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酸甜土豆絲

    中國歷史上沒有出現類似歐洲的全身板甲的原因分為兩個方面,首先當時中國軍隊的對手使用的武器比較落後,現有盔甲已經足夠防禦。

    其次就是由於中國部隊計程車兵裝備由國家提供,所以國家從經濟角度考慮沒有選擇研發價格較高的全身板甲。

  • 2 # 提起昨天換明天

    不可否認,板甲是冷兵器史上的盔甲巔峰,但要說板甲最強尚有爭議。每個文明區域都有自己特定的環境,比如板甲很難在中國出現,中國更多的是扎甲和鎖子甲,但中國古代不缺對付重型鎧甲的兵器:鞭、鐧、錘、重斧等。

    像歐洲那種全身板甲沒有在中國出現我認為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

    一、火槍火炮的出現改變了鎧甲的發展方向,棉甲出現了。棉甲是古代用棉織品製作的戰衣,用以護身。中國戰場上火器出現後,傳統的重型鎧甲變得不堪一擊,於是元代開始,出現了以外為布料,內裡在要害裝有鐵片的布面甲,即棉甲的前身。明代棉甲為對抗火器,開始內襯鐵片,外用銅釘固定。清軍的棉甲最初是從明軍手中繳獲,後來又自己加以改進產生的。

    明代棉甲

    二、是因為沒有政策允許與商業環境低迷造成的需求缺乏。歐洲常年戰爭不斷,貴族都是自己購買馬匹與武器、盔甲,這在政策層面是允許的;貴族都是玩命的給自己買能買得起的最好的盔甲,盔甲製造業有了旺盛的需求,這是盔甲製造產業鏈發展的基礎。最早在歐洲盛行的鎖子甲,就已經形成了量產,並且產生了專用機器,後來的板甲量產更是如此。

    明代具裝騎兵

    三、是因為中國也缺乏相應的鍛造工藝與科技發展環境。盔甲被嚴格限制在政府手中,由政府統一提供,造成盔甲製造的技術發展停滯,政府資金水平也是一個很大的制約因素。板甲在可量產國家造價當然低,在中國幾乎是不可能量產的。技術要求低、造價低、容易修復、防禦能力可接受的盔甲成了中國主要的盔甲形制。

    歐洲貴族的全身板甲

    我感覺要論實用和可普及性來說,那種全身板甲的表現要遠遜於中國傳統的鎖子甲、扎甲。昂貴複雜的全身板甲註定不可能被大規模製造和裝備,那種全身板甲主要勝對冷兵器的防禦力上,其它不值一提。

  • 3 # 葉飄刀

    華人多,地大,武器厲害

    中國為什麼沒有出現類似歐洲那種全身板甲,主要就是三個原因,人多、地大,武器厲害。

    首先是人多,這種全身板甲,對於人和馬都有相當的要求,而且需要大量的鐵,在這種情況下,弄出幾套來,其實效果不大,但大規模裝備消耗及其巨大,一套板甲需要的金屬,要是做成長槍的槍頭,可以武裝多少士兵,有些得不償失。歐洲這樣的板甲騎士,類似於日本的武士,其實是等同於國內的將領的,並非普通計程車兵。中國的軍隊士兵和戰爭規模要遠超他們,這樣的板甲消耗太過巨大。

    其次,地大,中國有著巨大的國土面積以及戰略縱深。這個和歐洲有區別,歐洲的板甲騎士,城堡與城堡之間的範圍,一般是一個不大的規模。而中國,無論是南方的政權要遠征西域草原封狼居胥,還是北方的遊牧想要飲馬長江。那個都是數千裡的長途奔襲,截斷後路,圍攻城池,輕騎包抄是十分常見的,這種情況下,身著厚重板甲的重騎其實用處並不太巨大。

    最後,武器,防禦的效果,其實要看武器,就好比槍械出現後,再也沒有人穿盔甲一樣的道理。在中國針對厚實鎧甲的強弩古已有之,到了宋代,神臂弩更是宋代步兵藉以與北方遊牧對抗三百年的神兵利器。在這樣的強弩之下,板甲騎士的防護其實極為有限,那麼厚重的板甲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義了。

