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三板留聲機

    拿來主義,節約腦細胞,還能獲得大量科研經費,在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看來,這是多麼輕鬆加愉快的賺錢方式啊。

    北大清華集天下英才而毀之,喪失了獨立創新思考的學術環境,言必喏,行必恭,投機鑽營學術論文造假橫行的職稱評定和晉級體系,還能長出參天棟樑之材嗎?

    學術之微,教育之殤!頂層設計不改,評價機制不變,晉級標準一如既往,想在基礎科學領域有所成就幾乎還是不可能的,基礎科研需要一批坐的住踏踏實實做學問的人,而不是為了職稱等疲於奔命的人。

  • 2 # 使用者4371874437019

    基礎科學推進本來就非常困難,尤其是重大理論研究。應用科學創新途徑廣泛,相對易出成果。這就像一棵大樹,基礎科學是樹杆,應用科學是枝葉。

  • 3 # 使用者2149663529951異

    那是一個變了味的獎項,也是這幾十年西方國家用來抵制中國的一種方法與手段,只是他們的一個牴觸嘴臉,視而不見。

  • 4 # 飛龍1

    基礎科學研究是科學技術進步之本,也是應用科學技術的根基,根基扎牢,碩果富饒,根基不牢,地動山搖。中國近些年基礎科學研究方面雖然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一直還沒有達到獲得諾貝爾獎的級別,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有一下幾方面,和大家商榷。

    第一,基礎科學研究是一個長期投入的過程,投資大,產出少,不會一蹴而就。而中國進入改革開放僅僅四十年時間,相對於國外技術強國,我們大規模投入科學技術研究的時間還不夠長,而諾貝爾獎一般瞄準的都是經過實踐檢驗的科研成果。這個時間段一般比較長。

    第二,投入基礎科學技術研究方面的資金還不夠多,由於資金的缺乏導致一些基礎科技研究不可持續,涉獵的研究人員數量不多。而應用科學研究一般國家會投入大量資金,要求短期內出成績,科研人員也確實會作出很好的成績。反而這更加限制了基礎科學研究人員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

    第三,基礎科學研究需要潛下心來一輩子做一件枯燥乏味的事,這在當下中國一切都向錢看的氣氛範圍下有難度。基礎科學研究出成績很難,好多人可能默默無聞工作一輩子,都沒有作出令人信服的成果,這必然要影響到科研人員的職稱評定,績效考核,工資收入和各項待遇。這是目前實實在在存在的現實問題。如何提高這些人的收入可能更緊迫一些。

    第四,沒有集中國內最有優勢的科研人員集中攻關和成果分享,各自為政的現象比較普遍。

    第五,國際交流與合作方面還是做的不夠,有些專案可以和國際一流的研究團隊一起進行,成果分享。

    第五,有些成果可能還沒有得到驗證,還有待時日。

    我們的基礎科學研究任重而道遠,但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未來總會有突破的那一天。期待中……

  • 5 # 火狐520

    應用科學再突飛猛進也是幾十年十幾年的差距,正拼命追趕中。應用沒到領先,不著急搞基礎,看得見的差距不去追趕,去奔看不見的差距去,回頭只會發現越拉越遠。。。

    這是很簡單的道理。缺幾個諾貝爾獎根本沒什麼的,不要太當回事。

  • 6 # 黃阜鞍藝術團團長

    做中國內的研究生,也接觸了國內的一流的學者,很多出現了這種現象:牛的學者都從政了。為什麼呢,因為權力的誘惑,沒有權力辦不好事。你看現在很過老一輩的院士之前都沒有什麼頭銜,新的院士,尤其是50後,60後的。基本都是一個領域的佼佼者,但是基本都是院長,校長。有這麼繁重的行政,怎麼能把一個好的科研成果再進一步的提升?諾貝爾又不是有創新就行了,一定好這個領域開創新,並且為人類做了更多的貢獻的成果,一兩年的東西就能拿獎?一輩子的東西運量出來的才是真正的大的東西,可是哪個學者能一輩子做一件事?

  • 7 # 紫水晶9795

    投入少,不重視,或真正投入和重視時間太短,還出不了成果。

    應用不同,見效快,出錢快,當然都投應用。

  • 8 # 領地傳奇

    錢!錢!錢!重要的事情說三遍還不一定有用!

    搞什麼研究跟我們的需求有關,我們剛剛解決了溫飽問題,一些地方還沒解決,社會福利體系還沒健全。我們很大部分投入必然先是補課,縮短與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新中國剛建立的時候,很多有很高學術造詣的科學家為了祖國的需要,轉做工程應用,很多人因此而和諾貝爾獎擦肩而過,但這些人對民族國家的貢獻遠遠超過一個獎。沒有自主的國防體系,再多基礎科學的獎狀又有什麼用呢?

