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研習社

    如今,若發生火災,我們理所當然地會想到撥打119。如果沒有119,很難想象我們的生活會有多麼慌亂,多麼沒有保障。其實,古代與如今是一樣的,人們在生活中同樣會遇到火災,而消防隊這個東西也是自古有之,只不過當時不這麼叫而已。消防隊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周代。周天子設立“司煊”之職來負責跟火有關的活動,比如取火、防火等。而且,這個官職“設下士六人及徒十二人”,人手不算少,說明周代對用火、防火之事還是很重視的。宋代的時候,由於社會生活的多樣化,用火的機會越來越多,發生火災的機率也就隨之增大。大中祥符八年,宋真宗弟弟趙元儼府中起火,火焰“延燔左承天祥符門、內藏、朝元殿、乾元門、崇文院、秘閣、天書法物內香藏庫”。這次火災造成了相當大的財產損失,仁宗繼位以後,吸取教訓,組建了專業的消防機構——軍巡鋪。軍巡鋪的建立是古代消防機構的一個大發展。據《東京夢華錄》記載:“每坊巷三百步許,有軍巡鋪房一所,鋪兵五人”。可見,軍巡鋪的密度還是相當大的,投入的兵丁數量也很多。這些兵丁“夜間巡警”,巡查百姓家的夜間禁火情況。除了巡查,還在城市的高處“磚砌望火樓,樓上有人卓望”,如果發現火災,守夜兵丁便前往滅火。南宋,臨安城每二百步就設定一處軍巡鋪,修建望火樓20多處,密度比北宋還要大。除此之外,主要街道還設有“防隅官房”,這相當於如今的警亭,若有異常情況,官房裡的兵丁迅速到達處理。臨安城共有2300多名防隅軍,為了鼓勵他們奮勇抗災,朝廷還制定了相應的賞罰制度。到了清初,康熙年間,朝廷設定“火班”。“今可於要地分班輪值,若遇火,即為撲滅”。後來,火班的管理員品秩、兵丁數量等還被編入《大清會典》當中,以制度的形式將這種滅火機構確立下來。光緒十四年,紫禁城發生大火,燒燬大清門,險些耽誤皇帝大婚。光緒皇帝為整頓火班,又編訂了獨立的《火班章程》。可見,中國古代歷來重視消防工作。其實,如今的很多機構在古代都有,因為如今人們有所擔憂、需要防備的問題在古代同樣存在,古人自然會設定相似的機構來消除隱患。就好像消防隊,“消防”一詞雖然是從日本引進,但是負責消防的機構卻早在周代就已經存在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明天就是六一兒童節了,如果你的公司不放假,你還在上幼兒園的孩子誰陪他過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