  • 4 # 薩沙

    原因很多,這裡簡單說一說。

    中國沒有出現大面積的板甲,主要同弓弩有關係。

    眾所周知,歐洲重騎兵的板甲其實也是後來才出現的。

    蒙古大軍學習歐洲的時候,當時歐洲並沒有出現板甲,就鎧甲來說未必強於蒙古人的鐵甲和鎖子甲。

    後來,歐洲騎士才出現了板甲。

    誠然,中國的也曾出想過重騎兵和重步兵,但都沒有出現過大面積裝備板甲。

    其中主要原因,在於中國的弓弩,尤其是弩。

    眾所周知,中國從先秦開始,弩就大量出現。

    弩的特點是,可以忽略人體的最大臂力,提供弩強大的拉力。

    因為弓箭的射擊,需要人類雙臂持續拉弓,而人力是有上限的。

    所以,即便是英國長弓,破甲力有限,更主要是訓練難度非常大,屬於很昂貴的兵種。

    相反,弩弓可以採用各種方式甚至機械拉弦,提供很強的破甲能力。

    而中國弩弓的種類很多,再厚的板甲也可以射穿。

    所以,板甲在中國並非無敵,那就沒有必要大量裝備了,畢竟板甲也非常昂貴,使用也不方便。

    相反,歐洲在很長一段時間,弩弓是被禁止的,長弓又是貴族壟斷武器,所以板甲所向披靡。

    直到火槍威力逐步增加,板甲這才消失了。

  • 5 # 介雨安BV

    一項劃時代產品的誕生,離不開需求和當前科技水平兩大要素。

    經歷過(1337年—1453年)英法百年戰爭,面對具有可怕穿甲能力的英格蘭長弓和勁弩。讓惜命的騎士老爺們對重甲提出更高要求。

    而1400年左右,鍊鐵高爐的出現,增大了鋼鐵產量。冶金科學的發展,水力鍛錘使全身板甲的製造成為可能。

    1410左右,完整的板甲開始出現。讓騎士鎧甲能提供全身保護。

    1440年代出現的歌特式板甲,甚至有較靈活的關節,使騎士穿戴上後還能作出靈活動作。其全重不過25公斤。

    而在中國同時代的明清時期,掌握話語權的文人士大夫們對科學往往不屑一顧,視為“奇技淫巧”。聖人之言,八股文章才是社會主流。使科學技術發展長期止步不前。

    可以很扎心的講,我大明時代起,科技就已經落後於西方社會了。少量的西方科學知識還是天主教的傳教士們帶進來的。

    在鎧甲設計製造上,依然承襲宋時制度,由國家控制。一副鎧甲有1825片甲葉,需用120個工作日才能完成。

    首先將鐵鍛打成片,經過打札、粗磨、穿孔、錯穴、裁札、精磨等多道工序,再用皮條編綴而成鎧甲。

    不過中國一向人多,不怕費工費力。

    在形制上,是相當於西方騎士十三世紀時裝備的鎖甲、鱗甲、札甲和布面甲。

    和西方同時期相比,無論鎧甲還是火器,都大輻度落後了。

    正常說,明代的鐵甲連盔重57斤,加上兵器和其他裝備,一個士兵負重約88.5斤。如此負重,很不利於作戰。

    但更糟心的是,明代中後期由於匠戶地位低下,官吏的貪腐橫行造成的軍備低劣。

    在決定國運的“薩爾滸”之戰,很多高階將領死傷在後金箭下。說明了明代鎧甲的防禦力之差。

    將領的鎧甲都不行,更別說普通士兵。“弱軍羸馬,朽甲鈍戈”的普通士兵,在與後金軍對戰時,“胸背之外,有同徒袒,賊於五步之內,專射面肋,每發必斃”。

    軍事裝備已朽壞至此。

    明代朝廷鉅額的軍費開支都去哪了?軍費未出京城,文官們先截留一部分。到軍隊時,將領們又利用職權剋扣軍餉。犧牲國家正規軍的利益和戰鬥力,來養自家的私兵家丁。

    在“以文制武”的政策下,文官集團長期打壓控制軍隊發展,將領們也同樣損公肥私。最後一起榨乾朝廷軍費開支。

    如此環境下,何來財力費用,用以研發高階鎧甲和火器等軍備。

    大航海時代的葡萄牙人來到東方,落戶澳門。明朝政府主要仿製了其帶來的“佛朗機”炮和火銃。對全身式板甲,並未多作關注。也許是覺得它耗鋼鐵過多,對製造科技需求過高,而對軍隊整體戰鬥力提升有限吧。

