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就會背誦的《敕勒歌》,背後竟然隱藏著一段悲愴的歷史: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
陰山下,
天似穹廬,
籠蓋四野。
天蒼蒼,
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
《敕勒歌》是一首北朝民歌,收錄於北宋文學家郭茂倩編撰的《樂府詩集》。郭茂倩認為,《敕勒歌》原來是用鮮卑語詠唱的,後來翻譯為漢語,所以句子長短不一。
這首描繪北國草原遼闊無垠、氣勢恢宏的遊牧族民歌,憑藉一場鮮為人知的極其慘烈、極其悲壯的戰爭進入官書,流傳至今。
01玉壁之戰
公元546年(東魏孝靜帝武定四年)深秋,東魏丞相高歡懷著統一北方的強烈願望,又一次親率十萬大軍從晉陽(在今山西太原市)出發,向南進攻西魏邊防要塞玉壁城(今山西稷山西南)。
殘陽如血,斜照在波濤嗚咽的黃河上,秋風瑟瑟,捲起滿地枯黃的落葉,天地之間一片蕭瑟。
玉壁城外,高歡在帳中和各營首領商議攻城的方案。
高歡是個曹操式的人物,德高望重,知人善任,嫻於軍務,他的兒子高洋學曹丕代漢自立,廢了東魏皇帝,建立北齊,追尊高歡為獻武皇帝(後被改尊為神武皇帝)。
韋孝寬滿腹韜略,長於應變,在中國歷史上也是出類拔萃的將帥奇才。《北史》記載,只要是韋孝寬認為的假想敵人中,都安插著他的諜報人員,而且這些間諜忠心耿耿,從無有二心,韋孝寬的情報戰能力無人能出其右。
此次他率眾拼死守衛玉壁城,力挫高歡主力軍,間接導致了東魏(即以後北齊)的衰落,後又以反間計謀害了北齊第一大將——柱國重臣斛律光(斛律金的兒子),直接導致了北齊的滅亡。
玉壁城城周八里,四面並臨深谷,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兩大高手在此上演了鬥智鬥勇的巔峰對決。這一戰,韋孝寬註定要成為高歡的剋星。
高臺上的玉壁古城
堆土山破城牆VS縛木接高拒敵
由於玉壁城中沒有水源,城中的人只能從城外的汾河汲水。高歡看到了對方這一軟肋,本著低投入高回報的原則,採取“釜底抽薪”的戰術,派人連夜把汾河上游的水決開,使汾河水遠離玉壁城,徹底切斷了城中的水源。
不得不說高歡這一招確實高明,不戰而屈人之兵。只可惜韋孝寬不吃這一套,氣得高歡吹鬍子瞪眼。
高歡又使出了“大搞基建”的高招,派人在玉壁城的南面堆起了一座土山,想利用這座土山攻進城裡。沒想到韋孝寬竟然是一個基建狂魔,他用木頭做原料增加原有城樓的高度,讓土山永遠無法高過玉璧城,這一見招拆招的舉動讓疲於運土的東魏士兵陷入了“絕望”。
玉璧古城城牆下的地道口
挖地道直通城內VS點火鼓風烤士兵
高歡也感受到了士兵的絕望,既然這種攻城方案不能奏效,那就換一種方式:挖幾十條直通玉壁城內的地道。
玉璧之戰
威力強大的攻城車VS普普通通的幔子
高歡在上不去(土山)下不來(地道)之後,亮出了自己的殺手鐧——城牆的剋星、古代戰車的“黑科技”、“巨無霸”攻城車。這種戰車外包鐵皮,無堅不摧,破壞力極其強大。韋孝寬最開始在城門外設定了很多攔路排櫓(大木頭樁子),很可惜這些路障並沒有攔住瘋狂的攻城車。
