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肯特崗
-
2 # SuperBean
舊的紅利期已過,但是網際網路並不是靜止不動的,是在不斷髮展的,一個浪潮接著一個浪潮。新的紅利一定會出現,比如短影片,比如大資料,比如人工智慧,比如線上教育和醫療,比如區塊鏈,都是目前網際網路很火的專案。
最近一直有人說網際網路泡沫即將破滅,網際網路行業各種裁員,網際網路股票各種暴跌,網際網路公司各種爆雷,寒冬來臨了。不過我卻認為中國網際網路已經蓬勃發展了20年,網際網路在資本的扶持下野蠻發展,巨頭揠苗助長,市場盲目跟風,人才盲目擴張,目前的種種現象只是甩去泡沫,迴歸正常,符合經濟規則。
真正消失的網際網路傳統紅利是什麼?一個是資本紅利,已經不是用一個PPT,說一個故事就能獲得投資人的青睞了。一個是人口紅利,中國網際網路使用者已經飽和見頂了,一個產品已經無法再吸引更多的使用者規模。一個是模式紅利,你抄我的,我抄你的,相同的無創新的商業模式,已經無法獲得投資人和使用者的肯定。
紅利已過並不意味著網際網路行業的沒落,相反,這將是一次重生!洗牌後的留下來的企業將會帶領這個行業走向更廣闊的天地,蘇。對於個人而言,紅利過後便是行業准入門檻的提高、個體產值的升高。
最近b站的《後浪》很火,不過我卻不相信什麼前浪後浪,一直推崇吳軍的《浪潮之巔》。只有我們學習提升自我順應變革才能處於所有網際網路時代的浪潮之巔。
-
3 # 銘天說
國內的坑已經被填的比較滿了,但是國外有些市場,網際網路還處於一個比較新興的地步,如果考慮出海的話,其實網際網路紅利還是有的。
-
4 # 小本生意連續創業者
我始終堅持一個思想。紅利與你無關。
我不知道你是什麼樣的層次,張口就要說這樣的話,或者你比我高很多,你手下有很多很多的員工,所以你再替一個企業思考,再替一個行業思考,那麼你贏了。
但是我想更多時候你和我一樣都是普通人,專業的人不會來這裡花錢問問題,這是免費的問題。網際網路時代過去與否,只要你專心在一個行業裡吃透它,吃通它總有喝湯的機會。不要老想著,但紅利紅利不是給普通人追的。
並且他的紅利永遠都有,只不過你沒有能力去發掘而已。是普通人就做一個普通人的事兒。不要老想著亂七八糟的東西努力做好眼下如果想要網際網路掙錢的話就去模仿別人然後透過模仿別人賺到第1桶金,再創新再去做自己的東西。
回覆列表
一、
現在很多分析文章,開頭即言:網際網路進入下半場,人口紅利消失。
所謂人口紅利,從社會學角度講,是指一個國家的勞動年齡人口占總人口比重較大,撫養率比較低,為經濟發展創造了有利的人口條件。
網際網路的人口紅利則不同,指的是網際網路使用者不斷增多,企業可以用較小成本快速獲得流量。
這類紅利主要分為兩撥:PC時代和移動時代。
如果把1968年阿帕網的誕生作為網際網路起點,那麼直到2017年第一代蘋果誕生的這一段時間,都可以算作PC時代的紅利時期。
但隨著智慧手機這個新物種的誕生與普及,其便攜性、豐富性逐漸打敗了傳統PC端,移動網際網路紅利逐漸顯現。
但人口紅利只是網際網路擴張初期的特殊現象,人的攀升速度怎麼拼得過以光速運轉的網路?
從資料上來看,截止2018年6月,手機上網使用者已達7.88億,佔全體網民的98.3%。移動網際網路的人口紅利在現階段已接近飽和。
就此,一些分析家開始唱衰網際網路,認為相對傳統獲客方式而言,網際網路已不具備突出優勢,而在巨頭壟斷、資本佔據的狀況下,網際網路企業反而更難崛起。
千團大戰、滴滴大戰快的、摩拜 VS ofo,網際網路上的三大戰役,證明了資本為王的真實法則。
分析家的邏輯是:在網際網路紅利存在期,中小企業可以藉助這股紅利,用小成本快速擴張流量;但隨著紅利消失,獲客成本增加,網際網路不再具備優勢。
如果拆分一下分析家的邏輯鏈條,可以得出如下公式:網際網路獲客成本增高=人口紅利消失=網際網路優勢不再(嚴謹一點的話也可以用“→“導致符號)。
據此,本文提出兩個問題:1、人口紅利真的消失了嗎?2、網際網路的優勢僅僅在於人口紅利嗎?
