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郭靜的網際網路圈

    每家公司都有每家公司的調性,有的公司更偏重商業化,一切以賺錢盈利為目的;有的公司則中庸一些,在未來發展與賺錢之間做到不錯的平衡。豆瓣就屬於後者。

    根據企查查的資訊顯示,豆瓣從創立至今,共進行過3輪融資,最後一輪融資在2011年,由紅杉等投資的5000萬美元。就融資方面來看,豆瓣確實比較慢,移動網際網路時期,網際網路公司都大大加強了自身在資本上的運作能力,少則兩三輪融資,多則五六輪融資。像豆瓣這樣,長達6年都未引入新的投資方,比較少見。資本方介入的好處非常多,一方面能讓企業做大做強,另一方面也能讓企業在跟友商們競爭的時候保持充分的戰鬥力,共享單車、二手車行業就是這樣。但資本方介入後,企業自身的話語權是未知的,很有可能導致創始人出局。而豆瓣未進行多輪融資,恰恰保證了團隊的話語權,而在跟友商的競爭方面,豆瓣並不存在直接的競爭對手,豆瓣就是豆瓣,市面上並不存在跟豆瓣一樣的產品。所以,豆瓣能很好地以慢公司的形式發展。

    豆瓣近幾年還是做了很多嘗試的,只不過未獲得成功罷了,比如豆瓣閱讀、豆瓣FM、豆瓣電影、豆瓣小組、豆瓣一刻、豆瓣東西、豆瓣音樂人、豆瓣筆記、豆瓣購書單、豆瓣同城、豆瓣廣播等。

    今年1月份,豆瓣閱讀宣佈從豆瓣集團分拆,並完成6000萬人民幣A輪融資。這算是豆瓣內部孵化出的價值最大的產品。

    外界更多的喜好以“賺多少錢”為衡量標準,獲得多少融資,是否IPO等,似乎這樣才能算是成功。但讓使用者內心矛盾的是,賺錢和使用者是分不開的,要麼使用者高額付費,要麼靠廣告盈利,無論是高額付費,還是廣告,都是非常傷害使用者體驗的。

    豆瓣本身是社群產品,“文藝”是外界給它貼的標籤而已,只有有內容留存,使用者留存,豆瓣的價值就會存在。

    何時能爆發第二春?也許,永遠不會。

  • 2 # 喻拓

    豆瓣在表面上看是一個評論(書評、影評、樂評)網站,但實際上發展到現在越來越多的人不只是在上面進行各種評論,已經形成一種網友間相互互動的新型社群網路。豆瓣網也不只是一個單純的輸出型社交網路,在豆瓣網上使用者之間進行資訊互換,致力於幫助都市人群發現生活中有用的事物。

    現在主流的公司大多數會進行頻繁曝光,從而提升自己的知名度。與它們相比,豆瓣顯得低調許多好像一直都在保持在成立初期的承諾,這樣也就導致了豆瓣一直處於一個不溫不火的尷尬境地。但是豆瓣的用之所以會選擇豆瓣,就是因為這是一個慢節奏生活的交流所,這就是他們所需要的。

    雖然豆瓣的使用者群體一直不錯,但是網際網路時代的競爭尤其激烈,如果豆瓣不能再利益和體驗之間尋找一個很好的平衡點,那麼“春天”可能就只有一次了。

  • 3 # 鑫萌珠寶

    豆瓣其實這兩年的發展我個人不太看好,特點定位越來越模糊,其實最初豆瓣定位年輕人社群運營的理念很不錯,而且起步那麼早(2005年成立2012年使用者就達到1個億)要說現在應該是一個主流的媒體平臺;事實上呢,除了大片上映時候去上面看看兩家影迷打打口水仗,真的體現不出來什麼價值,評價越來越不符實際,難道豆瓣的管理層沒有意識到這些嗎,都是商業化惹的禍,當初為使用者著想的理念哪去了?就連現在的網際網路平臺都知道使用者思維,倒是使用者思維的先行者丟失了自己的競爭力,最為豆瓣最早的一批使用者我當然希望它能重振雄風,用心做好社群運營,從使用者的角度去設計產品,不要讓資本或者某些群體控制了影片的質量,還使用者一個有公信力的評分!

