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返鄉吳大叔

    這個問題不能一概而論,要分不同的物件,場合和時期來看。

    我的觀點是,我們的收入水平一般是幾千到幾萬,只有極少數收入極高或極低的人用k做單位顯得過大或過小,所有用k做工資的單位從適用這個角度是完全沒有問題的,當然直接說千更加沒毛病。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有的人喜歡用k,用的人不習慣呢?或者說哪些人是真習慣哪些人是裝的。

    首先是物件,和資料打交道的人,會更習慣性用k。比如在工業企業裡面的人還有程式設計師這些,k在這單位在工作中本來就很常用,用在工資上再自然不過。反之,吳大叔我身邊一些收入浮動比較大的朋友,比如做銷售的用k做單位就比較少。她們業績一好起來十來萬一個月用k做單位顯然聽著也彆扭,再說她們普遍對數字沒那麼敏感不喜歡用k做單位。

    第二是場合,還是拿吳大叔本人來舉例,大叔以前在工廠上班,和同事聊工資也會用k。但回到農村父母問工資當然就不會用這個單位。

    最後是時期,吳大叔工作已經十多年了,十多年以前那工資是隻有幾百塊錢一個月的,咱們國內也不流行這些英文單位。別人問你多少錢一個月?你回答零點捌k,這不是找抽嗎?對吧?那大叔辭職前的一份工作一個月一萬捌,說成十捌k聽著是不是就很正常了?

    所以說,k這個單位並沒有什麼奇怪的,只要聽著不彆扭那應該都是習慣性用語,當然,有時候我們也是為了隨大流,雖然自己不一定喜歡用這個單位,但大家都用也就跟著用唄!

  • 2 # 保山雜談

    這個基本流行於一線城市,小城市這麼說會造白眼的。一些用人單位招聘員工時習慣用“K”做工資單位。公司人員交流說起工資待遇也習慣了用“K”。當然,極個別人也會覺得這樣說有B格,所以下意識就說了。

    究其原因,有這麼幾方面:

    1、  起源於國外,流行於外企。

    K就是“千”的意思。KM(千米)、KG(千克)等等。外華人不習慣說“萬”,習慣用“千”做單位。慢慢的,外企工作白領也就習慣了用“K”做為工資的計數單位。在一線城市,有那麼一段時間,說話交談中帶點英文,顯得有文化,有格調。較早工作在外企的人員,討論薪資待遇時候,自然容易使用“K”做單位。非外企工作人員在接觸中,也在逐漸接受並使用“K”做工資計算單位。

    2、  用人單位習慣使用“K”做工資單位。

    “K”是外來詞,“W”是中文“萬”的意思。大多數人的工資是以“千”為單位。一方面是用K表述方便一些,即使有小數也只有一位,用W表述則需要兩位小數。比如5.5K,0.55W;另一方面用“K”表述薪資待遇顯得大氣一些。比如5.5K= 0.55W,15K=1.5W,雖然意思一樣。但是聽著不一樣。

    3、  書面使用便捷。

    在非正式書面檔案表述中,顯得更加便捷。比如工資是5500元,用5.5K書寫,即方便書寫,也方便閱讀。

    所以,使用“K”作為工資單位的人,很大一部分是在公司及日常工作中受影響而使用。極少一部分人則是感覺這麼說比較“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靈活就業的老百姓每月存1000,不交社保,15年後夠養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