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外賣垃圾問題成為熱點以來,業內就一直聚焦如何處理好外賣塑膠製品廢棄物。由於這種新的“網際網路+餐飲”生活方式接受度高,外賣垃圾問題才顯得格外嚴峻。想要實現“綠色外賣”的未來願景,仍需要從現在開始,聯合多方力量破障前行。作為生活在21世紀的人,基本上無法想象遠離網際網路、手機、APP的生活是什麼樣子的。就像沒有了外賣,全國近半數人口又將回到以往吃什麼都得自己“動腳”的年代。這是無稽之談嗎?餓了麼釋出的中國外賣大資料顯示,市場使用者規模已達6億,2016年消費頻次在每週3次以上的就超過了6成。據第三方研究機構的粗略估算,每週各大線上平臺大約會接到4億份左右的外賣訂單。也就是說,“網際網路+餐飲”成為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再來看一組資料,按照每個訂單消耗一個塑膠袋和一個塑膠盒來計算,每週就會產生至少4億個塑膠袋和4億個塑膠餐盒的外賣垃圾。另有公開資料顯示,其實平均每個外賣訂單大約需要消耗3個左右的一次性塑膠製品。那麼如果是按照這個資料算,每天光外賣塑膠餐盒的使用量就達到了6000多萬。這些塑膠垃圾自然降解需要多久呢?大約是400多年。這些塑膠垃圾都會去向哪裡呢?除了焚燒還有數百萬進入了海洋。這些塑膠垃圾只是給未來人類造成困擾?當然,影響未來生態是必然的,但是積累環境汙染卻是從現在開始的。
造成外賣垃圾汙染的原因是方方面面的,首先就是本地生活服務作為一個千億級市場,湧入的商家參差不齊。經營成本總是會被優先拿出來衡量的因素,傳統塑膠餐具,塑膠袋以及塑膠吸管等物品只佔據了成本的很小一部分。另外,無論是採用新型可降解產品或是自發回收都會在無形中增加成本輸出。其次就是垃圾分類推廣仍未成熟。不可否認的是,中國近年來為了實現垃圾分類作出了不少努力,前不久剛剛出臺了強制分類檔案,部署了一批先行試點城市。但是作為歷史遺留問題,垃圾分類並不能一蹴而就,這個過程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外賣垃圾的處理,比如剩飯剩菜直接連盒扔,比如塑膠袋混裝進入垃圾桶。
再者就是再生資源利用體系還不完善。具體到外賣垃圾處理領域,商家不負責進行回收,外賣員不負責取回,消費者也不負責分類投放,這無疑是讓外賣過程中的塑膠製品變得“無人問津”。但是這同樣是一個現實問題,回收和處理所花費的精力、時間和費用誰來買單?值得一提的是,外賣塑膠製品過了三方的手,卻沒有一方負責“善後”,究其根本仍是相關標準和規範的缺失。這並不是一個意外的答案,“網際網路+餐飲”畢竟是一個新興的經商模式,如何協調好各個環節的監管,構建起一個完整的規範體系仍有待探究和實踐。那麼聯絡到外賣垃圾這個問題,商家、線上平臺、消費者三方究竟應該在其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呢?現在的主流觀點偏向於,讓商家和消費者聯合買單,因為雙方是汙染的直接製造者。同時,線上平臺也需要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扮演好一個雙方管理者的角色。
不少業內人士認為,從商家的角度出發,可降解塑膠替代應當儘快提上日程,從源頭扼制外賣“白色汙染”的擴張;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國家可以透過環境汙染稅徵收體現其主體責任;從平臺角度來看,創新配送方式,推動外賣行業綠色化是承擔社會責任的最有效途徑。專家還表示,想要更好地規範商家、線上平臺和消費者行為,監管的作用無可取代。除了要制定外賣餐盒標準和外賣餐盒處理規則之外,公共政策也需要加快完善。從垃圾分類和再生資源體系建設方向突破,協調各方主體權益,落實監督職能,才能實現外賣垃圾處理的“有理有據”。