韋孝寬接著採取以柔克剛的戰術,讓士兵把布匹縫製成一條很大的幔帳,攻城車攻向哪裡,布縵就張設在哪裡。因為布縵是懸在空中的,攻城車竟無法毀掉它,張牙舞爪的戰車立馬歇菜了。
高歡又命令士兵把松枝和麻桿之類的易燃物品綁在車前的一根長杆上,浸上膏油點起火,用來燒燬幔帳,企圖連玉壁城樓一起焚燬。
韋孝寬讓人制造了一種很長的鉤刀,並把刀刃磨得很鋒利,等火杆快要燒到幔帳時,便用長長的鉤刀遠遠地割斷它,附著在火杆上的松枝和麻桿便都紛紛墜地。
高歡一計不成,又生一計。他命人在玉壁城的四面城牆下挖了二十條地道,並在地道中用木柱支撐地上的城牆,然後放火燒掉這些木柱。高歡用這一方法輕易就燒塌了一段城牆,城牆的崩壞,讓他看到了勝利的曙光。
十幾萬人輪番衝擊,韋孝寬不止擋住了,還忙裡偷閒指揮工程兵修築燒塌的城牆。
至此,東魏大軍苦攻五十餘日,方法已經用盡,死傷七萬,依然攻不下只有數千人駐守的玉壁城。
高歡見玉壁城久攻不下,將士又死傷摻重,憂勞成疾,竟一病不起。這時恰好有一顆特大的隕星墜落在高歡的軍營裡,營中頓時大亂,將士異常恐懼,以為上天要懲罰他們。
高歡只得下令停止攻城,調養生息,以待時機。這時絕望、悲傷像烏雲一樣籠罩在軍營的上空,軍心渙散,人心思動。
富有心機的韋孝寬見高歡這幾日不出兵攻城,便派遣諜報人員潛入高歡營中,探得高歡臥病不起,便乘機散佈謠言,說高歡已經被射死,並編了一首順口溜讓將士傳唱,以動搖對方的軍心:
高歡鼠子,親犯玉壁。
劍弩一發,元兇自斃。
高歡聽到這首歌謠,猛吐一口老血,差點沒被氣死。他想如果再躺下去的話,軍心一定會渙散,必須立馬巡視各個軍營,讓將士知道他身體無恙,這樣謠言就會不攻自破。
他抱病巡營,走到哪裡,哪裡便是一片歡騰,士氣因此大振。薑還是老的辣,於是他又設宴慰勞眾將士,一邊吃著烤肉,一邊向將士們頻頻勸酒。
酒過三巡,菜過五味。高歡見將士們個個摩拳擦掌,情緒高漲,高興地說:“有酒無歌,豈不是一件憾事!今天讓斛律金將軍,給大家唱首歌,助助興。”
斛律金
斛律金是敕勒族(新疆維吾爾族的主要族員),從小不怎麼讀書,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他原來的名字叫“敦”,他覺得筆畫太多,不好寫,乾脆改成了“金”,但是寫起來仍然很困難,有人給他出主意,說“金”字像房子,你照著房子的樣子來畫就行了。他這才學會寫自己的名字。
斛律金雖然斗大的字不識幾個,卻是威震北方的戰將,人稱“戰神”。他有勇有謀、驍勇善戰,而且還具有精準定位的超級能力。兩軍交戰時,他只要望一望遠處飛揚的塵土,就知道馬群離他有多遠,趴在地上,就能從地下傳來的聲響判斷對方軍馬的數量和兩軍距離。憑藉這些本領,贏得了高歡的賞識。高歡曾多次告誡他的兒子高登:“你屬下多是漢人,如果有人給斛律金穿小鞋,使絆子,你千萬不要信啊!”
斛律金不愧是K歌之王,他用那狼嗥般的嗓音(敕勒人好引聲長歌,又似狼嗥。),唱起了他自幼就愛唱的一支敕勒民歌:
敕勒川,陰山下,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
斛律金憑藉這首“走心”的歌曲喚起了敕勒川將士們的鄉愁,引發了共鳴,包括高歡在內的全體將士淚如雨下、群情激奮,都情不自禁地跟著齊聲合唱。一時間,那豪壯、粗獷、嘹亮的合唱聲傳遍座座軍營,激盪著整個戰場......
