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凌煙閣論史

    有啊!尉遲敬德在唐太宗面前暴打李道宗,惹得唐太宗差點起了殺功臣之心。

    慶善宮打架事件

    公元632年9月29日,唐太宗臨幸慶善宮。這個慶善宮是唐太宗出生時的舊宅。於是唐太宗召集顯貴們飲酒賦詩,想和大家一起過一個愉快的日子。

    起居郎呂才,將賦詩譜成曲彈奏,命名為《功成慶善樂》,讓六十四名少年站成八行依樂而舞,稱《九功之舞》。唐太宗高興了,接著大擺酒宴,還演起了著名的《秦王破陣舞》。

    這裡交代一下起居郎這個官職。

    起居郎,從六品上,職位從漢朝設立。別看官級低,但是這個官職的職責很特殊,就是記錄皇帝的言行,事無鉅細、善劣,統統記錄在案,以備後人查閱。記錄下來的檔案就稱做“起居注”,一是給後人起到榜樣作用,二是按儒家傳統留著修史用。按照傳統,皇帝不能過問起居注的內容。因此,歷代皇帝都對起居注有警惕之心,怕自己有什麼不光彩的事被記錄下來。

    此時的慶善宮內,起居郎呂才相當於編劇加導演;又因為其職位的特殊性,唐太宗就把他的座位安排在了首席。

    這時,同州(今渭南市大荔縣)刺史尉遲敬德到了。這位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的鄂國公尉遲敬德,見到有人的席位竟然在他之上,就勃然大怒說道:“你有什麼功勞,竟然坐在我的上方!”任城王李道宗,是唐太宗的堂弟,坐在尉遲敬德的下首,反覆勸解。

    誰知這位尉遲敬德是個吃硬不吃軟的人,正火氣沒處撒呢。尉遲敬德抓住李道宗就打,史書記載‘用拳頭毆打李道宗,李道宗的眼睛被打得幾乎瞎了一隻’。眾人紛紛起來勸架、拉架,剛剛還一片祥和喜悅的慶善宮,這會亂作一團。

    唐太宗很不高興地罷宴了。

    唐太宗平靜了一下情緒,對尉遲敬德說:“朕見漢高祖劉邦大肆誅殺功臣,內心常常責怪他,所以想和你們一道共同保持富貴,令子子孫孫延綿不絕。然而你身居高官卻屢次犯法,由此可知韓信、彭越被碎屍萬段、剁成肉醬,並非只是高祖的罪過。朝廷的綱紀法令,無非是賞與罰,非分的恩遇,也不能幾次得到,深望你好自為之,不要到時後悔都來不及!”尉遲敬德從此才知道恐懼而約束自己。

    (尉遲敬德)

    結語:

    一次打架事件,引發了唐太宗對皇帝與功臣關係的思考。

    在創業成功以前,功臣們與帶頭大哥朝夕相處,互相之間也沒有嚴格的禮儀與儀式,大家隨意貫了。而天下安穩之後,武將出身的功臣難免不適應和平時代的規矩,還按老一套行事,這樣當然不行。

    像尉遲敬德這樣魯莽行事的人,幸虧遇到的是開明的唐太宗,換了個皇帝估計早把他誅殺了。

    (完)

  • 2 # 周郎顧天下覆

    在明朝,能當上大臣的多是透過十年寒窗苦讀再科舉考試一層層選拔上來的。這些人中,不是進士也是舉人。“君子動口不動手”,按照常理來說這些讀書人都應該溫文爾雅,連句髒話都不會的老實人。但事實並非如此,明代的很多大臣都是不怕死的,也不怕事,更有甚者一言不合擼起袖子就打。在明代的紫禁城裡就發生過這麼幾起官員鬥毆事件,其中有一起造成三名大臣直接死亡。還有一起由歷史名人發起的不成功的預謀鬥毆事件,雖然沒有成功,但也把對方嚇得許久不得安寧。

    第一起,時間:明英宗朱祁鎮正統十四年;地點:左順門,主要人物:監國朱祁鈺(當時的臨時國家領導人),都察院左都御史陳溢(導火索),戶科給事中王竑(第一個動手的人),侍候太監金英(火上澆油),眾多大臣(參與打人者),馬順、毛貴、王長隨(被打者),于謙(冷靜的收場者)。具體事件經過,正統十四年土木堡之變後,八月十三日的一次朝堂會議上,都察院左都御史陳溢因不滿太監王振黨羽禍國殃民、作惡多端,上奏請求剷除王振一黨。監國朱祁鈺初登大位,還不是皇帝,只不過代行職權而已,見到這個陣勢戰心驚地再三考慮,一時難以決斷。王振死黨錦衣衛指揮馬順偏偏這時跳出來,大耍威風,百官群情激憤當眾將馬順打死。而後,被太監金英喊來的王振同黨毛貴和王長隨也被百官打死。百官們是解恨了,可是危險也來了(畢竟當眾打死了官員)。關鍵時刻,于謙挺身而出道:道:“殿下(當時還不是皇帝),馬順是王振的餘黨,其罪該死(順等罪當死),請殿下下令百官(基本都動過手)無罪!”最後朱祁鈺應于謙所請,這場群毆事件也告一段落了。

