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怪蜀黍老囧曾
-
2 # 李建秋的世界
你錯了,東南亞其實發展的比中國早,中國是把東南亞的產業給搶過來的。
大凡崛起的國家都是循著這條路走的:經濟改革---吸引外資---外資投資---就業率增高,GDP猛增----出口大漲---技術轉移----自主研發----國家躍升。
所有的國家,都是這樣的,德國是,所謂的“made in germany”是當年德華人瘋狂模仿英國品牌,英華人被逼的受不了了,強迫德華人打上的標籤,日本也是一樣,曾幾何時日本也是仿冒大國:
日本崛起那會,是連商標都抄的。
hellokitty,這麼著名的品牌,有多少人知道它是山寨產品呢?
中國的崛起和德國的崛起,日本的崛起,南韓的崛起其實比較類似,大致遵循著這個路線,但是有一點不同:中國是從東南亞手裡把產業搶過來的。
首先我們先要清楚一個事實:東南亞發展實際上是比中國早的。早先日本搞所謂的“雁行模式”,什麼叫“雁行模式”?
日本崛起了以後,在東亞和東南亞執行產業傳遞,日本認為各國經濟應該像大雁一樣,日本是頭雁,亞洲四小龍是第二隊大雁,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之類的是第三梯隊,產業以此從美國和日本傳遞到亞洲四小龍,再從亞洲四小龍以此往下傳遞。
因此,當八九十年代所謂的“亞洲四小龍”,“亞洲四小虎”之類的出現,就是因為日本執行了雁型模式的緣故,日本自己獨享高附加值產業,亞洲四小龍享受資本密集產業,其他國家是勞動密集型產業,這樣梯次分工。
當然,大家也很清楚,最後雁型模式玩砸了。怎麼玩砸了?
首先是日本自身經濟不好,日本經歷了二十年代的經濟停滯和低迷,一直到今天都無法振興,連領頭雁都萎靡了,這雁型模式當然就玩不下去了。
其次是中國打亂了雁型模式的節奏,中國無論相對於日本,還是相對於東南亞,是一個超級大國,迅速發展的中國就像一個資金黑洞,源源不斷的吸收來自全世界的資金,並且創造出鉅額的利潤,這時候幾乎就沒有人再去投資亞洲四小龍或者亞洲四小虎之類的國家,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其實就是雁型模式的終結。
所以,在雁型模式下,實際上是東南亞國家先崛起的,只不過中國的出現,打斷了他們的崛起,搶走了他們的資源,中國的人口和地域比所有東南亞國家加起來還要多,還要大,並且中國比較穩定,不容易出現猶如泰國,馬來西亞,印尼之類的國家隔三差五的社會波動,資本更願意流入中國。
時光已經到了現在,不是東南亞國家想不想複製中國的問題,而是他們無法複製,能崛起的,類似於新加坡,早就崛起了,其他的國家要麼沒有中國龐大的市場,要麼沒有中國龐大的勞動力供給,很顯然,當一個產業實現產業叢集的時候,成本會更低,在這點東南亞任何國家都無法和中國匹敵。
但是東南亞還是有機會的,以越南為例,最近因為貿易戰,相當多低端產業都搬到越南去了,這給了越南一個很好的機會,如果越南執行和中國進行產業分工合作的政策,我想越南也很有機會實現經濟的躍升。
至於印尼,島嶼太多,宗教太麻煩,很難有所提升
馬來西亞,泰國之類的,處於不上不下的一個尷尬境地,我看就比較困難了。
-
3 # 胡家成
由於中國的崛起,中國模式熱遍亞非拉,西方也在對自己的體制進行反思。許多發展中國家甚至發達國家,對中國的宏觀調控、經濟計劃、精準扶貧、政黨治理模式等都很感興趣。
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國情,鞋子合不合腳只有自己知道,任何一個國家的發展經驗、模式只能借鑑,不能複製。照搬照抄從來不會得到成功。中國不可複製性主要體現在:
一是中國的人口優勢。中國有14億人口,有世界最大的中產群體,龐大的消費市場。作為生產者,背靠大樹好乘涼。中國之所以產生世界上數一數二的網際網路巨頭,中國的共享經濟超速發展,都離不開人口紅利。
二是中國的體制優勢。中國這麼大的國家,必須有堅強有力的領導。中國的體制能夠著眼長遠,制定中長期發展計劃,能集中力量辦大事。中國不搞三權分立那一套,避免了互相扯皮、效率低下,為反對而反對的現象。像中國這種大規模扶貧沒有制度優勢根本不可能完成,也只有中國能做這類工作。
三是中中中國產業體系完備美。聯合國的基礎產業目錄中的產業分類,中國很齊全,中國現在已成為世界第一製造大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東方不亮西方亮,迴旋餘地大。