    明清時期的鎧甲發展日趨輕便,多用鋼鐵製作網甲也叫鎖甲。清代鎖甲製作工藝和外觀,較之以前有明顯進步。

    清乾隆帝的鎧甲,製作異常華美。戰衣上密綴銅星,式樣別緻。充滿民族特色。

    同時軍中還廣泛流行布面綿甲。

    隨著火器的發展,厚重的鐵甲抵擋不住火器攢射,逐漸淡出戰場。西方板甲的巔峰時刻,剛剛來臨,就被火器淘汰。

    而古代中國也未發展出全身板甲。因為作為天朝上國,一直保持著對外武力的相對強勢,沒有需求動力去進行裝備升級。

    在朝廷日益腐敗,軍備鬆弛的情況下,鎧甲成為檢閱儀仗,顯示威武的樣子貨。

    英法殖民者入侵後,我大清開始學習西式軍隊的軍服、軍制。

    厚重的鎧甲終被淘汰,退出軍事歷史舞臺。

  • 6 # 終身讀書

    不可否認,板甲是冷兵器史上的盔甲巔峰,但要說板甲最強尚有爭議。

    每個文明區域都有自己特定的環境,比如板甲很難在中國出現,中國更多的是扎甲和鎖子甲,但中國古代不缺對付重型鎧甲的兵器:鞭、鐧、錘、重斧等。

     蒙古軍隊前期基本是騎兵,後期其野戰力量也是騎兵。

    蒙古騎兵有著超強的機動力,一名士兵往往備有六匹以上的戰馬,輪換使用,往往一天可以前進近百公里。蒙古騎兵的主要武器是弓箭,長年騎射的蒙古人能拉強弓,蒙古人的弓用混合的木料和骨頭製成,具備很強的穿透力和很遠的射程。能在高速機動中(甚至一邊後退一邊回頭射擊)準確射擊的蒙古人能在短兵戰前給予敵人極大的殺傷。因為蒙古人往往自備武器,所以在箭、馬刀以外,士兵們還帶有自己喜歡的武器如長矛、狼牙棒、繩套(套馬用的,在戰場上也能套人。)等。在防具方面,蒙古人以皮製甲為主,輕便堅固,雖然不象鐵甲的防護力好,可是為其贏得了更大的機動力。值得一提的還有蒙古馬,蒙古馬雖然體型較小,不及阿拉伯,亞利安馬速度好、體型高大,但蒙古馬適應力強,耐粗飼,易增膘,壽命長,十分適合長距離行軍,無後勤保障作戰,這些馬隨處能找到食物,在草原地形能日行軍五十至一百公里,可以終年使役。並且重要的一點是蒙古馬的母馬哺育期可產奶三至四百千克,這成為長時間在外作戰,無需後勤保障的蒙古軍的一個重要食物來源。(另外就是掠奪了)蒙古人是遊牧民族,其人民生長在苦寒之地,對於惡劣氣候的忍耐力極強,物質條件要求很低,有著一般農耕民族人民無法比擬的戰鬥力。

    這種全身板甲,對於人和馬都有相當的要求

    而且需要大量的鐵,在這種情況下,弄出幾套來,其實效果不大,但大規模裝備消耗及其巨大,一套板甲需要的金屬,要是做成長槍的槍頭,可以武裝多少士兵,有些得不償失。歐洲這樣的板甲騎士,類似於日本的武士,其實是等同於國內的將領的,並非普通計程車兵。中國的軍隊士兵和戰爭規模要遠超他們,這樣的板甲消耗太過巨大。

    其次,地大,中國有著巨大的國土面積以及戰略縱深。這個和歐洲有區別,歐洲的板甲騎士,城堡與城堡之間的範圍,一般是一個不大的規模。而中國,無論是南方的政權要遠征西域草原封狼居胥,還是北方的遊牧想要飲馬長江。那個都是數千裡的長途奔襲,截斷後路,圍攻城池,輕騎包抄是十分常見的,這種情況下,身著厚重板甲的重騎其實用處並不太巨大。

