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梁的苦逼日記

    清乾隆八年 “京師威暑”河北高邑“日中鉛錫銷化” 史上最熱的夏天出現於公元1743年。這一年高溫幾乎涉及半個中國,可以說是超級酷暑——— 北京:“六月丙辰(7月25日)京師威暑。”(《續東華錄》) 天津:“五月苦熱,土石皆焦,桅頂流金,人多熱死。”(同治《續天津縣誌》) 山西浮山:“夏五月大熱,道路行人多有斃者,京師更甚,浮人在京貿易者亦有熱斃者。”(乾隆《浮山縣誌》) 山東高青:“大旱千里,室內器具俱熱,風炙樹木向西南輒多死。(乾隆《青城縣誌》) 這一年夏天,以北京的情況最糟糕。當時法國教士A.Gaubil(中文名“宋君榮”)正在北京,他在日後寄往巴黎的目擊報告中寫道:“北京的老人稱,從未見過像1743年7月這樣的高溫”;“……許多窮人和胖人死去的景況引起了普遍的驚慌……”。當時北京總共熱死多少人呢?宋君榮引用當時朝廷官員的統計稱,北京近郊和城內已有11400人死於炎熱。”史上最熱夏天的溫度到底有多高?根據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古氣候研究室主任、氣候變化研究首席專家張德二的研究換算,1743年7月20至25日下午的氣溫值,均高於40℃。其中以7月25日的溫度值最高,達到了驚人的44.4℃。

    著名氣候學家竺可楨認為,在公元1900年以前,中國氣候史上出現過四個“溫暖期”,相應的也有四個“寒冷期”。除公元前1100年之前的第一個溫暖期持續時間很長外,其他三個總是交替出現。

    相對來說,熱災多發生在氣候“溫暖期”內,明顯多於寒冷期。如從隋唐到北宋初年的第三個溫暖期內,夏季極端高溫天氣就較多。

    唐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春夏大旱,粟麥枯槁”。《舊唐書·德宗紀》 上稱,這一年“夏,熱甚”。通俗說來,就是這個夏天太熱了。

    五代後梁開平二年六月辛亥(公元908年7月17日),《舊五代史·梁書·太祖紀四》記載,這天是“亢陽”,意思是太陽太厲害了,也就是老百姓說的“毒太陽”。

    這樣的極端天氣在北宋初年較多,而且宋代詩中多有描寫。如孔武仲《伏中作二首》“酷暑已旬日,燻炙勢自如”;陳造《立秋日》“酷暑如酷吏,頃刻不可對”……宋至道二年(公元996年),“六月,大熱,民有渴死者”;宋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四月丁卯“隆暑”,六月壬午“人多渴死”。

    在公元1400年以前,高溫熱浪天氣涉及範圍最大的一次,發生於南宋嘉定八年(公元1215年)。當時的皇帝是趙擴(寧宗),今河南、安徽、江蘇、湖南等省份均遭受熱災。這一年又恰逢大旱,災情嚴重。《宋史·五行志二》上有這樣的記載:“五月大燠,草木枯槁,百泉皆竭。”

    “燠”的本意是溫暖,史書上稱“大燠”,即“太熱了”。因為對水的需求過於旺盛,“行都斛水百錢,江淮杯水數十錢”。放在眼下,這一杯水能值10元人民幣,那時老百姓收入低,哪能喝得起“貴如油”的水?以致“渴死者其眾”。

    乾隆八年夏最熱 京城熱死逾萬人

    然而,嘉定八年並不是中國歷史上最熱的夏天,史上最熱的夏天出現於乾隆八年,即公元1743年。從《中國三千年氣象記錄總集》第三卷“清代氣象記錄(上)”中可以看到,這一年高溫幾乎涉及半個中國,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東等整個華北地區異常炎熱,可以說是超級酷暑。

  • 2 # 日本專業買手

    最近,日本經歷了十分嚴峻的酷暑,甚至出現了有記錄以來的最高溫—41.1攝氏度。

    為了瞭解同樣遭遇酷熱的華人民是如何應對的,日本某媒體來到中國青島取材,結果在海灘上發現了各式各樣的“臉基尼”。

    太酷了,可以讓臉基尼來守護我了!

    這個夏天就讓臉基尼來守護我吧?!

    好訊息好訊息!臉不想被曬到的各位,竟然有臉基尼誒。

    去海邊的時候想戴上臉基尼。

    從中國買的臉基尼到貨了!可以在去海邊和泳池的時候用了~

    厲害是厲害,但是絕對不想戴!

