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炎炎3
-
2 # 南山講史
太監也稱宦官,中國古代被閹割後失去效能力而專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員。 宦官制度起源於先秦時期,《詩經》、《周禮》、《禮記》中都有關於宦官的記載。秦國宦官嫪毐受太后寵幸,權勢顯赫,封為長信侯。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宦官由少府管轄。西漢初年,漢高祖劉邦鑑於秦亡教訓,間用文士充中常侍,以抑制宦官勢力。可元帝以後,宦官勢力復萌。東漢時,侍從皇帝的中常侍專由宦官充任。他們傳達詔令,掌理文書,左右皇帝視聽。後拉,外戚勢大,皇帝常利用宦官牽制外戚,往往造成宦官集團專政局面。唐代,宦官由內侍省、掖廷局、宮闈局、奚官局、內僕局、內府局管理。唐太宗時,對宦官限制較嚴格,規定內侍省宦官最高官階為三品,數額亦有限制。太宗死後,制度漸弛。中宗時,宦官總數增至3000名,被授七品以上者多達千人,玄宗時,宦官多而濫,僅四、五品者就在千人以上。安史之亂後,宦官勢力膨脹,有的甚至封王爵,位列三公。部分宦官還染指軍權。肅宗時,設觀軍容使,專以宦官中的掌權者充任,作為監視出征將帥的最高軍職。從德宗朝開始,宦官掌握了神策軍、天威軍等禁兵的兵權。軍中的護軍中尉、中護軍等要職均由宦官擔任。因軍政大權被宦官集團把持,不僅文武百官出於其下,甚至連皇帝的廢立也由他們決定。在憲宗到昭宗期間登基的9個皇帝中有7個是由宦官所擁立,兩個被他們所殺。宦官專政成為中、晚唐社會的一大痼疾。明太祖朱元璋對宦官管理較嚴,規定宦官不得識字,壓低其官階,禁止其兼外臣的文武職銜,並懸鐵牌於宮門上,明示不許干政的警戒。從永樂朝始,宦官漸受重用。皇帝親信的太監經常被派出巡出洋,擔任監軍。永樂十八年設東廠,由宦官執掌,從事特務活動,諸事直接報告皇帝。宣宗時,改太監不得識字的祖制,在宮內設內書堂。令學官教授小太監識字。成化十三年在東廠外另設西廠,以宦官任提督,加強特務統治。此外,宦官任職機構膨脹,宮廷中設有司禮、內官、御用、司設、御馬等12監。宦官人數激增,至明末多達數萬之眾。 英宗時,掌權宦官王振網羅部分官僚為黨羽,形成閹黨,開明代宦官專政先聲。此後,宦官之禍迭起。成化年間的汪直、武宗時期的劉瑾、熹宗時期的魏忠賢等,都是權傾朝野、勢力顯赫的權宦。他們專橫跋扈,排斥異己,巧取豪奪,屢興大獄,加劇了明朝政治上的腐敗,給人民帶來無窮災難。鑑於明朝宦官為害之烈,清朝統治者採取了一些限制措施。順治帝仿朱元璋舊制,鑄鐵碑立於交泰殿,明文規定凡有不法行為,均凌遲處死。這些措施得到較好貫徹。雖在清末有慈禧太后寵宦安德海、李蓮英等屢犯例禁,朝臣為之側目,但終未出現漢、唐、明宦官的專權現象。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統治,也結束了延續數千年之久的封建社會的宦官制度。
回覆列表
一般都是皇帝是少主,外戚干政,為了奪權皇帝信任太監幫他奪權然後太監干政。還有就是皇帝昏庸無度的時候。其實歷史上還是有不少位高權重的好太監的,只不過沒壞的名氣大。就說魏忠賢是否罪大惡極這個值得商榷,明朝那些士大夫宰相貪汙的不一定比他少,爭權奪利黨爭內鬥結黨營私也沒比他差多少,只不過他是太監名聲不好,而且文人寫東西罵人是很厲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