    最後,武器,防禦的效果,其實要看武器,就好比槍械出現後,再也沒有人穿盔甲一樣的道理。在中國針對厚實鎧甲的強弩古已有之,到了宋代,神臂弩更是宋代步兵藉以與北方遊牧對抗三百年的神兵利器。在這樣的強弩之下,板甲騎士的防護其實極為有限,那麼厚重的板甲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義了。

    中國的也曾出想過重騎兵和重步兵,但都沒有出現過大面積裝備板甲。

    其中主要原因,在於中國的弓弩,尤其是弩。

    眾所周知,中國從先秦開始,弩就大量出現。

    弩的特點是,可以忽略人體的最大臂力,提供弩強大的拉力。

    因為弓箭的射擊,需要人類雙臂持續拉弓,而人力是有上限的。

  • 7 # 小貝說情感

    不可否認,板甲是冷兵器史上的盔甲巔峰,但要說板甲最強尚有爭議。

    每個文明區域都有自己特定的環境,比如板甲很難在中國出現,中國更多的是扎甲和鎖子甲,但中國古代不缺對付重型鎧甲的兵器:鞭、鐧、錘、重斧等。

     蒙古軍隊前期基本是騎兵,後期其野戰力量也是騎兵。

    蒙古騎兵有著超強的機動力,一名士兵往往備有六匹以上的戰馬,輪換使用,往往一天可以前進近百公里。蒙古騎兵的主要武器是弓箭,長年騎射的蒙古人能拉強弓,蒙古人的弓用混合的木料和骨頭製成,具備很強的穿透力和很遠的射程。能在高速機動中(甚至一邊後退一邊回頭射擊)準確射擊的蒙古人能在短兵戰前給予敵人極大的殺傷。因為蒙古人往往自備武器,所以在箭、馬刀以外,士兵們還帶有自己喜歡的武器如長矛、狼牙棒、繩套(套馬用的,在戰場上也能套人。)等。在防具方面,蒙古人以皮製甲為主,輕便堅固,雖然不象鐵甲的防護力好,可是為其贏得了更大的機動力。值得一提的還有蒙古馬,蒙古馬雖然體型較小,不及阿拉伯,亞利安馬速度好、體型高大,但蒙古馬適應力強,耐粗飼,易增膘,壽命長,十分適合長距離行軍,無後勤保障作戰,這些馬隨處能找到食物,在草原地形能日行軍五十至一百公里,可以終年使役。並且重要的一點是蒙古馬的母馬哺育期可產奶三至四百千克,這成為長時間在外作戰,無需後勤保障的蒙古軍的一個重要食物來源。(另外就是掠奪了)蒙古人是遊牧民族,其人民生長在苦寒之地,對於惡劣氣候的忍耐力極強,物質條件要求很低,有著一般農耕民族人民無法比擬的戰鬥力。

    這種全身板甲,對於人和馬都有相當的要求

    而且需要大量的鐵,在這種情況下,弄出幾套來,其實效果不大,但大規模裝備消耗及其巨大,一套板甲需要的金屬,要是做成長槍的槍頭,可以武裝多少士兵,有些得不償失。歐洲這樣的板甲騎士,類似於日本的武士,其實是等同於國內的將領的,並非普通計程車兵。中國的軍隊士兵和戰爭規模要遠超他們,這樣的板甲消耗太過巨大。

    其次,地大,中國有著巨大的國土面積以及戰略縱深。這個和歐洲有區別,歐洲的板甲騎士,城堡與城堡之間的範圍,一般是一個不大的規模。而中國,無論是南方的政權要遠征西域草原封狼居胥,還是北方的遊牧想要飲馬長江。那個都是數千裡的長途奔襲,截斷後路,圍攻城池,輕騎包抄是十分常見的,這種情況下,身著厚重板甲的重騎其實用處並不太巨大。

    最後,武器,防禦的效果,其實要看武器,就好比槍械出現後,再也沒有人穿盔甲一樣的道理。在中國針對厚實鎧甲的強弩古已有之,到了宋代,神臂弩更是宋代步兵藉以與北方遊牧對抗三百年的神兵利器。在這樣的強弩之下,板甲騎士的防護其實極為有限,那麼厚重的板甲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義了。

