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蘆川居士

    是“即使”,還是“雖然”

    ——談談文言文重點多義詞詞義的判定

    剛剛聽了一節初中語文“高效”觀摩課。環節、氣氛真的是恰到好處,無可挑剔。但是,學生板演展示學習成果時的小小問題,卻引起了我老人家的思索:“雖然,受地於先王……”中的“雖”字到底該翻譯成“即使”呢,還是該翻譯成“雖然”?學生板演展示的學習成果兩樣都有,教師不置可否,似乎都對,都準確。

    真的是這樣的嗎?

    的確,在文言文中,“雖”字是既有“即使”的意思,又有“雖然”的意思,但是,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卻不能盲目的等同,隨意地取捨,而應該結合語境去分析定奪。因為“即使”和“雖然”在現代漢語中卻是有很大差別的:“雖然”,指已經成立的事,是事實;“即使”,假設事情成立,不是事實,是假設的,不肯定的。

    再回到“雖然,受地於先王……”這句話所在的具體語言環境中來分析吧。

    沒錯,秦王“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不是事實,好像把“雖”翻譯成“即使”很準確,但是,仔細想想當時的形勢,已有虎狼之心的秦王擁有咄咄逼人的虎狼之勢,對區區彈丸之地的弱小國家安陵已經虎視眈眈了,他提出的苛刻而無理的要求,你敢有公然的、面對面(使者)的懷疑嗎?你有退一步來說的餘地嗎?如果安陵君當時所用的“雖”的意思就是咱現代漢語中“即使”的意思,那麼秦王的全權代表會怎麼理解呢?——好哇,你竟敢懷疑我們秦王的承諾,不相信我們的秦王會真的拿“五百里”來換你“五十里”的好意,不知好歹!惱羞成怒,這滅掉安陵國還用得著繞彎子嗎?“狼吃小羊”,這口實不是自己送到秦王手上了嗎?面對秦王的使臣,誠惶誠恐、兩股戰戰的安陵君,知道厲害,他真不敢那麼說。

    顯然,在這個句子中把“雖”翻譯成“即使”是不夠準確的,相反,翻譯成“雖然”卻比較符合當時的語境。

    面對勢力比自己強很多的人提出的無理要求,我們在最底層,勢單力薄的人的有心拒絕,也大多都是儘量的畢恭畢敬,儘量地去討人人家,說奉承的話。面對強秦,他也應該是這個樣子的。“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便是最好的證明。既然能說出這樣的前半句話,那後半句,他還敢不謹小慎微、小心翼翼嗎?接下來這半句“雖然這樣”——肯定秦王是真心真意要換,要為他安陵君好,他安陵君相信秦王是好意。這樣說,不落人把柄,給切合當時安陵君所處的形勢下的語言環境。所以,在這裡,“雖”字還是引導學生分析一下,理解為“雖然”好點兒。

    行文至此,我又想到了周密《觀潮》中的“雖席地不容間也”中的“雖”字來。這裡的“雖”字怎麼理解?

    我隨便與身邊的幾個教師交流了一下,他們的意思幾乎一致,無所謂“即使”還是“雖然”。

    果真如此嗎?答案是否定的,肯定有一種理解更準確。

    文中此句話的意思是極寫觀潮之盛況,突出人多。用“雖然”來理解,也行,但是,它所表達的意思似乎是說,偶爾有“一席之地”但很快就被人佔領的了,似乎有空出一席之地的事實。

    換成“即使”一詞會怎樣呢?“一席之地”的空間,不是事實,是假設的,言下之意是說連一席之地都沒有,人實在是太多了,我只能憑藉假設來形容了。這樣理解是不是更能誇張而突出地體現當時觀潮的萬人空巷的盛況呢?

    由此看來,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對文言重點詞語的理解,尤其是對一詞多義的文言詞語的理解,不能草率,切記,要結合語言環境來分析,這樣才能更好地引領我們的學生去領略我們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語言文化的魅力,激發他們對中華傳統語言文化的興趣,提高他們在中華傳統語言文化方面的素養。

    2017.11.09.11:30:00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格蘭仕稱因拒絕退出拼多多遭天貓限流20萬產品積壓,你是如何看待的?