    等我們技術趕上西方,產業升級成功了,社會福利體系健全了,我們肯定會在基礎科學領域再加大投入的。我們現在在經費捉襟見肘的時候,仍然擠出資金投入到基礎科學領域(天眼,悟空,大亞灣中微子,核聚變發電主流方向我們都參與了探索),我們現在需要的是時間和人才,錢給得會越來越多,出成果是遲早的事情。

    基礎科學不像應用科學,週期短,見效快。關鍵基礎學科突破是以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五十年計的,我們不能急功近利,要堅持不懈的投入,不要指望像應用科學那樣容易出成果(即便是應用科學,現在也越來越難以出成果了)。

  • 9 # 沈啟群337

    當然,近二十年來,我們在應用科學領域取得了不少成就,特別是在資訊,數字,網際網路等技術應用上,我們一些成果已處在全球領跑地位,但很遺憾,追溯這些成果的源創幾乎全部在西方國家。近四十年來,中國在基礎科研領域也投入了不少,中央領導在改革開放之初就非常重視科研,如上世紀8O年代中期,小平親批了“863”計劃,涉及到航天,資訊,新材料等多個基礎科研領域,可以說,後幾屆中央領導都很重視基礎科研,但我們的科研投入實在少得可憐,與發達國家投入相比,我們是幾何級的差距。為什麼中央不多投點?沒有錢,特別是改革開放前2O年,國家的財力大部分投在了工業化,基本建設,民生等領域。

    如今,我們繼續反思這個“錢學森之問”,可能依然莫衷一是,有的講是科研體制,有的講是人才激勵,有的講是持續投入不夠,也有的講是中國文化太急功近利等等;想了想,都有可能,但是否能理出最為關鍵的幾條?又想了想,可能有二條:

    一是,基礎科研要靠人去做的,再往上看,即培養人才的中國教育體制,這裡面可能不主要在基礎教育這塊,更多的也許在高等教育這塊,就是說我們科研的源頭——高等教育體制和體系,可能存在不適應的問題,那麼,教育這塊的焦點問題在哪?很難說,但其中有一點也許能形成共識,即在人才培養上比較缺乏“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歷煉;

    二是,長期來,中國缺乏鼓勵支援“科研創新”的社會文化環境和土壤,這裡面可能問題更多,特別在科研文化以及社會氛圍中,很大程度存在:難容失誤失敗;難容奇才怪才偏才;難容不同意見甚至反對意見;難容異想天開,奇思怪想等等,而正是這些所謂的敗、誤、怪、異等很可能是基礎科研的一種規律,常人不可理解,而重大科研的成功或突破恰恰在這些誤敗之中。看來,能否在全社會對科研形成一種寬容,寬鬆,寬厚的氛圍環境,這是形成尊重人才,鼓勵創新環境不可或缺之基礎。

    時代走到今天,我們己經對基礎科研很多問題有了比較清晰的認識,與基礎科研相關的體制機制,投資融資,人才激勵等很多問題正在解決,可以相信,十年,二十年乃至三十年後,中國會迎來基礎科研的豐碩收穫,至於中國能不能出幾位諾貝爾級的大師?說實話,這個獎項完全掌控在西方人手中,我們對此不能有太高期望。

  • 10 # 獨尊宋明

    二戰前,基礎科學和應用學科非常強大的國家幾乎都在西歐:英法德為第一線、丹荷比為第二線。作為追趕者,中美日都是走先技術立國再晉升為科學立國之路,只是美國已遙遙領先、日本也不差,而中國正處於技術立國向科學立國的痛苦轉型期。

    實在佩服日本人。十九世紀中葉明治維新走技術立國之路,甲午海戰擊敗大清北洋水師、日俄戰爭戰勝沙皇俄國。不到四十年時間,從封閉的農業國,蛻變成東亞一霸。二戰雖敗但未傷筋動骨,在美國扶持下迅速晉升為發達國家。在技術發達的同時,日本人開始重視對基礎科學研究的培育和扶持,近年來頻頻斬獲諾獎,尤其是生物學和醫學方面建樹頗多,日本已躋身基礎科學強國。

    美國也是先走技術立國之路,其標誌性人物是愛迪生。二十世紀初隨著GDP超越歐洲各國,美國也開始了在基礎科學領域的追趕。標誌性事件是愛因斯坦來到美國定居並任教於普林斯頓大學;二戰後大量收羅德國科學家,並吸血鬼式地吸引全球精英;更由於國運亨通,壓制和戰勝蘇聯,美國終於成為基礎科學和應用科學全領域的領先者,且優勢越來越大。

    板凳一坐十年冷。基礎科學研究很冷清很寂寞很清貧,可能終身一無所成;應用科學很熱鬧很易招財,也能功成名就。

    每逢技術革命的爆發期,科技成果、財富和名望彷彿伸手可得,吸引著更多更多的精英人才投身其中。而基礎科學每前進一步總是很難很難,太難太難出現牛頓、麥克斯韋、愛因斯坦那種劃時代、顛覆性的科學突破了,基礎科學領域愈發冷清,這是“國際慣例",這很殘酷,也很現實,全球都如此。

    但是中國確實需要坐得住冷板凳的基礎科學天才,尤其是數學物理學方面的天才!

    如果把基礎科學領域的探索者們比著演藝界的老一輩藝術家、老戲骨,應用科學領域的科技人才就象當今演藝圈的流量明星。當然這個比方很不恰當,是對科學家的不尊重,我有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熱血傳奇中,發生過哪些不為人知的BUG,有骨灰玩家分享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