    第二起,時間:嘉靖三年;地點:左順門附近金水橋;主要人物:明代三大才子之首楊慎(發起者),司法部官員張璁、桂萼(目標人物)。具體事件經過:嘉靖三年(1524年)春,因為看不慣千方百計獻媚皇帝的司法部官員張璁、桂萼等奸佞小人,楊慎等一群青年大臣連班都不上了,每天埋伏在左順門附近準備群毆兩人。但因計劃不周密,讓二人僥倖逃脫,但也嚇得二人許久不敢出門。

  • 3 # 看遍山川

    上朝當著皇帝的面大臣打起架來,明顯是不給皇帝面子,這種事情很少,屈指可數。印象最深的就是唐太宗宴請群臣時有過一回,而且唐太宗還是強勢皇帝,在他的御下鬧了一出是蠻意外的。

    話說有一次唐太宗在慶善宮請客吃飯,尉遲敬德看見有人坐在他的上列位置,心有不滿就大大咧咧罵別人,說你有啥大功勞,能坐在自己的前列。尉遲敬德之前被朝臣聯合起來趕出了京城做官,就是因為他憑著跟李世民從龍有功,在玄武之變時又立了頭功,有些持功自傲對其他人不屑,才被別人合夥排擠出了京師。

    這次宴請也召回了尉遲敬德,沒想到他心裡窩囊,一到宴會上就借題發揮。坐在他身後的任城王李道宗看不下去了,出面勸慰他幾句,尉遲敬德突然一記老拳揍在李道宗臉上,打了他一個鼻青臉腫。李道宗多少還是個王爺,打小就跟著李世民南征北戰,也算是一元老,捱了尉遲敬德一拳居然也不敢囉嗦,捂著臉坐著自嘆倒黴。

    這飯局是搞不下去,唐太宗宣佈罷宴。事後把他的“愛將”尉遲敬德召到面前一頓教育,一半好話一半硬話,說自己是想保全功臣,但讓尉遲敬德記住當初劉邦殺韓信和彭越的教訓(這話夠重的了),希望他好好反省。

    還有一次上朝當著皇帝的面群毆事件記得是明代“土木之變”後,由於謙推戴的明代宗初次上朝,群臣對大太監王振的所作所為義憤填膺,王振反正在前線也是被人揍死了,現在輪到對王振餘黨進行清算。

    可王振在朝中的狗腿子拎不清,其中錦衣衛指揮馬順還頤指氣使指責彈劾王振的朝臣,這時百官一擁而上對其拳腳相加,馬順被群毆至死。另外還有兩個趕死鬼毛貴和王長隨匆忙趕來,他們也是王振死黨,事不過三,同樣被百官圍毆一通而死。

    當場毆死三條人命,皇帝還是看熱鬧的,既不勸架也不迴避,反正是前任皇帝做的孽和自己無關,也樂的讓人清除一下前任的影響。再加上于謙急忙啟奏代宗,那幾個死鬼都是王振餘黨,屬於死有餘辜,請赦免群臣的行為(差一點就是見義勇為要表彰了),代宗順坡下驢就此准奏,一概不予追究。

  • 4 # 滄海拾遺錄

    謝邀。在古代社會,君臣禮儀有明確的規定,文武百官上朝是十分正式的朝政活動,有專門的巡察御史監督在等候上朝、在朝堂上上朝等環節是否嚴格遵守有關禮儀規定。別說打群架了,就算是交頭接耳,咳嗽打噴嚏,手裡拿的笏板掉在地上,都是要彈劾的,輕則被通報訓斥,重則罰俸數月,甚至被貶官。所以,百官一般不敢造次。

    但是,上面說的是正常情況下的事情,在莊嚴的朝堂之上,確實是發生過在上朝的時候文武百官打群架,還因此造成死傷,最後殺人一方還能全身而退的奇事。下面就給大家說一說。

    話說在明英宗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此時,蒙古太師也先率軍進犯,本來這種事情交給專業人士邊關守將就可以了。但是,備受明英宗信任的太監王淨身前落魄文人出將入相的夢想又萌發了,便慫恿明英宗御駕親征,明英宗朱祁鎮不聽百官勸阻,執意御駕親征,並帶走了京師最精銳的“三大營”和眾多世家勳貴,北上征伐也先,因指揮混亂,慘敗於土木堡,英宗被俘,重要大臣及勳貴50多人被殺,史稱“土木堡之變”。訊息傳到北京,許多大臣力主南遷南京,于謙力排眾議,告誡監國郕王朱祁鈺和眾大臣,南遷可能重演宋朝南渡的悲劇。正是在這場左順門緊急朝議會上,發生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朝臣群體性鬥毆事件。