    中國的也曾出想過重騎兵和重步兵,但都沒有出現過大面積裝備板甲。

    其中主要原因,在於中國的弓弩,尤其是弩。

    眾所周知,中國從先秦開始,弩就大量出現。

    弩的特點是,可以忽略人體的最大臂力,提供弩強大的拉力。

    因為弓箭的射擊,需要人類雙臂持續拉弓,而人力是有上限的。

  • 8 # 小約翰

    俗話說有進攻就有防禦,有矛就有盾,戰爭是兵器發展的最大動力。隨著武器殺傷效能的逐漸提高,士兵的防護器具的安全效能也在逐漸提高。而且一種先進武器問世不久,就會很快從一個國家(地區)被山寨或者普及到另一個國家(地區)得到推廣。因為只有與時俱進,才能讓一個自己的軍隊具有強大的進攻能力和防護能力。

    除了進攻性武器的發展速度很快,防護性器具的進步也日新月異。

    我們知道早在中國商朝華人已經懂得了用盔甲進行防護,儘管那時候的工藝落後,材料防護性差。

    但是到了戰國末期,各國軍中就出現了鐵質的盔甲。

    而到了漢代盔甲製造技術日漸成熟, 因為早在漢朝初年,中原人民已經掌握了生鐵炒煉技術。

    於是到西漢中期輕便堅硬的鐵質盔甲就問世了,並且逐漸成為部隊主要護具;而到了東漢時期,製造工藝相對複雜的鎖子甲也慢慢普及。

    可是人們發現,歐洲的古代軍隊計程車兵國往往身著密不透風的重甲(板甲),而中國古代軍隊好像從來沒有普及,這是什麼原因呢?

    一、作戰方式不同

    我們知道,相同的材料,盔甲越厚防護性越好。但是盔甲越厚,自身重量越大。根據史料記載,中國古代的盔甲重量都在30公斤左右,比如宋朝時的盔甲重量達到29公斤。

    盔甲重了,防護性好了,機動性就受影響了。所以中國古代對盔甲的重量比較介意,還出臺了盔甲重量的上限。(宋朝就專門規定,盔甲重量不得超過29.8公斤。)

    而同樣是打仗,歐洲軍隊為什麼不介意重量呢?這是東西方軍隊不同的作戰方式決定的。

    西方軍隊都是大兵團作戰,騎士風格的作戰,講究的是光明正大的對壘。

    而中國軍隊作戰更講究兵不厭詐,用詭計也就是兵法,說白了更在乎部隊機動性,喜歡突襲。

    這樣的作戰方式決定了,時間就是生命,速度決定勝敗。所以中國古代更喜歡輕裝上陣,士兵使用的盔甲也是輕甲為主。

    二、使用武器不同

    眾所周知,中國近代武器非常落後,從明朝開始兵器落後於西方,西方的火器領先中國不知道多少年。在清朝末期的對外戰爭中,中國正是因為火器遠遠落後西方國家,而屢屢被動挨打,但是中國古代的兵器並不比西方落後。

    西方的兵器以長柄刀劍為主,而中國的兵器不拘一格,斧鉞鉤叉、刀槍劍戟,狼牙棒,流星錘,應有盡有。這些兵器的殺傷力非常強,身著重甲,並不會起到多大保護作用,而且受到擊打哪怕不被擊穿,栽倒在馬下在重甲作用下不死即慘,震也震死了。

    中國古代軍隊不用重甲除了上述原因外,還有一個原因是弓弩的出現。

    原先古代軍隊使用弓來作戰,到後來發明了弓弩、弩機,殺傷力突飛猛進,據史料記載,弓弩可以在100米的距離穿透敵人的輕甲,像歐洲軍隊那樣的重甲,在50米之內也會被射穿;而弩機是機械化的弓弩,射程達到500米,穿透力更強,擊穿重甲就像穿透紙片一樣,這讓重甲防護作用大大降低。

    所以說中國古代軍隊不用重甲,因為那樣既影響了機動性,在弓弩和弩機的打擊下,防護作用並不明顯。

    說到這裡有人問,難道歐洲軍隊不會製造弓弩和弩機嗎?

