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知道點
-
2 # 白衣小太爺
在羅馬帝國和兩漢滅亡後,歐洲和中國都陷入了分裂狀態。後來中國出現了隋唐的統一,而歐洲也在查理曼大帝時有過短暫統一。查理曼大帝時期大約是在中國唐朝,有意思的是唐朝滅亡後中國也出現過短暫的分裂,但是很快又統一了,而且此後維持了一個上千年的統一局面,但是在查理曼大帝死後歐洲卻一直處於分裂狀態。
關於中國始終統一,而歐洲難以統一這個原因,得從地理,民族,文化,語言等諸多方面如綜合考究,而目前最令人信服的學說是地理學說。
地理因素:
先看中國的地形,是呈現一個三面封閉的格局:
東部和南部是亞歐大陸的盡頭,被太平洋包裹住。西邊有陸地最大的屏障——喜馬拉雅山脈隔開南亞次大陸,西南一帶也有茂密的叢林。唯一敞開的北部平原,本來是遊牧民族入侵中原最好的地勢,但卻被人造的屏障——萬里長城硬生生地攔截。整個地理環境,導致了中原可以在相對安全的空間內發展,唯一需要對抗的敵人,就是北部強大的遊牧民族。 而在國家還沒有腐朽到行將就木的情況下,長城的霸道防禦足以抵禦最可怕的草原民族入侵。
而在國家還沒有腐朽到行將就木的情況下,長城的霸道防禦足以抵禦最可怕的草原民族入侵。
相形之下,歐洲的地理就完全不同了。它呈現出一個近乎開放式的格局:
南部的阿爾卑斯山脈、比利牛斯山脈、喀爾巴阡山脈和亞平寧山脈,沒有一座可以稱之為安全的屏障,古典時期的迦太基名將漢尼拔都可以帶著人和戰象,翻越最高的阿爾卑斯山脈進攻羅馬。(你弄個大象翻越喜馬拉雅試試看。。)至於中部和北邊,那就完全是一馬平川的地勢了。只要遊牧民族越過烏拉爾山,理論上就可以長驅直入,一直抵達大西洋。 事實上也確實如此,中亞乃至遠東的遊牧民族一次次地侵襲歐洲,從上帝之鞭阿提拉,到阿瓦爾人(柔然人的後裔),馬札爾人(今天的匈牙利人),再到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無一不給歐洲留下恐怖的陰影。甚至難以想象,如果當初阿提拉沒有暴斃,奧托一世沒有在列席菲德擊敗馬札爾人,歐洲會不會又是另一番景象。 除此之外,歐洲的海岸線破碎而綿長,遠遠不像中國那麼齊整。外族可以從地中海的任意角落,甚至從波羅的海,從大西洋發起進攻,歐洲大陸的每一處邊緣,幾乎都處於可以登陸作戰的前線上。 那麼這樣的地理差異帶來怎樣的後果呢? 在中國,人民會有這樣的願望,希望有一個強大的集權政府,可以調動國家的資源和軍事力量,將兵力投入到北部防線,抵禦外族的入侵。所以秦朝能夠統一六國,漢朝能夠長盛不衰,說白了,並不僅僅是因為它們國力強,制度優越,而是從底層而言,就有這樣的需求。而短暫的秦朝,也的確不負眾望地將各國防禦城牆連線起來,鑄就了萬里長城,將北方最後的缺口堵上。當然,這樣高度集權的制度帶來的超級國力和資源調動能力,壓垮了人民,也徹底摧毀了這個短命的王朝。
人民的期望,是一個國家能夠得以形成統一格局的關鍵因素。這也是為什麼即便中國一次次四分五裂,卻最終又能統一起來的根本原因。而長期的統一帶來的繁榮,又反作用於人民,使亂世時代的他們,會希望有一個統一的中央政府,驅逐外虜到長城以北。 而歐洲呢,因為地理的因素,即便有一個高度集權的國家,也很難面對強大的外族。衰落的羅馬帝國尚能抵抗北部森林中的野蠻人,而一旦更可怕的戰爭瘋子跨越中亞草原而來,就只有束手待斃的份了。所以,既然集權政府也不足以帶來防禦優勢,那麼人民自然也就沒有太多對統一的渴望了。
除此而外,地理因素還表現在另外一點:水源。中國的長江黃河流域,是文明的主要發源地,而且兩河相距很近,導致人口相對集中。而歐洲的水源非常分散,多瑙河、萊茵河、第聶伯河、頓河、易北河、盧瓦爾河、伏爾加河等,分散在各個區域,因此沿河而建立的文明聚集點乃至大型城市,也自然就分散在各個區域,沒有形成一個具有內聚凝合力的整體民族。