高歡終究沒有能夠回到他眷戀的敕勒川。半年之後,高歡“虛葬於漳水之西,潛鑿鼓山石窟天宮之旁為穴,納其柩而塞之……”
02文學成就
後人稱讚這首詩歌是“樂府絕唱”(王士禎《漁陽詩話》),“一時樂府之冠”(王世貞《藝苑卮言》),詩論家胡應麟曾說,此詩“大有漢魏風骨”。
《敕勒歌》最早見於唐人李百藥撰寫的《北齊書》。另一個唐代史學家李延壽,在修《北史》時,也記錄了《敕勒歌》。可見《敕勒歌》在被稱為“詩的時代”“詩的國度”的大唐,已享有很高的地位。
受《敕勒歌》的影響,唐代許多詩人都寫過吟詠敕勒川的詩作,像李白的《昭君怨》、王昌齡的《出塞》等。還有那個因才華橫溢被唐人稱之為“溫八叉”的溫庭筠,甚至專門寫過一首《敕勒歌塞北》。
宋代,司馬光在其編纂的《資治通鑑》中,也有對《敕勒歌》的專門記錄(第159卷“梁紀十五”)。
明代文學家、“後七子”領袖王世貞也寫過同名的《敕勒歌》。甚至連廣東人林則徐,都寫過“塞下傳笳歌敕勒,樓頭倚劍接崆峒”的詩句。
拓跋鮮卑後裔元好問的《論詩三十首·其七》對《敕勒歌》的評價最高、最為傳神:
慷慨歌謠絕不傳,
穹廬一曲本天然。
中州萬古英雄氣,
也到陰山敕勒川。
從小就會背誦的《敕勒歌》,背後竟然隱藏著一段悲愴的歷史: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
陰山下,
天似穹廬,
籠蓋四野。
天蒼蒼,
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
《敕勒歌》是一首北朝民歌,收錄於北宋文學家郭茂倩編撰的《樂府詩集》。郭茂倩認為,《敕勒歌》原來是用鮮卑語詠唱的,後來翻譯為漢語,所以句子長短不一。
這首描繪北國草原遼闊無垠、氣勢恢宏的遊牧族民歌,憑藉一場鮮為人知的極其慘烈、極其悲壯的戰爭進入官書,流傳至今。
01玉壁之戰
公元546年(東魏孝靜帝武定四年)深秋,東魏丞相高歡懷著統一北方的強烈願望,又一次親率十萬大軍從晉陽(在今山西太原市)出發,向南進攻西魏邊防要塞玉壁城(今山西稷山西南)。
殘陽如血,斜照在波濤嗚咽的黃河上,秋風瑟瑟,捲起滿地枯黃的落葉,天地之間一片蕭瑟。
玉壁城外,高歡在帳中和各營首領商議攻城的方案。
高歡是個曹操式的人物,德高望重,知人善任,嫻於軍務,他的兒子高洋學曹丕代漢自立,廢了東魏皇帝,建立北齊,追尊高歡為獻武皇帝(後被改尊為神武皇帝)。
韋孝寬滿腹韜略,長於應變,在中國歷史上也是出類拔萃的將帥奇才。《北史》記載,只要是韋孝寬認為的假想敵人中,都安插著他的諜報人員,而且這些間諜忠心耿耿,從無有二心,韋孝寬的情報戰能力無人能出其右。
此次他率眾拼死守衛玉壁城,力挫高歡主力軍,間接導致了東魏(即以後北齊)的衰落,後又以反間計謀害了北齊第一大將——柱國重臣斛律光(斛律金的兒子),直接導致了北齊的滅亡。
玉壁城城周八里,四面並臨深谷,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兩大高手在此上演了鬥智鬥勇的巔峰對決。這一戰,韋孝寬註定要成為高歡的剋星。
高臺上的玉壁古城
堆土山破城牆VS縛木接高拒敵