二、
人口紅利分為:增量和存量。
增量
中國最新人口資料顯示,2018年華人口總人數約為13.9008億,而手機上網的使用者僅為7.88億,仍有將近5億的人群沒有觸網。
沒有觸網的人群中,主要可分為老齡人群、幼兒群體和貧困群體。
在三者中,貧困群體的解決方式在於經濟層面,只要相應的基礎設施和工資福利水平到位,貧困群體自然不會傻到脫離時代。這部分的人群屬於自發人群,只是缺少上網條件。
但指望企業去創造上網條件無異於天方夜譚,企業選擇網際網路的最大原因就在於其獲客成本,而創造上網條件卻在變相增加成本。因此,要想解決此類問題只能依靠政策和公益。
傳播學家卡茨曼的“資訊溝”理論認為,新技術的採用所帶來的利益對每一個社會成員來說並不都有是均等的,接觸和使用新媒介技術和傳播內容需要具備相關的知識,這對現有獲取資訊能力較弱的人是不利的。
對老齡人群而言,網際網路並不是他們的原生環境,對於新生事物的恐懼勝過網際網路的便利性,使他們成為網際網路的頑固抵抗者。
企業想要擁抱這部分人群,需要耗費大量精力和成本去培養使用者習慣、改變使用者觀念,這顯然也是不划算的。
幼兒群體則更加特殊,由於本身心智發育並未成熟,很容易受到外界干擾,且電子產品的輻射影響成長,所以幼兒的監控者-家長少有為自家小孩配備手機。
無論是出於教育或是道義角度,幼兒群體都不應該成為為利驅使的目標(稍微特殊的可能就是k12線上教育)。
分析過後,不難發現,此三類人群都屬於戰略攻殲地帶,換句話說,超出了這個時代所能賦予的範疇。想要把網際網路更加普及,只有等待經濟水平進一步提高,基礎設施進一步建設,以及大批中產、網生一代漸漸成長,整個社會才能真正“浸入”網中。
但這並不代表網際網路的人口紅利已經消失,因為目前的分析樣本僅僅代表中國。
網際網路是一件全球化的事物,網際網路企業也不應該僅侷限於國內。國內紅海一片,但在印度、日本等東南亞、東亞地區,以及非洲等網際網路化欠發達地區,大批的人口紅利仍在此處。
小米在印度、俄羅斯的進擊;抖音在日本、歐美的突起;支付寶在境外的普及…這些都證明了一件事:紅海不紅,只是眼光太小。
生活在江裡的魚,以為江河就是整片天地,但它不知道這條江連通著大海。
網際網路即戰場,在戰場上存活下來的企業,大都具備非凡的戰鬥力和可實踐的運營策略,完全可以以高頻打低頻的策略,將這套模式複製延伸到其他國家。
這裡誕生的新場景是出境遊(連通國內和國外的新交界地帶),目前攜程等OTA平臺雖然獨佔鰲頭,但由日本本土自發衍射出的要求,卻處於尚未開墾的處女地。
此類的新場景還有很多,雄霸非洲的傳音,瞅準了非洲手機市場升級的態勢,找到了它的增量客戶。
存量
如果把網際網路使用者群體粗略分為三撥,大體應該是中、青、少這三代人群,分別對應40-60歲以上、18~39歲、13歲~17歲。
該分段方法主要依據兩個指標:購買能力和上網能力。
實際上,一二線城市家庭的孩子,兩到三歲時就已接觸網路,但這部分群體並不具備購買力,即使如孩子王之類的孩童品牌,其真實針對使用者是30~60歲的父母代。
而60歲以上的人群,雖然具備了網上購買能力,但在上網能力(尤其是上網消費能力)上有所欠缺,老齡化雖然愈發嚴重,但針對老年的電商、廣告卻收效甚微。
所謂存量,實際上更偏向那些擁有網路消費能力的使用者。
正是大浪淘沙。
在存量中,想要獲得人口紅利,有兩個要點:新的場景和新的方法。
一個新的場景,就會帶動新的需求,從而帶來新的使用者。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當我們上街購物時,可能會在耐克、阿迪等多家品牌店比較,最後選擇自己滿意的品牌。
這種情況下,場景是在商場購買衣服,這是一個紅海場景,因為有兩層樓的衣服店同時競爭。
現在有兩家衣服店的店主,衣服的銷量都不是很好。A店的老闆有些喪氣,因為商場的人流量幾乎趨於穩定,不會有增量人群;B店卻看到商場裡缺少奶茶店,而商場的人流量保持穩定,於是他毅然轉行開了奶茶店。