真是歐洲如此地理因素,才導致民族總多,語言不通等。
民族因素:
在古代中國,漢族是一個主體民族。而且,漢族具有很強的同化能力,在統一的非戰爭年代裡,可以呈現出對其他民族非常強大的包容性。這一點,在唐朝時達到了頂峰。甚至在被統治的時期,漢族也可以憑藉先進的文明和幾千年來積累的統治管理能力,迅速逆襲統治民族。 但是歐洲的民族就比較複雜了。拉丁人、日耳曼人、斯拉夫人就三分天下了,再加上凱爾特人、希臘人、馬札爾人、保加爾人等等,分散在整個歐洲大陸的各個角落。前三個歐洲的主體民族,始終處於一種微妙平衡的角力之中,這樣的抗爭就帶來一種各自為政的結果,即便彼此之間會經常通婚,但依然改變不了缺乏主體凝聚力的現實。 下圖中,藍色的區域主體是拉丁人(法蘭克那一塊是日耳曼人和拉丁人兼有),綠色的區域是日耳曼人,紅色的區域是斯拉夫人。
由於缺乏主體民族,歐洲的各民族體現為誰也不服誰,各自為政的態度。就連日耳曼人,也更是細分為了:法蘭克人、盎格魯人、撒克遜人、東哥特人、西哥特人、汪達爾人,倫巴底人等等。。這些民族在後來民族主義開始出現後,就逐漸形成了各自的主體國家。
文化因素:
歐洲人的文化差異方面,可以說的就太多了。這裡集中於日耳曼人和拉丁人這兩種截然不同的種族之間說一說好了。 日耳曼人和拉丁人之間的文化差異,比遊牧民族和中原民族的差異要大得多。長期在寒冷森林中的生活,給予了日耳曼人高大的體型,堅毅嚴謹的性格,粗野卻樸素的生活習慣,以及獨特的民族文化。
語言因素:
雖然整個歐洲都屬於印歐語系(北非有部分閃含語系),但彼此之間的差異都相當之大。即便在羅馬帝國的餘暉之下,大家都曾嘗試較為統一地使用拉丁文,但大部分日耳曼人都是文盲。他們只會說自己的部落語言,連書寫都不會。拉丁語從未在他們的地區真正傳播。
其實,即便在羅馬帝國時代,不同地區的拉丁語系,口音也存在著較大的差別。當帝國崩潰後,隨著各地區的相對獨立發展,西班牙、法國、義大利、葡萄牙等地的口語的區別日益加大,最終在拉丁語系的基礎上,衍生出了各民族獨有的語言:義大利語、西班牙語、法語、葡萄牙語和羅馬尼亞語等等。這些都屬於羅曼語族(Romance Languages),也便是拉丁語族。
由於相對羅馬而言,日耳曼屬於落後文明,他們的語言也就沒有取代拉丁地區的方言。(唯一的例外在英國,盎格魯·撒克遜人的語言基本取代了古代凱爾特語言)雖然沒有取代,但依然有所影響,再加上斯拉夫語等,帶來的結果就是,歐洲的語系非常分散。
外力因素:
這個因素其實是和地理因素息息相關的。歐洲自身長期面臨著外界的挑戰,而且力量是完全不均衡的。遊牧民族的兩次重大入侵,都把整個歐洲按在地上打。伊斯蘭世界也一直在威脅著歐洲(還有後來的俄國、美國)。整個歐洲不但形成不了和外界的長期制衡的抗爭能力,還身陷內鬥的泥沼和黑死病的大瘟疫
後期因素:
從中世紀後期到啟蒙時代,民族主義開始抬頭,主權國家的思想已經漸漸深入人心。民族國家互相之間劃分了邊界,任何挑戰主權的戰爭都幾乎會牽動整個歐洲。
直到到工業時代後,資本主義開始萌芽,君主貴族階級完全陷入和中產階級、無產階級的無窮無盡的鬥爭中去,遠遠不可能再統一歐洲了。拿破崙和希特勒分別嘗試了一次,但最終都功虧一簣
近現代想統一的比如德國希特勒,結果失敗了,要是今天德國站出來說想統一歐洲,英國肯定一個不甩他,法國肯定也噴他,美國到時候就上來一通教訓……
-
3 # 球迷TaiZhou
這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先秦春秋戰國...大家都明白“我們原本是一體,我們諸侯爭霸,同宗同祖”
歐洲是這樣嗎?
