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普遍生物
-
2 # 三角男
袁隆平先生生於1930年,江西省德安縣人。1953年袁隆平先生畢業後,分配到湖南省安江農校當教師。在60年代,國家鬧過饑荒。袁隆平先生在的學校,學生們和老師一天就只有半斤的口糧,這遠遠是不夠的,學生們和老師都常常餓的飢腸轆轆,身體出現水腫的問題。袁隆平先生從那時起,決定要改變這種現狀,解決問題,讓大家都能夠吃得飽飯,不再承受捱餓的痛苦。他發現有的水稻長勢很好很耐蟲害可是產量卻十分低,然而有的水稻長勢不好並且很容易遭到病蟲的侵擾,但是長勢卻很喜人,如果將這兩種水稻相結合,經過培育一定可以產生更加優質的水稻品種。
經過長時間的研究,以及各方科學家共同努力,還有國家的重視和支援,袁隆平先生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終於有了成果,他們成功研究出了“三系法”秈型雜交水稻,建立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研究出這種“三系法”十分不易,首先是找到這三系的水稻就已經是十分困難,當時全國上下的農業學家都在共同努力尋找,積極培育。其次是剛開始研究時不斷地做實驗,水稻的產量很少,甚至出現了稻苗的增產,然而稻穀的產量卻大幅度地下降,這在當時甚至出現了許多的質疑聲。可是袁隆平先生並不在乎這些,只要一心想做的事情,他一定是要去做好的。雜交水稻就是在這樣困難的情況下,成功培育的,也是因此,中國的糧食產量大幅度增加。
從1970年全國雜交水稻開始推廣,到1984年間,僅僅只花費了20年,中國的稻穀產量就累計達到了2400億公斤,我們的國家也因此成為了世界上第一個,在水稻生產上利用雜交優勢的國家。曾經日本也研究過雜交水稻的問題,但是因為難度太大,很難繼續下去,最終只好放棄,而我們國家的成功培育,也讓世界尤為敬佩。雖然在雜交水稻的生產研究上面,袁隆平先生以及他的團隊已經研發出來了雜交水稻,讓糧食的增產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但是科學家們卻並未因為當下擁有的成績就停止研究的腳步,他們任重而道遠。
1973年又發生了一件大事,一位名叫石明松的科學家,他在湖南帶著兒子和妻子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研究雜交水稻,經過了7年的精心培育,終於有了結果,1980年“兩系法”雜交水稻理論上報了科研單位,兩系法減少了工序的複雜,提高了水稻培育的效率。袁隆平先生也是因此受到了很大的啟發,他明白雜交水稻會從三繫到兩系再到一系不斷進步,雜交水稻的發展理論體系也會不斷地完善,兩系法在上報國家之後,同樣也受到了國家的重視,並且還成立了專家組進行攻關研究,由袁隆平先生作為負責人。這個專案也是一直在持續的,到了2005年那甚至培育出了20多個優質兩系雜交水稻新組合。在全國推廣的面積已經達到了6000萬畝,累計增產了40多億公斤的稻穀。袁隆平先生始終很關心國家的糧食安全問題,在去年全世界都在遭遇疫情的危機,各個國家都陷入了恐慌之中。其中糧食問題,尤為讓人擔心,但是由於袁隆平先生的卓越貢獻,中國在當時是不用擔心這個問題的,袁隆平先生在一方面也保障了中國的國家穩定安全。科學研發的腳步從未停歇,中國許多區域,鹽鹼化很嚴重,說白了就是土壤的含鹽量過高,植物沒有辦法生存,因此這些土地就荒廢了。
袁隆平的攻堅團隊研究的沙漠海水稻,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中國大約有兩億畝的鹽鹼地可以種植水稻,如果將海水稻推廣利用,對於中國來說,至少可以增加一億畝可用的耕地,經過培育種植的海水稻正常生長可以達到每畝200至300公斤,這會讓中國的糧食產量大幅度增加,保障中國的糧食安全,同時可以幫助生態條件的恢復,因為有了植物可以在上面生存,土壤中的含鹽量會漸漸下降,生物多樣性也會在當地增加,這種水稻不僅可以幫助恢復生態環境,本身的品質也很高,鹽鹼地中的病蟲害很少,土壤中微量元素又高,作為天然的有機食品是再好不過了的,可謂是一舉多得。