    正統十四年八月二十二日,在得知“土木堡之變”英宗被俘之後,由此時負責監國的明英宗弟弟郕王朱祁鈺主持召開了緊急朝會。在朝會上,各位朝臣悲憤萬分,群情激奮,年輕的郕王朱祁鈺沒有治國經驗,面對這種場面不知所措,猶豫不決,只是揮手讓他們先退下。正在這個節骨眼上,太監王振的心腹、錦衣衛都指揮使馬順不識相地跳了出來,呵斥群臣不守規矩,擾亂朝堂秩序。大家對馬順投靠王振狐假虎威、為虎作倀早已不滿,並對他害死翰林侍講劉球一案已有耳聞,此時見他依舊氣焰囂張,已再無法忍受。這時候,血氣方剛的給事中王竑不做聲地站了出來,猛然衝到了馬順面前,二話不說,揪住馬順的頭髮,噼裡啪啦打了一通耳光,打得馬順暈頭轉向。這一出人意料的舉動頓時引爆了現場的狂暴氣氛,群臣一擁而上,對馬順拳打腳踢,年長的大臣在外圍擠不進去,也不忘趁機踩上幾腳。一直到打得馬順只有出氣沒有進氣,群臣還不解恨,又讓太監把王振餘黨宦官毛貴、王長隨交出來,二人被人從宮門中推出來,立刻又被大臣們打死。大明開國七十年來,頭一回出現在朝堂之上群毆打死人的情況。面對混亂的局勢和過激的行為,年輕的郕王朱祁鈺驚恐萬分,轉身就要回內宮。這時在一旁冷眼旁觀混亂局勢的兵部侍郎于謙行動了,他深知此時群臣冷靜下來後如果沒有對打死馬順三人有一個明確的定性,會加劇朝堂的恐慌,他上前攔住郕王,請求他宣佈馬順等人論罪當誅,參與毆殺的官員一概不究。朱祁鈺恍然大悟,就按照于謙的提議辦理,並下令滅王振九族,抄沒家產,懲治王振餘黨。

    就此之後,朱祁鈺終於成熟起來,即位成為皇帝,並領導軍民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又延續了大明將近兩百年的國祚。

  • 5 # 不書公子

    明朝“土木堡之變”後,就發生過一起官員在朝堂上群毆的事件。令人咋舌的是,這次朝堂上的群毆,不是兩夥人對打,而是一群人圍毆一個人:

    “土木堡”一役,明朝二十萬大軍慘遭瓦剌軍隊屠戮,明英宗朱祁鎮及朝中數十萬骨幹重臣或被俘、或喪生,國家精幹力量幾乎被一網打盡。

    國不可一日無君,郕王朱祁鈺臨危受命主政。危難之際,曾有朝臣建議南遷,但這一建議當即便受到了忠貞之士于謙的反對:獨不見宋南渡事乎——于謙這一振聾發聵的吶喊,受到朱祁鈺及其朝臣的尊重,戍衛京師的重任,也因此落在了他的肩上。

    整軍備戰瓦剌,自然是重中之重。而且對於忠貞之士來說,雖然罪魁禍首王振已經身死,但處理王振同黨專權亂政的事宜,也不能落下!明朝歷史上最血腥的一次朝堂群毆,便發生於此時:

    一次朝會上,朱祁鈺駁回了都察院右督御史陳溢彈劾王振的奏本,引起了大臣們的不滿。他們聯合起來,逼著朱祁鈺將王振同黨治罪。此時,昔日與王振一黨沆瀣一氣的錦衣衛指揮馬順仗著朱祁鈺口諭,喝令大臣們退出朝堂。

    本就對馬順不滿的大臣們藉機發作,敢為天下先的戶科給事中王竑率先動手,衝到馬順面前,用手中笏板瘋狂砸向馬順。戰至酣處,氣憤到了極點的王竑已全然不顧風度,咬下了馬順臉上的一塊肉!

    見王竑動手,其他大臣也紛紛上前,對馬順拳打腳踢。不一會兒,就將馬順活活打死!

    朱祁鈺騎虎難下,身邊的太監金英為保護朱祁鈺的安全,將宦官毛貴和王長隨叫了過來。毛貴、王長隨二人同樣為王振死黨,二人一到朝堂,便再一次引起了大臣們的群毆,二人很快就被打死。

    毆死了三個人的大臣們仍不解氣,自發組織起來去逮捕王振的侄子——錦衣衛同知王山!被嚇破了膽的朱祁鈺再也坐不住了,準備離開朝堂。于謙快步向前攔住了朱祁鈺,請求他赦免眾臣無罪,朱祁鈺只好答應,並順勢治了王山的罪,才停止了這場鬥毆。

    于謙出色的大局觀,拯救了各位參加鬥毆大臣們的性命,他也因此得到了各位大臣的尊敬。此時,明軍已厲兵秣馬,備戰瓦剌;朝野中也政治清明,大明王朝終於緩過神來!

    歷史上發生朝堂鬥毆的次數,屈指可數。王振餘黨作惡多端,犯了眾怒,被活活打死,也是罪有應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國兩千萬油桶飄在海面,石油成為了“便宜貨”,中國值得低價購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