四是中國文明一脈相承。可以看到,二戰後發展起來的國家或地區,以儒家文化圈為主,如日本、亞洲四小龍,儒家文化有許多積極因素,如和、合,勤奮、紀律、團結等,這也是中國成功的文化因素。中國用一代人的血汗奠定了雄厚的物資基礎。馬來西亞、菲律賓領導人都說,中國的成功靠華人的吃苦耐勞。幸福不會從天而降,我們享受今天的幸福生活,要知道今天的輝煌是改革開放初一代人的打拼和血汗換來的。
-
4 # 股海人生260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總經濟量的GDP佔全球60%以上了。形成美國在出入口方面全部扶持補貼其它國家。扶持西方歐洲北美東亞的日本南韓等等各國的經濟。現在這些國家已經進入經濟發達體系了。而且美國經濟過度消耗發生有問題。自然取消這些扶持補貼。這些習慣吃慣補貼的國家共同反對。
美國目前調整政策。取消那些已經進入發達經濟體系的國家補貼優惠政策。
政策仍然傾斜向只有第三世界赤貧國家可以享受補貼優惠政策。這樣美國國內的採購商人會自動調節採購進貨渠道。
這和等於中國政府援助扶持非洲一樣的原理。這是經濟體系大國的義務。
首先明白中國並不淨止只是美國的唯獨一個供應商。全球所有各國家都是美國的供應商。
美國重新調整對國際的政策。而美國也是全球最大的消費美元大國。供應商採購商會自動向全球各國自動調節供應採購,貨源渠道價錢的。
美國目前除了只是對東南亞這些貧窮國家經濟扶持補貼福利。類似今天中國向非洲經濟援助支援一樣。
其實美國擁有最龐大的美元消費大國。即是擁有主動權。美國很早將汙染產業,低端的產業轉移到海外去了。舉個例子。
譬如。政策傾斜補貼優惠於東南亞那些赤貧的國家汙染產業和低端產業。那麼這類的生產低端產業的企業一窩蜂就會轉移湧向到這些東南亞的各個國家。
同樣美國發給臺灣優惠是化工牌照。那麼臺灣人拿著這個化工進出口權。而將廠設向東南亞享受優惠補貼政策賺差價。由於美國可以向 東南亞傾斜補貼優惠政策,而無形中這樣促進東南亞各個國家的開放轉型也是刺激這些國家加速走向工業化的程式經濟起飛。類似當年同樣傾斜政策優惠中國無形中也幫助中國經濟轉型刺激經濟突飛猛進。
大家如果能有機會去國外走走看看,接觸一些跟中國磚家不同的看法,眼界會更開闊!
你懂的。。。
通俗的例子。
以前加入了有錢人群。跟住有錢人群的群主,呃飲呃食呃福利呃補貼讓自己的生活過得非常滋潤。現在群主經濟困難解散了群。
那麼自己要重新開過一個群了。
自己重新成立一個群由自己做群主。而入群的都是些窮兄弟。變成要向這些窮兄弟補貼補助贊助他們才願意加入這個群。而群裡新來了幾個會員只搶紅包不發紅包的人。
另外 我們看到的國際局勢,不是真正的國際局勢,是被媒體塑造出來的國際局勢。所以看國際問題一定要有自己的獨立意識。學會思辨能力。客觀對待。
-
5 # 紅豬
話說到底,是對製造業分工的爭奪。 爭奪的底牌是產業人口和消費市場人口,本質上還是有素質的人口。
事到如今的格局已經很清楚了,中國由於產業人口基數大,市場基數大,可以隨意獨佔一個行業上下游所有產能,也可以透過消費刻意拉動某幾個行業成長(比如汽車行業就是近例)。
中國也可以出於各種考量,放出一部分產能給周邊,讓它們融入到中華經濟圈裡參與大迴圈。
反過來周邊國家想由此契機搶奪整個行業主導權,先問問自己,以舉國之力生產一樣產品,哪怕是中國不擅長的香蕉罐頭,世界市場那麼大,你能獨佔麼?如果獨佔不了,多國競爭,中中中國產業就有機會介入某個環節,打破壟斷。
不要忘了當初臺灣的晶圓,南韓的液晶,都是大陸釋放善意給他們的自留地,結果他們一膨脹,現在啥結果都看見了。
-
6 # 長風浩蕩
事在人為。中國能做到的,其它國家只要找對了方法、並能正確貫徹執行,肯定也能夠做到。就好像“發達國家”能做到的事,其它國家同樣能夠做到一樣。
只是,方法與執行上的對、錯,沒法有先驗結論,只能由具體的人具體操作實現。
但是,千萬記住,這事只能自己做,別人替不了。還得記住,想“成功”,就得經得起失敗。
-
7 # 錦繡中源
“中國模式”是獨一無二的,每個國家的國情都不一樣,鞋子合不合腳只有自己知道,所以照搬別國的模式也未必能夠成功。中國體量巨大,國土面積約960萬平方公里,人口超過13億,人民勤勞刻苦,文化博大精深。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擁有強有力的中央領導集體,能夠制定中長期發展計劃,能集中力量辦大事等,這是別國不具備的優勢。所以中國模式是不可複製的。