沒有那種前提妄談後面....
-
4 # 山間學者
歐洲不能統一的原因有許多,其中至為關鍵的是:
沒有統一的語言文字。
而中國能夠統一,至關重要的原因就是,有統一的漢語言文字,特別是漢字的作用是無法替代的。
中國僅管有很多方言,但很少有方言文字。漢字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試想一下,全中國各地都按照自己的方言搞一套文字,中國的格局會是什麼樣子的?
-
5 # 振興民族文化
感謝,感恩千古一帝秦始皇的大統一思想,終結各王室貴族的奴隸社會,開啟人類文明的國家體制。也結束春秋戰國給平民百姓的悲劇人生,戰爭混亂,實現和平共處,太平盛世。。。。瞭解歐洲歷史就是戰爭,戰爭還是戰爭,就是一戰二戰後成立歐盟還有南斯拉夫分裂各種族,宗教互相殘殺,烏克蘭民族更是傻逼還是同文同種的,其他在說都是歐洲平民百姓的血淚悲劇人生。。。。
-
6 # 衝出絕境
中國歷史上的民族個性是祖宗和未來。大家認知度高度統一,所以,國家就統一。歐洲人總是分派,比如有一派說上帝拉屎後擦屁股,有一派說上帝拉屎後不擦屁股,這就打起來了。並且,永遠吵不完!
-
7 # 午夜Sunny3226
中華文明是典型的農耕文明,從事農業生產必須人是越多越好,越有組織越好,人多力量大,才能多打糧,而形大一統的國家,會更有利於統一調動人力資源,合理分配勞動成果,共同抵禦外來侵略。
而歐洲自古是典型的工商業文明,由於歐洲大部分地區是山地不適合農業耕種,人們要想生存下來,必須靠商業貿易用手工產品去換取食物,從事商貿的難度和風險要比農耕大的多,而且人員越集中風險越大,而分散經營,多出路發展更有利於進行遠洋貿易的拓展,所以不形成大一統的國家,各闖個活路就是歐洲一路發展的結果。
中華文明與歐洲文明的不同,是由於各自所處的環境決定的,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並無誰好誰壞之分,看歷史不能只看眼前,只有把目光放大,從歷史的角度看望現在,再展望未來才能得一個相對正確的答案。
回覆列表
共同的文化認同、生活習俗信仰等是民族融合統一的必要前提。中國古代雖然民族眾多、也存在過不同民族政權,但其都被中原文化同化。中原高度發達的文化融合低階文化是必然的,在隨著不同民族交往加強,遂有了共同的文化認同。歷史上出現過統一後,即便在分裂也無法割斷相同的文化認同。
歐洲歷來各自為政,互相入侵,即便有過相同的宗教信仰,可畢竟還是有著不同,民族間也有不平等,沒有形成統一的共同的文化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