對B店店主來說,現在場景發生了改變,由衣服變成了奶茶,而在這個場景下,卻是一片藍海。
實際上生活中,熟諳新場景之道的品牌很多。譬如從白酒行業中殺出來的江小白,它主打的實際上不是酒,而是年輕人悲喜哀怒的心情,酒只是這種心情的載體;
又如在抖音上火爆的答案茶,主打的也不是奶茶,而是喝茶時的小樂趣。現在大家都是有閒階級,很願意為商品屬性之外的附加價值買單。
再如升級後的漢庭酒店,主打的其實是“乾淨”。漢庭的標語沒有說出差住漢庭,而是說愛乾淨住漢庭。實際上每個住宿的人都在於酒店的乾淨,但沒有商家拿它當整個品牌的slogan。但漢庭這樣做了,乾淨就成了酒店業的藍海。
發現新場景,進入藍海,憑藉先發優勢佔領使用者心智,這中間的秘訣在於發現。
其實在現階段的網際網路,最大的藍海在B端。大量的傳統企業、小微企業想要尋找轉型,但卻觸網無門。網際網路在實踐中完成了它的神秘化,卻無形中提高了自身的門檻。
幫助傳統企業轉型,為他們搭建平臺、提供建設方案和運營支撐,幾乎是前景可見的事情,但這方面需要援助者具備技術門檻和運營能力,這方面的典型代表是有贊和新榜。
有贊替商家提供標準化SaaS平臺,讓中小型企業能夠以低成本快速開店;新榜則偏向於流量對接和價值變現,讓廣告主和流量主交換彼此價值。
本質上都是為他人賦能,屬於孵化器類目。
新場景另一個重要的元素在於渠道,新渠道則意味著新流量。
最古老的渠道是搜尋和網站,前者從後者的身上薅羊毛,但由於前者的聚合性,所以流量傾斜度遠超後者。
百度、Google都是搜尋渠道最大的獲益者。
而部落格正是內容業的旗手,韓寒、痞子蔡等一大批部落格寫手,憑藉著先發優勢聚攏粉絲,相較於線下由雜誌社、出版社把手的出版渠道,部落格渠道擁有流量多、速度快、互動強等多種優勢。
當然,網際網路的最重頭戲-社交也在早期冒起萌芽,聊天室不知孕育了多少網戀的新聞。
時至今日,網際網路早已形成馬太效應,分散的渠道流量無法形成聚攏優勢,散兵遊勇的狀態導致大家只能各自為戰,在自己的小圈子裡自娛自樂。
每一個渠道都意味著新的使用者,抖音捧紅了西安,小程式帶火了拼多多,使用者還是那群使用者,但使用者在不同渠道的接受心智是不同的。
如果說奶茶和衣服的差別是小場景迭代,那麼新的渠道就是大場景轉移。
三、
如果說場景屬於宏觀戰略,那麼戰略想要達成,還必要有新的方法。
主流的方法有三個:增長駭客、流量池和裂變分享。
增長駭客的核心理念是資料和迭代。需要注意的是,資料反應的不是產品好壞,而是使用者對產品的接受度。
拿落地海報舉例,每一個設計師都有自己的風格,但使用者不一定都會接受。所以設計師可以設計多款海報,投放到使用者群體,根據相關轉化資料判斷使用者接受度。
需要注意的是,海報投放的時間、選擇的群體需儘量保持一致,避免大的誤差產生(譬如分別在使用者高峰期和低峰期投放,海報的接受度會受到使用者總數量的影響)。
透過比較最後的轉化率,選擇最優海報,完成一次迭代。當然,產品的設定一定要具備可試錯性,all in的狀態往往導致孤注一擲而功敗垂成。
流量池的玩法更多集中於留存階段。運營透過拉新將使用者引進來,透過社群運營提升使用者對產品的依賴度、信任度。社群培育成熟後,將其作為一個再傳播點,透過活動等手段促使起傳播產品,達到再拉新的目的。
連咖啡的個人咖啡店玩法就是一種巧妙的流量池玩法。使用者進入連咖啡小程式,可以免費開設屬於自己的連咖啡店,並且可以選擇多種風格的店面,同時,使用者還可以選取自己喜歡的咖啡種類,拜訪到自己的咖啡店中。
這一段階段是社群運營,但連咖啡妙在直接讓使用者成為連咖啡的一員,從身份上直接繫結。
這樣,連咖啡不但完成了社群使用者的自傳播,還透過返利的激勵措施,再一次強化了使用者和連咖啡之間的總店-加盟商關係,完成一次興趣-驚喜閉環。
裂變分享則更多偏向於對使用者心理的揣摩,靠得是實實在在的利益。
最早的裂變手段是病毒營銷,而病毒營銷最早源於冰桶挑戰。從傳播學的角度看,冰桶挑戰的盛行源於兩個因素:名人發起、社交貨幣傳播。