由於玉壁城中沒有水源,城中的人只能從城外的汾河汲水。高歡看到了對方這一軟肋,本著低投入高回報的原則,採取“釜底抽薪”的戰術,派人連夜把汾河上游的水決開,使汾河水遠離玉壁城,徹底切斷了城中的水源。
不得不說高歡這一招確實高明,不戰而屈人之兵。只可惜韋孝寬不吃這一套,氣得高歡吹鬍子瞪眼。
高歡又使出了“大搞基建”的高招,派人在玉壁城的南面堆起了一座土山,想利用這座土山攻進城裡。沒想到韋孝寬竟然是一個基建狂魔,他用木頭做原料增加原有城樓的高度,讓土山永遠無法高過玉璧城,這一見招拆招的舉動讓疲於運土的東魏士兵陷入了“絕望”。
玉璧古城城牆下的地道口
挖地道直通城內VS點火鼓風烤士兵
高歡也感受到了士兵的絕望,既然這種攻城方案不能奏效,那就換一種方式:挖幾十條直通玉壁城內的地道。
高歡派出一隊“土撥鼠”,挖了十條地道,又採用術士李業興的“孤虛法(大概理解為攻擊敵人薄弱的地方)”調集人馬,一齊攻進玉壁城的北面。韋孝寬早就猜到高歡會採取挖地道攻城的方法。於是他命人挖了一條長長的大溝,用這條長溝阻截高歡派出的“土撥鼠”。接著又召集了一撥“打地鼠”的玩家,駐守在大溝上面,每當有“土撥鼠”穿過地道來到大溝裡,這些玩家便能輕而易舉地消滅掉這些“土撥鼠”。更絕的是韋孝寬又叫人在溝的外面堆積了許多木柴,準備了一些火種,一旦地道里有“土撥鼠”出現,便把柴草塞入地道,把火種投擲進去,一經鼓風吹火,地道里的“土撥鼠”全部變成了“烤地鼠”。玉璧之戰
威力強大的攻城車VS普普通通的幔子
高歡在上不去(土山)下不來(地道)之後,亮出了自己的殺手鐧——城牆的剋星、古代戰車的“黑科技”、“巨無霸”攻城車。這種戰車外包鐵皮,無堅不摧,破壞力極其強大。韋孝寬最開始在城門外設定了很多攔路排櫓(大木頭樁子),很可惜這些路障並沒有攔住瘋狂的攻城車。
韋孝寬接著採取以柔克剛的戰術,讓士兵把布匹縫製成一條很大的幔帳,攻城車攻向哪裡,布縵就張設在哪裡。因為布縵是懸在空中的,攻城車竟無法毀掉它,張牙舞爪的戰車立馬歇菜了。
高歡又命令士兵把松枝和麻桿之類的易燃物品綁在車前的一根長杆上,浸上膏油點起火,用來燒燬幔帳,企圖連玉壁城樓一起焚燬。
韋孝寬讓人制造了一種很長的鉤刀,並把刀刃磨得很鋒利,等火杆快要燒到幔帳時,便用長長的鉤刀遠遠地割斷它,附著在火杆上的松枝和麻桿便都紛紛墜地。
高歡一計不成,又生一計。他命人在玉壁城的四面城牆下挖了二十條地道,並在地道中用木柱支撐地上的城牆,然後放火燒掉這些木柱。高歡用這一方法輕易就燒塌了一段城牆,城牆的崩壞,讓他看到了勝利的曙光。
十幾萬人輪番衝擊,韋孝寬不止擋住了,還忙裡偷閒指揮工程兵修築燒塌的城牆。
至此,東魏大軍苦攻五十餘日,方法已經用盡,死傷七萬,依然攻不下只有數千人駐守的玉壁城。
高歡見玉壁城久攻不下,將士又死傷摻重,憂勞成疾,竟一病不起。這時恰好有一顆特大的隕星墜落在高歡的軍營裡,營中頓時大亂,將士異常恐懼,以為上天要懲罰他們。
高歡只得下令停止攻城,調養生息,以待時機。這時絕望、悲傷像烏雲一樣籠罩在軍營的上空,軍心渙散,人心思動。
富有心機的韋孝寬見高歡這幾日不出兵攻城,便派遣諜報人員潛入高歡營中,探得高歡臥病不起,便乘機散佈謠言,說高歡已經被射死,並編了一首順口溜讓將士傳唱,以動搖對方的軍心:
