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TeaC
-
2 # 冰雪藍音
金針暗度法是中國傳統小說的藝術手法之一。 透過生動情節的描繪,神不知鬼不覺地把讀者引向文章主旨所在的手法。也可理解為一種情節轉折、過渡的巧妙方法。
-
3 # 致力中國
個人理解就是作者的寫作手法是一種明褒暗貶,明頌暗諷明抬暗踩明揚暗刺的寫作手法。作者先給人一種繁華盛世的感覺,而暗地裡卻對這個封建社會充滿了不滿和憤恨,但有不能寫得太露骨只能是遮遮掩掩欲露還隱的進行,顧名思義就象是偷度金針,以假象掩蓋真象而把真象暗藏於假象之中,既表達了真象又不至於因此獲罪,也可以說是一種含沙射影的寫法。
-
4 # 魏永臣550
“偷度金針法”是《脂硯齋重評石頭記》中的批語說法,應當是指的紅樓夢內在文章(真文)的行文走筆方法。也可稱作“暗度金針法”和“暗度陳倉法”。
“借假語村言,將真事隱去”,就是“偷”“暗”或曲折的表達真或真事,這種“偷”“暗”或曲折地寫真表達真是平常人或世俗人不可見不能料想的,但又不是不寫真事,並且是以真為主,以假為補為掩為化妝的。平常世(凡)俗人所見的只是假語村言之世俗常理常事,而不可見真事。那麼,真或真事就是與假語村言世俗情理常理相對立相違背的;那麼,真事的“偷度”也必然從世俗情理觀念或世俗解讀窠臼老套所料想不到處走筆著手行文的。
比如第一回“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個字緊相連屬,瞬息間則又樂極生悲,人非物換,究竟是到頭一夢,萬境歸空。”前八個字按世俗解讀老套路都會理解成事不可能盡善盡美之意;但作者之意則是概括了全書的本旨和所揭示社會存在的嚴重問題。“美中不足”就是作者真實的觀點:“美中”,是言作者及紅樓夢整部作品都是贊揚“中”、美飾“中”的。“中”一指事物或人的精髓核心;二是指口中、語言文字文化中始終貫穿貫通“一”,以“一”為歷史(人類縱線)發展的總綱。“一”就是前所未有的生產製造技術創新,就是前所未有新制造新人造產品的誕生。倉頡“一人為大”的文化理念,就是尊一敬一,口中貫通一的“中”文化輿論氛圍理念,“美中”就是言作者讚頌倉頡老子文化,倡導無為而治。“不足”是言堅守人的特長本性,人手之能才是人的特長本性,而“足”是人與動物所共有的通性共性,如言、情、仁義、禮義等,這就是“足笨”的原因。“好事”就是指的真事,也即倉頡“女子”文化之事,“女”就是孕育產生,所產生的“子”就是“一”,也即天人合一之“一”。“好事多魔”就是言中華民族的“好事”,即孕育促發促生技術創新的事受到了魔鬼文化的阻擋,“多魔”就是言魔鬼的勢力大而多,也即假的勢力大;“魔”就是假,就是以儒學文化為主,兼有假道佛文化和各種休閒閒情閒聊虛文化、口文化、文字文化都是魔,都阻礙中華民族技術創新事業的發展提高。這就是作者故意用“魔”而不用“磨”的原因。“八字緊相連屬”,一個“緊”字強調了重要強調了真。“緊”就是要緊,就是重要。
“瞬息間”指的是讀者的頓悟,“樂極生悲”,就是紅樓夢的真是“樂極”,“一”,前所未有先進製造技術就是人樂的本源。“悲”就是“淚”,就是紅樓夢有情讀者悲傷悲哀的原因;“悲”“非心”就是不正不真之心,就是假;“樂極生悲”就是紅樓夢中的真生了假,生了自己的掩蓋物而隱藏掩蓋了自己。“人非物換”是言紅樓夢一書並非是人物故事之書,而是“物理物論”或造物大造之書。“究竟是到頭一夢”,“究竟是”就是追究到底到隱藏的真,那麼“到頭一夢”就是作者的真夢一一紅樓夢,也是中華民族復興強大的夢想;“一夢”就是技術創新夢,就是中華民族的本夢。其理來源於老子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若將其比作大樹,“道”就是根,“一”就是本,“二”就是大枝,“三”就是次級分枝,那麼“萬”就是小枝葉,那麼“萬”就是“末”,這就是下句“萬境皆空”的道理。“萬境”就是形容儒學文化執政造成的中華環境可用窮、財物空形容。所以此處脂批:四句乃一部之總綱。
再如,“出則既明,且看石上是何故事。”此句作者將“石”與“上”對立,指出“石”就是下,要求讀者看上不看下;“何”就是“人可”,就是人區別於動物的特殊性,“何故事”並非世俗之問句,而是指中華民族探索未知自然屢屢創造技術創新技術發展的奇蹟之歷史。所以此處脂批:“以下系石上所記之文”。明顯指出“由口而誕”的石頭所記的石頭記是“以下”,就是依據根據“下”而產生的。“系”就是連繫。由此可知“石頭記”指的就是儒學史筆,同時也指紅樓夢外表的人情故事,因為其不好,因為其是魔,不能立刻定性、定位,才有重評重批的必要,這就是重評石頭記的原因。
“金”相對立的是銀,“金”珍貴,所以“金”為真,“銀”為假。寶玉是銀樣臘槍頭,中看不中吃,所以寶玉是假。寶玉就是“白玉”,“白玉為堂”就是言假文化作為的文化理念是崇尚世俗的,“堂”就是“尚土”,儒學文化就是尚土尚世俗。“金作馬”,就是言真,也即技術創新“一”是國家民族快速前進發展的動力(馬),就是決定紅樓夢行文的真正動力。
回覆列表
偷度金針法,
這五個字的名稱,是從前面一回(大概是第二或三回?)中脂硯齋留在書頁空白處的批語中來的?
這段批語十分重要,我個人的理解,是脂硯齋有意留下、以引導讀者向著正確的方向去閱讀理解的。
不過我有很長時間沒有翻看這部書了,不能確定批語中所提到的那些琳琅滿目的修辭筆法是否有這一個在其中。
脂硯齋提到的很多筆法,自然是指文字的,但我們很容易看出,他在這裡借用了不少繪畫筆法的名稱來為自己在這部書的文字筆法作說明,這很有意思,我個人相當確信,這位作者,——他自稱曹雪芹(因為我傾向於認為脂硯齋也是他本人,)——既是一位作家,很可能也是一位畫家,因為他對於繪畫實在是太在行了。
只能說這部書太耐人尋味,我零零碎碎翻看了無數遍,每次都只能看出一點點新的意味。對於脂硯齋的這段批語,其中提到的筆法,敢說已經看明白了的,只有其中一兩個而已,但也不敢說只要有這一兩個筆法的地方我都已經看到了,因為實話實說,我只看到很少幾處。
至於這個“偷度金針法”,更不要說看沒看到,因為此刻我不知道它的意思。連意思都不知道,該怎麼到書中去看呢?只怕遇到了也不能認識吧。還是先動動腦筋,使勁想想,至少先搞清楚了它的意思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