因為由名人發起,冰桶挑戰帶有天然的話題性,而由於它的正面意義,對於被點名者來說是一次很好的社交貨幣積累,正向激勵機制便得以產生。
每一位被挑戰的名人都自帶流量池,所以名人接力活動便是一條龐大的流量鏈。
在冰桶挑戰中,裂變的引爆點在於社交貨幣,這幾乎是任何一起成功裂變的必備要素。社交貨幣即談資,即隱形財富。
但產品裂變與公益活動不同,想要引起使用者的興趣,產品本身必須具備足夠的價值。
一款nike鞋,原價999元,現在只要分享到一個群,就能砍100元;分享到兩個群,再砍50元;透過階梯狀的分享砍價機制,這款鞋最終能降到400元左右。
對於nike的使用者群體來說,這就很有吸引力。
可是假如onemix(nike代工廠自有品牌)也搞一摸一樣的活動,可能參與者就不會那麼多。
根本原因在於onemix的品牌價值遠低於nike,它給使用者帶來的實際效用低於砍價分享帶來的損失。
現在很多商家搞裂變分享,失敗的多,成功的少,根本原因不是在於裂變手段不行,而是在於產品本身。一款岌岌無名的產品,不應該上來就搞什麼裂變手段,而是應該踏踏實實把質量做好,把口碑搞起來,只有形成了使用者群體,才能夠形成品牌認同,裂變才能真正達到效果。
所以AARRR模型(拉新、促活、留存、營收、轉化)其實是一個過程,各個階段中存在著時間順序。拉新、促活、留存是一個階段,營收和轉化是另一個階段,只有前一個階段夯實了,後一個階段才能展開,甚至更多適合後一個階段是一個水到渠成的狀態。
畢竟,使用者不是傻子。
四、
說完了網際網路的人口紅利,就該聊聊網際網路的本質紅利了。
網際網路紅利僅僅等於人口紅利嗎?就我的觀察而言是不。網際網路自誕生之初,就始終是一個聯結器,而人類史就是一部連線史。
愛情是最古老的聯結器,它把男人和女人連線在一起;生育則使最基本的三角單位成型(父、母、孩子),三角單位的不斷結合和傳承則誕生血緣,把過去和現在連線起來。
家庭聚整合部落,戰爭則使得部落連線起來。於是,最早的人類圖景開始呈現。直至古羅馬帝國崛起,成為第一個橫跨歐亞非三洲帝國,也成為三洲之間的聯結器
歷史上,每一個大帝國的出現都意味著新的出現,民族也是如此。古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蒙古帝國等皆是如此。
等到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麥哲倫環球旅行,世界的全貌就開始真正顯現了。但真正讓地球成為地球村的卻是網際網路。
網際網路的真正意義在於連通,而連通意味著人類生而自由、平等的權利被進一步保障。
非但如此,網際網路還具有網路外部性。
所謂網路外部性,即指連線到一個網路的價值取決於已經連線到該網路的其他人的數量。連線到網際網路上的使用者越多,網際網路的既有使用者越能享受到更好的服務。
這也不難理解。一款新產品的誕生,假設需要1000的成本,這款產品的原有使用者數是100,每人分攤的成本就是10;現在又新增了100使用者,那麼每人分攤的成本就是5;最妙的是,對新進入的使用者來說,他們一開始需要承擔的成本就是減半的。
可謂是共贏局面了。
網際網路現在已經成為整個社會的基礎設施,未來的走向一定是萬物互聯(IoT)。把網際網路簡化成低成本勞動力的連線裝置,無疑是抹殺了它對傳統行業的效率和思維的改造。
讓我們想象這樣的畫面:你站在海邊,海上一片迷霧。在迷霧中,孤島林立,想要登島,只能靠每天一艘的渡船。可是忽然有一天,一條電纜將各座島嶼連通,島間開始互通有無,修橋搭陸,島與島之間連成一片。
你還是需要渡船才能登島,但只要你登上一座島,剩下的路程就逐漸輕鬆。
關鍵是那根電纜。
在整個過程中,它只是一個扳機,但正是因為它,島間開始熟悉。
人只對熟悉的事物敞開懷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