    歐洲人非常聰明,當然會,而且也製造出來了。但是歐洲各國在很長一段時期禁止軍隊使用弓弩,他們說這樣不道德,不光彩,有違騎士精神。

    一個最明顯的例子是,在第二次拉特蘭公會上,教皇英諾森二世甚至宣佈弩為該詛咒之物,強烈反對在基督徒之間發生戰爭中使用弓弩這類“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而在中國,沒有教皇這樣的權威,也沒有什麼底線,為了在戰爭中獲勝,大家從來是不擇手段。

    既然武器殺傷力太大,重甲穿上無濟於事,還礙手礙腳;因此軍隊沒有必要裝備跟歐洲軍隊那樣的重甲,只要士兵穿上輕甲,可以抵擋普通的兵器和弓箭就可以了。

  • 9 # 戰爭論

    我是青巖,我來回答古代中國的盔甲為什麼沒有發展出歐洲的那種全身板甲?這個問題我從正反兩個方面進行回答:為什麼歐洲出現了板甲?歐洲板甲又叫歐洲騎士甲,它製作非常精良防禦力十分高。抗劈砍 刺殺 重擊的效果都非常好。可以說是人類古代的終極防禦武器。

    1歐洲沒有統一的大帝國。貴族封地與城邦林立。有許多的世襲貴族,他們平時在家訓練一切都有領地的臣民供養。戰時應招為國王效力。他們願意花費鉅額的錢財為自己打造防禦力更好的全身板甲以提高自己的戰場生存能力。

    2歐洲在中世紀時期,十字弩這個貧民利器可以在近距離射透騎士板甲的胸甲(板甲最後的地方)。當時歐洲的貴族圈認為一個高貴的騎士被一個低賤的貧民用十字。射殺是一種侮辱。全歐洲的貴族姥爺們聯合起來要求教皇發聲。在歐洲中世紀戰場上全面禁止使用十字弩。

    3歐洲是一個大的平原,國家和獨立城邦非常密集。他們之間或多或少的都有親戚關係。歐洲戰場很講究騎士精神。也就是不搞陰謀詭計,而是實打實的硬槓。

    以上3點說明了歐洲的全身板甲在當時的歐洲還是很有市場滴。

    為什麼中國沒有出現歐洲的全身板甲。是中國的古代的技術不夠還是中國有防禦力更好的鎧甲?都不是。中國沒有出現全身板甲是因為它對於中國的戰場根本不適用。

    1中國古代早已是統一的大帝國。長期面對的是四周的遊牧部落。遊牧部落一般都為皮甲的輕騎兵速度非常快。板甲過高的重量會極大的影響速度。成吉思汗曾經就用輕騎兵採用“放風箏”的打法碾壓了歐洲重甲騎士組成的聯軍。直接導致騎士板甲在歐洲落寞下來。(蒙古騎兵採用誘敵出擊,敵追我跑的形式。利用蒙古人( 人輕 馬快 善射的能力),一邊奔跑一邊回身用弓箭射擊騎士們,板甲的縫隙和騎士馬甲的縫隙。導致歐洲騎士不斷的中間摔倒。重甲騎士轉向不靈活的缺點,自相踩踏造成混亂。然後回身(分割包圍各個擊破)的戰術。全殲了歐洲騎士聯軍。)

    2中國自古是一個統一國家。人口基數龐大,軍隊數量龐大(都是十幾萬,甚至幾十萬規模)。相比歐洲的寡國小民(幾千人的小衝突)不在一個數量級別。歐洲板甲造價過高,過度追求防禦。遠遠沒有達到造價與數量的最最佳化。

    3中國自先秦時代,就普遍裝備勁強弩。板甲的防禦力,在強弩面前也根本說不上有多強的防禦力。(唐朝末年,西夏的冷鍛甲(人稱鐵浮屠)重量更輕,防禦力也不輸歐洲板甲,仍然被歷史所淘汰。就是強弩的緣故。)

    4中國古代戰馬多為蒙古馬。耐力優秀,但負重能力不如歐洲馬。

  • 10 # 小小一筆

    因為中國古代軍隊人數多,動不動就是上萬人,全身板甲的話,機動性差。

    而歐洲古代軍隊基本都是幾百人的小隊伍,能有上千人的戰爭,就是大規模的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早上嫦五返回,上午量子計算機,下午可控核聚變,中國發生什麼大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