  • 4 # 歐界傳媒

    伴隨我成長的有兩款產品,一個是知乎,一個是豆瓣。一直以來,豆瓣讀書和豆瓣電影都是其主要的產品構成。

    從最初的讀書、音樂、電影、小組、同城,到廣播、九點、阿爾法城、閱讀、FM、東西,再到移動網際網路的App群,全部都帶有豆瓣的標籤,好用又有用。

    豆瓣創業的第六年,CEO楊勃回答網友的問題說,想讓使用者認識和理解豆瓣,同年豆瓣拿到了C輪5000萬美元融資。

    這幾年,文藝一直是外界對豆瓣的評價,可能是豆瓣一直堅守自己的運營模式,為了拒絕庸俗,它的盈利步伐走得很慢,讓很多曾經表露“沒有著急讓豆瓣去賺錢,對投資豆瓣有耐心”的公司都望而卻步。

    詩與遠方終究在商業化的競爭中慢慢妥協,大家都需要一個精神角落去棲息,去做夢,去惆悵,去懷念,但是前提是這個角落要活下去。

    希望未來慢公司豆瓣能夠越來越好,我們的精神部落永遠存在。

  • 5 # 金錯刀

    每個品牌都有一個品牌精神,每個人心中都一個豆瓣。

    豆瓣自2005年創立到現在,每一月,都有上億的使用者來這分享閱讀和電影,其實豆瓣已經融入了大眾的精神生活,已經不是大家那個想象中的小眾豆瓣。

    豆瓣在發展過程中一點也不像典型的中國網際網路企業那樣喧鬧,似乎沒特別熱過也沒特別冷過,發展得沒快過也沒慢過。看似不溫不火,卻以緩慢而持續的速度不斷髮展,逐漸成為一家低調但強大的公司。而在這個快節奏時代,我們很難對“慢”下一些不好的定義。敢於慢才是這個時代真正的勇士。

    在網際網路無數風光的成功故事中,速度從來都是成敗的關鍵。只有屌絲才能拯救中國網際網路,這似乎成了行業人士達成的基本的共識。文藝甚至被貼上了慢性自殺的標籤。很多人分析說豆瓣要抓緊轉型,否則將無法生存下去,真的如此嗎?

    其實不然,之前小咖秀也很火,但很快被崛起的快手、抖音打壓下去。快手、抖音能活很久嗎?指不定哪天就被別的代替了。只有豆瓣,儼然成了國內網際網路中的異類,或許這才是真正的野蠻生長。

    真正的文藝,不僅僅是一種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對於價值的欣賞和肯定。

  • 6 # 天方燕談

    說起豆瓣,這是在中國網際網路圈別具一格的產品,豆瓣誕生11年來,在幾個版本的更迭中,主頁並沒有發生大的改動,略微的版本升級也僅僅是在幾個一級二級入口之間來回切換,對使用者的體驗影響極小。更難能可貴的是,豆瓣PC版頁面上廣告很少,即使存在一兩幀廣告,那也必然是充滿文藝氣息的調調,既視感超強,充分滿足了文藝青年們小而美的追求,像是一個精神烏托邦似的存在。

    對於產品原生設計理念的追求豆瓣一直貫穿至今,但時代在變,人們的消遣方式在變,從初生代的BBS到現今的15秒小影片,從慢閱讀到現在的快速“碎片化學習”,那個曾經很有調性也很性感的豆瓣,存在感正在越來越弱。早在2013年,豆瓣註冊使用者已超億名,獨立PV也已屬於過億的級別,手握如此量級的流量,再加上優秀的產品設計理念和豆瓣社群內的海量原生UGC優質資源,在當時看來,企業的最終目的——變現,屬於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但是,正是這不需要擔憂的問題,卻逐漸成為豆瓣當下最大的掣肘。

    豆瓣現在的有效營收比較零散,方式如使用者透過讀書頁面跳轉至其他電商,購買的書本豆瓣將獲得一定比例的分成。豆瓣的線上購票已經外包,與經銷商採取分成模式。平臺銷售電子書與作者分成,併為作者提供初步的排版與編輯;提供小站創意及廣告投放,這部分客戶主要為高階品牌、汽車、快消品、電子產品等,例如:Burberry,寶馬,可口可樂,聯想等。

    從豆瓣的營收模式來看,它的讀書、電影票做的是中介引流的生意,品牌廣告是資訊流。從資源程度和渠道來看,豆瓣似乎有著變現方向和渠道,但如果真的論起變現的盤面,只能說豆瓣這些年交的答卷也確實不夠看。從2013年開始豆瓣孵化了許多垂直類產品:豆瓣FM、豆瓣閱讀、豆瓣筆記、豆瓣電影、豆瓣購書單、豆瓣音樂人、豆瓣小組、豆瓣同城、豆瓣線上活動、豆瓣廣播等,但是,就是沒做成。

    對企業而言,循規蹈矩終究不是先行者的調性,唯有把控好自身的節奏,在擅長的領域實現資源匹配,才能真正重新躋身賽道前列。

  • 7 # 哈哈欠為你違逆

    很多人說豆瓣是一家慢公司,甚至有媒體說他們刻意保持著慢,比如為了美觀堅持使用小五號宋體字;豆瓣不會給使用者貼標籤,不會出現很多社群營銷驅動慣用的成員分類等,這一切讓它,彷彿成為網際網路商業的世外之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美劇《致命女人》這麼受中國觀眾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