縱觀整個東南亞,國情和中國比較相似的只有越南,其實越南一直在學習中國模式,學得也比較好,但也不能夠完完全全複製中國模式。中國於1978年開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越南也有它自己版本的“改革開放”,越南於1986年開始實行革新開放,比中國晚了8年,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實現了年均9%以上的高速增長,而越南只有年均6%~7%之間,雖然相比中國仍遜色不少,但取得這樣的成績也還不錯了。目前兩國的發展水平相差15年以上。
這些年來越南製造業也在蓬勃發展,很多發達國家乃至中國的低端製造業轉移到越南,尤其是最近因為貿易戰,更多低端產業從中國等地搬到越南去了,這給了越南一個很好的機會。截止2019年3月,已經有包括南韓、日本、中國、新加坡、美國等在內的131個國家和地區在越南投資,註冊資金高達3465億美元,所以越南現在是非常受到外資青睞的,未來越南製造業仍有望保持快速發展。
東南亞除了越南之外,新加坡某些方面和我們國家也比較相似,但新加坡是曾經的亞洲四小龍,其經濟騰飛比中國還要早,因此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某些方面也向新加坡學習,比如建立工業園區等。
至於其它東南亞國家,菲律賓現任總統老杜注重發展經濟,所以近年來菲律賓經濟發展得較好;印尼體量最大,但島嶼太多,宗教太麻煩,很難有所提升;馬來西亞,泰國之類的,處於不上不下的一個尷尬境地;緬甸、寮國、高棉則最為落後,沒有什麼優勢。
-
8 # 歷史風暴
東南亞不能放到一起說,最起碼這些國家應該分成三大塊來看。
第一塊,新加坡和越南為代表的儒家文明國家在東南亞擁有儒家文明的國家有兩個,一個是新加坡另一個是越南。新加坡發展有目共睹,是東南亞地區唯一的發達國家,目前新加坡人均GDP為6.4萬美元,位居世界第7位。所以,新加坡就沒必要複製這個奇蹟了,因為這個國家本身就創造了奇蹟,不需要複製別人的,甚至我們在一開始還學習了他不少東西呢。
(新加坡)
另一個屬於儒家文明圈的國家就是越南,這個國家上個世紀後期才剛剛獨立,所以經濟改革也比較晚,但是最近這些年發展還是很驚人的。而且,越南有一個屬於儒家文明圈的鮮明特色,那就是極為重視教育,越南也是有學區房的。
(越南首都)
可以預見,只要越南自己不瞎折騰,再過個十幾二十年,等越南培養的本土人才成長起來後,這個國家也一定會完成工業化,並且逐漸發展成為一個準發達國家,南韓的今天應該就是越南的明天。歷史上這兩個國家就一直為爭奪小中華的正統吵架,估計到那時候兩個國家還得經常吵架。
第二塊,靠賣石油富起來的汶萊汶萊這個國家不大,只有5000多平方公里,但這個國家境內石油資源卻很豐富,這個國家的石油生產總值佔到了國內生產總值的將近7成,政府90%的收入要靠石油。
於是,汶萊和海灣地區的石油富國一樣,只需要賣石油就能成為東南亞地區僅次於新加坡的富國。
2017年,汶萊的人均GDP為3.1萬美元。
像汶萊這樣的國家,由於有先天的資源優勢,基本上不會在工業方面投入太大的精力,也不願意去苦心經營複製“中國製造奇蹟”,他們只會在賣石油賺錢後投資到利潤高工作體面的金融、旅遊等產業上。
所以,汶萊將一部分石油收入投入到了銀行和國內的生態旅遊上,試圖使國內的經濟結構多元化。
第三塊,除汶萊、新加坡和越南之外的其他國家除了以上三個國家,其他國家算是同一型別,這些國家無論經濟發展如何,在未來都很難複製“中國製造的奇蹟”,原因很簡單,這些國家的人沒有上進心。
不要以為所有的人都會為了更好的生活去拼搏,大多數人都尋求安逸的生活缺少上進心,而這種心態在東南亞國家中就很普遍,甚至連高層都有這個傾向。
於是,不論是過去風雲一時的亞洲四小虎,還是現在正在謀求發展的緬甸、寮國、高棉等國。他們在研發方面的投入簡直慘不忍睹,也就是說著些國家只會給別國做做代工,根本就沒想過搞一搞產業升級,這和儒家文明圈有錢了以後投到研發上發展自主產品的想法是截然不同的。
在東南亞地區,研發投入最大的國家是馬來西亞,每年投入佔GDP的1.3%,馬來西亞還不錯。
(馬來西亞)
但剩下的國家可以用慘不忍睹來形容了:泰國每年的研發費用佔GDP的0.78%,菲律賓每年投入研發的費用佔GDP的比例是0.13%,印度尼西亞每年研發投入佔GDP的0.08%,高棉是0.12%,寮國是0.04%,透過研發投入可見,這些國家裡也就馬來西亞將來發展的會更好一些,泰國稍好,其他國家堪憂。
至於能否複製我們的奇蹟,那一定是想多了,我們每年的研發投入達到了世界的五分之一左右,比東南亞所有國家加到一起還要多很多倍。
一個國家工業的發展首先要來自於基礎科研的投入,依靠在科研上的投入推動基礎科研的突破,然後推動應用研究,最後推動工業企業的進步。東南亞大多數國家從基礎科研的投入上就輸了,還談什麼複製呢?