自從外賣垃圾問題成為熱點以來,業內就一直聚焦如何處理好外賣塑膠製品廢棄物。由於這種新的“網際網路+餐飲”生活方式接受度高,外賣垃圾問題才顯得格外嚴峻。想要實現“綠色外賣”的未來願景,仍需要從現在開始,聯合多方力量破障前行。作為生活在21世紀的人,基本上無法想象遠離網際網路、手機、APP的生活是什麼樣子的。就像沒有了外賣,全國近半數人口又將回到以往吃什麼都得自己“動腳”的年代。這是無稽之談嗎?餓了麼釋出的中國外賣大資料顯示,市場使用者規模已達6億,2016年消費頻次在每週3次以上的就超過了6成。據第三方研究機構的粗略估算,每週各大線上平臺大約會接到4億份左右的外賣訂單。也就是說,“網際網路+餐飲”成為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再來看一組資料,按照每個訂單消耗一個塑膠袋和一個塑膠盒來計算,每週就會產生至少4億個塑膠袋和4億個塑膠餐盒的外賣垃圾。另有公開資料顯示,其實平均每個外賣訂單大約需要消耗3個左右的一次性塑膠製品。那麼如果是按照這個資料算,每天光外賣塑膠餐盒的使用量就達到了6000多萬。這些塑膠垃圾自然降解需要多久呢?大約是400多年。這些塑膠垃圾都會去向哪裡呢?除了焚燒還有數百萬進入了海洋。這些塑膠垃圾只是給未來人類造成困擾?當然,影響未來生態是必然的,但是積累環境汙染卻是從現在開始的。
造成外賣垃圾汙染的原因是方方面面的,首先就是本地生活服務作為一個千億級市場,湧入的商家參差不齊。經營成本總是會被優先拿出來衡量的因素,傳統塑膠餐具,塑膠袋以及塑膠吸管等物品只佔據了成本的很小一部分。另外,無論是採用新型可降解產品或是自發回收都會在無形中增加成本輸出。其次就是垃圾分類推廣仍未成熟。不可否認的是,中國近年來為了實現垃圾分類作出了不少努力,前不久剛剛出臺了強制分類檔案,部署了一批先行試點城市。但是作為歷史遺留問題,垃圾分類並不能一蹴而就,這個過程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外賣垃圾的處理,比如剩飯剩菜直接連盒扔,比如塑膠袋混裝進入垃圾桶。
再者就是再生資源利用體系還不完善。具體到外賣垃圾處理領域,商家不負責進行回收,外賣員不負責取回,消費者也不負責分類投放,這無疑是讓外賣過程中的塑膠製品變得“無人問津”。但是這同樣是一個現實問題,回收和處理所花費的精力、時間和費用誰來買單?值得一提的是,外賣塑膠製品過了三方的手,卻沒有一方負責“善後”,究其根本仍是相關標準和規範的缺失。這並不是一個意外的答案,“網際網路+餐飲”畢竟是一個新興的經商模式,如何協調好各個環節的監管,構建起一個完整的規範體系仍有待探究和實踐。那麼聯絡到外賣垃圾這個問題,商家、線上平臺、消費者三方究竟應該在其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呢?現在的主流觀點偏向於,讓商家和消費者聯合買單,因為雙方是汙染的直接製造者。同時,線上平臺也需要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扮演好一個雙方管理者的角色。
不少業內人士認為,從商家的角度出發,可降解塑膠替代應當儘快提上日程,從源頭扼制外賣“白色汙染”的擴張;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國家可以透過環境汙染稅徵收體現其主體責任;從平臺角度來看,創新配送方式,推動外賣行業綠色化是承擔社會責任的最有效途徑。專家還表示,想要更好地規範商家、線上平臺和消費者行為,監管的作用無可取代。除了要制定外賣餐盒標準和外賣餐盒處理規則之外,公共政策也需要加快完善。從垃圾分類和再生資源體系建設方向突破,協調各方主體權益,落實監督職能,才能實現外賣垃圾處理的“有理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