中國不僅僅只在自己的國家推廣海水稻,還積極幫助世界上其他遭受鹽鹼危害,而不能繼續耕種的土地解決問題,例如迪拜東南亞等地區。世界上的許多國家都在享受著雜交水稻紅利,非洲的馬拉加西因為在2010年種植了我們國家的雜交水稻,每公頃產量達到了7噸,根據國家的人口數量來估計,基本上實現了糧食自給自足,人民不再捱餓。近年來全國的雜交水稻種植量已經到了兩億多畝,養活了國家至少6000萬的人口,實現了糧食產量的巨大飛躍。不僅如此,袁隆平先生在雜交水稻的培育上還具有多項的專利,直到現在,美國每年都還要向中國繳納雜交水稻的專利費用,也大大促進美國糧食產量的增收。
袁隆平先生在5.22號永遠地離開了我們,就連臨終之前還在掛念著自己的試驗田,他讓我們國家擺脫了糧食緊缺的危機,維護了國家的糧食安全,現在新一代國民很多從出生起,便已經不再需要捱餓了,他將自己畢生的精力都用在了雜交水稻研究上,將他成為雜交水稻之父,一點也不為過。即使他已經獲得了共和國勳章等榮耀,自己卻依舊不驕不躁地做著實驗,過著簡樸的生活,穿著幾十塊錢的衣服,開著幾萬塊錢的車,擁有著自己的愛好,有空還會去鍛鍊身體,看到超市米價不高,大家都吃得起米,會像小孩一樣的笑,他甚至把自己所有的錢都用在科研上。這是我們心中最可愛的人,他以凡人之軀肩比神明,這般國士無雙,我們永遠不會忘記他。
回覆列表
謝邀。先介紹下雜交水稻的基本概念:一般意義上的雜交水稻是指:透過利用“雜交優勢”的方式,將產量比較差的兩個親本雜交後,產生高產F1代的一種育種方式,這也是袁隆平1970年前後所重點研究的方向,即“三系雜交水稻”。而後90年代末透過光敏不育材料構件的“兩系雜交水稻”。(可以參考這篇文章:《袁隆平院士:九十一載風雨路,後世不忘鋤禾人》)
青年時期的袁隆平
那我們平常吃的大米飯是不是雜交水稻呢?根據每個家庭的經濟情況,國家的經濟情況來分析。很多貧困區域,家庭,還有各單位、飯店的廉價食堂裡食用的大米,絕大多數是袁隆平研發的“雜交水稻”品種,包括支援非洲、北韓等糧食短缺地區的糧食也多是這種雜交水稻。這種水稻的特點就是產量高,包括後期培育的提高光和效率的的“超級雜交水稻”,都是重點關注於水稻的產量,所以價格也是相對便宜很多。
但是要知道,雜交水稻在中國的水稻種植當中只佔了一部分(大約9.2%的種植面積)而不是全部,水稻最早的培育方式是留種耕作,這種育種模式是不需要種子公司透過親本雜交來獲取F1高產水稻。目前,我們常吃的一些大米,如香米、東北米、精米、黑米等等,是透過留種種植的常規稻,這些水稻是不需要透過“雜種優勢”來培育的,也就說不是雜交水稻。所以從狹義的"雜交水稻"的角度上來說,目前國內公眾吃的並不是雜交水稻。
但是如果從廣義的角度上去說卻不盡然。廣義的“水稻雜交”是透過篩選水稻中的優勢性的近等基因位點株系,然後透過雜交育種的方式將這樣的SNP或者說QTLs位點透過雜交“嫁接”到原本的水稻品種中去,這樣也是利用了“水稻雜交”的方式培育了優勢品種,但是並沒有利用“雜種優勢”的方式進行繁殖,包括我們現在吃的很多大米的品種都是透過這樣的方式來進行繁育。
同時,由於在袁老“吃飽飯”的前提下,中國的水稻育種研究也從“吃飽”向“吃好”過度。華中農業大學、福建農林大學和中科院水稻所等等,很多專家、學者也挖掘了改善營養利用和大米口感的基因(如:張啟發院士、李家洋院士、劉耀光院士等等),這都為改善米飯的品質提供理論依據和改造方法。這樣的新興的育種研發中,傳統的水稻雜交也透過“轉基因”、“基因編輯”、“基因沉默”等方式的多技術支援的分子育種相結合,發展更加專業,高效的水稻育種。
分子育種的發展簡史
袁隆平雜交水稻的主要貢獻這麼說吧,袁隆平和他的雜交水稻,在國內的影響力是有限的,加上各地區的水稻品種的地方保護政策。他的多個水稻品種並沒有被大面積的推廣,袁隆平的雜交水稻主要種植於湖南地區,湖北南部,江西和安徽西部,廣州北部的部分地區,並沒有全國性的推廣。
相對於國內的品種多樣化的壁壘,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更主要的被推廣到非洲地區,因為沒有足夠的糧食,袁老的高產雜交水稻就成了首選,畢竟吃飽是第一位的,吃的好壞還在其次。每年袁老的團隊也會去到非洲扶貧,或者招收非洲來華的農學專業的研究生。
總結的來說,袁老在中國的水稻影響並沒有媒體吹噓的那麼神乎其神(大家理性看待),只是袁老的默默耕耘和先進的“雜交水稻”理論支援了中國水稻的研究。相對於國內,袁老的“雜交水稻”真正的是在非洲大陸大放異彩。
中國雜交水稻在非洲大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