-
9 # 青島探客
因為現在中國模式不僅是依託的人口紅利,還有技術優勢和產業集聚優勢。
我們知道一個產業在全球有個轉移的過程,從發達國家轉移到發展中國家,等發展中國家發展起來之後再轉移到更加貧困的國家。比如電子行業,從美國,轉移到日本,再到臺灣,再到國內,再到東南亞地區。
那麼為什麼說東南亞國家很難複製中國製造奇蹟呢?
隨著國內人工成本的增加,有些產業轉移到東南亞國家。但是東南亞國家除了工資成本低之外,並沒有其他的優勢。中國國內的工人雖然成本相對要高,但是素質高、技術高,吃苦耐勞,據說緬甸地區很多工廠是週薪制,有些工人收到工資之後就不見了。招工難是東南亞工廠普遍存在的問題,流動率高也增加了工廠的成本,所以綜合下來,在東南亞開工廠並不比國內節省多少成本。
其次,現在很多產業都是有產業鏈的,比如眼鏡行業,涉及到鏡片、眼鏡框等多個部分,一個環節可以輕鬆轉移到東南亞,但是與之配套的整個行業的搬遷是很困難的。
第三個原因是中國的製造業本身也在轉型,由“中國製造”變成“中國智造”,依託的不僅是人口成本優勢,還有技術優勢等。所以就算轉移到東南亞的,也是並無多少技術含量的部分。
中國製造奇蹟是天時地利人和共同作用的結果,東南亞很難再造這樣的一個奇蹟。
-
10 # 房樹人繪畫分析師edit
東南亞國家是比我們先富起來的一群人,但是為什麼最後會落後於我們呢?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一個字“懶”!,他們是屬於未真正富起來,就開始想當二世祖!各種工會,還沒怎麼工作呢就要加薪!要這種自由,這種民主有何用!工會要懷有大愛,要真正起到調節工廠主與工人之間的矛盾糾紛,這才是真正的工會!工廠主與工人有各自的小利,也有共同的大利,有了大利才有各自的小利,他們不是對立的,他們是一個團隊的!把工廠主與工人對立起來的人是自私的,是想從中獲利的。我們中國能富起來最根本的原因是“勤勞節儉!”。民主的復興靠的是什麼?就是靠它!德國為什麼會強?也是因為這個原因!美國透過軟文化給我們洗腦,讓我們拋棄我們的立國根本,讓我們未富先享受!這是多麼陰險!多麼可惡!
回覆列表
首先,東南亞國家沒有中國這樣的國家能力,大部分東南亞國家財政狀況都不好,而國家組織在高棉、寮國、緬甸、菲律賓乃至印尼區域性地區都是缺乏的,國家無法滲透到社會基層,也就無法汲取足夠的資源;
其次,國家能力強不一定福利好,但國家能力差就意味著基礎設施、公共服務都差,東南亞國家的基礎設施除了新加坡、馬來西亞和泰國核心區域外都有待提高,哪怕是勞動力密集型企業都會因此增加大量的成本,成本上東南亞的競爭力不強,只能壓低勞動力價格,這卻無助於發展;
再次,東南亞國家的經濟基礎也比較差,居民儲蓄率也不高,缺乏大規模的工業體系和足夠的金融資本作為支撐,僅僅依靠少數從日韓或中國轉移的生產線並不足以支撐整個工業體系,特別是工業體系發展所需要的強大國家能力進行的專案投資,因此想升級非常困難;
最後,東南亞國家的潛在市場規模不小,但由於國家能力弱難以被整合,加上東南亞各國情況有點類似,相互之間反而存在產業競爭關係,因此中國常見的“市場換技術”做法在東南亞也難以使用,這點同樣難以真正步入製造業的良性發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