高歡鼠子,親犯玉壁。
劍弩一發,元兇自斃。
高歡聽到這首歌謠,猛吐一口老血,差點沒被氣死。他想如果再躺下去的話,軍心一定會渙散,必須立馬巡視各個軍營,讓將士知道他身體無恙,這樣謠言就會不攻自破。
他抱病巡營,走到哪裡,哪裡便是一片歡騰,士氣因此大振。薑還是老的辣,於是他又設宴慰勞眾將士,一邊吃著烤肉,一邊向將士們頻頻勸酒。
酒過三巡,菜過五味。高歡見將士們個個摩拳擦掌,情緒高漲,高興地說:“有酒無歌,豈不是一件憾事!今天讓斛律金將軍,給大家唱首歌,助助興。”
斛律金
斛律金是敕勒族(新疆維吾爾族的主要族員),從小不怎麼讀書,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他原來的名字叫“敦”,他覺得筆畫太多,不好寫,乾脆改成了“金”,但是寫起來仍然很困難,有人給他出主意,說“金”字像房子,你照著房子的樣子來畫就行了。他這才學會寫自己的名字。
斛律金雖然斗大的字不識幾個,卻是威震北方的戰將,人稱“戰神”。他有勇有謀、驍勇善戰,而且還具有精準定位的超級能力。兩軍交戰時,他只要望一望遠處飛揚的塵土,就知道馬群離他有多遠,趴在地上,就能從地下傳來的聲響判斷對方軍馬的數量和兩軍距離。憑藉這些本領,贏得了高歡的賞識。高歡曾多次告誡他的兒子高登:“你屬下多是漢人,如果有人給斛律金穿小鞋,使絆子,你千萬不要信啊!”
斛律金不愧是K歌之王,他用那狼嗥般的嗓音(敕勒人好引聲長歌,又似狼嗥。),唱起了他自幼就愛唱的一支敕勒民歌:
敕勒川,陰山下,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
斛律金憑藉這首“走心”的歌曲喚起了敕勒川將士們的鄉愁,引發了共鳴,包括高歡在內的全體將士淚如雨下、群情激奮,都情不自禁地跟著齊聲合唱。一時間,那豪壯、粗獷、嘹亮的合唱聲傳遍座座軍營,激盪著整個戰場......
高歡終究沒有能夠回到他眷戀的敕勒川。半年之後,高歡“虛葬於漳水之西,潛鑿鼓山石窟天宮之旁為穴,納其柩而塞之……”
02文學成就
後人稱讚這首詩歌是“樂府絕唱”(王士禎《漁陽詩話》),“一時樂府之冠”(王世貞《藝苑卮言》),詩論家胡應麟曾說,此詩“大有漢魏風骨”。
《敕勒歌》最早見於唐人李百藥撰寫的《北齊書》。另一個唐代史學家李延壽,在修《北史》時,也記錄了《敕勒歌》。可見《敕勒歌》在被稱為“詩的時代”“詩的國度”的大唐,已享有很高的地位。
受《敕勒歌》的影響,唐代許多詩人都寫過吟詠敕勒川的詩作,像李白的《昭君怨》、王昌齡的《出塞》等。還有那個因才華橫溢被唐人稱之為“溫八叉”的溫庭筠,甚至專門寫過一首《敕勒歌塞北》。
宋代,司馬光在其編纂的《資治通鑑》中,也有對《敕勒歌》的專門記錄(第159卷“梁紀十五”)。
明代文學家、“後七子”領袖王世貞也寫過同名的《敕勒歌》。甚至連廣東人林則徐,都寫過“塞下傳笳歌敕勒,樓頭倚劍接崆峒”的詩句。
拓跋鮮卑後裔元好問的《論詩三十首·其七》對《敕勒歌》的評價最高、最為傳神:
慷慨歌謠絕不傳,
穹廬一曲本天然。
中州萬古英雄氣,
也到陰山敕勒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