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憨憨的芝士

    可能性極低。一個重要的要素就是雷達,,包括髮現發現隱身戰機的雷達,和攻擊的導彈雷達,現代紅外格鬥彈的射程最多不過50km,(霹靂-10),中距導彈最大射程也不過150km,兩者的導彈導引頭作用距離最大也不過20km,真實交戰情況下還要更短,現代戰機雷達對發現五代機的距離基本都在50公里以內,甚至20公里,所以中距基本都是在50公里-150以內,想要在這個距離內發現雷達反射面積只有0.01平方米甚至更低的戰機是非常困難的,五代機更有著強大的航電系統雷達電子戰能力也非常強大,不可能等著你去打,等你發現的時候,它發射的雷達或許已經距離你十幾公里甚至更短,還是想想怎麼逃跑吧

  • 2 # 航天兔

    很低、很低……幾乎可以忽略不計,這真的不是誇張。

    目前來說,國內外對隱身戰鬥機超視距作戰理論的權威資料很少,目前國內比較權威的;

    一個是河南洛陽“光電控制技術重點實驗室”對《國外隱身戰鬥機超視距空戰問題的分析》,一個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基於蘭切斯特方程的戰鬥機超視距空戰隱身效能分析》

    兩者對現今雷達探測技術及空空導彈技術,在遠端對隱身飛機實施打擊的效果都不看好。

    其實,目前大家對反隱身,尤其是雷達反隱身都有一個誤區,那就是反隱身的關鍵,不是“發現”而是“鎖定”,精確定位隱身飛機才是真正的反隱身技術難點。

    因為,飛機的隱身能力並不是指的雷達發現不了,更不是雷達看不見,而是縮小雷達反射截面積(RCS)降低雷達來波探測距離。

    通俗一點講就是;如果以前敵方雷達發現三代機可能在數百公里的距離左右。而相同功率、頻段、探測角度的雷達對隱身飛機的探測距離就要下降一兩個數量級。

    而在隱身飛機近到一定距離時,雷達還是可以發現的,而現在所謂的反隱身雷達都有同一個問題,那就是如何保證在遠距離內,雷達發現隱身飛機,並精確定位它。

    比如我們常說的“米波”反隱身雷達,實際就是用長波長(米波)來使隱身飛機的隱身塗層,對電磁波的隱身效果降低,經過大量的模擬測算和分析,隱身飛機的RCS在米波段,相比微波段要大2-3個數量級,但實際情況很複雜。需要多重技術手段,甚至多重探測手段相扶持才能保證探測精度,也就是說,發現隱身飛機沒問題,但精確定位極其困難。

    這還僅是在探測層面,在實際空戰層面中,根據“光電控制技術重點實驗室”對國外隱身飛機超視距空戰的分析中來看,三代機對四代機從本質上就不可能在中距離實施攻擊;

    其中對美國F22與F15的空戰演習分析中,是這樣認為的;

    “F22與F15C外形尺寸相似,功能類似,都是奪取空中優勢,但當二者都採用相同的雷達迎頭對飛時,如果F22能夠在100公里處發現F15C,而F15C只能在40.365公里處發現F22,如果F22與F15C同時裝備AIM120中距彈進行超視距空戰,則F15C是AIM120主動末制導雷達導引頭容易截獲的較大目標,而F22卻是AIM120主動末制導雷達導引頭不容易截獲的小目標根據AIM120主動末制導雷達導引頭的效能,它對於RCS為0.3m的小目標可以在8.4公里處截獲”。

    而F22的RCS在0.01-0.1m之間,對AIM120主動雷達導引頭的探測距離可以下降3-30倍之間,在這麼近的距離內,AIM120的主動末制導雷達導引頭的探測波束極窄,捕獲F22的機率極低,並且在有電子對抗情況下,AIM120在有電子干擾下捕獲F22的難度會成倍增加,所以在中距離空戰中,F15C對抗F22僅存理論可能。

    而這還僅是隱身飛機中距空戰優勢的一部分而已……

    由此可見,四代機與三代機之間的效能差距早已超出了過去二三代機之間的效能差距,甚至可以比肩螺旋槳與噴氣動力的差距。

    所以從這方面看,我們能造出殲20是多麼巨大的軍事成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第一、二列新冠患者遺體解剖完畢,能從中發現更多有價值線索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