    好久沒這麼笑過了,但是這個絕對不想戴。

    現在中國很流行的、可以蓋住臉部防止曬傷的臉基尼,但是不想戴啊——

    最近在中國很流行的臉基尼,可以抵擋太Sunny和防中暑,但是完全不想戴著這個去海邊哈哈哈。

    到時候只有眼部周圍的肌膚變黑就好笑了哈哈哈。

    看到臉基尼每次都在想,空著的那幾個洞會被狂曬吧。

    亞馬遜上有在賣哦,還挺火的。但是眼睛周圍會被曬黑吧,感覺會變成熊貓,果然是中國啊。

    臉基尼集團很恐怖啊…

    看見了嗎?臉基尼(笑),太厲害了吧!但真的很恐怖(笑)

    臉基尼太好玩了,不過戴著會很像嫌疑犯。

    搜了一下中國的臉基尼,有點可怕。

    這個發明真的很偉大,但小通和一部分網友一樣,絕對不想戴

    不僅在日本,臉基尼也曾經在美國掀起一陣狂潮。

    2012年,美國《時代週刊》評選出了年度最令人震驚的30張照片,其中一張就是青島大媽佩戴臉基尼的照片。

    “臉基尼(Face Kini)”也是這時候出現的,原本很通俗易懂地叫做“面罩”。

    2014年,臉基尼成功殺入時尚界,前法國版Vogue主編卡琳 · 洛菲德還以此為靈感,拍攝了一組時尚大片。

    不久前,某博主把臉基尼帶到洛杉磯威尼斯海灘,將國內賣30塊的臉基尼賣到29.9美元(約人民幣200元)。雖然很貴,但是絲毫不影響洛杉磯人民對它的熱愛,甚至遭到哄搶。

    但博主只是為了測試下美華人對臉基尼的喜歡,並不是真的要以高價出售,最後說要免費送給大家時,美華人驚了。

    青島大媽發明的臉基尼不僅有防曬效果,還能防水母和海藻,可謂功能齊全。

    臉基尼進化史瞭解一下:

    2004年第一代橫空出世,布料縫合處較多,不太貼合。

    第二代眼睛處有接縫,佩戴時較舒適。

    第三代頭頂處首次採用大橄欖形拼接技術。

    第四代開始設計有趣的圖案。

    第五代加入京劇元素。

    第六代採用防紫外線面料,除了傳統的京劇圖案,還加入了野生動物圖案。

    第七代帶有刺繡泳帽和青花瓷圖案,今年6月正式亮相時,發明者還在海灘上舉行了釋出會。

    精益求精的青島大媽,小通深感佩服!

    關於日本,我們專業,赴日工作留學,新增Wechat:monsterxinzi

  • 3 # 米粑粑楊

    乾隆八年,據說是有史以來最熱的一次。而且即使是歷史上都是少有的記載。

    據說是由於天氣太熱,所以在天津的記載中土石都烤焦了,甚至連屋頂上的瓦片都已經被烤化了。還有就是當時的人口有著很多的人都被熱死了。當然,即使在其他的地方被熱死的人也都不在少數。

    據說,當年的北京城內,據說熱度更盛,即使是往來的做貿易的人,其中也是不乏因為防暑不當,所以導致熱死了的人也不在少數。許多的老人都說,在他們的一生中從未遇到過這樣的高溫。

    據當年的資料可知,當年北京由於炎熱的天氣,大概有著一萬多人死亡。作為都城尚且如此,試想一下其他地方呢?

    當然,這還是對於那些勞苦大眾來說的。作為皇帝或者朝中大臣,達官貴族他們就不一樣了。避暑的各種措施,他們倒是過得還是比較愉快的。

    當然,外界的炎熱他們也是知曉。只是這也是同樣無法改變他們的生活。就算是知道,真正的讓他們去體驗民情,想想有多大的希望。

  • 4 # 香茗史館

    根據《中國三千年氣象記錄總集》的記載,乾隆八年(1743年)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熱的一年,這場熱浪遍及當時的半個中國,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東等地天氣異常炎熱,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古氣候研究室主任張德二經過研究換算,發現該年7月20日至25日下午的氣溫值,均超過了40℃,7月25日更是達到了44.4℃的峰值,而這個記錄至今也沒有被打破。

    關於這一年的高溫,清朝地方誌多有記載,《浮山縣誌》有載,“夏五月大熱,道路行人多有斃者,京師更甚,浮人在京貿易者亦有熱斃者”。浮山縣便是今天的山西省臨汾市浮山縣,明清時期屬於平陽府,這裡從五月份開始便進入高溫天氣,導致行人多有被熱死者,京城高溫更為嚴重,該地在京城做生意的也有被熱死者。

