為太陽內部的氫元素的不足而逐漸被打破。太陽的外層會隨著太陽質量的不斷減少而逐漸膨脹,而太陽內部則不斷的收縮。此後,太陽逐漸離開主序期而進入了晚期的紅巨星階段。
在這個過程中,地球哪去了呢?
那時的地球已經離開了現在的軌道了。因為隨著太陽質量的不斷減少,地球會逐漸遠離太陽。
當太陽內部的氫元素完全耗盡時,沒有了對外的張力,太陽核心將會在自身引力的作用下發生引力塌縮,而太陽的外層則在反作用力下開始急劇膨脹。據計算,其最終的外沿將可能超過地球現在的軌道,屆時,水金二星會被蒸發,地球則可能因為已經遠離現有的軌道而僥倖逃過被蒸發的命運。
其實,可能等不到太陽發生“氦閃”,地球就已經是一個不再適宜人類居住的地獄了。因為此時,地球離“紅太陽”太近了。
而“氦閃”則發生在太陽的紅巨星階段的末期,是白矮星形成的前奏。
隨著太陽核心的不斷塌縮,密度越來越大,溫度也越來越高,當其累計的溫度超過一億K的時候,太陽內部將會被重新點燃,只是此時被點燃的不再是氫元素而是氦元素了。在高溫下,氦元素髮生碳化反應。從而在瞬間釋放出巨量的能量。只是,氦元素的這種碳化反應並不能向核聚變那樣可持續的,它只能維持很短的時間,因此才有了所謂的“氦閃”。
“氦閃”過後的太陽,只剩下了一個密度和溫度都很高的核心。此時的太陽已經不在產生新的能量了,其自身會因為能量的不斷流失而溫度越來越低。最終,太陽在所有的能量都耗盡以後,就變成了一個高密度,異常冰冷且不再發光的“黑矮星”。
那麼,氦閃過後,地球還能不能回到太陽身邊呢?
答案是否定的。
因為此時的太陽並不穩定且無法用核聚變來為地球提供穩定的能量了,即使地球回到了原來的軌道上,也因為極低的表面溫度而不再適宜居住。而且地球也可能會被太陽強大的潮汐力撕裂。畢竟此時的太陽已經是一個體積小但密度非常高的白矮星了,其潮汐力已經不可與主序期時的太陽同日而語了。
因此,太陽一旦發生了“氦閃”,地球就再也回不到太陽身邊了。
pass:在《流浪地球》中提出的殖民比鄰星,實際的可行性可能並不高,因為比鄰星是一顆紅矮星,個頭和質量都太小了,雖然它可能有著數千億或者數萬億年的主序期,但其表面溫度卻遠低於太陽的表面溫度,這就使得其宜居帶會距離恆星非常非常近,而如果地球離比鄰星太近的話,可能會被比鄰星的潮汐力鎖定。一旦地球被比鄰星的潮汐力鎖定,那麼地球也同樣會變的不宜居住。地球可能更需要殖民一個更大一點的恆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