    《續天津縣誌》也記載,“五月苦熱,土石皆焦,桅頂流金,人多熱死”。從五月開始天津天氣便變得酷熱難耐,就連土石都被曬焦,屋頂上的瓦片都被曬裂,同樣多有百姓被熱死。

    《青城縣誌》則記載,“旱千里,室內器具俱熱,風炙樹木向西南輒多死。六月間,自天津南武定府逃走者多,路人多熱死”。青城縣位於今天的山東省淄博市高青縣以西,清朝隸屬於武定府,這裡乾旱肆虐千里,就連室內器具都熱的發燙,樹木也因天氣而枯死,六月時為躲避高溫多有天津人士南逃至此,多有路人被熱死。

    《續東華錄》則記載,“六月丙辰(7月25日)京師威暑”,直接在“暑”字前面加了個“威”字。

    《高邑縣誌》也記載“五月廿八(7月19日)至六月初六日(7月26日)薰熱難當,牆壁重陰亦炎如火灼,日中鉛錫銷化,人多渴死”。高邑縣便是今天的河北省石家莊市高邑縣,乾隆年間隸屬於趙州,從其記載不難看出,天氣熱的讓人難以承受,就連牆角陰涼處都如同火燒一般,中午時分就連鉛錫等金屬都被曬化。

    △傳教士A·Gaubill關於北京酷熱的記述片段

    當時,有一位法國傳教士正在京城,根據他寄往巴黎科學院的信件所述,當時北京城的老人都說,從未見過如此高溫的天氣,而他又統計了當時朝廷官員上報的各地災情,表示光是北京城內及城郊,僅半個月內便有多達1.14萬人被熱死,而當時全國死於這次“熱災”的,則多達20萬以上。

    根據史料記載,當時全國各地先後有多達48個地區向朝廷上報了這次“熱災”,以至於乾隆最終不得不公開下“罪己詔”,“諭、京師自五月杪以來。天氣亢旱。且溽暑炎蒸。甚於往歲。明繫上天垂象以示儆。朕夙夜憂惕。莫釋於懷。皆因朕躬之闕失。或用人行政之失宜”(《清實錄·高宗實錄》)。

    乾隆公開表示是因自己的過錯導致了這場天災,之後則一面下令給百姓發放降溫用的冰塊和解暑降溫的藥品,下撥一萬兩白銀的抗高溫經費,一面囑託官員及時醫治因高溫導致的疾病,“添蓋蓆棚,給予冰湯藥餌,無致病暍””,甚至為此將牢中罪行較輕的犯人都予以了釋放。

    與此同時,持續的高溫又引發了北方的大規模旱災,並一直持續到了第二年的五月份,老百姓們不僅要忍受極端高溫天氣的折磨,還失去了賴以生存的糧食,以致到秋天時大量難民開始湧入京城,一時間京城人滿為患。

    面對流離失所的難民,乾隆要求京城及周邊各地廣設粥棚,搭建臨時場所,安置蜂擁而至的難民。同時,為了避免瘟疫爆發,乾隆還要求各地在設粥場的時候,注意保持間隔距離,防止人員大規模聚集引發感染。

    至於導致這場“熱災”的原因,有說法認為源於從康熙年間開始的大規模伐木,這種說法仍然有待查證,而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古氣候研究室主任張德二在《1743年華北夏季極端高溫:相對溫暖氣候背景下的歷史炎夏事件研究》中的分析,無疑更為科學一點。

    張德二認為,乾隆八年(1743年)之所以會出現極端高溫天氣,“是由於暖高壓系統自7月初以來直至7月26日,長久穩定地控制華北地區所致,於7月26日由一次冷空氣活動而宣告結束”。至於原因,則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位於明清小冰河期溫度回暖期,18世紀恰好位於明清小冰河期1620年至1690年和1810年至1890年兩個寒冷期之間一個相對溫暖的時段,也就是說從1690年至1810年正好處於氣溫回暖期,而1743年又恰好位於這段回暖期中氣溫持續上升的過程中。

    二是受太陽活動的影響,根據太陽活動峰年資料來看,1743年正好位於1734年至1745年太陽活動周的m-2年的位相上,而按照現代關於太陽活動周與盛行大氣環流型的對應統計關係,在這個位相上對應於緯向環流的增強。

    三是受赤道太平洋海面溫度場的影響,研究表明,赤道太平洋海面溫度場是影響中國天氣氣候的重要因素,而1743年正處於赤道太平洋海面溫度相對較低的情形。

    以上皆摘自張德二先生《1743年華北夏季極端高溫:相對溫暖氣候背景下的歷史炎夏事件研究》,由於本人學識有限,除了第一條之外,其餘兩條均未能完全理解,僅列出以供大家參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中國古代,“國法”和“家規”哪個優先順序高?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